贝塔斯曼动物大百科
2012-11
湖北美术出版社
比特·瓦恩霍恩 编
曾汉泉
《贝塔斯曼动物大百科:极地动物》内容简介:《贝塔斯曼动物大百科》系列丛书共有6册,讲述了4000多个动物的故事。这些动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存空间,它们分别分布在雨林、温带、草原、沙漠、极地和海洋。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得重要而具有科学价值的信息,同时还会为此感到惊讶而着迷。书中介绍的动物生存艺术,不仅丰富多彩,常常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还涉及到了动物界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幼崽的人工繁育,以及动物令人惊愕的伪装行为等等。这套由专业人员和优秀动物摄影师参与的丛书,犹如一套内容丰富多彩、分类清晰的动物志,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贝塔斯曼动物大百科:极地动物》介绍了在人类眼中被视为不可征服的生命禁区——极地世界的动植物。恶劣的自然环境致使极地地区人烟荒芜,但是仍有一些可爱的生命在那里顽强的生存着。游弋于南极海域的鲸,在南极产卵繁殖的帝企鹅以及北极熊、海豹等都给极地世界带来了生命活力,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人类的涉足,生活在极地的动物们才能如此安宁地享受快乐的生活,翻开《贝塔斯曼动物大百科:极地动物》,领略极地世界的风采吧。
海报:
作者:(德国)比特•瓦恩霍恩 译者:曾汉泉
无垠的泰加地带 小型岩石山丘地区 崇山峻岭之间的广阔平原 雪域森林气候:漫长的冬季和短暂的夏季 单调的针叶森林专家们的故乡 幽暗的森林:无边的沼泽 晨曦中交尾的黑琴鸡 生物共生群落中的胎生蜥蜴 在酸性环境中生存的湖蛙 河畔与湖边的生命 西北利亚极北小鲵:不畏严寒的两栖动物 鲟科鱼类:鱼子酱及其他 独特的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海豹:生活在淡水中的海洋哺乳动物 以贝加尔湖为家的大油鱼 北方针叶林区的动物世界 适应能力保障生存 熬过冬天的对策:冬眠及其它办法 驼鹿:北方针叶森林中的国王 群居追逐猎物的狼群 棕熊:不挑食的杂食动物 离群索居的暴食者:貂熊 河狸:伐木工、建筑师和景观构造师 猫头鹰:森林中的无声猎手 欧亚大陆针叶森林地带的动物 西伯利亚虎(东北虎)东部北方针叶林区的统治者 食肉动物紫貂:柔如丝绸的皮毛 思念故乡的鲑鱼 遍布世界的皮毛兽:自鼬 生活在树梢之中的飞鼠 花鼠:松鼠甲和松鼠乙的近亲 生活在地下的极地红背鼠平 往返于北方林区和海洋之间的鹊鸭 夏季食浆果,冬季食松针的松鸡(林鸡) 堪察加半岛上的虎头海雕 花头鸺鹞:鲁莽胆大的侏儒鹗 针叶林中的食物专家:交嘴雀 敏捷的冷杉林山雀:记忆力非凡的洞穴孵化者 树皮甲虫齿小蠹科 北美针叶林区的动物 美洲野牛:一种近乎灭绝的哺乳动物的再生 山谷之间的食草动物:美洲赤鹿 皮毛柔如丝绸的水陆两栖猎手水貂 北美水獭:优雅的水中鼬科动物 美洲树豪猪防卫型的独行者 知足耐寒的枞树鸡 冻土苔原常年冰冻 冻土苔原形态:从森林冻原到极地荒漠 极地气候 冻原上的动物世界 极端生存条件的适应者 逃离寒冷漂泊者与客人 驯鹿在冻原与针叶林区之间漂泊 麝牛:冰河时代的节能大师 旅鼠:冻原本地的主人 北极狐:胆小的流浪者 雪兔:有群体意识的兔先生 等在高处捕旅鼠的雪鹗 沼泽雪鸡:穿跑鞋的生存艺术家 贼鸥嘴边掠食的能手 蚊子:冻土苔原的诅咒与祝福 欧亚冻原的动物 北极飞禽大天鹅 黑雁冻原与北海之间的漂泊者 冰缘女王:华丽的王绒鸭 红喉潜鸟:冰水中的捕鱼能手 白鹤:困境中的羞涩沼泽居民 毛脚麓:紫外线日光的捕鼠能手 流苏鹬:时代的天堂乌 北美冻原上的生命与生存 殊途同归的雪鹅 喇叭天鹅最后的拯救时刻 加拿大沙丘鹤:伪装与展示 极地充满冰雪的生存空间 北极和南极的气候 南极不是食草动物的世界 极地海洋:浮游生物的世界 北极永不融化的冰 北极的植物与动物 北极熊:徘徊在捕猎海豹的路上 鞍纹海豹:在冲压式前行中发展 北极浮冰上的冠海豹 阿拉斯加雪橇狗:为拖拉雪橇和打猎而生 南极,地球上最冷的地方 南极的动物和植物 豹斑海豹海冰边沿的猎手 帝企鹅:冰雪世界里的行者 在冰海水下“飞翔”的阿德雷企鹅 冰海渔夫南极鹱
版权页: 插图: 旅鼠的皮毛能防水 所有17种旅鼠鼠类都生活在北方森林地带和冻原地带。所有这些鼠类都具有个体形态敦实,短吻,从长长的皮毛中几乎没有翘起来的尾巴,是一种典型的能适应寒冷的动物,其身体各个部位的表面都能大大降低热量的损失。贝壳形状的耳朵又小又圆,也藏在了能防水的皮毛之中。 生存在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西北部的山地旅鼠,是一种天性活泼,体长15至17厘米的啮齿类动物,它的大脚脚掌上长满了浓密的毛,尤其是前脚掌粗壮有力的脚爪生来就是雪地里和土壤里的挖掘工具。皮毛色彩白、红、黄褐、黑色相间,特别绚丽。但是在极度偏北的分布地域,旅鼠冬季皮毛的保护色为白色,这在啮齿动物中极为罕见。山地旅鼠能用尖锐的牙齿和爪子勇敢的抵抗攻击者,分布在亚洲大陆东部的主要是棕色旅鼠和阿穆尔旅鼠。 在积雪中通行 旅鼠基本上和人一样属于暖血动物,在外界温度低于摄氏20度时就会打寒颤。但是旅鼠的幼仔在出生后的头几天,人们不得不认为它们是变温型动物,因为幼仔即使暂时冷却到摄氏3度,也不会受到永久性的伤害。大约在十天之后,旅鼠幼仔才开始学会颤抖,通过肌肉的颤抖来释放热量,开始长出皮毛,皮下脂肪也开始形成。 不过由于脂肪层太薄,尽管皮毛浓密,但面对冰冷寒风,幼仔恐怕也活不过冬天。于是它们就回到在厚厚的雪层之下挖掘形成网络的地下洞穴之中。积雪下的地面温度始终是摄氏零度,这样旅鼠就不需要冬眠,通过贮存下来的食物就能越冬,甚至还能抚养幼仔。当厚达50厘米的积雪外面气温降至摄氏零下20度时,球形的旅鼠巢穴里旱已铺设满了干草地衣,地衣也是旅鼠冬天重要的食物来源。积雪覆盖下的地衣不仅新鲜,而且很容易得到。由于这种食物很难消化,而且热量低,因此它们需要不断的进食。矮灌木丛的嫩枝芽,驯鹿藓,植物种子,根茎和树皮都是旅鼠冬季的食物。 不可或缺的园林工 旅鼠冬季体内物质代谢活动频繁,热量消耗大,由于食物热量不高,因此每隔三、四个小时就得出去寻找食物,每天觅食六到八次。夏天旅鼠在潮湿低地里主要觅食青草,苔草,而属于旅鼠类的环颈旅鼠则在地势更高更干燥的地方觅食草本植物。 绝大多数旅鼠都有不断生长着的臼齿,用来磨碎坚韧的含有硅酸的食物如青草。此外旅鼠盲肠内的微生物分解纤维素,这种发酵消化过程给旅鼠提供大约30%的热量和维他命B。有时候旅鼠也象兔子一样吃自己的排泄物,通过第二次消化过程更好的利用营养本来就不高的食物。 夏天旅鼠在靠近地表的土壤层中挖掘通道,使土壤更加透气,改善了青草和苔草等植物的生长条件,此外通过磨牙咬碎凋谢死亡了的植物,加速它们在土壤中的分解,旅鼠的粪便也成为了土壤的肥料。如果没有旅鼠,矿物质就不可能如此快的进入物质循环过程。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没有旅鼠将凋谢死亡的植物咬碎,堆积在地表的死亡植物就会越来越厚,在夏天就成了土壤的隔热屏蔽层,土壤也无法更深的解冻,未解冻的土壤中含有的丰富矿物质也就无法被植物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动物从植物中获得更丰富的养分。
《贝塔斯曼动物大百科:极地动物》编辑推荐:《贝塔斯曼动物大百科》是一部有关动物生存空间的百科全书。吸引人的知识细节会唤起人们对动物世界的种种幻想;专题特写直接揭示各种动物的精妙之处;重点章节和精美图片重点介绍关键素材;大约1005张彩色图片表现了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动物。
还没看 不知道呢 学校老师说不错 好
儿子喜欢这套书,印刷也不错哦,不过个人觉得还有很多动物没介绍
该套书(6本)图片清晰,印刷精美,硬皮精装,值得拥有,价位稍高,建议搞活动时买入。
这样的书叫大百科太牵强了点。
书的封皮有破损,换了三本都还是那样!!!但亚马逊客服的态度还是值得表扬的
质量很好,印刷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