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傅雷译文集

傅雷 译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10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作者:

傅雷 译著  

字数:

60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影响全世界和中国几代人的著名小说之一,是一部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它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世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正如贝多芬一阕大交响乐章,她将永远影响后世和激励来者。 《巨人三传》为罗曼·罗兰所著音乐、美术、文学三方面的巨人的传记,分别为《贝多芬传》、《弥盖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名人传记之一。 《艺术哲学》为丹纳所著,它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角,并且是本艺术史通论,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读来使人兴趣盎然,获益良多,又有新启发。 《幻灭》的中心内容,是两个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理想破灭的故事。作者通过两个青年的遭遇,展开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风貌。这部小说几乎集中了作者本人最主要的生活经历和最深切的思想感受,巴尔扎克自称《幻灭》是“我的作品中居首位的著作”。 《高老头》批评家称高老头为近代的李尔王。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不止是一个人物,而是时代的典型,悲剧的因素也不限于个人的性情气质,而尤在乎淫靡腐化的社会环境。……野心家求名求利的挣扎,与高老头绝望的父爱交错之下,使小说内容愈显得光怪陆离动人心魄,本书为傅雷先生译著中尤为认真和精彩的一部。 《欧也妮·葛朗台》典型的守财奴葛朗台,象征近代人的上帝,法力无边而铁面无情的财神。为挣大钱,他盘剥外人;为省小钱,他刻薄家人。黄金的枷锁与不幸的爱情,却促成了欧也妮·葛朗台的双重的悲剧。在巴尔扎克小说中,这是一部结构最古典的作品,文章简洁精炼,淡雅自然,可算为最朴素的史诗。 《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是音乐家,一个诚实而高尚的自食其力的人。他非常喜欢绘画艺术。为夺取孤零汉邦斯的遗产,像王室首席推事加缪索之流的一些冠冕堂皇的人便千方百计、使尽种种手段下毒手害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邦斯来说,收藏名画是一种高尚的爱好;对他那些有钱的亲戚来说,名画只不过是发财的手段而已。 《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小说写一个在各方面看来都平凡的花粉商,因为抱着可笑的野心,在兴旺发达的高峰上急转直下,一变而为倾家荡产的穷光蛋……皮罗多在《人间喜剧》的舞台上成为久经考验,至今还未过时的重要角色之一。作品不单是带有历史意义的商业小说,而且还是一幅极有风趣的布尔乔亚风俗画。 《搅水女人》 环绕在忍心害理,无恶不作的腓列普周围的,有脓包罗日的行尸走肉的生活,有搅水女人的泼辣无耻的活剧,有玛克斯的阴险恶毒手段,有退伍军人的穷途末路的挣扎……形形色色的人物与场面使这部小说不愧为巴尔扎克的情节最复杂,色采最丰富的杰作之一。有人说只要法国小说存在下去,永远有人会讨论这部小说,研究这部小说。 《夏倍上校》包括《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三个以夫妇之间为题材的中篇悲剧小说。每个中篇如作者所有作品一样,都有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正人君子与牛鬼蛇神杂然并列,令人读后大有啼笑皆非之感。——唯其如此,我们才体会到《人间喜剧》的深刻意义。 《贝姨》既是路易·腓列伯时代的一部风化史,又是淋漓尽致一幕悲喜剧。书中人物都代表一种极端的痴情。作者集许多典型人物于一堂,把他们错杂的活动,激烈的情欲,善恶的对比,光暗的交织,构成一幅五光十色,触目惊心的大壁画。 《嘉尔曼 高龙巴》包括的两篇小说,且久已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尤其是《嘉尔曼》这样一个阴惨壮烈的悲剧,作者出之以朴素,简洁,客观,冷静的笔调,不加一句按语,不流露一点儿个人的感情。风格的精炼,内容的含蓄。《高龙巴》叙述高斯岛民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讨血债”的风俗,以恋爱故事作为穿插。轻松活泼,谈笑风生的文章,适与故事的原始情调与血腥味成对比。 《老实人》包含法国十八世纪伟大作家服尔德(今译伏尔泰)三部经典小说《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以及莫罗阿所撰《服尔德传》。《老实人》是一个天真淳朴的青年的恋爱故事。《天真汉》是一个在加拿大未开化部族中长大的法国青年。《查第格》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哲学,但灾祸总是不断降临到头上……三部小说均以滑稽的笔调,通过传奇式的故事,影射讽刺现实,阐明哲理,是傅雷先生最成熟的译作。 《恋爱与牺牲》收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和小说家莫罗阿(今莫洛亚)作品二部,系傅雷早年译作,旨在加强人生修养,提高国民素质,“使颓废之士萌蘖若干希望,为战斗英雄添加些少勇气。”为今日不可多得之修养读物。包括《恋爱与牺牲》、《人生五大问题》。 《文明》的作者是小说家,他知道现实从来不会单纯,不但沉沦中有伟大,惨剧中还有喜剧。辛酸的讽喻,激昂的抗议,沉痛的呼号,都抑捺不了幽默的微笑。人的遇蠢、怪僻、虚荣,以及偶然的播弄,一经他尖刻辛辣的讽刺,在那些惨淡的岁月与悲壮的景色中间,滑稽突梯,宛如群鬼的舞蹈。本书另附传记《夏洛外传》、文论《幸福之路》。

作者简介

傅雷,四岁丧父,母教极严。初入徐汇公学,因反对校内宗教活动,被开除。改入大同附中,参加“五卅”运动,被寡母强令回乡。1926年入上海持志大学。翌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等院校专攻艺术批评。1931年回国,任教上海美专。次年改任《时事汇报》总编辑。1940年起从事外国文学译著工作。曾任上海政协委员、上海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1966年9月3日卒于上海。主要译著已集为多卷本《傅雷译文集》、三卷本《傅雷文集》。

书籍目录

第一卷 巴尔扎克:《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亚尔培·萨伐龙》、《高老头》 第二卷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于絮尔·弥罗埃》 第三卷 巴尔扎克:《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搅水女人》 第四卷 巴尔扎克:《幻灭》 第五卷 巴尔扎克:《贝姨》 第六卷 巴尔扎克:《邦斯舅舅》、《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第七——十卷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第十一卷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弥盖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第十二卷 服尔德:《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 莫罗阿:《服尔德传》 第十三卷 梅里美:《嘉尔曼》、《高龙巴》 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 莫赛尔:《罗丹艺术论》 第十四卷 苏卜:《夏洛外传》 罗素:《幸福之路》 杜哈曼:《文明》 牛顿:《英国绘画》 文学、音乐及其它译文 第十五卷 丹纳:《艺术哲学》 傅雷年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傅雷译文集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一直想买的书,可惜送货时。也没外盒包装。15本书被凌乱的放在一个大的箱子里。有些磨损和折角。书内的质量还不错。


伤心中。。。。安徽版的傅译全集竟然书页底色是黄色,让我想起了初中时作业本的颜色,看了都让人读不下去,无语啊!!!除此之外,其它倒还不错,呵呵,想想也很搞笑,这套书都已经10岁了。不介意书页颜色的朋友可以买来看。


   这是由巴尔扎克讲述,由傅雷转述的一个发生在法国或者其它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故事。故事大意可以如此概括:一个叫夏倍的上校在战争中被误以为阵亡,他的遗孀获得了大笔的财产并且改嫁他人,而实际上夏倍上校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历经痛苦的旅途回到巴黎,发现自己已经“死掉了”,所以他想要拿回自己应得的一切。但是没有人相信他就是已经挂掉的一个hero,他们甚至无情地嘲笑他,只有他战争时期的好友路易•凡尼奥收留他,一起住在极其简陋的地方。夏倍上校遇到了具有责任感的诉讼人(lawyer )但尔维,但尔维使法洛太太(即夏倍上校的前妻)屈服,与上校达成和解的意愿。但是她什么也不想失去,于是用“爱情”和“感动”使夏倍上校放弃了自己的诉求。但这阴谋还是被上校发现,他干脆放弃一切,离开了自己本应获得的财产和地位。最终被送进了“夏朗东”(即精神病院)。
   巴尔扎克塑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夏倍上校和法洛太太。夏倍上校是一个过于善良的“老人”,他博爱,拥有伟大的牺牲精神,也很超然(“可是穷人有什么力量呢?他们除了感情以外,什么都谈不到。”“与其衣服穿得华丽,不如有感情可以浪费。我至少不用怕人家瞧不起。”“我已经老朽无用,像一尊废炮,只要一些烟草和一份《立宪报》就行了。”),虽然这超然中蕴含着些许无奈的悲凉。夏倍上校回到巴黎后的最初,实际上是在努力寻回自己的社会身份,也就是说他是在寻求社会归属感。一个“死去的人”被人认为是没有权利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所以他努力想恢复“夏倍上校”的名誉和实际生存权利。在自我定位的路途上,他忍受了无数的嘲笑,经历了艰辛的奋斗,终于快要实现这个愿望了,却在前妻的感情陷阱中被击中了弱点——善良、愿意为他人而牺牲。美好的情感与品质在为保住金钱与地位而实施的阴谋中是如此无力、软弱、不堪一击。巴尔扎克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所谓高尚的伟大的牺牲精神、博大的爱在金钱面前就是这么狼狈!其实任何社会都是如此,所以,我相信夏倍上校的被欺骗,会发生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也会发生在二十世纪的俄罗斯,也会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绝不会缺少这样的事件。因为时代会变换,人会生老病死,海洋可能消失,但是,金钱的力量却永远不会消灭。在强悍的金钱面前,地位仿佛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荣耀不再只属于英雄,高尚的品德将丧失殆尽,真正的骨肉之情可以化为乌有,更何况所谓的爱情和婚姻!正如巴尔扎克借但尔维之口讲出的那样,“……可是我们当诉讼代理人的,只看见同样的卑鄙心理翻来覆去的重演,什么都不能使他们洗心革面;我们的事务所等于一个没法清除的阴沟。哼,我执行业务的期间,什么事都见过了!我亲眼看见一个父亲给了两个女儿每年四万法郎进款,结果自己死在一个阁楼上,不名一文,那些女儿理都没理他!我也看到烧毁遗嘱;看到做母亲的剥削儿女,做丈夫的偷盗妻子,做老婆的利用丈夫对她的爱情来杀死丈夫,使他们发疯或者变成白痴,为的要跟情人消消停停过一辈子。我也看到一些女人有心教儿子吃喝嫖赌,促短寿命,好让她的私生子多得一分家私。我看到的简直说不尽,因为我看到许多为法律治不了的万恶的事。总而言之,凡是小说家自以为凭空造出来的丑史,和事实相比之下真是差得太远了……我可是要带着太太住到乡下去了,巴黎使我恶心。”巴尔扎克借但尔维之口说出这段话,而非自己在小说中阐述,是非常聪明的,这样的安排使得这段话显得真实可信,杜绝了读者以为小说作者是在夸大其辞的危险。小说的最后,夏倍上校说“不是夏倍!不是夏倍!我叫做伊阿桑德”“我不是人啊,我是第七室第一百六十四号”——在这里,金钱社会对上校的残酷虐害这一表层下,还隐藏着一个问题:人的追寻自我属性的问题,即寻找“我是谁”的答案。围绕着这个问题,20世纪的无数作家经过痛苦的思考后,写出了具有时代和个人鲜明特征的伟大著作。当然,我并不是说巴尔扎克影响了20世纪一些作家在这一主题(“我是谁”)上的创作,只是巴尔扎克在这部小说中表达了不止一个主题:对金钱社会的无情批判,对法律界黑暗现实的揭露(本来一目了然的事实要想在法律上得到认证却很不容易,有时候甚至需要耍手段、计谋才能达到目的),对平民们悲苦生活的描述(P38~P40),对英雄没落表示的愤慨,追寻个人归属而不得的悲凉无奈等等……而在这些主题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我是谁”这一问题而已。此外,夏倍上校是一个同强大命运、死亡以及整个社会斗争的弱者,他用一己之力对抗比他强大上万上亿倍的敌人,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虽然所谓的英雄总也摆脱不了悲剧性的结局,夏倍上校也是如此。
   而法洛太太的形象则完全是反面的,作为作者想要批判的对象,法洛太太集中了很多的“恶”——这是符合巴尔扎克塑造典型人物的理念的。但是,这样塑造人物的方法却也有显而易见的缺陷:人物性格不够完整。当然了,我们不可能苛求巴尔扎克既把人物塑造得丰满立体,又让他们在某一方面极为突出,这是不可能的。20世纪的大多数作家们追求的是完整、立体、丰富,他们是在多方面进行开掘,而巴尔扎克更多时倾向于把人物性格集中地构造起来,就难免不够全面。比如,法洛太太的身上几乎全是“恶”,夏倍上校的身上几乎全是“善”,完全看不到法洛太太的“善”和夏倍上校的“恶”。Of course,法洛太太的“善”和夏倍上校的“恶”在本篇小说中无需出现,出现了反而不利于主题的凸显,但是,按照小说现在这样,一个人物就会流于概念化、过分象征化而失去其作为人本身的多面性。或许,这也与巴尔扎克喜欢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有一些联系吧。值得一提的是,巴尔扎克在小说中有时候是很喜欢用夸张的,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对老葛朗台的描写最为典型。在《夏倍上校》中亦是如此,比如:“面包丸不但打中了一个陌生人的帽子,还跳起来,跳到差不多和窗子一般高。”(第五页) “他手里晃着刀子,交叉着腿,把翘在空中的一只脚举得跟眼睛一般高”(第十一页)。其实这就同上边说到的典型性与复杂性的矛盾同理,既然夸张,难免失实,这不应该成为褒贬的对象,对此进行孰好孰坏的探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那是妄图在一个必然轻斜的天平上寻找平衡。
   另外,小说中隐约露出来的关于一个过去式英雄的悲惨命运的问题,我想再说一说。夏倍上校本是一个打败了死亡威胁的英雄,英勇无比,正是经历大生死的人生经历使他具有了博大的胸怀和悲天悯人的感情以及处变不惊的超然。“苦难好比一道神奇的符箓,能加强我们的天性,使猜忌与凶恶的人愈加猜忌愈加凶恶,慈悲的人愈加慈悲。”但是呢,在真实的社会中,这些仿佛都不重要了,也被人忘记了。他成为了别人的笑柄(P13~P14)。他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连起码的权利都丧失了,还得需要一个不靠谱的法律才有拿回一切的可能,而且仅仅只是个可能的梦。所以,这个社会的结构比死亡更残酷无情!(是否想到了《城堡》里的K?)夏倍上校说“当初我被埋在死人底下,如今我被埋在活人底下,埋在各种文书各种事实底下,埋在整个社会底下……”一个本应该享有至上荣耀的全法国的英雄却是这样的下场,而那些仅仅是靠money就轻易获得了尊荣的人活得是多么轻松!而普通人的命运更是充满了颠簸与无奈:“我们俩都是劫后余生的怪物,在地球上滚来滚去,像小石子般被大风浪在海洋中卷到东,卷到西”这是所有时代里所有平民的命运写照,尤其是那些被迫卷入战争中的可怜人的命运的概括。最后,夏倍上校“像一颗石子掉在窟窿里,骨碌碌的往下直滚,埋没在巴黎那个衣衫褴褛的人海中去了。”由此,我不禁想起看到过的一些新闻,是说在中国,一些见义勇为的英雄或是奥运冠军等等在荣耀闪耀了一阵子之后陷入了危机,不得不去做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工作,过着并不富足的生活。当然,我认为没有谁有权力去干涉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包括他们选择外人不认可的工作甚或是堕落。然而,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一个英雄却没有英勇后应有的待遇,这当然是有许多的原因,但是最关键的无疑是社会的因素,就如同夏倍上校一样,一个战争时代的英雄却在自己的国家里寸步难行,连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难道不是因为社会对他们的弃绝吗?哦,自然了,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夏倍上校不是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似乎很少纯真的双方互相间极为相爱的爱情,更多的是阴谋化的爱情,而且很多是其中一方背叛另一个,而被背叛的人一直都还相信着爱情。爱情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更多时候是被恶毒、卑鄙地利用的工具,而不是滋润人的心灵的甜点。这点倾向使得读者往往有想发出“原来爱情都是假的,靠不住的,都是为了钱啊!”这种感慨的冲动。参考欧也妮的悲惨爱情故事和法洛太太对夏倍上校的态度。
   最后,谈一下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描写吧。P21:生客看到诉讼代理人,不禁浑身一震,仿佛诗人在静寂的夜里被出其不意的声音把诗意盎然的幻想打断了。老人赶紧脱下帽子,站起来行礼;不料衬在帽子里面的那圈皮,油腻很重,把假头发黏住了,揭落了,露出一个赤裸裸的脑壳:一条可怕的伤痕从后脑起斜里穿过头顶,直到右眼为止,到处都是鼓得高高的伤疤……
   “那条伤痕从后脑起斜里穿过头顶,直到右眼为止”——这是我见过的最惊心动魄的细节描写之一。其它作品里我读过的非常惊人的细节描写有:①张爱玲《金锁记》“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最后一句在极端克制的冷静中迸发出无可抑止的力度与恐怖感!一个苟活于恶毒、孤独、别人的恨和自我绝望中的女人。无可挑剔!)②鲁迅《孔乙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余华评论说“在《孔乙己》里,鲁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才开始写他是如何走来的。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当孔乙己双腿健全时,可以忽视他来到的方式,然而当他腿断了,就不能回避。”)③萧红《手》“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你想写出惊人的文字来吗?朋友,去细细地观察生活吧,生活会在极端的冷静中让你惊愕无语!)④海明威《他们都是不朽的》“他感觉到姑娘的指头摸到了他背上那个巨大的凹处,凹进去好深啊,连个棒球都塞得进去呢”(这是一篇不太被人知道的短篇小说,本来人们只晓得《老人与海》,不了解海明威的精华实际上有很多在他的短篇小说里。而在他最著名的N篇短篇里,也绝没有这一篇,但是,这个细节,很是让人惊撼。)
   最后的最后,我觉得巴尔扎克非常非常善于对环境景物进行描写,这和他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有关,当然更需要勤奋的练习和艺术家的天分。像《欧也妮•葛朗台》一开始就是不厌其烦的环境描写,整本书里的极其琐碎的细部描写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都构成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这种事无巨细的写作风格受到了后世的海明威等人的强烈批评(现在好像很少有人像巴尔扎克这么过分细致地营造氛围了吧),而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作家的风格,本无所谓高低优劣,只要按照自己的理念与观点坚持写作就是有价值的。无论是海明威的简洁风,还是巴尔扎克、亨利•詹姆斯的繁缛,或者福克纳的坚深繁复,都属于他们个人的独特风格,是不可取代的,也都是值得学习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