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十七岁的头发

金海原 安徽文艺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安徽文艺  

作者:

金海原  

页数:

197  

Tag标签:

无  

前言

  “不知痛苦的人,无法抵达本质” ——成长小说类型概述 一、成长小说概念及要素 人总归要成长,一个正常的人生都要经历从童年到成年、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文学是“入学”,自然要记录、反映和表现这一现象。小说是文学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以人的成长为题材的小说,为数不少,但不是所有涉及到“成长”的小说都是“成长小说”。所谓“成长小说”,美国学者莫迪凯·马科斯(Hordecai Marcus)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中界定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这个“年轻”到底是什么时候呢?一般认为是从童年向成年跨越期,也就是青春期。在题材时间段上,它与儿童文学和校园文学、青春文学有许多重合之处,但是在情节结构、主题、价值和审美取向上却有自己的类型成规。儿童文学的世界基本上是一片“净土”,而成长小说则直面现实,展示了生活的本真形态,触及了生活的肮脏和丑陋。跟一般校园文学和青春文学相比,成长小说的主人公是动态的、变化的。在自然的成长过程中,他(她)遭遇到了人生中重要的事件:或是爱情挫折,或固真理追求,或是国家需要,或因公平正义等,经过 “切肤之痛”的考验后,在生理特别是心理上发生重要变化。从结果上说,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有的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变得深刻睿智,积极入世,有的却大彻大悟,与世决绝。同是一个(或几个)主人公,成长前后判若两人。这些考验事件,是主人公成长路上的关卡。越过去了,像仪式一样,主人公就长大成人。当然成长过程因人而异,有的因一个事件就发生改变,成长较快;有的成长较慢。需反复经受考验。除了“年轻主人公”和“考验事件”外,成长小说还具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引路人。这个引路人就是引导他(她)成长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具体的引路人,也可以是某种思想、观念或者道德律令。我们一般把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小说称为“成长小说”,从古今中外的成长小说具体情况来看,它们也多具有这些要素。  二、成长小说的涌源和海外发展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小说类型,成长小说的源头在德国,其概念也来自德语“Bildungsroman”,我们有时候也将它翻译为“教育小说”或者“成长小说/教育小说”,其原因在于,最初的成长小说始终伴随着教育和启蒙指向。这跟18世纪末德国的“狂飙运动”有关,因为“狂飙运动”实质是一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理念是:拯救社会、改造社会的方案应该通过人们的修养改造、个性改造来完成,而完善修养、改造个性只能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的最佳时机当然是成长期。“成长小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成长小说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在形武方面,中世纪时期的德国骑士史诗《帕尔齐伐尔》初具成长叙事的基本框架,即主人公帕尔齐伐尔经历了犯错、负疚、矛盾而达到心灵成熟的各个阶段。维兰德《阿迦通的故事》被称为德语文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成熟的长篇启蒙教育小说(其实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成长小说”)。对中国读者来说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当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但是最典型的却是《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也翻译成《威廉的成长》)。  德国的古典成长小说始终有指向内心、探索精神自我的过程,也就是说主人公的成长与成人最终多以心智的成熟为律令,世俗的成功反在其次。这就容易导致主人公成长后出现两个极端的结果:要么在饱经忧患之后愤世嫉俗、毅然归隐,或者弃世,如《阿迦通的故事》,或者自杀,如《少年维特之烦恼》;要么心智成熟,激流勇进、担当国家民族大任,比如《威廉的成长》。  英国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出现得比德国的成长小说《阿迦通的故事》还要早,但是以前我们一般将它归为“流浪汉小说”,现在也把它当做成长小说对待了,因为它具备成长小说的一般特征。谈及英国小说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成长小说,我们得首提狄更斯的成长三部曲(《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它们主要讲述贫寒子弟的成长;另一个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作家的写作,她们开辟了另一个方向:女性的独立和成长,这些作品有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爱玛》,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乔治·爱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等,它们在女性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写主人公“基督徒”受福音感召后离家出走,经过“名利场”、“困难山”、“安逸平原”等重重考验,到达“天国之城”的故事,其主题当时是指向宗教,但是其情节模式却为后来的成长小说提供了灵感源来和故事框架。  20世纪后,随着人们的自我意识、个体观念的增强,以抒写人物个性追求、精神成长的作品在世界各国大量涌现,比如英国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毛姆的《人生的枷锁》、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瑞士赫尔曼·黑塞的《在轮下》、《德米安》,德国托马斯·曼的《魔山》,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小说中张扬个性、追求精神的“成长维度”往往与主张世俗道德、社会成规的“教育维度”的价值取向发生尖锐冲突。  美国的成长小说尤其如此,走的是一条个体本位、拒绝社会教化的路子,这其实也是现代成长小说发展的大方向,这些小说有霍桑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红字》等。但美国成长小说最具美国特色的是它的冒险性故事情节,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表现了自然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又将幽默诙谐寓于叙事之中。这类小说还有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海狼》,后者是他理想的现代人的成长之路。  20世纪以来美国的成长小说最著名的当数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小说中有一句话我们印象很深。主人公霍尔顿的老师说,一个人不成熟的标志就是他会为了理想而选择崇高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一个人要为了理想而谦卑地活下来。当然,霍尔顿进精神病院去做精神治疗是成长还是反成长,是成熟还是幻灭呢?或许这也代表成长小说在消费时代的另一条发展路线:幻灭式成长。这类小说还有德莱赛的《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悲剧》等。  三、中国式的成长 中国有成长小说吗?按照成长小说的经典定义,我们似乎没有,但是我们不能说,中国没有自己的成长模式,或者说成长只有一种模武,而成长小说只有一种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肯定有自己的成长小说,而且是在独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西游记》从题材上说,是幻想小说类型中的神魔小说;如果从成长角度来看,它也是一部成长小说,代表一种“中国式的成长”。  《西游记》的“男一号”当然是唐三藏,可是出彩的却是“男二号”孙悟空。唐三藏经历了短暂的生理成长后,其性格和心理基本再无变化了,种种磨难只是对他佛性明澈和心智坚定的见证。而孙悟空不同,他最初的身份是一只猴子,然后是美猴王、齐天大圣、阶下囚、行者,最后是斗战胜佛。作为神话人物,孙悟空的年龄应该没有实质性交化,生理上也比较恒定(除了本领更大一些),但是心智变化天翻地覆。护送唐僧取经的过程,其实也是孙悟空成长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他得到很多人的指引,最初是一只老马猴,后来是菩提老祖,然后是唐僧、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等,主要是观音菩萨。取经是一个最大的考验事件,八十一难是一个个小的考验事件。考验事件有的还来自取经队伍内部,比如唐僧的误解、驱逐,猪八戒的抵触、拆台等,对他的躁心、魔心、好胜心、虚荣心逐一进行考验,使他经历了数不清的煎熬,真可谓从生理到心理都经历了“切肤之痛”。但是他最后“长大”了,从一个猴子、妖怪、普通天神“成长”为佛——一种人生最高境界,即使在仙界也是令人羡慕的。  孙悟空的成长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他的成长之路和成长代价可以作为一代青少年成长的隐喻,也可以代表我们传统中国成长之路的独特性,那就是个人内在个性的妥协和天性的泯灭,但这却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颇令人争议的地方。  四、当代中国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在中国当代小说家族中占有重要位置,已经有60余年历史,但是我们一般不用‘‘成长小说”这个概念,而是习惯性地将它们归置于“革命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80后’小说”等当中去。近几年才将它们从不同阵营中拉出来,作为一个重要现象加以独立研究。当然有时候我们也犯了外延无限扩大的毛病,将很多严格来讲不属于成长小说的小说也拉进来,反而让问题变得复杂。  当代中国成长小说有三种主要的形态,一种是关于“新人”成长的成长小说。这类小说一般跟“革命”和“历史”相关,成长主人公也有“大龄化”倾向。这类小说一般继承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小说”叙事模式,从情节结构上说,可以看做是它们的续接和完成模式,在情调上也一扫过往同类小说的迷茫与,幻灭,如茅盾的《幻灭》、《动摇》、《追求》等。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有《青春之歌》、《欧阳海之歌》、《闪闪的红星》、《战斗里成长》等,讲述主人公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在革命领路人的引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最终实现思想和价值观的全面超越,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二是关于“新生代,,成长小说。这类小说一般以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自觉以现代西方思想为内心准则,抗拒传统教育和世俗社会,立志成为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独立个人为叙述内容。这类小说影响比较大的有《在细雨中呼喊》、《英格力士》、《成长如蜕》、《私人生活》等,跟“新人”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相比,引导他们成长的要么是尼采、萨特、弗洛伊德等现代生存哲学代表人物,要么是个人的身体。他们除了自己和自己的身体。  谁也不相信。三是“80后”成长小说。这是一种比现实性写作还要现实的写作:现在性写作——自己写,写成长中的自己。由于他们的主要生活空间是校园,所以这类小说跟校园、同伴(同学)有密切的关系。他们的成长没有“新人”成长小说浓重的历史感和方向感,也没有“新生代”成长小说浓厚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们既不可能按照传统的方式被引导成长,又不能获得足够的力量自我引导,他们只能凭依同年人的伙伴情谊在彼此安慰、彼此同情中摸索,因为他们的同伴跟他们自己一样,也是不成熟、未成长的,因此这类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是未完成和不可能完成的。属于未完成型的成长小说。这类小说影响比较大的有《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逃之夭夭》、《这些,那些》等等。  在这主要的三类成长小说之外,还有一些未能涵盖的作品,比如《人生》、《家园》等。作品主人公的成长伴随着传统道德、国家、民族等一些大的价值观引导,向着外在的“大我”学习,最终成为有担当的“大我”理想人格的故事。这类小说现在作为成长小说尤其是“80 后”反成长小说的对立面和纠偏力量存在,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出现。  五、韩国成长小说和“十七岁的天空-成长季” 跟其他文学创作一样,当代中国小说的创作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向民族化、本土化掘进,从传统文化的引证中确证自己的国族身份,寻找自己的世界定位;一是国际化、跨国化趋势,就是说我们的国内创作与国际创作越来越保持同步,共同组成文学创作的国际化浪潮,以至于几个国家的创作很难说谁更多影响了谁。比如韩国最近的“成长小说” 也有强烈的拒绝成长倾向,幻灭的浪漫主义和精神想象自由流行,这跟中国“80后”成长小说是合拍的,申京淑的《很久以前的离家出走》、《深深的忧伤》,殷熙耕的《汉城兄弟》,金爱烂的《爸爸,快跑》等小说就是如此。但是对于韩国来说,除了好莱坞大片热,在中国还有一个“韩流”热。之所以出现“韩流”,一方面说明中韩两国有着十分紧密的切合点、相似性,能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另一方面说明韩国文化当中有许多我们缺失或想要的东西,比如温暖的人际关系、自觉的道德意识、明确的文化归属感和对未来的信心,等等。“可爱淘”的校园成长小说系列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不能说背后没有这些原因。不能不承认,当代中国在市场化、现代化转型中,丢失了很多东西,相当程度地迷惘,以至于成长小说中出现大量未能甚至不可能长大成人的现象。  现在我们引进并翻译出版这批韩国成长小说,自然有出自文化和文学交流的考量,但是也不能说就没有了解韩国青少年成长过程的需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而对未文学中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别样的文化魅力,获取成长智慧和勇气。至于说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色和魅力,我们读后自会有个人的感受。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十七岁的天空·成长季”丛书第一卷十本成长小说全部来自韩国当代优秀作家,在韩国均为长销、获奖作品,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中《小雀斑和豆饼脸》的作者朴范信更是韩国国宝级现实主义作家,曾将韩国最有权威性的文学奖项尽数收入囊中。应该说,这批韩国成长小说的共同特点就是深刻地透视并自如地叙述着所谓“刀锋上的成长”——青少年敏感的个体生命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间的碰撞。  以《我是谁的阿凡达》为例,三个尚在花季却被残酷的社会几乎褫夺了身体权利或日生存权利的高中女生在小说、绘画和温暖的友情中彼此分享,痛苦却顽强地成长,最终不仅实现了自我疗愈、自我救赎,寻回了对自我身体和生命的主导权,还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曾经破碎的家庭关系。这是一部略带迷幻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所谓“阿凡达”,既是主人公在其创作的小说和其日常活动的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替身,又暗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焦虑和疑问。作者以手术刀般简洁深刻的笔调,感性而锐利地透视着社会,同时又犹如沃卓斯基兄弟的《骇客帝国》,呈现出一个重重悬疑又步步惊心的‘‘拟像”世界,用一种别具想象力和可读性的方式表达着社会的荒诞、生存的迷惑以及抗争的勇气和希望,从而将小说带到了鲍德里亚般的哲学高度。作品虽然描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青少年成长的苦痛,但仍然给人以希望和光明,同时阴暗和苦痛本就是成长过程或者说成长小说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作者所言:痛苦,是彻悟的契机。不知道痛苦的人,无法抵达本质。  该书在韩国出版后一再重印,迄今已达l5万册的销售量,可见其直抵人性深处的力量,而略显阴暗和痛苦的外包装不仅并未削弱这一力量,反而使其更加真实而强大。  无论从其文学性、生命力、精神关怀或是现实意义而言,这套“十七岁的天空·成长季”丛书,与曾在中国出版市场大行其道,但却严重类型化、模式化、产业化、低龄化、浅表化、空洞化的青春文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成长小说应是抱着严肃的文学创作态度,拥有鲜明的语言风格,以(主要是)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及其与周遭剧烈变化的世界的互动为描述对象,深入探讨生命价值,具备极强的可读性与现实意义的作品。而“十七岁的天空-成长季” 正是力图恢复生活的多面性与多重性,在中国当下激烈转型的社会进程中,让中国的青少年远离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甚至诲淫诲盗的文学环境,真正开始有营养的阅读,真正开始思考并期待成长的蜕变,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许道军 2011年3月22日于上海大学

内容概要

《十七岁的头发》:韩国第一代理发师,曾经“奉旨剃头”的理发师的后代,却为了捍卫自己的头发与个性自由成长的权利,跟学校和社会展开了一场斗争。
十七岁的主人公是个“循规蹈矩”的平凡孩子。某一天,当他看见体育老师用打火机去烧一个违反校规的同学的头发时,他失去了“理智”,开始了十七岁人生的第一次绽放与燃烧。与此同时,他的理发师爷爷也因拆迁问题走上了另一条抗争的道路……
由金海原编著的《十七岁的头发》用幽默的笔调触及了一个真实而问题丛生的社会。十七岁少年的眼中,世界远非完美,却因思考与抗争的勇气而延续着希望。
小说荣获韩国第六届四季文学奖大奖,评审委员会的评语称:“《十七岁的头发》是很奇怪的作品。它没有特别之处,可是读下去却让人着迷。主人公不是‘问题少年’,也不是‘残障儿’,是一名平凡的青少年。书中没有特别催泪感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冒险的紧张过程,可是却让人爱不释手。有趣的故事情节、平凡而独特的角色还有学生式的幽默,这些融为一体,成就了一部独特的作品。生动地展现男孩子成长经历的故事,最近比较罕见,作者可谓独具才干。我想读过这部作品的人,都会想讲一讲自己有关头发的故事。”

作者简介

金海原,十一岁的时候被一部童话作品感动,从此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后来忙于为生活打拼而与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年过三十才重拾旧梦。2000年,童话《火车站长椅上的故事》入选《韩国日报》新春文艺奖并引发社会反响,于是下决心开始专职写作。出版多部作品,其中《蜘蛛村里的喜鹊旅馆》和《鲸鱼壁画》曾获第十一届MBC童话创作大奖。

章节摘录

  刚满十七岁的那天早上,我被爷爷抓到了闪亮的剪刀前面。  剪刀一早就被磨刀石嗤嗤地磨出了锋利的刀刃,正有力地合着大嘴等着啮咬。两片刀刃张开来,在我头上咔嚓一声相互交叉的瞬间,我不寒而栗,像大冷天在外面撤尿一般。  我全然不曾预料到这将会引发出怎样重要的历史,我只是心疼这一头稍微长出点模样的头发。  爷爷麻利地耍着剪刀,他会把我刚长出来没有见过世面的可怜的头发全部剪掉,还会把悄悄长在脖颈上的头发也刮掉,毫不留情。爷爷一直迷信十七岁的头发里交织着贪婪的欲望,这些欲望有害无益,必须趁它们涌现出来之前彻底除掉才能放心。但是爷爷的剪刀无法除掉这份担心,一个小男孩的欲望附在头发上,而头发已经在剪刀刃多次的磨炼下变得坚硬。  在爷爷换剪刀的空隙,我从窗口看到了对面“黄家饺子馆” 店招下黄正进讨厌的长发,他正抬头往这边看过来。我不自觉地咽下一口唾沫,好像被剪掉的一撮头发卡在喉咙里。我忍不住要说了,我对着镜子中的爷爷慢慢地说 “爷爷,耳朵这边可以少剪一点…” “十七岁已经不小了,伊浩,你曾祖父十七岁的时候已经接管了李泰成理发店,还成为庆星当地最好的理发师。那会儿,好多有名的人物都找你曾祖父剪头发。曾祖父的手艺啊,连外国人都赞叹不已的,日本的理发师也专门过来观摩你曾祖父的手艺。  我在十七岁的时候也有了回头客——低头。” 爷爷打断了我的话,同时,剪掉了我的鬓发,又拿起剃刀在大头钉上挂着的皮子上蹭了两下,刀子锋利了,它刮掉了我脖颈上的头发。十七岁的小小愿望也被刮掉了吗?那太无情了。想在开学前多留几天头发或至少不想在我生日当天被剪掉头发的想法就不能被称之为愿望了吗?尽管与曾祖父和爷爷的愿望比起来这愿望微不足道。  然而爷爷太倔了,他拿起那块用过几十年满身沾着头发楂的海绵,把残存在我脖子上的一点留恋也统统拍掉了。没有一丝愿望和留恋的脖颈,顷刻赤裸裸地刺疼起来。  这就是十七岁的我吗?就这种窝囊相?我从镜中瞥了一眼,很快把头扭了过去。短短的头发受惊了,像被巨大的礼炮声惊得挺直了腰。我从座位上起身,向优秀的理发师敬了礼,然后赶快拿起扫帚,清扫堆在地上一无是处的垃圾——它曾是我最珍贵的头发。  “好啦,饺子馆家的儿子该等烦啦,你们不是说好去看电影嘛,赶快去吧。” “没关系的,爷爷。” “去吧,伊浩。” “还有时间呢…” 像从战场凯旋的士兵整理武器,爷爷把剪刀在装满头发的袋子上蹭了两下。那个把很多男人的DNA和我的DNA混合在一起的头发袋子,此刻是一个剪刀打磨器。爷爷把磨好的剪刀在半空中比画了两下,小心地放到了镜子前。  我扫完地,打算悄悄离开理发店,这时,爷爷拿出了折成一半的新钱。  “记得吃饭啊。” 我从来不敢直接伸手就拿,犹豫着站了一会儿,等爷爷又展示出一个坚定的眼神之后,我才不得已似的,接过钱来。  从理发店出来,才想起没有表示感谢。我把还留有爷爷体温的钱小心地放进了裤子口袋里。今天绐我剪头发,又给我一张比一个月的零用钱还要多的钞票,算是爷爷送我的生日礼物吧。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越来越短,拿的钱倒是越来越多。  “剪了头发,还能从理发师那儿拿钱的人也只有你啦。” 黄正进用长头发巧妙地遮住了热馒头一样的大脸,他来了这么一句,算是对我被剪掉头发的安慰。  “那你也去我们理发店剪头发吧。谁知道呢,老顾客来了我爷爷说不定也会给钱的。” “那就不用了,我弟弟说要想使脸显得小一点,就得用长头发遮一遮。虽然我没有必要遮脸,不过现在不是流行V形脸嘛,反正头发长。你哥哥我啊,还打算染发呢,现在,赶潮流的都染发了。看看那个,是我们学校的,染成黄色了。”  ……


编辑推荐

  《十七岁的头发:十七岁的天空成长季》以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及其与周遭剧烈变化的世界的互动为描述对象,深入探讨生命价值,具备极强的可读性与现实意义的作品。 《十七岁的头发:十七岁的天空成长季》是很奇怪的作品。它没有特别之处,可是读下去却让人着迷。主人公不是‘问题少年’,也不是‘残障儿’,是一名平凡的青少年。书中没有特别催泪感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冒险的紧张过程,可是却让人爱不释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十七岁的头发 PDF格式下载



学校发的读书刊物上有推荐这本书,老妹说要买,还没看,包装印刷都不错,嗯,有点儿字大行稀的感觉,哈哈~


一本很好的小说,就像生活在身边的人一样,真实……又叛逆,最后还是奋斗,哎


正版,纸质很好,孩子很喜欢。


青春期的叛逆,赞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