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世襄传

张建智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6月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

张建智  

页数:

312  

Tag标签:

无  

前言

王世襄先生是个知足的人也是个不快乐的人。他的知足和不快乐我都见过。几十年前王老在香港外国记者俱乐部演讲明式家具和明清竹刻艺术,国语英语夹杂发言,微微尴尬的表情中朦胧的眼神和微笑的嘴角流露内心舒适的满足:“中国当代有几位竹刻家造诣真是不输明清竹人!”他说。还有一次是他和朱家潘先生鉴定我藏的两件竹刻笔筒,一件说极好,另一件极贵却说不见得太好:“价钱不是优劣的指标,”他呷一口清茶润了润喉咙,“考的是你的修养和眼力!”也许想起了几十年前访寻文玩的欣悦,酒楼灿亮的灯光下他那张刻满皱纹的脸浮荡一丝丝自豪的涟漪,真挚,和蔼,像他家里藏的那尊竹雕采药老人。都说他是最后一个贵族文化的大玩家,一生消受最精致也最豪犷的传统消遣,待人不忘古礼,处事不忘分寸,可是,大大小小的日常酬酢中,我竟然看出他几近腼腆的矜持和惶恐,琐碎几句客套话显然也只是为了保护他的名望冲淡他的看法杜绝一些后患。看着他和夫人永远安静谦卑甚至怕事的神情,我有点不忍。俪松居长物志《自珍集》扉页背面登了一把扫帚,王老太太写说明道:文革中她与王世襄分别分派到静海团泊洼和咸宁甘棠乡两处干校;相距逾千里。

内容概要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我国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193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系,获学士学位。1941年毕业于该校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驻平津区办事处助理代表,清理追还抗战时期被敌伪劫夺之文物。1946年底赴日负责调杳交涉归还文物事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故宫陈列部主任,后存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从事有关音乐史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音乐书目》、《画学汇编》、《竹刻艺术》、《竹刻鉴赏》、《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器》(与朱家清溍编)、《中国美术全集·漆器》、《明式家具研究》、《北京鸽哨》、《竹刻》、《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

书籍目录

序王老的心事董桥第一章 旧时西清王氏家一、东瀛归来二、西清王家三、世风传承第二章 芳嘉园慈母怀一、芳嘉园的童年二、江南金家三、悠游少年第三章 负笈燕京定风劲一、初人燕园二、人生转折三、画论研究初稿成第四章 战时李庄缘一、相遇梁思成二、李庄岁月三、重返北平第五章 追寻国宝志自坚一、战后的工作二、东渡追宝第六章 誓为故宫献终身一、回到故宫二、出国考察第七章 盗宝冤案莫须有一、只叹梦想太匆匆二、无端系牢狱三、故宫退食第八章 “五七”生涯事如烟一、初入音研所二、整风为引蛇出洞三、心存自珍难磨灭第九章 十年浩劫,磨难岁月一、浩劫磨难二、咸宁岁月第十章 生存与创新——《髹饰录解说》一、结缘《髹饰录》二、倾力解说稿终成三、文章千古为求索第十一章 生存与创新——中国明式家具研究一、抢救和保护二、开研究之先河三、从传承走向世界第十二章 生存与创新——中国竹刻艺术一、缘结“此君”二、编撰《刻竹小言》三、复兴中国竹刻艺术第十三章 中国葫芦与鸣虫一、话说葫芦文化二、火绘葫芦情意深三、鸣虫之缅怀第十四章 书画、雕塑、诗词情一、难舍书画情二、雕塑与集藏三、诗词常为伴第十五章 中华观赏鸽文化一、髫龄之好二、中华观赏鸽文化三、抢救和传承第十六章 个中无不有荃荃一、燕园初识,志同道合二、磨难岁月,相濡自珍三、老树新花,扶携互助第十七章 世人终渐识真吾一、昂首犹作花二、几度春秋一盏灯三、几十年后再见王世襄年谱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1946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代表与国民党政府代表,于重庆开幕的政治协商会议上,签署了停战协定,双方颁发了1月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战令。这次会议,好不容易通过了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宪法草案等。这五项协议之通过,实际上是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制度独裁和内战政策。然而,同年的6月26日,国民党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开始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向各个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于此,一场苍生俱忧、人民涂炭的全国性大内战,终于爆发。王世襄此时瞧着头项上正向东面飞翔着的海鸥们,一边沉浸于回想中:记得去年隆冬之时,自己正从上海登上飞往日本的飞机;当时,他受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的委托,专去日本追寻一批在抗战中流落异乡的文物国宝。接受此任后,他意气风发,准备全心全力投入到国宝的追寻中去。谁知到了东京,他才发现情况不是他想象的那样;联合国的战后追偿条款,完全偏袒日方。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还是“弱国无外交”,常处于一个弱势地位,追偿工作无不受到阻碍。在日本的那些个日日夜夜,尽管他竭尽所能向日本政府要求归还中国的文物,同时呼吁中国政府,应向联合国提出合理追偿条款。岂料,他奔走各方,仍是一再碰壁。也许,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国与国之间,因牵涉到各种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利益,于当权者心中,国家的文物,也仅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已。海风里含着雾气,王世襄此时在甲板上,真的是无心看景,只是踱来转去地思忖那短暂的时间里,他在日本所经历的种种不愉快的事情,尤其是他在美国驻日本文物调查机构的一些遭遇,总感到有些颓丧。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今天尊敬王世襄,不仅因他在漫长而多产的人生当中很注意吸收前人的成 就,实际上,更是由于他表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文化。  ——牛津大学柯律格教授王世襄先生出身大家,自幼不愁衣食,乃有余裕问学多门;出入形上形下.依违雅俗之间,兴趣所在,采访钻研,莫能夺其志。虽大半生厄于运动,沉于下僚,惟心中一缕文化精神不灭,花鸟虫鱼,“回也不改其乐”。老人厚积薄发,暮年频有著作面世。于物质精神文化遗产中的冷门,做了许多存亡继绝的抢救功夫,那是毕生精力换来的学问和见解,其贡献将日益为人所认知。如此“精神贵族”,岂可无传?今有张建智君首作《王世襄传》,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诚为读者之幸。  ——邵燕祥


编辑推荐

《王世襄传》:“王世襄”三个字早已经是中国文化艺术精致学问的象征,他一生的文稿也早已经成了稀世的善本和清责的珍闻了,合该无憾!张建智先生早就着手积累资料写王老传,且发我读了王老留存于世的未刊日记,这是一部系统描写王世襄先生的传记,想读者会喜欢,同时是我颇值向作者祝贺的事。王世襄居住北京多年,对地方文化积累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着意钻研,对民族文化的细部加以观察、探讨,补得不少空白这是一务研究文化史的正路,读了他的著作必将吸引更多的学人在这条寂寞的道路上前行、世襄先生“玩”的是小事物,小昆虫,却处处为民族文化留下鲜明的印记;真的,人不可无“癖”,有“癖”才有执著,而这正是完成任何一种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今由张建智先生为世襄作传,其文笔谨严优美,此盛事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王世襄传 PDF格式下载



不为人知的一代大师,收藏鉴定专家,最会玩儿的人


写的不错 看完了


快递很快,很满意


很不错,对得起这个价格。


dfgyunngggjj


王先生在2009年过世的时候, 当时央视有一期的面对面是马未都。 马未都在里面深情崇敬的缅怀了王先生。 其中说到自己很难达到王先生的高度的原因是王先生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把自己的眼力练的很好,因为看到的都是珍品。 如果从看赝品开始,眼睛里就只有赝品了。 这个采访勾起了去了解王先生的兴趣。 一直到现在才看了这本书。 书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最后几章专门单列出来介绍了王先生的专注领域 - 漆器,家具,竹刻等等。 这个组织还是比较新颖的。 在了解王先生生平的时候也对一些专业领域做了深入的介绍。 读完后, 还是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王先生。 但是对于书中的语气和语调,我觉得有时候像小说一样的描述,有时候又很专业的凝重。 都怀疑是不是一个作者的著作了。


文字一般,可读性一般。


我正在阅读,笔者与王世襄有深厚的交情,交往时间也长,言之有物,图片和书信照片作证。娓娓读来,让你进入王老的一生荣耀和坎坷,王老离世不知中国还有与其比肩者?他专注、坚强、有趣、可爱、博学;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个老头,有故事,有气节,有学问。如果我有他老人的签名本那是我的幸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