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霓虹的迷宫

何锐 编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

何锐 编  

页数:

337  

字数:

300000  

前言

  高度、罅隙、迷宫与风景 《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第三辑》沿袭第二辑的编辑体例,入选作品均源 自二○○○年以来,发表在国内主要文学期刊上的中短篇小说,时间跨度为 十二年。在编选过程中,编者所关注的,仍然是经典、先锋、城市和七○后,这四个核心词汇,并以此为出发点,去探究作家写作的动因,文学选择的 姿态和立场,以及他们同现实联系的方式和内在精神走向。不难看出,对经 典、先锋的回应和守望,对现代城市的感觉和想象,以及对七○后书写的见 证和把脉,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突围的重要向度和信号。《回应经典:大地的高度》共选了二十一位实力派作家的二十二篇短篇 小说。在编选过程中,力求兼顾作品质量和作家阵容,仍以五六十年代作家 为主,但也有四十年代作家加入。按照惯例,在每个短篇后面附上一篇经典 话题的随笔,让文本与理念达成互文效应,以探寻作家创作与经典书写之间 的隐秘关联。对其中一些作家而言,他们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触及经典话 题,但却并非老生常谈,而是每每谈及都会有新的感悟,这当然是难能可贵 的。面对经典,无论是体认或质疑,谦卑或自信,在他们心中总会有敬畏在。重要的是,对重构当代小说经典,他们是充满期待和信心的。事实上,当 代优秀作家不仅无一例外地都得益于经典的滋养,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创作,力求对经典作出应有的回应。作家以怎样的方式回应经典,经典以何种面目 呈现自身,是由作家的禀赋、能力和价值观念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经典是 文学殿堂的瑰宝。人们仰仗经典,洞悉文学的无穷奥秘,一如凭借大地的高 度,尽览险峰的无限风光。经典是文学存在的标识。只要文学不消亡,总会 有经典伴随。有经典,就必然有对经典的回应。回应是一种积极的介入,是 与经典保持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有助于唤起并强化作家的经典意识。这 是克服经典焦虑,重构当代经典小说的必要环节。经典的形成,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它首先取决于文本自身的魅力和所 释放的精神能量,也离不开特定的机缘。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它更需要读 者的认同和时间的检验,而时间的检验也无非是借助后人的眼光。我似乎更 看重精英层面的读者认同。当代经典的确立,不仅需要文学史家的青睐,也 需要批评家的鉴赏和文选编辑者的筛选。有必要从多渠道入手,打破对经典 建构话语权的垄断,以重新唤起经典的活力,并为呼之欲出的当代小说经典 提供必要的参照文本或预选篇目。新世纪以来,先锋小说创作延续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先锋精神,并呈 现出将前卫精神和艺术经验重新整合的趋势。在特定的语境中,前现代、现 代和后现代的杂糅,现实性与现代性多种因素的交织,特别是后现代文化元 素的融入,使小说创作更加繁复多变,从而给先锋写作断裂之后的弥合提供 了契机。本卷《守望先锋:世界的罅隙》共选了十五位作家的十五篇的中短 篇小说。这些作家中,既有一直坚执先锋书写的文坛宿将,也有对先锋小说 写作情有独钟的文学新人。他们都具有较强烈的先锋意识和文体意识,或在 既定的创作道路上,不倦地进行实验性写作,或不断自我调适,做出一些新 的尝试。但又不止于形式上的先锋探索和叙述实验,更惹人注目的是对独立 人格和自由灵魂的强调,对当下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人所承 受的异己力量和孤独感的真切体验。入选作品往往各有侧重,或专注现代性 表达的多重维度,或致力文体拓展创新,或执著于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或潜心于个人经验向人类共同经验的还原和提升。先锋书写拒斥天衣无缝的 完美的平庸,却乐于在世界的罅隙呈现神奇和诡异之美。新世纪以来,当代 先锋小说在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上,对当代精神困境的表达上,以及对小说 叙事和结构的掌控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随着文学生态环境的改善,先锋书写日趋活跃,并成为一种常态写作,先锋作家的创造力和自信力也 在不断提升,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先锋小说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与前两卷《守望先锋》不同的是,这次我们特意在大多小说后面,附上 了作家自己关于小说先锋观的文字。这些文字多缘于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不 仅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对读者把握先锋小说的特质不无裨益。他 们的有益见解,连同其先锋书写本身,无疑都为我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演进积 累了有价值的经验。《感觉城市:霓虹的迷宫》共选了十六位作家的十七篇中短篇小说。不 妨认为,作家是从感觉切入城市书写的,而感觉是与心灵结合的,对城市的 感觉受制于他们的文化心理,并带有个人经验色彩。正是对城市的不同认知 和感觉方式,激活了作家的记忆和想象,从而使对城市的想象性叙述成为可 能,并由此带来城市书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家不仅重视感觉、想象、叙 述和话语方式在城市书写中的呈现和意义,而且也注重城市文化记忆的唤起、历史奥秘的揭示和城市精神的内在变化及未来走向。由于城市化、现代化 进程对人们的生活、心灵和观念的改变,城市书写的空间和主题有了新的拓 展。这些入选作品中既有对现代都市的后现代主义体验,也有对城市生活的 怀旧书写;既有对城市病象和社会弊端的揭露,也有对市民和底层生存的关 注,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呈现和价值观的表达。城市是一个霓虹的迷宫,充满着巨大的诱惑、悬念和变数,既幻象丛生,又风险密布;既召唤人们心 中潜藏的梦想,又喻示并构成了现代的困境,使置身其中的人们雄心勃勃,而又进退失据,充满期待却又焦虑不安,难以找到精神的栖居地和归宿。这 就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才能安顿好属于自己的城市生活。而今,城市化进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城市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心所 在。在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必然对城市生活的表现提出更高、更新 的要求,在文学书写中,如何发现并激活新的城市精神,重建城市伦理,唤 起城市的内在活力,这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命题。也许,新世纪 的城市文学不过才刚刚起步。七○后作家群体也是这套丛书所重点关注的。前两卷《把脉七○后》收 入的全是批评家的理论批评文字,意在对七○后的小说创作进行全方位的审 视和梳理。编者的这一意图基本实现之后,本卷《把脉七○后:走失的风景》则以作品为主,选了二十位活跃在文坛上的七○后的二十篇短篇小说,这 些新世纪以来先后发表在国内文学期刊上的作品,或为作家的代表作,或为 他们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了和作者的沟通与 交流,并充分尊重作者自己的选择,但在篇目最后敲定时,因为要凸显不同 作家问创作个性的差异,我们不得不作出一些调整。在每篇入选短篇的后面,均附上批评家简明扼要的评论文字。我们特意约请了三位不同代际的批评 家,对每个短篇逐一加以点评,从微观层面进行现场把脉,意在发现其潜质,凸显创作潜在优势,并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这几位经验丰富的批评家,对七○后的小说创作一直比较关注。这次他们欣然应约,对所有短篇进行了 仔细的研读和认真的把脉。在点评中,或褒或贬,见仁见智,但都不偏执一 端,且能自圆其说,这就不违编者的初衷。至于批评家的眼光是否犀利,点 评是否切中肯綮,我相信读者自会做出评判。事实上,读者才是真正的上帝,是最有资格发言的鉴赏者和批评者。七○后作家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突围的一支劲旅,在中国文学版图中占有 重要位置。尽管他们的创作曾被市场和媒体忽略和低估,批评界也时而对他 们作居高临下的审视,但面对“似曾走失的风景”,他们却始终保持了从容 和淡定。当前,他们正处于创作的旺盛期,由倚重中短篇小说,逐渐转向长、中、短篇并重的格局,并在努力进行创作上的调适,酝酿新的转折和突破。这批晚熟的作家创作上似乎还未定型,颇有后劲和可塑性,并且不乏耐心、韧性和雄心壮志。他们在今后的创作中,会把对时代生活和内心生活的探 索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也不放弃对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对文学性的执著 追求。他们正在走出思想的低谷,向文学的精神高地奋力攀爬。七○后是值 得期待的。关于这套丛书的缘起、命名及其意义,我在早先那篇“努力探寻新世纪 文学突围的路径”序言中,已专门作过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为让读者了 解编者的意图,特意保留原序,置于卷末,以为本书的跋。

内容概要

  《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第3辑)·中国都市小说选:霓虹的迷宫》选录了中国16位作家的17篇中短篇小说。主要内容包括:《秋光之都》、《一张桌子
的社会几何原理》、《永远的谢秋娘》、《午夜广场最后的探戈》等。

书籍目录

前言 高度、罅隙、迷宫与风景
起舞
秋光之都
网上的食人鱼和吐火女怪(外一篇)
真品
一一之吻
一张桌子的社会几何原理
林妹妹
永远的谢秋娘
伊莎多拉的精彩周末
秋雨
厚墙
温暖的南极
骤风
小颜的婚事
午夜广场最后的探戈
白草地
跋:努力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

章节摘录

  他们还从报纸上看到过一条关于半月楼的新闻。工程开工后,工人们在半月楼打地基,顺着地窖挖下去,竟然挖出了两只大木箱,里面装满了锈迹斑斑的枪支!根据专家的分析,这些枪支藏匿此处,看来主人不仅开舞场,还经营军火生意。伪满是日本人的天下,而且当年的关东军装备精良,那么枪支不会是提供给日本人的。它可能的去处有两个:一是提供给陷入困境的抗日联军打日本鬼子,二是供给流窜的匪徒打家劫舍。如果第一条假设成立,那么有关半月楼的舞女蓝蜻蜓抗日的传说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这两箱出土的枪支,因为说法的不一,其形象也就截然不同。当它是为抗日联军增强装备的说法占了上风时,它就像神圣的耶稣;而当它是为了卖给土匪牟取暴利的说法占了上风时,它又像犹大了。所以它们一现身,就像个戴着面具的人,你不知道他们背后的形象,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但不管怎么说,它们的出现,已经使当年来半月楼考察的一些专家,开始反省对半月楼的处置有点草率了。看来这儿不是一个纯粹的舞场,在它表面浮动着的糜烂灯影和迷醉的烟花中,还有我们难以参透的刚烈之气。  丢丢伤愈出院后,被王来惠接到道外的家中静养,这两年一直住在那里。她失掉了右腿,又不想安假肢,只能拄拐。她常常拄着拐,在外面一逛就是一天。她喜欢到夜市中吃晚饭,馄饨、馅饼、绿豆粥、油炸糕、韭菜合子、小笼包子、烤羊肉串、煮玉米,都是她喜欢的。她打扮得仍如过去一样洒脱,宽松的衣裙,高挽的发髻,别致的耳环,当她拄着拐在街巷中穿行时,常引来别人的观望,有人还对着她发出叹息,大约觉得这样一个年轻而气质非凡的女人残疾了,实在是可惜啊。  丢丢并不觉得可惜。因为她在失去右腿的那个瞬间、在一生中唯一起舞的时刻,体验到了婆婆所说的离地轻飞的感觉,那真是女人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分啊,轻盈飘逸,如梦似幻!她至今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仍有陶醉的感觉。她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穿上了蓝色衣裙回到半月楼的,只记得那个难忘的早晨她推开半月楼的门时,听到了悄悄的呼唤。它蹲伏在空寂的水果架上,哀怨地看着丢丢。丢丢走过去,抱起悄悄,坐在靠近壁炉的廊柱下。也不知坐了多久,忽然听见窗外传来了隆隆的声音,像雷声一样,越来越近。她知道这是几只天狗,要来吃月亮了。半月楼即将发生月食了!当墙壁发出震颤,丢丢仿佛看见了天狗正在用尖利的牙齿啃噬着这半轮月亮,她浑身颤抖着走向门,打开,阳光蜂拥而入的瞬间,悄悄飞了出去,她也随之飞了出去!她飞得那么的自由,浪漫,在一片绚丽的光影中幸福地失去了知觉。  丢丢醒来的时候,她已经经历了一场长达六个小时的手术,她的右腿不见了。守候在她病床旁的,除了齐耶夫,还有柳安群。齐耶夫的眼睛红肿着,柳安群的嘴唇则颤抖着。他们都想跟她说点安慰话,可谁也没说出口。丢丢没有想到,自己在昏迷之时,推土机司机拨叫了120急救电话,她被送进的这家医院,恰好是柳安群工作的地方。当丢丢被抬到急救室,他认出她,看着她血肉模糊的腿时,柳安群的眼睛湿了。几个专家会诊的结果,她的右腿必须截肢,由柳安群执刀手术。事后柳安群跟丢丢说,他本想推脱身体不适,由别人来做这个手术,但一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抚摩她的腿了,就进了手术室。当他锯着她的腿时,想起他们在一起曾有的快乐,觉得自己的心都在滴血。他说自己那个时刻多么希望丢丢的腿是月宫中的桂花树啊,那样谁也砍不倒它!它每落一次枝,又会立刻生长出来!正是这句话,把丢丢对柳安群曾有的嫉恨一扫而空,她能坦然面对他关切的目光了。  ……


编辑推荐

  《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中国都市小说选:霓虹的迷宫》共选了十六位作家的十七篇中短篇小说。不妨认为,作家是从感觉切入城市书写的,而感觉是与心灵结合的,对城市的感觉受制于他们的文化心理,并带有个人经验色彩。正是对城市的不同认知和感觉方式,激活了作家的记忆和想象,从而使对城市的想象性叙述成为可能,并由此带来城市书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家不仅重视感觉、想象、叙述和话语方式在城市书写中的呈现和意义,而且也注重城市文化记忆的唤起、历史奥秘的揭示和城市精神的内在变化及未来走向。由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对人们的生活、心灵和观念的改变,城市书写的空间和主题有了新的拓展。这些入选作品中既有对现代都市的后现代主义体验,也有对城市生活的怀旧书写;既有对城市病象和社会弊端的揭露,也有对市民和底层生存的关注,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呈现和价值观的表达。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霓虹的迷宫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