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阳光汹涌

铁头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

铁头  

页数:

214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走到那片披着红衣的野地时,风把一片片落叶踢到路边,给我清理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我停下脚步,盯着道路呆呆地站立着,像一棵停止生长的老树。  我大半辈子都在荒野上走过来了。  我一路走,一路问:“你知道哪里是自由国吗?”  人们把头像钟摆一样摇来摇去:“我们也在找,如果你先找到了就跟我们说一声。”  他们的声音被旷野的风撕得粉碎,像落叶一样在空中飘荡。路上到处是这样的游荡者,这样的声音。我分不清这话是谁说的。他们话未说完,却早已走远。  我没日没夜地走,不厌其烦地问同样的问题,得到同样的答案。后来我不再问了,我想这些游荡者肯定还没找到,不然他们早呆在自由国生活了。于是我把嘴闭得严实实的,像哑巴一样跟着人群晃荡。

内容概要

  那一年,阳光汹涌,正是每个人最美最好的季节。几个落寞的少年偶然相遇。他们在课堂上看小说、下跳棋,放学后在楼梯打架、闲谈、抽烟、追女孩。他们逃课,讨厌课堂上的东西,跑到大河边的草地上说着无聊的理想和各自的故事。
  他们跟老师和家长作对,却又屈服在他们制定的规条之下。
  中考在即,初中生涯进入倒数。忽尔之间,面对即将的分离,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心事,有着各自喜欢的人。猜疑、妒忌、背叛、性与暴力之间,纯真的友情与初萌的爱情,那把在阳光下闪着亮光的刀子,是否会把这一切都瓦解。青春的他们找不到答案。

作者简介

铁头。本名刘帅。1985年生。辽宁辽阳人。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  第四届“新作文杯”全国高中生放胆作文大赛一等奖。  首届青春文学大奖赛短篇金奖。  “99杯”新小说家大奖赛组委会特别奖。  在《上海文学》、《萌芽》、《文学与人生》、《佛山文艺》等杂志

书籍目录

序、自由国度
零、盛夏阳光
一、胡小妮与《水浒传》
二、胡小妮说,这是女人用的东西
三、灾荒的向日葵
四、陈小露和她的藏宝图
五、抛弃的布娃娃,死去的女孩
六、三十块钱
七、老乌龟趴在那里睡大觉
八、毒蘑菇
九、精神病
十、夜幕降临与持刀少年
十一、给我出去!
十二、你说她会死吗?
十三、阳光下的情书
十四、真想给他一刀!
十五、孟军是王八蛋
十六、快跑,警察来了
十七、他们还要跳舞
十八、庙,闹鬼
十九、阳光真好
二十、孙越的故事
二一、陈小露的故事
二二、胡小妮的故事
二三、我的故事
二四、我爱你,胡小妮
二五、家里来的陌生女人
二六、快要死掉的春天
二七、别欺人太甚!
二八、他们都去了哪里呀
后记、阳光刺痛我眼


编辑推荐

  纪念同桌女孩的初恋,纪念那些生生死死消散在懵懂之中的血性少年们,国内首部反映校园暴力与纯爱的青春小说,直抵青春成长的内核,【萌芽】渐小说家大奖赛组委会特别奖得主,首届青春文学大奖赛金奖得主,铁头首部长篇力作,当放纵是从压抑里释放出来时,这样的放纵就会极其汹涌。  友谊逐渐瓦解、爱情瞬间破灭、家庭既近且远,这群少年徘徊在虚空的梦幻与残酷的现实之问,汝南少年杀人事件、少年分尸日记,这是少年人的不幸,还是成人世界的不幸?本小说根据真实少年杀人事件创作,天才作家铁头为你揭开少年内心最隐秘的青春心事。  血的色彩强劲有力地冲击着汹涌的阳光,少年躺在地上,瞬间就被漫天的红色淹没,一切的悲剧,都只因为我喜欢你而开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阳光汹涌 PDF格式下载



知道《再见,蓝澄海》吗?作者是《萌芽》知名作者,以《偷窥》、《遇见地下铁女孩》而走红、现任北京天下智慧策划编辑的——项国托。本书《阳光汹涌》就是他的策划杰作!哼,读起来有点感觉的,爽!
两本书都属于一个感觉,我读的:都是青涩岁月中独特的回归和守望!《阳光汹涌》讲几个少年的故事,属于我哪吒三部曲的第一部,初中的三年时间,纯洁的友谊,青涩的爱情,小混混,初中生怀孕,姐弟恋杀人,精神病男孩,持刀的少年,绝症少女,汹涌的阳光,诡异的山洞,乱七八糟的一堆东西,概括起来就是生活,是我当时经历过的少年生活,主要故事是围绕着一起少年杀人事件,但是它并不凶狠,它是很有趣的。
《再见,蓝澄海》是一种唯美和散发抑郁气息的清纯校园小说,可是《阳光汹涌》却是另外一种风格,一种散发夹在叛逆和冲刺阳光气息的小说。
项国托说:《阳光汹涌》它有一种特质,是与当下的青春小说不同的。我们之所以从千万书稿中选中这篇稿件,正是因为它散发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好比黑夜中某个神秘物品,幽幽发着光。而我做的,无非是打磨掉其上的掩盖物,使大家都能看到这股光。
你要是不信呢,就打开这本书,你看这段:盛夏的阳光凶猛地吞噬掉路上的行人、车辆、建筑,像咆哮的海水那样,沸腾的热浪翻滚着向四处奔腾,铺天盖地,气势汹涌。路面已经被晒得滚烫,那些路人们,撑着遮阳伞脚步匆匆地走着。空气里弥漫着沥青融化时的刺鼻气息,那必定是来自于马路上轮胎的印痕,还有那些金黄而扎眼的光线,纵横交错,在金属的塑像与大厦的玻璃间反复穿梭。城市变得沉默无声,压抑而颓废,似乎就要像一支雪糕那样化成液体,只有那些少年们,他们可以毫不在乎地在阳光下奔跑。汹涌的阳光是属于少年们的。在这个有着古老历史的城市里,他们跑过一条又一条的街道,头发上跳闪着耀眼的金光。我又一次看见那个少年,他就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那里阳光的色彩无比强烈,我看见他就像是站在一团火焰之中。很快我就会看见那只猴子,一只手持尖刀的猴子,猴子把尖刀刺入少年的身体。我看见血的色彩强劲有力地冲击着汹涌的阳光,少年躺在地上,而这个世界,瞬间就被漫天的红色所淹没。我再一次从这个噩梦里惊醒。窗外的操场是那样的安静,我紧靠着窗口,炽热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少年的面孔,独特的……
嗯 ,足矣知道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看封面就有点很独特,热情中蕴藏着一种纠结的抑郁,你感受到这些的时候,才知道青春并非都是一个调子,也有一些我们感觉的独特,就像阳光偶尔的汹涌一下的,刺激我们的眼球,来吸引我感受这个世界别样的美好!《阳光汹涌》吸引我读下去的原因再此吧!


很好的一本书,阳光般的少年时光。


包装很好,有个薄膜包着,挺厚的,内容应该不错。


作为一名初中生应该是很阳光的,但是主人公张健却是一个懦弱、爱哭、胆小。就这样一位同志,倒还很有女同学缘,他的三位同桌:陈小露、秦薇、胡小妮,对他都是很友好和友善。其中最重要的、最有个性的要属胡小妮。她是个活泼好动、有特殊气质的女孩。正是胡小妮的到来,使张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她怂恿他逃课,陪她玩跳棋、打台球。正是在胡小妮的引领下,他开始了学会逃离课堂,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被人欺负的时候,胡小妮挺身而出,虽然也被拳脚相加,但是一个反叛背后的正直。从此之后,张建的生活不再单调了,一个精彩的外面世界吸引着他。也留给了他不少美好的回忆。多年后,同学相见那也过往的往事他依然记于心中,因为正是这三位同桌引导他一步一步认识了外面的世界与其自身,引领他去体验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生活。启蒙者的作用就在于此,让一个懵懂的少年知晓外界,打开视野。当然也很惋惜胡小妮最后的境遇。
中考在即,初中生涯进入倒数。忽尔之间,面对即将的分离,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心事,有着各自喜欢的人。猜疑、妒忌、背叛、性与暴力之间,纯真的友情与初萌的爱情,那把在阳光下闪着亮光的刀子,是否会把这一切都瓦解。青春的他们找不到答案。
喜欢如下的文字,也许是对作品做好的陈述:
在经历过一系列的死亡与血腥后,“我沿着马路走,风吹在脸上,风里面夹着灰尘与细沙,吹在脸上让人感觉到浑身不舒服。这是快要死掉的春天,春天之后就是夏天,夏天是炎热的。我想起了夏天的炎热,我就奇怪地想起了两年前的自己,我觉得现在的自己离那时的自己已经非常遥远了,我想,我的变化可真是大啊。”而这一切直到小说的结束,对于青春的意义,主人公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觉得自己是一片羽毛,蒲公英的孩子,向日葵风干的纤维的末梢。我在迟暮归家的牛群的背上,在山谷间行走的女人的镰刀上,在田野上奔跑的孩子的脖颈上。我就是这样,端坐在一片叶子上顺水漂流,被风吹起,飘过一片绝望之鸟自缢而亡的墓地,飘过一片被五千年无知的历史所玷污的水田,一片看见白昼凋零而心灰意冷的豆子,一片痉挛的蓖麻,一片无名的大声哭泣的野花,一片摆满九万条赤色鲤鱼的戈壁,一片文明尽皆坠毁的元素周期表,一片,一片,一片又一片的阳光碎片,最汹涌的阳光粉身碎骨,最纯洁的青春年华支离破碎。


从一口气看完小说到现在差不多一周左右,其实我应该一看完小说就来聊感想的,那样也许会如作者的故事这般得说得一气呵成。不过也许有这样的时间差,才让我也能站在较远的距离体味这场血色的青春年华,为这些被消失的少年们而惊心动魄。

作者笔下的少年少女的故事是血色翻涌的一部青春年华的真实记录。作者说,小说最终呈现的画面远比当初预想的要激烈,汹涌的阳光是沸腾的鲜血,血是阳光,只有少年们的血才配得上阳光的称谓。在看多了或细腻或缠绵或纯情或可爱或爆笑的青春文学之后,看着眼前这本从里到外透着火辣辣少年气息的成长小说,给了我们别样的触感。

有人说小说是粗糙的,不过,这种粗糙演最终变成一种孤独少年扣天问地的群像,那些未成型的真男儿好女儿的姿态。走近看,只是还是雏形。张健,有些孤独而儒弱的个性,同一张桌子是他与花季少女们有所接触的起点,也是在相互的映衬中彼此成长的开始。过去,现在,将来,张健的故事里,都与“同桌”有关。唱起同桌的你,或者哼两句精彩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小,很狭小,小得只有那么几个人,可是这个世界却是大社会的小缩影。在作者的笔下,这个社会写得并不多,也并没有着力去描写。作者始终关注的还是少年眼里的世界。少男少女结伴出游看到死亡少女,引发了白血病。父母离异再婚,引发的苏小海的疯颠。还有青春躁动,家境环境,被落后,被逃课的张健本人。称霸校园的孟老大的反复,以及意外地殒命校园。看着小说中的少年们提着棍棒,热血躁动,或者看着他们为维护友情为悍卫爱情努力的姿态,我叹息。这种种的暴力,这种种的不安,还有其中种种的“被”动,又能说是谁之过错?

我们不曾用心去理解这类的少年,无论是我们当年还是现在,当我们用差生或调皮捣蛋形容他们时,更暴露出我们的浅薄和教条----我们从未站在这群少男少女的立场上考虑,而只是一味要求应该如何如何。这部直抵少年内心隐秘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理解的一种可能性。

作者说,这段时间的阳光必然是刺眼的,焦灼的,凶险而温馨的。没错,读这部小说,不光是让我们回忆自己惨不忍睹的少年时代,也让人担忧是不是还有无数个“在最美的时光里惨遭命运无情屠戮,肉体和精神终日与残酷厮打着消失的少年们”。


显然这不是一个令人欢喜的故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少年挥霍青春的故事的现实版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女孩儿拿腔作态浓妆艳抹、男孩儿故作成熟,早恋、打群架吸烟、酗酒、寻衅滋事……仿佛霎时间吹响的集结号,把所有不良少年也就都集结在了《阳光汹涌》之中。

这是一个青葱的、多梦的,又“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春季,一些时候“日历上显示现在就是春天。春天,这两个红色的字如女人涂红的嘴唇。”另一些时候“春天其实并不像春天,风还是北风,而且风还是很硬很凉。”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问询的季节它无可选择地驻留在我们生命的某处,这时候有甜蜜,这时候有憧憬,这时候也有怅惘。

人们常说不同的经历成就不同的人生,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上,或多或少的风景总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懦弱、爱哭、胆小的中学生张健所经历的正是你我所经历的。就像陈小露、秦薇、胡小妮怀着各自的心事,各自的喜乐,偷偷地注视着自己心仪的男生,谁又能说在他们的身上找不到我们曾经的影子呢?

他们的喜悦与忧伤,他们的得到与失去都那么真实地照见了一段生活。这让我想起中学时代的一个同桌,那个男孩儿很帅气,学习成绩也中上等,就是因为腿有残疾而成就了他敏感、懦弱、极端自负、争强、复杂的潜在性格。平常他很孤僻甚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即使是不得不参加的活动通常也是敬而远之地躲到角落里,但个别的时候他会跛着一条腿出其不意地冲到舞台中央,毫无征兆地制造很多麻烦或事端来搅乱大家的好兴致;有的时候他还会寻衅滋事找男同学打架,被人打倒在地了还从不服软,其实那个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很反感他,也许在我们心中他本该定位在喧嚣之外的,现在想来可能他也是期待通过这偶尔的放肆与叛逆来达到某种发泄、证明自己的存在或引起别人的注意吧。

前不久的同学聚会,我们如期而见。他的敏感与学生时代只能说有增无减,跟他在一起一种无形的压力始终都在。通过了解我还知道了他至今还独身……我不敢说一个人学生时代的心路历程能够对一个人成长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我知道这影响是无法比拟的。就像《阳光汹涌》中那些花季的少男少女们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否得到应有的关注与关爱是很重要的,最终我们只知道他们是走上歧路的那些个别孩子,可是在太多的慨叹和唏嘘之后,我们是否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反思,那就是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在追求成绩、充分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有谁在关心他们身心上的焦渴和诉求呢?

在读的过程中我和很多文友的感觉是一样的,那就是唤醒了我们关于青春年少的记忆……仔细想来,在这里,隐藏在文字的背后的作者力图表达或警醒与感召的又岂止是记忆。感谢作家铁头以自己的真情深感把这样一个被完全忽略与漠视的社会问题摆到我们的面前,也许小说的个别章节文笔还不够练达,但是生活本就是不完美。做为有所担当的作家,写出生活的本质,相信这已经足够了。


最先读铁头的文章还是在《萌芽》上,觉得写得还不错,有动人之处,不过这样的风格在我来说已经难以真正受到触动了


开始没意思,有点乱,看完了还可以吧。


    初中生张健生活于单亲家庭,他很善良,又没有什么主见,还有点懦弱,在刚升入初中的时候,经常受人欺负。但他的善良让他有好人缘,他的朋友里有胆小善良而又温柔可爱的陈小露,有胆大泼辣而无知无畏的胡小妮,有身体健硕而无所畏惧的孙越,还有温柔而短命的秦薇。他们走到了一起,就有了无尽的故事,一起逃课去山洞探险,一起去逃课去河边瞎逛,一起不计后果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一起相互之间传递“情书”。他们正在接受人生的启蒙,在懵懵懂懂中不可避免的长大;他们无所畏惧的往前冲,却又在为未来而忧心忡忡;他们有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大把大把的挥霍生命的热情,却一边在回味往昔生活的同时,还在向往着长大的生活。这便是《阳光汹涌——东北少年杀人事件》的主要内容。
  
    作者铁头在后记中说,这书里的一切场景都是真实存在的。我想,即使他不写这么一句,大多数人也都可以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年轻过,都曾那样走过。看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很多年前曾经很火的倒是勾起了我对自己初中生活的回忆。
  
    我的初中生活要比作者所写的早上差不多十年。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既是老师的宠儿,也是同学羡慕的对象。但那时那汹涌的阳光也曾普照在我身上,我也曾做过很多家长、老师和同学所不知道的事情:我曾和要好的朋友把镇子四周略有高度的山头爬了一遍,每每在山顶上振臂高呼,很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快意;我曾和要好的朋友在雨季一起去钻进一个正在河底上上的洞穴,美其名曰是探险,却不知道一场大雨就会要了自己的小命;我曾和自己钟意的女孩子在下了晚自习后跑到过膝深的麦田里,却只为说一些班级里的鸡毛蒜皮;我曾为了帮朋友把贺年卡送给他喜欢的女同学,而偷偷摸摸的在凌晨跑进教室,把卡片夹进她的书里;我也曾无数次走另一个班级的门口,只为看到我喜欢的女孩坐在那里,或者让她也看到我,瞟我一眼……但我不是一个惹事生非的孩子,从未打架,也未被人欺负,这是因为我有一个喜欢打架而且身体健壮的哥哥,初一的时候他和同一所学校。刚上初一,他不知听谁了说一句有个同学要打我,有一次正好在厕所里碰到那个倒霉蛋,立马上去一阵乱揍,差点给他踹进粪池里去。从此,我在学校里再无人敢惹。
  
    还记起,我当时的成绩非常优秀,足够市里最好的高中免试录取。已经填过了表格,却告诉我,还要参加它搞的提前录取考试,考试我从没怕过,但后来我又被告知,我是复习生,不能参加这类考试。而事实上,我绝对是应届生,但我无处辩解它加给我的不公平命运,所能做的,就是绝不去上这个言而无信的学校——愤而报考了一所远在省外的中专,这决定了我现在的生命轨迹。
  
    看着看着,就想到了王朔的那篇叫《动物凶猛》的小说和由它改编的那部更为有名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如果这部小说也改编成电影,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该怎么处理才能表现出少年时代内心里那种生命的躁动呢?这肯定是一个挑战吧。
  
    是啊,年轻就是活力,年轻就是一切,年轻可以解决一切,年轻可以免除一切指责。汹涌的阳光是属于少年们的,它让生命拥有了灼人的热度,镀上了金色的光芒,渲染了绚烂的色彩。相比于那时的我,现在的我已经有了太多的羁绊,有了太多的顾虑,有了太多的重负,再回望那段时光,也只能说一句——那汹涌的阳光,我们也曾拥有过!
  


  从一口气看完小说到现在差不多一周左右,其实我应该一看完小说就来聊感想的,那样也许会如作者的故事这般得说得一气呵成。不过也许有这样的时间差,才让我也能站在较远的距离体味这场血色的青春年华,为这些被消失的少年们而惊心动魄。
  
  作者笔下的少年少女的故事是血色翻涌的一部青春年华的真实记录。作者说,小说最终呈现的画面远比当初预想的要激烈,汹涌的阳光是沸腾的鲜血,血是阳光,只有少年们的血才配得上阳光的称谓。在看多了或细腻或缠绵或纯情或可爱或爆笑的青春文学之后,看着眼前这本从里到外透着火辣辣少年气息的成长小说,给了我们别样的触感。
  
  有人说小说是粗糙的,不过,这种粗糙演最终变成一种孤独少年扣天问地的群像,那些未成型的真男儿好女儿的姿态。走近看,俨然还是雏形。张健,有些孤独而儒弱的个性,同一张桌子是他与花季少女们有所接触的起点,也是在相互的映衬中彼此成长的开始。过去,现在,将来,张健的故事里,都与“同桌”有关。唱起同桌的你,或者哼两句精彩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小,很狭小,小得只有那么几个人,可是这个世界却是大社会的小缩影。在作者的笔下,这个社会写得并不多,也并没有着力去描写。作者始终关注的还是少年眼里的世界。少男少女结伴出游看到死亡少女,引发了白血病。父母离异再婚,引发的苏小海的疯颠。还有青春躁动,家境环境,被落后,被逃课的张健本人。称霸校园的孟老大的反复,以及意外地殒命校园。看着小说中的少年们提着棍棒,热血躁动,或者看着他们为维护友情为悍卫爱情努力的姿态,我叹息。这种种的暴力,这种种的不安,还有其中种种的“被”动,又能说是谁之过错?
  
  我们不曾用心去理解这类的少年,无论是我们当年还是现在,当我们用差生或调皮捣蛋形容他们时,更暴露出我们的浅薄和教条----我们从未站在这群少男少女的立场上考虑,而只是一味要求应该如何如何。这部直抵少年内心隐秘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理解的一种可能性。
  
  作者说,这段时间的阳光必然是刺眼的,焦灼的,凶险而温馨的。没错,读这部小说,不光是让我们回忆自己惨不忍睹的少年时代,也让人担忧是不是还有无数个“在最美的时光里惨遭命运无情屠戮,肉体和精神终日与残酷厮打着消失的少年们”。
  


   平淡无奇滴叙述,牵引出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滴事情。独生子女政策滴不可抗拒,来自家庭滴各种压力,不用说独生子女滴身心是否健康,就是他们滴家长其心智是否健康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文中一再触及汹涌滴阳光,阳光往往是光明、希望、驱散阴霾、使万物健康向上滴含义,此处却是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少年们沸腾滴鲜血。一边是教育体制过于僵化,教育手段过于死板,完全不利于个性健康发展;另外一边是,不甘寂寞滴青春躁动滴懵懂少年,为了追求自由发展,屡屡离经叛道、触犯禁忌;加上社会环境滴不如人意,离经叛道滴行为不可避免滴要出现问题,甚至招致灭顶之灾。恶劣滴环境也会加速偏执心智滴扭曲、畸形,以至于不可收拾,难以逆转。
  
   秦薇,孟军,孙越,李小棍,苏小海,胡小妮,杨阳,陆兴南,陈小露,张健(我)一群中学生,其中大部分是初中生,都是花季少年,他们都有怎样滴命运呢?秦薇小小年纪,患上了白血病,不久就离开了校园和同学们。孟军,号称学校同学中滴老大,呼风唤雨,不怒自威,却倒在了苏小海滴菜刀之下。苏小海为什么要挥舞菜刀呢?苏小海与孟军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过节,但是孟军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本应是书声琅琅滴校园里,瞬间殒命。还有孙越,曾经就读于市中学,由于打伤了校长儿子,被开除而不得不转学滴肌肉男,每天强身健体,随身还要携带一把折叠刀,打起架来一群人都不是他敌手滴家伙,又遭遇了怎样滴下场呢?李小棍,一个山里孩子,淘气贪玩,又是怎样滴命运?胡小妮,一个不爱学习滴漂亮女生,人见人爱滴花季少女,为什么在中考前不声不响滴退学?陆兴南为什么要举起孙越滴折叠刀,势将置孙越于死地?……
  
   后记中写道:汹涌滴阳光是沸腾滴鲜血,血是阳光,只有少年们滴血才配得上阳光滴称谓。也许小说里滴故事曾经真实滴发生在你滴身边,也许身处其中滴校园曾经是暴力上演滴舞台,也许你也曾经有过这样滴发问:你知道哪里是自由国吗?也许小说中滴人物似曾相识。为什么暴力常常上演,为什么杯具屡屡发生?是什么导致了校园暴力,是什么导致了杯具发生?这些杯具绝不仅仅是少年们个人滴杯具,也不仅仅是他们家庭滴杯具。
  
  
  


   没有看过写青少年犯罪的书,不知道是否真的这类书籍不多。因此,看过这本《阳光汹涌》别有一番感慨!
   都是80后,我的脑袋显得比较僵,写些文字也是文绉绉的,自己还经常搞不懂其为何物。毕竟写作有一个过程吧,也许我还是在那条路上徘徊,不过总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然而,我对小说却往往“敬而远之”,没有那股勇气去抒写心中的感慨,有也即是写些散文、杂文罢了。因此,我对那些能够写小说的作者是怀着十二分敬佩的。
   这部小说看似很简单,故事也确实不见得有足够的张力,但我认为有一个东西是值得我们赞赏的,那就是作者的幽默感,虽然其间有些遣词造句尚待商榷,整体上却给人以轻松、自然之感。而要描写关于青少年那股脉动的叛逆,就需要这种轻松地语言,才能冰释种种的无知与愤怒。
   无论是胡小妮,还是孟军,抑或是孙越,陈小露,他们都充满了青春的叛逆。而我,则是故事的另一个反面,我总是显得那么的懦弱与顺从。这就是青春的两极,这两极能够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本身就充满了悖逆,再经轻松地语言修饰一番,简直就是天造地设般地般配。
  这部小说,从总体上而言,是在陈述青少年的点滴故事,作者说,有些故事是他所亲历的。在这个年龄段,是人生中最富叛逆色彩的,按照无知的无知→无知的有知→有知的无知→有知的有知这个逻辑,初中生正处于第一到第二的过渡阶段吧!这个阶段在人生当中是最重要的,一旦有所疏忽,就会“万劫不复”。苏小海的父亲对他打骂交加,其他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缺失,都导致了他们迷失在这个重要的关口。这个故事看似只是青少年生命旅程的一个错误转向,却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或目睹过的。
   在这个一个年龄段,我们都有过青春的冲动,不管是爱情上还是性情上,总是缺乏足够的理智。而诸如胡小妮之属,也绝非少数,她们甚至忘记了少女所拥有的弥足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然而,叛逆与无知导致了他们走向生活的另一面,在镜子里,她们看不清自己的脸庞。天天逃课、不想读书、荷尔蒙分泌过多;被小混混欺负,或者干脆沦为小混混,这些都是我们的青春写照,它们会刻印在我们的人生的记事本上。
   这是第一部青春校园小说,里面所宣扬的是一个正面的理念——通过反面的故事来教导青少年一代。当他们抡起刀砍向他们的“敌人”时,其实父母需要负很大的责任,而教育机构也要负很大的责任。这部小说虽然描写的维度不多,但是所阐述的内容与涵义是多方面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这部小说毕竟还是有一些缺陷的,亦即标题所示,很明显,它还没有的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80后一代,正是新文学时代的起步。我作为80后一代的代表,我也有所感触,但我写不出来。我认为,这部小说还缺少点韵味,说得直白点,缺少悬念,描写与线索过于单调与古板,情节不够吸引人。不过它的语言,很地道!若能像项国托所著之《再见,蓝澄海》那般,对于我,是被感动了。铁头,多向你的朋友项兄学习!
  


   “东北少年,杀人事件”,讲述懵懂血性少年的校园暴力和成长的青春小说,封面的这些文字很震撼,字字看起来都惊心,面对这种经过包装后仍在渗出的血腥让人畏缩,加上《阳光汹涌》这样有些暖度的名字配以鲜红的封面真是让人百感交集。
  
   读完后,真实地说这样的宣传其实是给读者来了一个“下马威”。封面的介绍有点夸大其词,内文尽管也有几个少年的杀人事件,甚至还数次提到了“鬼”这样的恐怖字眼,但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甚至给人有些苍白之感,尽管语言很平实但缺少带动性,故事震撼但有失生动;情节惊险但少了转折,这些都随着阅读的延续让原本的热切不算持续遇冷。
  
   这本书的作者与《再见,蓝澄海》的作者是好友,或许是由于年龄相仿的缘故连选材和立意都接近,但这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的一个凭证,正向作者所言那样:世界上只有一本小说,而有无数的作者,他们描述的小说表面看都是各有特色,而实际上还只描绘出了一本小说。看看读过的书也的确如此,而能将一本小说写出不同版本味道的美味作品也不是一件易事。
  
   两本书一样都是立足在青春岁月的校园环境之内,都是用少年的思维和眼睛去描述少年成长的校园故事,也都有各种不健康但一直存在的现象,甚至都涉及到了鲜见的精神病少年,都重在突出描述青少年的叛逆、家庭的成长困惑,甚至是情窦初开的羞涩和冲动,但觉得这本的看点少了点,跟读的情绪起伏也打了折,这种平铺直叙的阐述让故事少了灵性,一场原本精彩无比的评书题材摇身变成了有故事梗概没有情节的家常讲述,如果能够再在语言文字上下一番功夫的话,就能够通过文字的变化让故事中的人物活跃起来,在润色语言的同时再进行适当必要的场景铺垫,相信故事会更精彩,读者的阅读情绪也会随之高涨。
  
   当然这一篇小说作为作者的第一个长篇,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东西,更有年轻人的力量,也是现在校园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作者的观察可谓细致也入微,文字也很具有时代的前沿触觉,更是赤裸又真实的拨开了一种社会通病。
  
   曾经的校园也有因所谓的爱情决斗而丧命者,也有逃课大王也有校霸的亡命徒,也有不测的病故,有意外的怀孕,也有转学儿的焦点关注人物,这些距离已长大的我们来说仍觉得迫近,总会让人梦回少年,回味那时的青春故事,那时的情感,当今天看见街道一角某个孩子被群殴时,也会心生叹息和怜悯,那些经历我们都曾有过或者目睹过,这些岁月在不断的重复回放着,少年的奔放与洒脱成就的欢乐和酿成的恶果,而在这种种中,有因那种年少的躁动引起的,也有因为喜欢你的那份不清澈的爱情开始的,这里的悲伤和生死都会将人感染,因为任何少年的灵魂和肉体都会出现这一阶段所特有的厮搏。
  
   在这场阳光汹涌的肆虐中,记录了少年的成长也目睹了年少的伤痛,阳光会将人刺痛,也会把人灼伤,那一抹红象血似泪又如虹。


  
  
  在寒冷而潮湿的南方冬天,提到阳光总使我倍感恍如隔世。在南方,冬日阳光是这样一种事物:它懒散,虚伪,饱含欺骗。我们都知道它无法带给我们任何一丝暖意,但仍旧控制不住要往阳光里走。我们走在惨白的光里,仰起脸虚着眼睛迎接它,结果是风从脖子灌进去,把我们吹得更冷。
  就是在这样的时节,我读到了铁头的《阳光汹涌》。
  我不知道阳光和流血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我能直观地判断出,阳光和血液都是腥甜的、暖融融的。奇怪的是,阳光加血液的组合并未使我感到更暖。我捂在被子里捧着小说一点点看过去,一直看到双手凉透。铁头充满力度和节奏感的叙述击中了我,我如若亲眼目睹了这些阳光之下的生命破碎、少年流血,寒冷便挫骨扬灰。
  这部小说里没有任何关于黑夜的描写,阳光是无处不在的背景,也是无处不在的凶手。几个主角的经历暴露在阳光之下,他们没有地方逃遁,无论去到哪里,都有阳光直射,除了暴力之外并无新事。于是,阳光也就成为了某种对真相的揭发。关于少年时代那些难以启齿的生长过程的真相,暗恋、斗殴、勒索……在模式化的背后,更有一种超越了体验的力量。如我这般循规蹈矩的人便是带着窥探的心理,去一睹边缘少年们的日常生活。我猛然想起了自己读中学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整日在家和学校的两点一线间奔波。一个自幼一起长大的朋友在十四五岁时初显端倪,有落入边缘少年的征兆。她早恋,厮混,逃课,打架。我怀抱着对友情的忠诚,作为一个旁观者陪她与一些“混混”略有接触。只是生性腼腆,没能融入他们的集体。不到半年,我父母察觉了异样,这表现在我出门上学的时间越来越早,放学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当然是苦口婆心的教导与克扣零花钱等各种手段。我竟能悬崖勒马,然后背叛友谊,从此与那个朋友疏离。但是,我在内心对那些在边缘上生活的少年们充满好奇。我曾远远地观看男孩儿们打群架,饶有兴趣地听同学讲各种少年之间的纠纷。我知道,我离这些事很远,但它们是存在的。铁头的故事打开了一扇门,使我一次性窥探了个彻底。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它们确是存在的,只是离你或近或远。铁头将几个主角的生活解构然后重组,通过对个例的描写,展现出整个90年代初期边缘少年的生存状态。他的讲述充满了冷暴力,似乎无意对角色们倾注过多感情。他的感情在于香村,在于那些面目模糊的北方小城镇,在于整个环境和时代。由此,故事便具有了代表性。即使很难把它提升到一代人的成长记忆这种高度,但它确实能代表一群人。
  这群人,他们不得不直面残酷,死亡与失落过早降临在他们的生命之中。他们的心灵在接受灰暗的洗礼同时也要接受阳光的揭发。他们生机勃勃,而又面临无形的压抑。这种扭曲了的成长,最终将把他们塑造成怎样的成年人?铁头没能给我们答案,我们也无从猜测。只是忧心忡忡。
  我无法形容这部小说有多精彩,能告诉你们的仅仅是:我愿意读这部小说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它都有独到之处,你们还要读了才能体会。
  


   在这个阴郁而湿漉漉的冬天下午,有一个人将要下葬。众人抬着沉重的枣木棺材前往墓地,沉重的是他瘦小干枯的身体还是死亡本身?他活了九十七岁,九十七岁,他的生命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上画下自己的一条歪歪扭扭的线条,或者被时间河流中的一个浪涛击碎。他是活生生被时间熬死的。三十年前,他的老伴死去,把他独自一人丢在满是杨树的院子里。他的五个儿子中有三个已经死去,那些更为年轻的两代人似乎和他没什么联系,他们散落在村庄各处。在我的印象中,他更像是无儿无女的孤家寡人。他整日埋头坐在门口的荒草中,任门前人来车往,他很少抬头望一眼。他既不聋不瞎,也没有老糊涂,他只是整日低头静坐,暗自和时间较劲,我不知道他上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在多少年前。
   他的死去同样悄无声息,在一天夜里,他在那床多年未换的铺盖上平静地呼出最后一口气息,寒夜冰冻的空气没有为之颤动,他也不再努力吹动它。在一天清晨,他们看到他塌陷的脸颊被清晨的阳光染成灰白。在他生命最后几十年里,他像不存在一样地呼吸,像坟墓旁的野草一样栖息,像一阵轻风一样静静地往返于床铺和院门之间,在他松弛的棉衣内掩藏的,只是一具风化的骷髅架子。在家人那里,他意味着每天多做一小碗饭,在整日奔跑于街道的孩子那里,他在飞扬的尘土中镇定自如,他更像是一尊雕像,一个可有可无的街边装饰。一头牲口可以在他面前肆无忌惮地排泄,一条头从他面前走过时甚至不屑转头看他一眼。他在多年前就已经死去了。
   这就是一个人被时间暗器催老折磨至死的过程,像海底隐晦的洋流。
   这个下午,我隔着窗户看街道上的行人和玩耍的孩子,天空令人望而生畏,窗户上凝结的水珠静静滑落,我似乎听到遥远的村庄唢呐的鸣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安抚一个早已西去的灵魂。这个下午,铁头的《阳光汹涌》向我展示另一种死亡:在年轻时死去。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与我年龄相仿的作者的长篇小说。在铁头的小说世界中,少年是最关键的词汇。在我阅读之前,我在冰窟一样的屋子里走来走去,百无聊赖,而当我哆嗦着走进那个属于我们共同记忆的年代后,平静缓缓地注入我的血液,让我忘记了时间,时而深情脉脉,时而会心微笑。最后,当我在夜里读完这篇小说时,我感到心神不宁坐立难安。我想打个电话过去,和铁头聊几句这篇小说,然而我知道铁头早睡早起的习惯,也就作罢。
   作为一部回忆过去的小说,铁头把自己安排成了一台沉默寡言的摄影机,每个场景这个看似可有可无的人物都在场亲历,这使整篇小说的事件都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发生。从而不至于“像头陶醉的河马一般晕头转向”。这台摄影机很少出来说话,即使说话,也只是像捧哏一样随声附和几句,即使在对他自己最重要的感情的描绘上。初中生活结束的时候,一直对自己感情轻描淡写的叙述者惴惴不安地将要回答那个似乎对他致命的问题时,也被另一个小说打断。然而这台并非草木的摄像机成功地记录了所有人物内心经历的同时,也巧妙地将自己与叙述者轻盈地剥离开来。这样,张健在那羞涩的一刻成了脱离于视角的一个鲜明的人。你会感觉到,他并不是一个摄影师兼导演,他也是演员本身。这是没有导演的电影。
   人物在自我控制中来回穿梭于作者的记忆。小说中偶尔出现的时间穿插让人想起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和王朔的《动物凶猛》,只不过余华把时间切的更加琐碎,用于应付更多的人物和各自的命运。铁头的故事相对单纯清晰,故事的核心更加洗练明确——校园,时间和事件也是总体向前。
   铁头的语言一直延续着简洁而幽默的风格。我觉得简洁顺畅的叙述是小说的一个境界,铁头的语言像一梭梭飞速的子弹,一把把嗖嗖而过的飞刀,而不是重炮或者大刀似地笨重,却能迅捷而有效地刺中读者的内心。他有着东北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这使得人物的对话更加生趣盎然,没有同类型小说中的苍白和虚假。这种幽默的语句俯拾皆是:
   “我打谁还得填个表交你审批怎么的!”
   如这句“我们什么高科技没见过,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我没闯过,就你这点儿小手段,还敢跟我玩阴谋诡计,你还嫩了点儿。”这种无厘头式的幽默在混世少年的身上显得可爱又有些让人悲怜。
   然而,简洁并不是简单,这种轻松明快的叙述节奏中偶尔出现的脱身而出的感慨撑起了小说艺术上高度。
   “回想起我脓包的少年时光,孤独的,胆怯的,如履薄冰的少年时光,像是走在黑暗的陌生的荒山野岭,夜鸟放声号哭,月光冷漠得仿佛脸上结了一层冰,倾颓的墓碑在漫长的岁月的流放里情绪烦躁。”
   “汹涌的阳光是天空阴郁的哭泣吗?那么雨水必定是绞心的痛楚。最大的痛楚是痛楚的反面,在稚嫩的心承载不下陀螺旋转的空间里,汹涌的阳光与少女伤心的泪水是一对异极磁铁最遥远的妥协和安慰。阳光将胡小妮罩在操场中间,一抹黑影的胡小妮孤单地燃烧在巨大的火焰里,她是悲伤的中心,是阳光最痛楚最怜悯的孩子,她是蜡烛上的灯心,她带来时光的曲折与感动。”
   这些是小说中叙述者少有的内心独白,而这些精彩华丽的片段点亮的不仅仅是小说中一个章节,还有那些随身处阳光下的少年阴冷的内心和悲凉的命运。这些精彩的这些单纯的像清水一样的少年们在自己成长最金黄闪耀的年龄却不可阻遏地被命运的铁索捆绑着,前往各自黑暗恐怖的审判地。而作者的独白有着款款深情和无尽忧伤,像是时而飘来的背景音乐,一曲对沉死的岁月和残酷命运的挽歌。那些在年轻时死去的少年们在作者的回忆中获得永生。作者在故事中行进的同时为他们悲歌长泣,这歌在小说结尾达到壮观而华丽的高潮:
   “它会像一颗流星,像巨人的眼泪一般垂直坠落,然后消失在世界上最为平凡的一处暗角。谁也找不见他,找不见他们,他们都去了哪里?就像失意者头颅上凋谢的蛋白质被投入锅炉,就像迁徙者最后的粮食随着唯一的马匹坠入山崖,就像惨遭玷污的床单与带着毒药气味的木材被刻意掩埋,就像活在书本里的英雄与佞臣不再被赞美与唾弃,就像幻听的大象在遥远的土坑里秘密等死,就像精神逃犯在最遥远的墙头上举枪自己自决,就像,就像是胡小妮一样,就像是苏小海一样,就像在最美的时光里那些惨遭命运无情屠戮,肉体与精神终日与残酷厮打着的消失的少年们。”
   在年轻时死去还是像车间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坐在时间的传送带上等待包装。最后的包装无论多么鲜亮,也难以掩藏长途奔波所带来的衰态。福克纳在他那部著名的《喧哗与躁动》写了一个简短而力道十足的句子:他们在苦熬。
   生命是一场流放,时间的囚室广阔无垠。天空没有颜色,季节毫无规律,黑暗和光明的交替错乱无章,野风吹乱一切。唯有死亡是一道永恒的曙光,而我们为何对死亡讳莫如深,对于在黑暗中摸爬已久的人们,强烈的光明刺瞎了他们的双眼。我们的忌讳往往是最终要面对的。正如从来没有那种生物像人类这样把生命的来源之地视为污垢,作为一切污言秽语的象征。人们避讳自己生命的源头,也逃避其归所。唯有这些未被时间鞭打得萎蔫的少年在生命旺盛的年轻时代无视它的邪恶和狰狞的面目,死亡并不是失败。他们光芒万丈的死亡更像是一场与命运搏斗而取得的辉煌的胜利。
   然而,这样的胜利值得欢呼雀跃吗?我看到秦薇在白血病的冷笑屠戮中依然能静静微笑着面对死亡,我看到在孟军由于血液喷薄而身体抽搐,最后,一直强大的孙越意外地倒在自己的刀下,在回忆中的人物有着各自的回忆,在他们更为年幼的时光里,死亡也没有幸免,李小棍的死更富有纯真唯美的气息,他只是为了给胡小妮捞鞋子。还有那些隐匿的在小说的旁枝末节上的死亡,如在废弃的小屋中发现的死去的女孩儿,如作者隐而不谈的胡小妮所怀的孩子。正如小说中铁头对苏小海之母薛老师的感慨:让人同情的向水渠的尽头也是生活的尽头漂去的大西瓜,跌跌撞撞的没有选择的顺着命运的渠道单向漂流的大西瓜。我不能忘记那些只在某些章节出现过的人物。黄毛、王福东、张强,这三个类型人物相信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不陌生,他们恶毒的外表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有着怎样狠毒的荆棘使他们最终变得像极度敏感的荆条一样抽打从他们身旁经过的人们,抽打这个世界。精神扭曲的苏小海的命运之线将延伸向何方,还是会由于墨汁干涸而线条折断。我相信,一直对张健怀有好感的许娜会平稳地生活下去,她是这个颠扑震颤的世界里唯一一处光明温暖的房屋,是狂风猛浪无法波及的宁静海湾。小说题目的一种含义在许娜的憧憬中得到诠释:
   “……让所有的人永远都活在阳光下,汹涌的阳光像海水一样淹没我们的世界,金色的海水,我们生活在阳光的海水里,房子是金色的,河流是金色的,树也是金色的,还有那些金黄的植物更加灿烂眩目,风中的麦子,水中的稻子,吊在房檐上的那些玉米,还有辣椒,还有西红柿,连河滩上的沙子都是金子一样的颜色,他们还要跳舞,所有的人们翩翩起舞,那些男孩与女孩永远快乐,没有悲伤,他们赤着双脚追逐着跑来跑去的,就在那个金色的沙滩,没日没夜地跳舞,那些俊美的男女像木马那样旋转,世界看起来一切都是无比的美好。”
   然而这只能是天真的憧憬,而少年们的天真纯洁被青春的悸动搅得一团糟。就像他们的皮肤不再像幼时一样光滑柔软,残酷的青春杀手划开你稚嫩柔弱的内心,嵌入一颗颗粗糙的沙粒。即使在许娜一厢情愿的想象中,世界也只能是“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伟大的孕育之美在胡小妮的生命中将成为永远的无法愈合的伤口。美好的外表是多么弱不禁风,在残酷和悲剧的强大势力面前只是糠秕当风。成长像是一道沟壑,让今天的我们只能隔岸观火,而写作是一座云桥,可以回到过去,在这些过往的时间坟墓中来回穿梭,或者站在桥头,俯察那些经历中的疼痛的乱石,或者潜入渊中,抚摸这些曾经刺伤自己的尖石冰河。
   这是叙述者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群少年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似乎永恒地被一种阴霾的天气所笼罩,这种阴霾散发自成年人的世界,散发自体制,散发自社会的整体走向。那是上世纪末一种在人们内心若隐若现的不安和焦躁在少年生活的屏幕上得到放映。下岗潮汹涌猛烈,港台新鲜观念蜂拥而至,网络方兴未艾,“古惑仔”成为一代少年脑海中一颗瘤。我们可以看到的未曾出现的或者闪过一面的父亲们在自己孩子身上施展的暴力。有人说,愤怒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擅长于将自己的失意潦倒发泄在孩子身上的大人们,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于自己现状的不满和迷惘。有大智慧的人偶尔出现,而所有的社会永远都是迷惘。因此可以说,少年不是死于青春,而是死于时代,死于社会,他们是迷惘的人类的殉葬品。而“我”的家庭在变故之后因为一个陌生人的到来而给人心中原本熄灭的灯下添加了些许煤油。
   铁头在小说将要结尾的叙述中,说:“我觉得我的身体刚刚被粗糙的手里的筛子给筛过一遍,纵横交错的缝隙,均匀分布的窟窿眼。”接着他的叙述开始呈现出像诗歌一样的华丽壮观,多重凄美的意象滚滚而来,然后他说:“我的躯干已经在阳光里碎成无法用肉眼衡量的颗粒,你已经不能看见那一年的张健,其实你看到的只是他的一条影子。”在这期间,以至结尾,讲故事的铁头变得深情脉脉,你可以感觉他的叙述的语调明显沉了下来,这是青春激荡的河流长途奔袭后的体悟和沉稳,这些段落的精彩抒情恰似静渊深流。所有的浮躁和不安在这段缓缓的流水中沉入河底,汹涌的阳光在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这是经过岁月打磨的故事的光辉。这便是我在深夜通读过小说后坐立难安的原因。
   偶尔在床边的灯光下翻一翻老照片,也许你会在某个静寂的瞬间突然看见死神的镰刀正在远方挥舞,闪电一样的空气波动划开你的皮肤。我听到比我年长的人感慨,人披着一张人皮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情。我至今不知究竟该如何看待死亡。人们的活着或许只是一个悲剧。一些活着的人如同行尸走肉,他们的痛苦只是鞭尸;而一些人们在痛苦中挣扎,他们正在被活埋。
   死亡从一开始就降临在我们身上。
   这个下午进入坟墓的老人,我想他在很多年前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远离了村庄,在那片野地中孤独死去。
   阿尔法乐队那首闻名的《永远年轻》有这样的歌词:
   “……有些人似水般柔情,有些人如火般热情
   有些人如旋律般悠扬,有些人像节奏般规距
   迟早他们都会离去
   为什么他们不能永远年轻呢
   没有理由的老去是很难以接受的
   我不想像衰老的马般死去
   青春就想阳光下的钻石般璀璨
   而钻石是永恒的
   有很多冒险无法经历
   有很多歌曲已被我们遗忘
   有很多梦想在忧郁身后挥手……”
   而事实告诉我,无论是在年轻时死去或者像一匹马那样衰老至死,我们的活着都只是在像草木一样呼吸的同时绝望而又不甘地苦苦挣扎。


  故事从春天开始,暖融融的阳光里,一群淘气的、笨拙的、情窦初开的少年走进我们的视野。这群发生的东北的少年故事,在铁头的笔下,像一壶清冽的酒,小饮一口,欲罢不能。
  
  相比其他同龄作者,铁头的语言和视角就像一头传说中的异兽。在看惯了恶俗的搞笑或虚伪的悲伤故事之后,你突然看到这样一种大气的奇异的叙述扑面而来,你不能不为之惊叹,然后是喜悦。
  
  当然这是对我而言,或许也可以代表大多数和我程度相似的创作者。而占大多数的少年读者们,或许更喜欢那种柔媚的文字。这是一种悲哀,而明知这种悲哀却义无反顾的铁头,值得我们所有草根作者致敬。
  
  这部小说的节奏很慢,很适合坐在冬日的阳光下细细品读,跟着作者在一个又一个饱满而有趣的人物间反复,一个下午,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
  
  “我越想越是不安,想着想着我就又一次天马行空了,我幻想自己突然变成了一个武林高手,把黄毛他们那一群人都打得落花流水,这种想法很是过瘾。”相信很多和我年纪仿佛的人看到这一段都会联想到自己,我们年少的时候,受太多的武侠片影响,都会在受委屈的时候产生这样的幻想。那是我们那一代人特有的记忆,铁头准确的把握住了这一点。九零后或者年纪更小的人很难有这样的感受。一九九九的少年的梦想,在二零零九年的少年看来,就是习以为常的生活了。
  
  软暴力是铁头这部小说的又一特点,或者说是铁头所有小说的特点。少年之间的争斗、荣辱和死亡。铁头先是把视角投在一个总是被欺负的少年身上,然后安排一群可爱的女孩儿陪伴他,然后又由这群女孩引出更多的少年,这让我想起路内的小说。我曾探究过铁头的师承,可惜终究徒劳,他是一个奇才,融合了很多更偏更奇的人的写作风格之后,他摸出了一条新的路子。这部小说从头至尾充满了奇词险句,还有那连绵不绝的异常的比喻,看的时候会忍不住想,作者的思维怎么会如此奇妙?看完之后,我想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不能摆脱掉那些奇特的比喻了。
  
  就像苏童笔下的香椿树街一样,铁头的小说中固有的地方是香村,所有的故事都跟这里有关,他们在这里生根,发芽,蔓延。最后一切归于尘烟,所有的人物消失不见,而香村却还是原来的样子,还是以原来的姿态等待新的人物,等待新的故事。
  
  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这部小说,然后又用一整个晚上来写这部小说带给我的感受,写写删删,欲诉无言。这样的小说,只有全身心的去阅读,才能感受到作者特有的文字魅力。相比这种魅力,再华丽的评论都是干瘪的。如果硬要找出一句话作为感受,作为结束句,那么我想,只有那句了——再写一部这样的小说吧!
  
  
  
  


  结束了《阳光汹涌》我只觉得心里是一阵阵沉淀的钝痛感。头很沉很沉。我的生活远没有这样的波澜起伏,仅仅是一些感触,一些细节却是那么的契合心灵。张建是个笨蛋,一个假装明白的笨蛋。而只有他是个孩子,真正的孩子,所有人都是泛成人化的了。孙越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是为什么呢?刀子真的可以带来安全吗?可能是伤人更伤己吧。最后他真的伤了他自己。我用功力的想法来衡量他的所作所为,不该、不值。原来恍惚间,我早已是个不折不扣的成年人了。我就像成千上万的庸众一样,按照大众的方式吃饭、睡觉、做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偶然抬头望望天空,独自茫然一阵子,然后低头继续按照既定轨迹运行。的确是茫然,头脑一片空白。
    其实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而孙越却不明白。他一直在执着地追求纯粹的人,纯粹的勇敢。也许这就是少年人的特权吧,要求非黑即白。然后成长就像把钝刀一样,慢慢地磨,深深地割,力求让每个人都变得你不是你,我不是我,变成浑圆又破碎的石头。


  铁头的新书《阳光汹涌》是一本让人百感交集而又啧啧难言的小说。之所以百感交集是因为从小说中、从作者的文字里,我们能找寻到那些过往生命中已然忘却的“旧事”。之所以啧啧难言是因为从小说中、从作者的叙述里,我们无法为自己的青春,也无法为那些生命中的“旧事”找寻到准确的答案。
  这是一本既残酷又温情的青春小说。这是一段既困惑又清晰的成长历程。
  
  从林海音先生的《城南旧事》、王朔的《动物凶猛》、叶兆言的《没有玻璃的花房》、苏童的《城北地带》、何大草的《刀子与刀子》,几乎所有的青春小说,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带。铁头这部作品也属于这类。只不过他的地盘从北京古城、军队大院、江南小镇,转移到了广阔的华北农村。没有了厚重的历史积淀,没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没有了显著的地域风情,铁头选择了用追问与思考来找寻青春的意义。
  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张健,懦弱、爱哭、胆小,“回想当年的我,简直就是一个小女生,动不动就想哭,真是让人羞恼”。在大人的眼中似乎仍然是个小屁孩,但是对于他本人而言,中学的三年却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即使当时他没有明白、意识到,到了许多年以后他也会从中悟出生活的独特滋味。
  “盛夏的阳光凶猛地吞噬掉路上的行人、车辆、建筑……城市变得沉默无声,压抑而颓废,似乎就要像一支雪糕那样化成液体,只有那些少年们,他们可以毫不在乎地在阳光下奔跑。汹涌的阳光是属于少年们的。”
  而故事就是从一个普通平常的春天开始,“这个时候,我仿佛看见一列老式的火车迎面开来,碾压钢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即将毁灭掉包裹事实的泡沫网,它们干裂的泥壳碎裂成灰,真实的果子将在地上滚动着前进。”这是整部小说的基调,也暗示了人物结局。在青春奔驰而来的火车面前,所有外在的伪饰都将“碎裂成灰”,而只有青春仍会继续前进。作者让主人公张健记录下了青春的全部过程,就仿佛《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一点一点地睁开了知识的眼睛、一步一步走向广阔的世界,发现、找寻生活中的残酷与温情。
  小说中叙述了张健的三位同桌,陈小露、秦薇、胡小妮。其中最重要的是胡小妮。她是个活泼好动,有特殊气质的女孩。正是胡小妮的到来,使张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她怂恿他逃课,陪她玩跳棋、打台球。正是胡小妮带领他的“出逃”,逃出了烦闷的课堂,接着各种故事便展开。张建从此看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外部世界。正是在他的回忆与寻找中,这三位同桌引导着他一步一步认识世界与自身,引领着他去体验从未体验过的生活。在这里女孩子担当着成长小说中启智者的形象。也正是在对“旧事”的回忆中,张健开始学会追问青春的目的与意义。
  “在阳光下,我的世界一片明亮,记忆里的阳光是夸张的,像大海一样夸张,仿佛世界上所有的金元素蒸发又在空中凝结,这让我感觉到一切都很美妙,梦幻总是酒徒们心中美妙的天堂。按照陈小露给我画的那张地形图,我开始寻找她的家。”在张健的眼睛中,世界原本是一片明亮,正是从找寻陈小露的家开始,他开始陷入残酷与血腥、复杂与困惑中。
  “我什么时候也会有爱的感觉呢?我忽然想到了那个明媚的日子,我拉着陈小露的手在河水里行走。我的心快速地跳了一下,像痉挛一样,转瞬即逝的颤栗。我吃了一惊,立即去捕捉它,那种比闪电更急促的感觉,但是它无踪无影。我失望地叹了口气,我想到少年们嘴里咀嚼的爱,我想到我的模糊的对爱的一无所知,我有些伤感,我想这可真是一件让人着急的事情。”
  在经历过一系列的死亡与血腥后,“我沿着马路走,风吹在脸上,风里面夹着灰尘与细沙,吹在脸上让人感觉到浑身不舒服。这是快要死掉的春天,春天之后就是夏天,夏天是炎热的。我想起了夏天的炎热,我就奇怪地想起了两年前的自己,我觉得现在的自己离那时的自己已经非常遥远了,我想,我的变化可真是大啊。”
  而这一切直到小说的结束,对于青春的意义,主人公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觉得自己是一片羽毛,蒲公英的孩子,向日葵风干的纤维的末梢。我在迟暮归家的牛群的背上,在山谷间行走的女人的镰刀上,在田野上奔跑的孩子的脖颈上。我就是这样,端坐在一片叶子上顺水漂流,被风吹起,飘过一片绝望之鸟自缢而亡的墓地,飘过一片被五千年无知的历史所玷污的水田,一片看见白昼凋零而心灰意冷的豆子,一片痉挛的蓖麻,一片无名的大声哭泣的野花,一片摆满九万条赤色鲤鱼的戈壁,一片文明尽皆坠毁的元素周期表,一片,一片,一片又一片的阳光碎片,最汹涌的阳光粉身碎骨,最纯洁的青春年华支离破碎。
  在这么一大段汪洋恣肆、想象丰富的语言面前,我们完全可以闭上眼睛,可以用心去倾听、想象这样的青春往事对于主人公的刺激与影响。青春不是日记本中夹杂的枫叶,往事也不是童话世界中的故事。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都被青春的火车裹带着向前。而这一切也正如主人公的叙述:我的行走是那么的流畅,我的身心是那么的欢快,我的躯干已经在阳光里碎成无法用肉眼衡量的颗粒,你已经不能看见那一年的张健,其实你看到的只是他的一条影子。
  


那我也去看看~


据鉴定楼主是陈虹羽……


铁头确实好。


是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