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思想之剑

赵汀阳 著,黄穗中 插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6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赵汀阳 著,黄穗中 插图  

页数:

79  

字数:

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人们在年幼时,大都会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惊奇,而对生命现象除了惊奇之外,对于死亡更有一种畏惧。对世界的惊奇和敏畏恰恰就是一种哲学关怀,许多儿童的问题常常也就是哲学问题;尤其是那些半大的孩子,会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执著地思考。但是,这些问题我们很难在大人那里找到满意的答案。   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是一种思考,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套丛书就是面向那些爱思考、爱智慧的青少年,由几位著名的中青年哲学家和他们一起来想一些关于世界和人生的问题;通过一些小故事,小问题来解说一些爸爸妈妈最不耐烦或者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

作者简介

赵汀阳,哲学硕士,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

书籍目录

前言思想的功夫开路而行平常心,异常思追问之一追问之二诡辩怀疑剃刀还原分析辩证解释消解诗化正名无立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思想之剑 PDF格式下载



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哲学上的思想方法,语言朴实,又很生动有趣,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大致的思想倾向,既有西方那种厉害的逻辑方法,又融合了中国的思想传统。


  漫画简单而又极有智慧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版权申明:这个文档的版权归该文的原作者所有)
  
  米尔弥冬人
  
  2007-11-01 21:57:38 一言难以蔽之enough is enough BLOG
  
  (原文总标题:我不和你说什么)
  
   知道赵汀阳是因为《论可能生活》一书,书的副标题是“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大一时自己在图书馆误打误撞地看到过,书名很喜欢,就借回去了。但是,阅读这种哲学伦理学的书对我来说很吃力,所以细细看完前半部分之后,就开始走马观花了。后来还在浦苑听了一次“第六听书棚”的讲座,讲的就是这本书,印象中讲座老师还援引了对赵汀阳很高的一个评价“当代中国少有的不被西方理论霸权影响的哲学家”。今天看了97、98年的《天涯》之后,迫切想去买赵汀阳的书,不是他的学术著作,而是他的漫画书。《天涯》封二上的“学者漫画”是赵汀阳的专栏,每期两幅单格漫画,简单而又极有智慧。他的漫画和文字都很好,分开来也互不损伤。画面喜欢用大块的阴影,不喜欢用线条,人物要么方头房脑,要么胖胖园园,像极了企鹅。文字极简短,但是犀利处、幽默处丝毫不少。因为是搞哲学的缘故,赵氏漫画常常拿哲学家开玩笑,画里画外都有哲学背景,像我这样的外行只能是看看热闹。热闹确实是热闹,据说当年有很多人是因为想看赵汀阳的漫画才买《天涯》的。
  
   ……
  
  
  
  
  
  
  


  此书评作者:蓑笠翁 原发表于: 2006-3-30
  原文题目:购书琐记
  
  
  
   ……
  
   赵汀阳无疑是个极为聪明的人,记得去年讲课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这个话筒很变态,你们不觉得吗?”他的意思是声音通过话筒传出听起来怪。他的书名都很有意思,“论可能生活”、“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一个或所有问题”,这些名字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李泽厚就曾说过,他的学生中赵汀阳是最聪明的一个。
  
   ……
  


  此书评来源: 2006.03.21. 王占阳:黎鸣的愚蠢与赵汀阳的聪明
  
  
  (说一下子,《思想的原创性要求》一文可是我今年(2006年)春节期间照着纸本敲成电子版本的哦~~~~)
  
  
   ……………………
  
  
   二、赵汀阳先生的聪明
  
  
    有意思的是,当黎鸣先生目空一切地高声责问“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哲学和哲学家?”时,中国的一位富有自信心的哲学家却在勇敢地宣称自已是一位“哲学家”。这位真正的哲学家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汀阳先生。赵汀阳先生无疑是很聪明的。赵先生的聪明不仅表现在他在纯哲学领域的创造性方面,而且也表现在他唤醒国人的创造力方面的做法也是“美国式”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而绝不是愚蠢的“黎鸣式”的。赵先生的这种聪明,在他所撰写的《思想的原创性要求》一文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赵先生何以是聪明的,相信大家耐心看过这篇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富于理智和智慧的文章,自然也就明白了。
  
  
   赵汀阳:《思想的原创性要求》(转贴)
  
  
    在90年代的学术规范讨论中,不知道怎么就慢慢形成了一种通常以委婉方式表达出来的看法,按照这种看法,思想原创似乎被认为是一种“不能太多”的奢侈品(本来人们的正常感觉是,原创的东西是“不可多得”的),甚至似乎在学术规范之外。这种感觉确实有些怪诞,因为本来人人都知道,创造性恰恰是学术规范的一个要求,尤其是个最重要的要求。今天居然需要强调创造性,这说明事情已经很变态了,就像当年弗洛伊德“发现”了性冲动必须被重视一样说明文明已经很变态了。不管是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还是政治家、企业家,当然都是那些有创造性的才是最好的,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维特根斯坦、凡?高、马赫、莎士比亚、爱迪生之类(这些伟大人物太多,懒得罗列了)。为什么现在会有许多人失去了对创造性的朴素敬意?为什么许多人不再有衷心赞美的心情?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现代性导致的平等、民主、个人主义之类观念的夸张发展使得许多人只以自我为标准,而不再超越自我去尊重作为“别人”的伟大人物和伟大思想;另一个原因是现代社会所允许的太过容易的创造与涂鸦分不清楚,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别的更不正常的原因,比如说学术政治。在中国,由于失去自信,还产生了一种“贵而贱目”的文化仆从心理,即不相信今天中国人自己会有创造,创造者在西方。随便一本西方人的书好像都刻意好好学习、活学活用。大概是11年前,有个中国学者拿着他的书对包括我在内的一群同行说道,你们为什么一眼都不看我的书?为什么康德的书你们读了一遍又一遍?你们刻意指出我的书完全错了,但不能一眼不看。我以为这是一针见血的质问。没有道理地侮辱自己的同胞就是侮辱自己。
  
    在这里我只想复述人人心中其实都有的关于创造性的一些基本感觉——至少我相信是人人心中本来就有的感觉。
  
    (1)一种东西被认为是好的,首先因为人们需要它。显然,创造性思想和非创造性文献都是需要的,前者创造观念,后者整理、解说和宣传观念,所以它们都好。当一种东西被认为是更好的,是因为存在着比较。有些比较特别明显,因此容易理解,例如新鲜空气比污浊空气好。有些比较则隐蔽一些,例如创造性。我们是什么觉得创造比模仿更好?这种“更好”不一定是更精致,模仿性作品有可能比创造性作品更精致,一幅凡?高的伪作有可能和原作一眼或更漂亮,一本解释康德的著作可能比康德自己说得更清楚。创造所以被认为是更好的,一个原因是,创造是更难的,而难以做到的东西相当于稀缺的东西,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在此同样成立;更进一步的原因可能是,创造性相当于活力,人类文化也需要新生力量,就像生命需要活力一样。假如文化没有新生观念,那么就将“热寂”为无文化的物理过程。
  
    (2)再从人的经验角度看,所有心有感觉的人都能体会到,永远“例行公事”(routine)是不可容忍的生命经验,人会疯掉,或者白痴化,只有创造才能拯救经验和思想。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和哲学——文化中两种以创造性为主要特点的工作——的功能在于拯救经验和思想,它们使得人类能够保持总会有更有意思的经验和观念刻意感受和思考。不过这里有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人类既渴望创造又希望保守,人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这两者都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从词汇表上看,创造、冒险、征服、新奇、不凡、奇迹、革命、反叛等等是一个系列的,而保守、安全、传统、规范、平庸、齐常、屈服、模仿、因循等等是另一个系列,分别表达两种基本需要,即人又要奇迹又要安全感。因此,创造和制度同样重要同样正当。
  
    (3)但是有两种不正当的行为。一种是以制度化的方式来搞乱价值的自然体系,特别是把制度所机械蕴含的东西定义为最高成就或最有价值的东西。这等于断了文化的生路。所以,制度化、齐常化、标准化、规范化、全球化等普遍主义要求在文化上恰恰必须非普遍地成立。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原则,包括任何一个普遍原则,都只能有限地非普遍使用。我相信这一似乎自相矛盾的原理是文化和生活的真理。这个原理也适合用来批评另一种不正当行为,即把创造滥化为“一切都行”的涂鸦,创造的滥化反而等于把创造制度化,最后就是无创造可言。
  
    (4)如果创造是任意的,那么就是无价值的涂鸦。这一点本来应该是显然的,不过要证明它居然是个理论难题。幸亏人们的直觉已经是很好的证明:为什么顺手乱画、顺嘴胡说不算创造?因为太容易,人人都会的事情就不值钱。因此,创造在于难度。另外,只对自己有意义的私人问题有感悟,也许很独特,有个性,但也不是创造,就是说,个性不是创造的特征,创造必须有公共意义。就像我们说一个人有个性,并不见得是在称赞他是伟大的。我们赞美一个伟大的作品,相当于在说“它做了我们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而不是在说,“它这么有个性,它做了我们并不想做的事情”。
  
  


  此书评来源:《商务周刊》杂志
  
   —赵汀阳 哲学家,最令人尊敬的是他用漫画的幽默表达多元和智慧的思想味道,每期《商务周刊》的第95页,都能看到他的漫画专栏《过度诠释》


刚知道是李的学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