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责任中国

郑卫,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编委会 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郑卫,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编委会 编  

页数:

229  

前言

  任何时候,人都是需要一种精神的。  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高尚精神生长、传承和发扬的历史。共和国自成立之日起,就在探索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之路,成就了伟大和辉煌,其间筚路蓝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曲折。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进程中,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中涌现出许多勇于开拓的人,敢于承担的人,甘于奉献的人,勤于创造的人,他们用聪明才智、鲜血汗水,披荆斩棘,开拓前进,成为时代的先锋。正是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精神,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也激励着一个伟大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昂首挺胸,破浪前行。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经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活动自5月中旬启动以来,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广泛参与,纷纷通过各种形式提名推荐候选人。7月20日至8月10日,根据提名情况确定的1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候选人和1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群众投票。20天时间内,群众参与投票总数近1亿。在投票评选的基础上,经过有关部门审核、组委会评审组专家投票等程序,最终评选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就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代表的事迹的忠实记录。收入本丛书的人物,他们的一生或轰轰烈烈,或平平凡凡,然而,他们都曾让一代代中国人感动、振奋、欢笑、流泪。  黄继光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某团一名通讯员,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部队受阻于零号阵地。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冲锋。不久,他身负重伤,弹药耗尽,但他拖着受伤的身体顽强爬向最后一个敌方火力点,最后跃身而起,张开双臂,直扑上去,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枪眼,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他牺牲时年仅21岁。战友们后来发现,他胸前背后的伤口周围没有血迹,这证明他跃起之时,生命已临尽头,生理常识已很难解释他到底是从哪里产生的这跃起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石油短缺,钻井工人王进喜全身心投入到为祖国找石油的工作中,为结束“洋油”时代而顽强拼搏。一次打井时突然发生井喷,必须用水泥处理。当时没有搅拌机,王进喜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被人们叹为“铁人”。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他病逝时年仅47岁。  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1950年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为了发展国防科研事业,他隐姓埋名,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研制与试验工作。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最终被癌细胞夺去了生命。  1980年代初,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起步的关键时期。这时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5次蝉联世界冠军。国际赛场上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的场景,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一时间响彻神州大地。  生于1982年的文花枝是“80后”年轻人的代表。2005年,她在湖南一家旅行社当导游员。一天,她带的旅游团遭遇车祸,车上二十多人伤亡,文花枝是伤得最重的一个。当营救人员几次想把坐在第一排的文花枝先抢救出去时,她大声说:“我是导游,后面是我的游客,请你们先救游客!”文花枝最后一个被解救,因延误了救治时间,不得不接受左腿高位截肢手术。游客称赞她是人品的“导游”,是职业道德的“导游”。  2008年,是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年初,特大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南方大部分地区,大年三十下午,河北唐山宋志永等13位农民自费租车奔赴灾区湖南郴州,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电力的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一干就是半个多月,被当地媒体誉为“唐山十三义士”。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们又作为志愿者奔赴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与解放军官兵一起抢救生命。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19岁。  回望过去,一个个名字灿若星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其光芒穿透岁月的积淀,燃起人们生活和理想的激情。  那么,为什么这些身处不同年代的人物,具有如此永恒的魅力  我想,这是因为本质上他们的精神是相同的。李长春同志在“双百”人物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双百”人物虽然身处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坚持理想,艰苦奋斗、敢于胜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简而言之,就是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理想主义就是将个人远大志向融入崇高的社会理想,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社会价值的实现,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永远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进取状态和革命激情,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一切聪明才智。革命英雄主义就是为了实现理想和目标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矢志不渝、一往无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有了革命理想主义,我们才能拥有永恒的追求;有了革命英雄主义,我们的追求才能不断得以实现。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无论怎么发展、怎么变化,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能大力弘扬、大力倡导,只能不断丰富、不断升华,绝不能丢弃,绝不能背离。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代,依然呼唤着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这也是我们编写出版这套书的主旨所在。

内容概要

  《责任中国》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之一,《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就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代表的事迹的忠实记录。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代表的事迹的忠实记录。收入本丛书的人物,他们的一生或轰轰烈烈,或平平凡凡,然而,他们都曾让一代代中国人感动、振奋、欢笑、流泪。

书籍目录

王有德:治沙英雄邓平寿:用生命铸就“忠诚” 用恩德收获民心吴天祥:细微见真情点滴铸丰碑张云泉:含泪的微笑李素芝:门巴将军的雪域燃情岁月李梦桃:巍巍北塔系深情邱娥国:永远做群众的贴心人罗映珍:爱到深处罗健夫:为党和国家航天事业奉献一辈子徐虎:19点钟的太阳

章节摘录

  “那时候我们根本没对王有德抱多少希望”  白芨滩林场建于1953年,是一座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性林场,位于毛乌素沙漠的西南边缘,是阻止沙漠向宁夏首府银川和黄河推进的一道屏障。  进入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的粗放管理和陈旧观念,让林场的林业生产徘徊不前,林地沙化严重,大片良田弃耕。林场每年林业事业安排资金仅为15万元。这笔资金既要养活全场159名职工,还要保证造林育苗、采种和成幼林抚育等林业生产任务,可谓杯水车薪。  也许是观念因素,林场的生产任务基本都是工人带着雇来的民工干的。造林、抚育只完成任务而不管质量,以致年年育苗无苗用,已治理的沙漠面临再次沙化的危险。职工一年中有7个月无事可做,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生活十分贫困,三分之二的人要求调走。  1985年3月,30岁的王有德临危受命,调任白芨滩林场副场长。可是,职工对于这位新来的年轻领导似乎并不认可。  “那时候我们根本没对王有德抱多少希望。我们吃个油都困难得很,要把筷子上面绑点麻,蘸一点点油刷在锅上炒菜,就那么穷。他一个年轻场长有多大能耐改变现状?”林场老职工王亚平回忆起王有德初来乍到时自己的感受。  “一百多个职工没有一个鼓掌的,不欢迎我,当时特别尴尬。”王有德有点无奈地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没有料到却可以理解的开场……”  “我到职工家里去,坐在屋里一抬头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墙都是黑黑的,因为点的是煤油灯,用不起电。”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有德印象深刻,“用不上电,吃不上水,孩子上不了学,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更谈不上治沙造林了。”  为了了解林场环境恶化的原因和职工生活贫困的情况,王有德开始了走家串户深入地调研。每天他都穿行于沙漠之中,在林区内调查,到职工家走访。  一天,他来到职工岳彩柱家,正赶上岳家吃晚饭,看到场长进了屋,女主人急忙将锅盖盖上,这一反常举动引起了王有德的注意。他执意揭开锅盖舀了一口饭,一尝明白了,原来这家人吃的是用酱油拌的米饭。咽下这口饭。王有德半晌没说话,从衣兜里掏出5块钱硬塞给女主人,让她给孩子买点肉吃。  一会儿工夫,女主人回来了,她激动地对王有德说:“场长,你给的钱我买了一斤盐,还剩下四块五毛钱还给你,我们家好长时间都没吃盐了,谢谢你了。”王有德的心像被人狠狠捏了一把……  他在当天的笔记中这样写道:组织上安排我到白芨滩工作,开始觉得这里荒毛石岗,能有啥作为,年轻人生活应该有志向,现在我突然明白了,能让这些朴实的职工有活干,有钱挣,有盐吃,不就是我的志向吗?  一件极小的事,促成王有德立志带领白芨滩人脱贫致富的心愿。  先治穷,让职工富起来;再治沙,让沙漠绿起来——这是王有德深入调研后作出的决定。  “一定要让场子活起来,让职工富起来,让沙漠绿起来”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一定要让场子活起来,让职工富起来,让沙漠绿起来!”改革林场现状的动力和改善职工生活的使命感汇聚成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在王有德心里萌动……  王有德深知,要使林场彻底摆脱困境,必须从管理上“动手术”。他力排众议在林场开始了三项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压缩非生产人员,精简后勤管理人员:二是取消生产第一线工人的工资级别,实行工效工资;三是将全场林业生产任务分解承包到职工手中自己完成,让工人“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钱”,彻底改变了过去“造林抚育靠民工,林场工人只带工”的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和效益的工作方式。  改革当年,全场完成造林5093亩,减少抚育成幼林费用2.5 万元,实现纯收入9万多元,减少精简下来的12名后勤人员的8万元工资及其他费用支出,两项相加等于林场创收17万元。自芨滩林场实现了“起死回生”的大逆转。  王有德改革的第一步成功了,沉寂了多年的场子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可是,随之而来的是林场还有40%的剩余劳动力没法安置,这又该怎么办?  有一次,王有德在检查工作,发现林子里平茬时留下的一堆堆柳条子竞被许多人背回去当柴烧。他想如果利用这些废弃的柳枝搞编织,最差也能换回一些蔬菜钱、油盐酱钱。于是,一家十几个人的柳编厂就这样诞生了。  王有德开始没日没夜地奔波,从邻近的矿区到县城,甚至远到内蒙古、陕西等省区,不到1个月时间,就带回了一批购买苹果筐、柳笆子的合同,那些曾经被认为只能烧火做饭的柳条一下子成了宝贝,了无生气的白芨滩林场出现了忙碌景象,笼罩在工人心头的阴云一下子散去了许多。因为,他们第一次从这片一望无际的沙海中看到了希望。  为了筹集更多治沙经费,王有德利用冬季造林闲暇,组织职工外出打工,跑运输,开饭馆,搞维修……白芨滩人多种经营的步子迈开了:  ——1990年,林场投资兴建年产1000万块红砖的机砖厂,当年盈利4万元:  ——1994年,林场成立了专门承揽绿化工程的添保治沙公司,每年创收200多万元;  ——1998年,林场成立灵武市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当年就实现利润分红20%,分红最高的职工收入8000元……  随后,450亩的苗木花卉培育中心、3000多亩的沙地果园相继建成。标的总额3167万元的石中(石嘴山——中卫)高速公路、大古铁路、灵州集团等70多项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工程相继完工。多种经营不仅解决了林场职工的就业问题,而且“自我造血”功能增强,治沙造林事业揭开了新篇章。


编辑推荐

  《责任中国》中之人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部委联合组织全国“双百”评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责任中国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