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罗生门

[日] 芥川龙之介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作者:

[日] 芥川龙之介  

译者:

林少华 等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罗生门 PDF格式下载



  读芥川从《罗生门》开始。
  
  是因为黑泽明的缘故。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的日本文学介绍从一而终的只有小林多喜二。还是小学生的时侯看少儿百科全书,在电影介绍里看到《罗生门》,大致记得说《罗生门》是亚洲第一部获奥斯卡外语片的作品,相当于泰戈尔之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吧。一般人都有些“获奖崇拜”的,我也就因此断定这电影是杰作,附带知道改编自芥川的作品,对他至少有了印象。
  
  真正读《罗生门》的时候我已经高一,在书店里,译林出版社的简装本,楼适夷翻译。反正是短篇,站在书架前面一口气读完的。读后第一感觉只只发现内容和电影风牛马不相及,后来芥川的作品看多了,知道电影其实改编自《莽丛中》。其实黑泽明的电影至今也只看了《乱》与《影子武士》,《罗生门》只知道内容梗概,不清楚大师张冠李戴的用意。
  
  看文学史的介绍,芥川是那种学富五车型的作家,小学看《水浒传》、《西厢记》,中学读《聊斋志异》、《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汉学素养让我们绝大多数中国文学青年、文学中年乃至文学老年都要自叹弗如了。芥川的作品,前期多是历史短篇,取材有自平安朝文学,近代初期天主教文学,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的历史。
  
  源自平安的,首先就是《罗生门》,改编自十一世纪古籍《今昔物语》中的故事。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平安的风情不同于镰仓,镰仓不同于室町,室町不同于江户。历史种种风流云散,文学便是过去时代最最重要的影象。于是印象里平安朝是一种风雅,清少纳言、紫式部笔下的春花秋露,夏雨冬雪,宽衣广袖里包藏的罗愁绮怨,弄月吟风时刻爱别离的故事。又不同于我们的唐朝,我们要大气些,繁华的背景上还有长河落日,西风残照。想藤原道长当年志得意满道:“此世即我世,如月满无缺。”那时候唐朝已经过去,平安时代的风雅,也许就像盛唐的光华的反射吧。
  
  《罗生门》的故事,是那月亮的背面,和我印象不同的平安朝。没有《今昔物语》的原本,不知道芥川作了什么样的加工。想象中原本和《太平广记》里辑录的故事类似,短小,刚低头,已经看完了,只是近于客观的记录,还没有中 “文以载道”的毒,或者稗官野史根本和“道”扯不上关系。遗憾是虽然“客观”,往往看了不知所云,有一篇《韦生》,以前在《酉阳杂俎》里也曾见,如坠云雾,估计作者目的不过是记录一件奇闻逸事,今天看来不过平常。读芥川的历史小说就有别样的感受,知道作者是要对你说些什么,却没有一定的答案,像谜语,像拼图,众说纷纭的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迟钝如我,从来不求甚解,说不出清晰的感受。譬如《罗生门》,有说是揭示人性的恶?或是说人世的残酷?命运的无常?对于每一种评价,我都接受,又不满足,想这就是芥川的魅力。只是喜欢,也许单单为了文字感觉,惝恍气氛,黄昏的雨,荒芜的平安京,堆着死尸的罗生门,幽明的灯火,有鬼片的氛围,充斥的却是人的味道,死了,活了,一千年又复一千年,其实一样。
  
  
  还有就是《地狱变》,查到是根据镰仓时代日本古籍《宇治拾遗物语》《古今著闻集》的故事而创作。记得在《罗生门·代前言》里楼适夷写道:“《地狱变》以血淋淋的惨厉的笔墨,写出了奴隶主骄奢淫侈,和奴隶们所遭受的悲惨命运……”今天的眼光看来这样的评价可谓历史遗迹了。
  
  可是让我说,《地狱变》究竟写了什么,估计也只能拿类似的话来搪塞。
  
  在网上搜了搜,发现有说:“《地狱变》叙述日本一个势力强大的贵族和他豢养的一个画师的矛盾, 揭示了奴役者与被奴役者的深刻的支配关系, 描绘了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的悲剧。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的画师良秀是个依附封建统治领主的人。” (对当时社会性质分析也大相径庭。)
  
  有说:“《地狱变》集中反映了芥川的创作态度:‘为了写出‘非凡的作品,有时难免要把灵魂出卖给魔鬼。’”
  
  在这里做文抄公一面当然是为扩充字数交差,一面也是由此看到芥川作品的多样性。不过喜欢《地狱变》,没有谁是为了钟爱它的主题吧。一直以为读文学作品是读感觉的,《地狱变》给我的联想就是红色底子上“吴带当风”画风的六道轮回,大红大紫狰狞的对比,恐惧,烈火。倒是和阅读福柯的《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戒》时感觉有类似之处,麻风病院里禁闭的疯狂与疾病,行刑架上的撕心裂肺与血肉模糊。只要保持距离,人对恐惧是抱着欣赏的态度的,一种来自血液深处的诱惑,也许就是与生俱来,远古密林时代一脉相承。
  
  比较而言,《六宫公主》的味道要淡许多,清清冽冽像午夜吟咏的和歌。它的地位在芥川的作品里地位也不显赫,也许一般人猛然间都想不起内容吧。
  
  一个没落贵族的女儿,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既无忧虑也无快乐的生活。”父亲是“过去一位宫女生的”(大约像源氏一样是降为臣籍的皇子?),一个落后于时代的古板人物,官也一直没有升到兵部大辅以上(没有考证兵部大辅是多大的官,感觉和少纳言、式部丞差不多)。没过多久,父母相继故去,年轻的公主靠变卖家产维持家计。后来为了补助生活,只得和一位曾做过丹波国司的官人(感觉是低等贵族了)同居。后来,男子随父去陆奥上任,六宫公主在漫长的等待后郁郁而终。
  
  故事没有什么特别,六宫公主的一生,有点像墓志铭,加长版的,简简单单叙述她的生老病死。有些源氏物语的感觉,樱花、秋叶、庭院、水草,物哀的气氛弥漫。加之六宫之类的名字,很容易想到六条院啊,二条啊,和源氏的时代相距不远、,虽然不是同辈人,——否则以源氏之博爱精神,物语里又要多出一个女性角色了吧。
  
  《六宫公主》的故事,大约可以当作平安时代女性生命历程的写照。记得看历史书,当时贵族之家的女儿,一生大致如此。父母亲投入大价钱教育女儿,全方位包装作男人心中的完美女性,说到底只是为了找个好夫家。像左大臣那样,攀上天皇的宠儿,即使女儿一生幸福就此葬送,心里还是相当满意的吧。结婚的目的无非为了依着姻亲的地位,权势,巩固提升家族的权势。所以说,平安时代的贵族女子,是最纯粹的“女结婚员”。
  
  六宫公主的例子,算是这“公例”的反证。因为失去了父亲作为靠山,也就丧失了进入豪门的机会。本来父母一直让女儿待字闺中,不过是待价而沽,可是在婚姻里,值钱的父母的地位,而不是女子的才华。才女如清少纳言、紫式部,在婚姻上都是郁郁不得遂心愿。用女权主义者的观点看,这正是充分证明了“没有经济权的独立,也就没有女性的独立。”
  
  试想如果生活一如往常,凭借自己弄月吟风的才华,六宫公主大约可以嫁给上等贵族,过上清闲的生活,不至于守着断井颓垣徒然无计,也不至于卖身一样做了低等贵族的外室。即使作了外室,也是作不安稳,譬如夕颜,被正室夫人追得无处可逃,或者如六宫公主,男子走后,在贫穷孤寂中终了一生。
  
  小说没有写成中国的话本或是传奇,很多时充满说教的味道,六宫公主不是痴情的佳人,男子也不是负心的莫稽、李甲、蔡伯喈。——否则也不是芥川的文笔了。感情的故事却让人察觉不到感情的存在,惘然之后只觉得时时处处都是叹息,秋风秋雨,像六宫公主的不得安息的灵魂。
  
  记得小说里快结束时,和尚对弥留的公主说:“往生天堂,不能借助他力,要自己虔诚念佛。”
  
  想无论去哪里,估计也只有孤身一人吧。
  
  (旧作) 2005.06
  http://www.genjimono.cn/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6434


往生天堂,不能借助他力,要自己虔诚念佛。
一惊。


《地狱变》的内容真的是太可怕了,看过很多恐怖小说,都及不上这部根本不归类于恐怖的小说。我不想要用什么阶级、文学的角度去解释我的感受,我仅认为我的一切反应源于人性。小说的最后一幕过于惊悚,那一刻,我切身地感受到什么是地狱。


很喜欢六宫公主,有种逃不过宿命的哀伤。


《地狱变》写得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