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浴血传奇

杨位俭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作者:

杨位俭  

页数:

196  

内容概要

  《浴血传奇:战时中国文学乡土叙事研究》重点讨论战时中国文学乡土叙事与民族生活经验的深度联结问题。作为一种方法论尝试,结构主义诗学和经验研究的结合使用,使问题能够深入到各种文化和历史文本与经验发生语境中间,提供一种结构主义式的解释和批评路径,从而使文学研究尽可能突破意识形态偏见和现代性视野的过分挟制,使更为广泛的民间生活和历史经验浮出地表,重新纳入当代文化阐释。

作者简介

  杨位俭,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乡土诗学、媒介文化研究。

书籍目录

绪论 问题和方法一 战时文学与乡土叙事二 地方性、“国民性”和共同体修辞三 经验研究和透视主义第一章 文学“乡土”的语文地图一 俗语文体的滥觞二 市民之俗与乡土之俗三 “方言文学”的政治坐标第二章 象征和隐喻的秩序一 出走与还乡二 牺牲与复仇三 婚变和狂欢四 从母题到范式第三章 想象的神力:民间记忆,乡土传奇一 英雄再生与乡土传奇二 想象“神灵”的世界三 乡土变迁中的家与国四 转型期乡土叙事的民族诗学阐释第四章 诗学的政治一 田园诗、失乐园和悲喜剧二 乡村伦理和政治修辞术三 “忏悔贵族”及失语症候四 经验和隐喻余论 从乡土志到民族志附录论文主要涉及的乡土叙事作品(小说)初版年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写《赞美》这首诗的时候,战火正酣,23岁的穆旦在西南一隅遥望故土,感怀忧患和命运,思考着土地、生死和历史的轮回,在农民的身上铺展开家国的想象。尽管是写农民,但这首诗还是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抽象(abstract)风格,此刻的农民已然成了历史化民族叙事中的象征母题,所谓的“大历史”仍然是这首诗实际的主角。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普遍的现象,以农民形象和其他各种乡土符号作为核心的叙事方式和诗学话语在抗战时期不断重复出现,诸如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徐迟《中国的故乡》(1941)、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1942)等等,它们的基本母题包括土地、家园、世代赓续、危机和共同命运等,我们可以在这些线索中间发现相对趋近的想象或者情感共鸣。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和农民往往承载了沉重的民族、历史想象,尤其是在关乎国族危亡的战争时期和激烈的文化转型期,厚重的乡土更容易变成一种群体性的精神寄托和生存信仰——几乎没有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像1937-1949这个时段如此直接地承担起民族的想象与政治的诉求,而其中主要的经验资源又密集地投射在农民和乡土符号上。在血与火的战争风云和心灵挣扎中,或许只有透过乡土和农民这样的符号才能够让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寻找到家国情思的寄托,安顿民族的忧患与慰藉。文学叙事中频繁使用的乡村隐喻、象征符号群,渗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建构能力,构成了那个时代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基础,乡土情怀成为家国同构观念中特别具有凝聚力和生长力的情感内核,在这个时候,乡土文学也许就是一部浓缩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乡愁、忧患和灵魂的史诗。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浴血传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