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行走山水-牟航远摄影作品

牟航远 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作者:

牟航远  

页数:

75  

字数:

137000  

内容概要

牟航远,少年时代在丰都一照相馆当学徒,开始接触摄影技术,后来到重庆银光照相馆从事人像拍摄。1949年进入设在重庆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乡村建设学院学习和工作,在此期间,参加拍摄了大量的乡村平民教育活动纪实,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摄制了一系列乡村教育科普幻灯片。从1950年起直到退休,他先后在四川省的教育、文化和新闻出版界工作和任职,期间在不同的年代里主拍了大量足可传世的摄影作品,如50年代的《峨眉山》,70年代的《收租院》和《都江堰》,80年代的《神话世界九寨沟》、《大足石刻》和《长江三峡》,90年代的《四姑娘山》和《鬼城丰都》等摄影画册。这些作品不仅是牟先生个人摄影生涯中的一座座里程碑,也在中国当代摄影史上的各个年代里,闪烁着自己的灵光异彩。   《行走山水——牟航远摄影作品》一书,精选了这位老摄影家创作于不同年代的代表作二十余幅。这些作品虽然只是摄影家毕生艺术创作积累的冰山一角,但每一幅都生动地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地理人文气息,具有不可替代与复制的文献性和美学价值,同时也清晰地呈示着个人艺术履历与艺术观念的轨迹。   千山烟雨,万壑松风;日月晨昏,沧海桑田。大自然以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学原则,在茫茫苍苍的大地画卷上,描绘出一幅幅变幻莫测的山河岁月图景。相比那些轻倩隽永的小桥流水,牟航远先生显然更为钟情那些辽阔博大和苍润深远的“大风景”。他像一位“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山水画家,踏遍千峰青山,饮尽半生风雨,胸中自有一部无限辽阔的山河册页。他驾山水于股掌之中,指点江山,俯仰天地,心中既有闪电雷霆,也有朝阳和风;既有微波浅渚、寒暑阴晴,更有茂林修竹、良田万顷。因此他拍出的作品,或大气磅礴,或静水流深,或浑厚华滋,或苍润淋漓,且能于豪放中见出细腻的灵性,在凝重里蕴涵饱满的抒情。他50年代末期拍摄的黑白作品,如峨眉山烟霞缭绕、气象万千的《千佛顶万佛顶》;庄严肃穆而传达着一种无限静远的境界的《峨眉山报国寺》;70年代末期拍摄的彩色作品,如苍松挺拔、云蒸霞蔚的《峨眉山云海》;层峦叠嶂、关山万重的《长江三峡》;80年代拍摄的凝重而苍茫的《剑门关》;碧绿无际、一如神奇的童话世界的九寨沟《长海》;90年代拍摄的颇具天地逆旅、光阴百代意味的《嘉峪关》和敦煌《鸣沙山》等等,都是属于这类“大风景”。   像所有艺术创作一样,摄影创作也需要沉潜和独思,需要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山脉水源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在云烟出没、林木扶疏之中,领悟到自然界充盈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以及它的灵性与和谐。从这部摄影集的前言、后记以及所附录的牟航远先生艺术生涯介绍中可以看出,牟先生为了拍出峨眉山、四姑娘山、九寨沟的神韵,曾经在不同的年代里,多次进驻峨眉山中,穿林攀岩,风餐露宿,黑夜里与古佛青灯为伴,耳边回响着千年的风涛。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家卡里·乌林斯基在中国拍摄的时候,曾经得到牟航远先生许多帮助和创作上的启发。牟航远先生去世后,乌林斯基写过一篇深情的怀念文章,也收录在这部摄影集里。在乌林斯基眼里,牟航远先生是一位睿智、慈祥和善良的摄影家,他的作品,“深深地反映了他对巴山蜀水和那里的人民的热爱”。不仅如此,像九寨沟、四姑娘山等风景名胜,牟航远先生可谓当初首次进入勘探和拍摄、并且组织创作和编辑摄影画册向外界推介的摄影家。如今,这些伟大的自然风景已闻名中外,使更多的人得以分享,九寨沟甚至已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仅此一点,牟先生就功莫大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行走山水-牟航远摄影作品 PDF格式下载



很喜欢作者的作品,唯一的遗憾就是,如果更多点图片和文字就更好了,毕竟这本书很贵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