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历史与修正
2007-3
四川美术出版社
吕澎
227
150000
无
本书是对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二年级“20世纪中国艺术史”以及综合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进行的一次教学设计的结果。史论系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有写作艺术史的基本能力,尽管写作艺术史的专业能力显然不是四年学习中就能够培养起来的——对于个别同学来说也未必,但这不是不给学生进行写作机会的理由。鉴于上学年我安排学生的已经是对艺术史具体单个课题的研究,同时也考虑到选修课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方向(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新媒体、建筑等等),他们对写作本身缺乏兴趣而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为了将教学要求不同的两个课结合起来,我给选修课的同学安排的作业是修改20世纪中任何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以便他们对某个艺术家的艺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而让史论系的同学针对选修课的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性的评论,练习写评论文章。为了让这样的作业能够得到有效的交流,并且让史论系的同学实践展览策划和组织,我也让高年级的同学充当策展人和组织者,总之,我希望教学工作由师生共同来进行,有交流、互动、协调,并且在展览实践上尽可能靠近专业要求。
吕澎 序言蓝庆伟 前言第一部分 文本钱乃婧 “学古而变,取洋而化”陆蓓容 会心岂在多白晶文 从素描艺术到浮雕艺术——浅析奚秀霞的浮雕吕明翠 心灵的坚守——观何泳霖作品《原罪》钮俊卿 游走在中国画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关于李冉对徐悲鸿《树上》(1940年)的变体慈玥剑 白石穆争 经典的传承——解读漫画《新“三毛”流浪记》李琪 从物质匮乏到精神空虚——解读《人群》杨秀才 一次“倒退”的尝试——对陈之佛花鸟画中装饰设计情结的思考卜欣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略谈潘天寿绘画中的“传统性”闫信利 传统的继承与形式的创新——解读陆俨少的作品与其变体禹培龙 国画精神的抽象化表现——尝试黄宾虹山水画中精神的变体再现王道杰 天地精华,吐心中真情——体会王开通的变体画《山河水》刘晓玲 国画·生活·传统——对李可染山水风格运用的一次尝试杨倩倩 历史情境的再现——解析陈妍晖《江山如此》高松寅 红色的变迁——读王亚霞的《风雨红岩》刘璟 红色的渗入与渗入的“红色”——对渠国强《新红岩》的解读陈淡宁 “文革”,我开始摇滚了——刘晨旭和他的“过去与现在的记忆”洪羽 从抗战“平面”走到抗洪“现实”——评高桂子抗洪题材油画一张谭洁 另一种继承和发扬——赵潇变体刘海粟《黄山白龙潭》陶寒辰 对历史与艺术的重新解读——浅析蒋坷均和他的作品《父亲……父亲!!父亲,父亲。父亲?!》薛路 关于《“田”系列1号》的几个关键词李清 中西融合与传统回归张书彬 心灵的净化,心性的融合——观陈伟颜变体画《红蜻蜓》有感而发李静 解读之作——《的“萌芽”》
第一部分 文本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伯年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名颐,字伯年,号小楼、次远。其父任鹤声,字淞云。“能画像,从山阴迁萧山,业米商。”另,任伯年之子任堇叔在《任淞云先生》题跋中有如下文字:先王父讳鹤声,号淞云。读书不苟仕宦,设临街肆,且读且贾。善画,尤善写真术,耻以术炫,故鲜知者。垂老,直岁歉,乃以术授先处士。可见,任伯年生长在一个有绘画家学的市民家庭。有别于传统士大夫家庭,任伯年学习绘画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非修身养性,或文人雅玩。这一出发点对任氏的创作思想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后文中将会述及。并且,其父善写真,因而任伯年从小便受到了这方面有效的训练,从而获得准确表现对象“形”的能力。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元年(1862年)间,任淞云卒于太平天国战乱。而后,任伯年至宁波卖画为生。期间关于任伯年卖画偶遇任渭长,并学画于任渭长、任阜长兄弟之事,尚未有定论,且存疑。同治七年(1868年2月)任伯年绘《东津话别图》,并题跋:客游甬上已阅四年,万丈个亭、徐朵峰诸君子,一见均如旧识,宵篝灯,雨戴笠,琴歌酒赋,探胜寻幽,相赏无虚日。江山之助,友生之乐,斯游洵不负矣。兹将随叔阜长橐笔游金阊,廉始亦计偕北上。行有日矣,朵峰抱江淹赋别之悲,触王粲登楼之思,爰写此图,以志星萍之感。同治七年二月花朝后十日,山阴任颐次远甫倚装画并记于甘溪寓次。可知此时任伯年已与任薰已相识并向其学画,两人以叔侄相称。任伯年随任薰至苏州后,并由任薰介绍,得与胡公寿、沙馥等订交,切磋画艺。 ……
《艺术的历史与修正》是一本针对中国美院史论系二年级学生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以及综合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所进行的一次教学设计的学生作品集。书中的作品在创作观念上无芥蒂,放手描绘当今时代的风流人事,无需文章标榜时代感,无意留心当代中国油画的各种流行标签或实验风格。其中有些作品整体给人一种很环保的感觉,把一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东西利用起来了,而且很好看头,仔细地看,会在里面发现很多有趣的内容。
无
原来是中国美院学生的作业。稍有失望,被此书的名字给闪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