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儿女英雄传

(清)文康 著;刘中桥 改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

(清)文康 著;刘中桥 改编  

页数:

397  

字数:

199000  

前言

  前言  《儿女英雄传》本名《儿女英雄传评话》,又名《金玉缘》,原有五十三回,今残存四十回,清朝道光年间成书。它是“五四”运动之前,在满族作家创作的小说中,仅次于《红楼梦》的重要之作,也是我国侠义小说的经典。自问世以来,这部书一直以它别具一格的特色,吸引着广大读者,也为后来的小说史家所瞩目。  许多评论家和读者常拿《红楼梦》来对照《儿女英雄传》。这两部小说的作者都是满族人,经历也相似,但在著书的目的上,却南辕北辙。《儿女英雄传》创作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期间,大清王朝岌岌可危,作者想借此书发起一场“文化”运动,变“衰世”为“盛世”,鼓吹“读书上进 ”,父慈子孝,弓砚良缘,两花并荣,幻想明君惩处佞臣,因而安排了一个理想的结局。它处处以《红楼梦》为蓝本,又处处与《红楼梦》取对垒之势。这当然是仅就小说的一些思想性而言。《儿女英雄传》能够造成重大影响,另有它许多值得肯定之处。  《儿女英雄传》重情。全书贯穿着“儿女无非天性,英雄不外人情” 的故事线索,通过许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深入浅出的议论,传达了时代思潮的新气息。  《儿女英雄传》紧扣社会现实的多个侧面。书中的纪献唐、河台与胡知县等人物是清朝官场腐朽的化身。安家父子两下考场的经历,既引人入胜,又极具史料价值。对悦来店、能仁寺、邓家庄和天齐庙等不同人物活动环境的勾画,能反映出浓郁的社会风情。  《儿女英雄传》是艺术上品。它以评话形式讲述故事,悬念丛生,穿插和转换相当自然,成功地塑造了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安老爷的机智善良和惹人一笑的“呆气”,邓九公的粗豪耿直与外刚内柔,侠女十三妹的 “杀人如戏”和嫉恶如仇。都让人过目难忘。就是书中的一些次要人物,比如琢州客店的堂倌、天齐庙中求子的妇女、科场方主考与不空和尚等等,都各有面貌,绝不雷同。  《儿女英雄传》还是成功运用语言的范例。它用北京口语来写,极其通俗、流畅,人物对话声口宛然,入耳动听。  《儿女英雄传》不仅吸引着广大的普通读者,也深受专家推崇。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称它“结构精密,颇有系统,转胜于曹书(按指《红楼梦》 ),在欧西小说未输入吾国以前,为罕见之著述也”(《陈寅恪文集之一》第60页)。胡适曾指出:“《儿女英雄传》也用北京语,但《儿女英雄传》出世在《红楼梦》出世之后一百二三十年,风气更开了,凡曹雪芹时代不敢采用的土语,于今都敢用了。”(《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儿女英雄传序》 ) 《儿女英雄传》的这个改写本,浓缩了全书精华,对不必要的枝蔓和重复的内容做了删节,将一些哆嗦的叙述和冗长的议论,重新做了细致精粹的文字处理。与一些通俗本相比较,这个改编本更能体现原著特色,也能显示改编者的匠心独运。因而阅读起来更方便,并且更容易进入情节,能让人手不释卷,一气读完。

内容概要

清时康雍年间,“醇儒”安学海在垂老之年出任河工知县。因不善于逢迎上司,被革职拿问。其子安骥闻讯筹金住救,途中误投能仁寺,险遭凶僧杀害,幸亏立志为父报仇的侠女十三妹弹杀凶僧,始免于难。同时获救的有村女张金凤及其父母。十三妹做媒,将张金凤许配与安骥,并解囊赠金,借弓懓寇,使安骥一行人平安到达淮安。此时安学海的案情,已为钦差查清,冤屈得以伸雪。但安学经过这声宦海风波,弃官不做,以“还弓取砚”的线索找到了十三妹。十三妹原名何玉凤,系被纪献已被诛杀,大事已了,心无所系,本想出家,后来经过壮士邓九公等人的劝导,她嫁给了安骥。在安学海的细心指导下,安骥中举,翌春又点探花,从翰林院编修,逐步升到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简放山东学政,政声载道,位极人臣。

作者简介

文康,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笔名燕北闲人,满洲镶红旗人氏。他大约生天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卒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其曾祖、祖父都是朝廷重臣,父叔辈也都是显赫人物。文康祖辈多以军功起家,所以他也不由科举进取,而以出资捐为理藩院郎中,后升迁天津兵备道,继而调任凤阳通判、荣昌知县。丁忧归里后,又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因患病未能赴任。由于[子孙不肖]、家产败光,到了晚年,竟至穷困得[除笔墨外无长物]。这部《儿子英雄传》便是在这种境遇中写作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五魁垂老放外任第二章 触河台蒙冤困淮安第三章 行路难主仆暂分手第四章 悦来店姑娘寻因由第五章 遭暗算公子宿古庙第六章 杀恶僧侠女破山门第七章 探地穴张金凤脱险第八章 说身世十三妹隐名第九章 当月老红丝变白刃第十章 吟新词宝砚换雕弓第十一章 胡县官糊涂销巨案第十二章 安公子安然慰双亲第十三章 乌钦差巡按淮安府第十四章 安老爷走访禇家庄第十五章 酒合欢演义十三妹第十六章 话投机巧计设连环第十七章 借雕弓灵前赚侠女第十八章 忆注事当面话恩仇第十九章 何玉凤改妆全孝道第二十章 众豪杰叩灵青云峰第二十一章 返故乡婉转依慈母第二十二章 开菊宴苦口激新郎第二十三章 邓九公酒醉戏宵小第二十四章 安老爷庭训传衣钵第二十五章 科场异兆举业如梦第二十六章 探花及第满路春风第二十七章 道情唱破人间世相第二十八章 御笔钦点华国文臣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五魁垂老放外任 《儿子英雄传》这部书近不说残唐五代,远不讲汉魏六朝,讲的是清朝康熙末年、雍正初年一桩公案。  这桩公案缘起于京城的一户安姓满人世家。这位安老爷是弟兄两个,大哥早年去世,只剩他一人,双名学海,表字水心,人都称他安二老爷。  论他的祖上,也曾跟着清世祖征过高丽,平家察哈尔,仗着汗马功劳上头,挣了一个世职。进关以后,累代相传,京官、外任都做过了。到了这安二老爷身上,世职袭完,靠着读书上进。所喜他天性高明,又肯留心学业,二十岁上就进学中举。怎奈他“文齐福不至”,会试了几次,任凭是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就考不上一名进士。到了四十岁开外,还依然是个老孝廉。安夫人佟低,也是出身世家的闺秀,性情贤慧,相貌端庄,针女工不用讲,就那操持家务,支应门庭,真算得起安老爷的一位贤内助。只是他家人丁不旺,安老爷夫妻直到三十以后才得了一位公子。  这位公子自幼伶俐聪明,安老爷夫妇十分疼爱。因他生得白净,乳名儿就叫做玉格,单名一个骥字,表字千里,别号龙媒,指望他将来如“天马云龙,高飞远达”。年方五岁,安老爷就教他认字,十三岁上,就把《四书》《五经》念完,开笔做文章做诗。过了两年,正逢科考,就给他报了名字。接着院考,竟中了个本旗榜首。于是又埋头做起举业的功夫来。  那时候公子也渐渐长成,出落得目秀眉清,温文儒雅。只因生活的尊贵,还是乳母丫鬟围随着服侍。慢说外头的戏馆、饭庄、东西两庙不肯叫他混跑,就连自己的大门,也从不曾无故地出去站站望望,就连见个外来的眼生些的妇女,也都会臊得小脸儿通红,竟比个女孩儿还显得腼腆,连起码的人情世故、接待应酬都一窍不通。  安老爷家的日子,虽比不得在先辈手里宽裕,也还有祖上几处房庄,几户家人。虽然安老爷不善经理家计,仗着安太太的操持,也还可以勉强安稳度日。他家的旧宅本在京城后门东不压桥地方,内外也有百十间房子。只因安老爷的父亲晚年好静,更兼家里人口稀少,住不了许多房间,又不肯轻弃祖业,倒把房子让给远房几家族人来住,留了两户家人随同看守。他自家却搬到坟园上去居住。他家这坟园与别家不同,就在靠近城外西山一带的双凤村。这地原是安家的老圈地,到了安老太爷手里,就在这地里选了一块风水吉地,做了坟园,盖了阴阳两宅。又在东南角盖了一座庄子。虽然算不得大园庭,那亭台楼阁,树木山石,却也点缀结构得幽雅不俗。附近又有几座名山大刹,围着庄子都是自己的田园,由佃户承种交租。那安老太爷临终遗言安老爷:“将来我百年以后,不但坟园立在这里,连祠堂也要立在这里。这园子北面土山以后,界墙以前,正有一块空地,你就在这地方正中给我盖起三间小小祠堂,立主供奉。你们既可以就近照应,便是将来的子孙,有命做官固好;不然,守着这点地方,也还可以耕种读书,不至冻饿。”后来安老爷谨遵父命,一一照办。  安老爷天性恬淡,更兼功名不顺,未免有些意懒心灰,就守定了这座庄园,课子读书。另有几家亲友子弟,因他的学问高深,都送文章请他批评改正,日子却也没些空闲。偶然闲来,不过饮酒看花,消遣岁月,等闲不肯进城。安太太勤俭当家。安公子更是早晚用功,不干外事。只有几个老成家人支应门户。其中一人是公子奶妈的丈夫,被公子叫做嬷嬷爹,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一生耿直,赤胆忠心,不但在公子身上十分尽心,就连安老爷的一应大小家事,他都无不尽心竭力。因此,老爷、太太格外加恩待他,不肯当一个寻常下人看。这安老爷家,通共算起来,内外上下也有二三十口人,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却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与人无患,与世无争,也算得个人生乐境了。  这年正逢会试。过了元宵灯节,安太太便将安老爷下场的考篮、装吃食的口袋盒子、衣帽等物打点出来。安老爷问:“太太,你此时忙着打点这些东西做什么?”安太太说:“这离三月里的考期也快了,早些收拾停当了,省得临时忙乱。”安老爷拈着几根小胡子含笑说:“太太,你难道还指望我去会试?你算,我自十二岁上中举,如今将近五十岁,考了三十多年,头发都考白了,功名有福,文字无缘,也可以不必再做此痴想。何况你我如今有了玉格这个孩子,倒不如留我这点精神心血用在他身上,把他成就起来,倒是正理。太太,你道如何?”太太还来不及答话,公子已过来规规矩矩的说道:“这话还得请父亲斟酌。要论父亲的品行学业,慢道中一个进士,就是进那座翰林院,坐那间内阁大堂,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功名迟早,自有一定,天生应吃的苦也要吃。就算父亲无意功名,也要把这进士中了,才算得做完了读书的一件大事。”安老爷听了,笑了一笑说道:“孩子话!”安太太也接着劝说:“老爷,玉格这话很是,我也是这个意思。管他呢!中了,自然是皆大欢喜;就算是不中,再白辛苦这一趟也不要紧,无非是尝过的滋味儿!” 安老爷用了半生的心血,难道果真就肯半途而废不成?他刚才讲的不过是一时的牢骚话。及至听见公子小小年纪说了这一番大道理,心中早已暗暗欢喜;及至太太又加上一番相劝,不觉就鼓起兴致来,说道:“就依你们的话。左右是家里白坐着,再走这一趟就是了。” 到了三月初六日,安太太打发公子带了家人跟随老爷进城。进场出场,又按着日子打发家人接送,打点吃食。安公子也来请安问候。三场已毕,安老爷出场后不肯稍做停留,竟坐上车直接返回庄园来。太太、公子接着问好请安,预备酒饭,问了一番场里光景。一时饭罢,安公子收捡笔砚,在卷袋里找那三场的文章草稿,好预备着亲友们传看。安老爷说:“我三场都没存稿子,这些事情也实在做腻了。有人要看,也不过赞扬一番,说这次必要高中了。到了出榜那天,还是个依然故我,也无味得很。所以我今年没存稿子。不但不必抄给人看,连你也不必看。这一出场,我就算中了。”说毕,拈须而笑。  ……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袖珍文库:儿女英雄传(白话本)》是一部与《红楼梦》叫板的武侠奇书,又名《金玉缘》。原书53回,今存41回,现将它浓缩成28回。作品宣扬了旨在维护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道德风范,明确显现出作者的阶级局限性。然而作品亦有可取之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丑恶现实,揭露了封建官场政治的黑暗;展示出晚清时代科举、礼仪及市井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真实情状,描绘了若干满族生活的特有场景。作品娴熟地运用北京口语,并且采用评话形式,绘声状物,深刻感人,遂能广泛流传于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儿女英雄传 PDF格式下载



很好的一本书,儿子很愿意看。


可推荐孩子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