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
2012-8-1
四川文艺出版社
韩少功
337
271000
无
总序韩少功影视产品挤压文字读物是当下一个明显趋势,正推动文化生态的剧烈演变。前者传播快,受众广,声色并茂,还原如真,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诸多优越,不能不使写作者们疑惑:文学是否已成为夕阳?没错,如果文字只是用来记录实情、实景、实物、实事,这样的文学确实已遭遇强大对手,落入螳臂挡车之势,出局似乎是迟早的事。不过,再想一想就会发现,文学从不限于实录,并非某种分镜头脚本。优秀的文学实外有虚,实中寓虚,虚实相济,虚实相生,常有镜头够不着的地方。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任何比喻都是画不出来的(大意)。说少年被“爱神之箭”射中,你怎么画?画一支血淋淋的箭穿透心脏?或者说恋爱者在“放电”,你怎么画?画一堆变压器、线圈、插头?画不出来,就是拍不出来,就是意识的非图景化。其实,不仅比喻,文学中任何精美的修辞,任何超现实的个人感觉,表现于节奏、色彩、韵味、品相的相机把握,引导出缺略、跳跃、拼接、置换的变化多端,使一棵树也可能有上千种表达,总是令拍摄者为难,没法用镜头来精确追踪。在另一方面,文字的感觉化之外还有文字的思辨化。钱先生未提到的是:人是高智能动物,对事物总是有智性理解,有抽象认知,有归纳、演绎、辨证、玄思等各种精神高蹈,然而“白马非马”,具体的白马或黑马可入图,抽象的马却不可入图;即便拿出一个万马图,但“动物”“生命”“物质”“有”等更高等级的相关概念,精神高蹈的诸多妙门,还是很难图示和图解,只能交付文字来管理。若没有文字,脑子里仅剩一堆图景,人类的意识活动岂不会滑入幼儿化、动物化、白痴化?屏幕前“沙发土豆(couchpotato)”式的恶嘲岂不会一语成谶?一条是文字的感觉承担,一条是文字的思辨负载,均是影视镜头所短。有了这两条,写作者大可放下心来,即便撞上屏幕上的声色爆炸,汉语写作的坚守、发展、实验也并非多余。恰恰相反,文字与图像互为基因,互为隐形源代码,,一种强旺的文学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倒是优质影视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我从事文字写作多年,眼高手低,乏善可陈。感谢四川文艺出版社热情关注,以汉语实验为选材角度,以文体变革为谋划焦点,在2011年有关台湾版本的基础上,推出这一套三卷集,并借用我多年前的一句话:“想得清楚的写成散文,想不清楚的写成小说”,以作散文与小说的各自题示。这种编辑思想和编辑手法,在我看来都别具一格,其复兴汉语写作的大志也令人欣慰。至于实际效益,则有待读者检验了。2012年1月于海口
《想明白》是韩少功汉语探索读本系列中的随笔集,书中篇章由韩少功自己精选编排,展示了韩少功三十年来的思想和感悟。《想明白》与系列中另外两部小说集不同,韩少功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将哲学散文化,散文学者化,用或恣意潇洒,或理性冷静的笔法,表达了自己独到之见地,向读者展现了作者另一种风采。
韩少功,国内一线知名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第一辑:叙说体
笛鸣香港
你好,加藤
草原长调
岁末恒河
漫长的假期
第二辑:戏说体
自我机会高估
饿他三天再说
张家与李家的故事
强奸(的)学术
好自我而知其恶
第四辑:演说体
进步的回退
现代汉语再认识
克服民族主义
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生态观
第四辑:论说体
文学的根
重说道德
人情超级大国
民主:抒情诗与施工图
“文革”为何结束
群体“寻根”的条件
从“循实求名”开始
第五辑:杂谈体
夜行者梦语
完美的假定
世界
性而上的迷失
公因数、临时建筑以及兔子
国境的这边与那边
感觉跟着什么走
扁平时代的写作
心灵之门
好“自我”而知其恶“自我”是新时期文学中的王牌概念之一。我十分赞同作家珍视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反对人云亦云众口一词的同质化,还有那种全知全能指手画脚的教化癖。但前人说过:好而知其恶。我也明白,“自我”一词本身未免过于笼统、简单以及含混,一旦离开了对话者之间的语义默契,就可能成为一剂迷药。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我”确实在一些人那里诱发自恋和自闭,作家似乎天天照着镜子千姿百态,而镜子里的自我一个个不是越来越丰富,相反却是越来越趋同划一,比如闹出一些酒吧加卧床再加一点悲愁的标准化配方,见诸很多流行小说。“自我”甚至成为某些精英漠视他人、蔑视公众的假爵位,其臆必固我的偏见,放辟邪侈的浪行,往往在这一说法之下取得合法性。在一个实利化和商业化的社会环境里,在一个权贵自我扩张资源和能量都大大多于平民的所谓自由时代,这一说法的经验背景和现实效果,当然也不难想象。好比羊同羊讲“自我”,可能没有什么坏处。但把羊和狼放在一起任其“自我”,羊有什么可乐的?一个人并没有天生的自我。婴儿的自我与成人的自我就不可同日而语,而前者除了吃奶欲和排泄欲,有什么可供认识和表达吗?从婴儿到成人的过程,岂能在一面镜子前封闭式地完成?稍有生物学常识的人知道,一个生物个体的特异,不是这个个体遗世独立的结果,恰恰是诸多个体组成了系统并且在系统中持久交流与冲突的结果。倒是不能构成共生性系统的众多个体,只能像沙子一样匀质化,即千篇一律的雷同。这就是说,自我只能产生于社会环境与文化过程,公共群在这一方面,有些照镜专家好谈佛老。其实佛学一直力破“我执”。大乘佛教倡导“自度度人”,也是担当社会责任的。佛教重“因缘”,内因外缘就是对一种环境系统的描述。唯识宗将“依他起性”列为要旨第一条,强调任何‘‘种子’’在转化为“现行”的过程中,有赖于他者的作用,纯粹的自我从来不可能生成(见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唯识思想论集》)。有些照镜专家还好谈海德格尔(MartinHeide一gger),其实也是爱错了对象。海德格尔不太懂得整体主义,但还不至于在他的林中小路上自摸成癖。《存在与时间》中最有洞见的部分,恰恰是他发现了“自我”差不多是一个行骗的假面。他是这样说的:“此在总是说:我就是我自己;但也许偏偏它不是自己的时候它说得最为起劲。”连“冷漠相处”也是一种“共在”,“这与互不关联的东西摆在一起有本质的区别。”他不承认“无世界的单元主体”,倒是强调“此在世界就是共同世界,在世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见陈嘉映编著《存在与时间读本》)。他差不多用了整整半本书,来说明自我与外部世界是怎样一开始就相互纠缠和相互渗透,不容人们一相情愿地机械两分。引用这些说辞很可能让人扫兴。这无非是有感于时下一些人理论上的混乱,若不稍加澄清,很可能以讹传讹混淆视听。作家当然大多是个体户,作家当然有别于记者、法官、社会学者、慈善家。 ……
在新时期文学作家中,似乎还没有哪位像韩少功一样,对文学的探索和创新,充满了那样饱满、执著的精神。韩少功不是那种当红一时的先锋派作家,但他却是一个真正的先锋作家。韩少功具有永不枯竭的创造能力,几乎一篇是一个样式,既不复制自己,更不重复别人。图书卖点韩少功是国内一线知名作者,在市场上很有影响力。《韩少功汉语实验读本》为韩少功今年最为全面的一本集子,包括很多其他版本未被选入的新作。《想不明白(上)——韩少功最新短篇小说》《想不明白(下)——韩少功最新中篇小说》《韩少功汉语探索读本:想明白》,可算是韩少功近年来思考、写作的最全面有力的总结。这套三卷集以汉语实验为选材角度,以文体变革为谋划焦点,书名取自韩少功多年前的一句话:“想得明白的写成散文,想不明白的写成小说”,以作散文与小说的各自题示,每本书再根据内容不同,分成不同板块,如玄幻体、叙说体、杂谈体等。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