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

裴正学 编 读者出版集团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01  

出版社:

读者出版集团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裴正学 编  

页数:

965  

内容概要

  《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一版问世已整整16个年头了。16年来,国内外医学动态在不停地变化,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进展。近年来,不断有读者来信、来电,提出了对《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第2版)》的需求,并建议对《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第2版)》应及时进行修订再版,以期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我们和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同志进行了接触沟通,他们同样收到了不少这方面的意见,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广大读者中曾引起过很好的反响,尽管该书在第一次印刷后,经过了多次重印,仍然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同志,也建议我们尽快编写《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第2版)》的修订版(第二版)。  《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一版由裴正学教授主编,组织了26位西北五省最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集体编写,鉴于一版编委中,卯新民教授已逝世多年,宁夏的黄辉钊教授、甘肃的许自诚教授、陕西的刘茂甫教授、新疆的赵琨教授、青海的张毅教授他们都已经年过耄耋,体力不能继续参加《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第2版)》的编写。西北五省区新近涌现出的,在中西医结合学术界有代表性的新秀,我们还没有确切的把握确定人选,因此我们只有近水得月,就近选将了。  《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二版的编写,严格遵照一版体例,充分尊重一版编写的成果,严格地说,是在一版的基础上仅仅做了部分的补充。补充的内容主要是:16年来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中西两种医学的新进展、新发现、新亮点,一句话有新则取,无新不入。在对原有的框架和内容一律保持不变的原则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在脏器移植方面,在心、肝、脾等脏器的介入方面,在多功能干细胞的移植方面,在肿瘤的靶向治疗方面,在新发现的传染病非典、甲型H1N1流感的诊治方面等。对近16年来中医中药方面所涌现出来的新理论、新方剂、新验方的摘录和论述也是本次修订版的重要内容。  二版修订本的编委中除裴正学、刘国安、李永寿、戴恩来、万毅新为一版编委外,新增补的编委张有成、李应东、陈学忠、蒲朝晖、李妍怡、刘静、张连生、吴斌、王海东、薛文翰、郭茜,他们都是甘肃地区近10年来在医学领域内涌现出的拔尖人才和佼佼者。张桂琼硕士虽未列入编委,但她作为编委会秘书,在《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第2版)》编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黄培武社长为《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第2版)》二版的出版运筹帷幄,不辞辛苦,使《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第2版)》如期与读者见面,谨此致谢。另外甘肃省卫生厅刘维忠厅长、李存文副厅长、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甘培尚局长、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陈学忠院长,为《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第2版)》的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亦谨此致谢。

作者简介

  裴正学,中华中医学会终身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首批名中医、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二章 在内科领域内中西医结合的内涵与模式第三章 中医脏象概念的现代研究第四章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第五章 中医内科方药体系第二篇 传染病第一章 上呼吸道感染第二章 流行性感冒第三章 甲型H1N1流感第四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第五章 麻疹第六章 水痘(附带状疱疹)第七章 流行性腮腺炎第八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第九章 猩红热第十章 白喉第十一章 百日咳第十二章 肺结核病第十三章 结核性脑膜炎第十四章 伤寒第十五章 细菌性痢疾第十六章 阿米巴痢疾第十七章 霍乱第十八章 脊髓灰质炎第十九章 病毒性肝炎第二十章 艾滋病第二十一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第二十二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二十三章 流行性出血热第二十四章 钩端螺旋体病第二十五章 斑疹伤寒第二十六章 布氏杆菌病第二十七章 疟疾第二十八章 蛔虫病第二十九章 钩虫病第三十章 蛲虫病第三十一章 血吸虫病第三十二章 绦虫病第三十三章 囊虫病第三十四章 包虫病第三十五章 败血症第三篇 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 急性支气管炎第二章 慢性支气管炎第三章 支气管哮喘第四章 支气管扩张症第五章 阻塞性肺气肿第六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第七章 肺炎第八章 肺脓肿第九章 间质性肺疾病第十章 结节病第十一章 尘肺第十二章 胸腔积液第十三章 呼吸衰竭第四篇 循环系统疾病第一章 风湿热第二章 风湿性心瓣膜病第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第四章 冠心病第五章 病毒性心肌炎第六章 原发性心肌病第七章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第八章 慢性心功能不全第九章 急性心功能不全第十章 休克第十一章 心脏骤停与猝死第十二章 心律失常第十三章 心脏神经官能症第十四章 克山病第十五章 心包炎第十六章 高血压病第十七章 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病第五篇 消化系统疾病第六篇 泌尿系统疾病第七篇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第八篇 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第九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第十篇 结缔组织病第十一篇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第十二篇 理化因素疾病第十三篇 肿瘤第十四篇 急腹症

章节摘录

  三、中、西两种医学的互补是各自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西两种医学各自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到近代,尽管西医的实验研究有着巨大的先进之处,但是当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正以崭新的手段横扫中世纪西方医学的陈迹,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时候,在揭开疾病微观奥秘的欣喜之中,在事物发展的另一个侧面,却又孕育着一粒不祥的种子。人们的思路由微观到超微观,由细胞到细胞核、线粒体、核糖核酸……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所有这一切都不能脱‘离人体全身调节作用的客观事实。这一倾向一直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医学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致命伤。于是在西方医学的营垒里,便相继出现了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塞里氏的应激能学说,1937年哈里斯发现了丘脑-垂体内分泌的全身调节作用。他们的研究和观点旨在使西方医学由局部再回到全身,由微观再兼顾到宏观。这种观点通过近30年来免疫学方面的长足发展,同样得到了l进一步加强。再看中医的近代发展史,虽然不像西医那样明显,但隐约中也可看到有识之士试图把认识由宏观移向微观的尝试。吴又可的“戾气说”,王清任的“解剖学”,唐宗海、张锡纯的“中西汇通”,都是这一尝试的具体表现。纵观中西医近百年动态,双方已各自开始了针对自身缺陷的纠偏。一切事物,但凡发展,都是以逐步纠偏、逐步完善为前提的,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西医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中,为了自身完善的需要,向一切可以提供营养的对象全力索取,从而达到壮大自身的目的。近年来西方世界掀起了中医热,虽然临床治疗的需要也是其原因,但是更深层的含义则是西方已开始向中医借鉴,必欲取其精华而用之。可以断言,蕴藏在中医宝库中的整体观点、天人相应观点等当是西医首先掘取的内容,然后加以实验研究,在短期内为我所用,力图出现西医学术的再腾飞。炎黄子孙--当代中医遗产的继承人,已经明确地认识到,时至今日,将中医学术体系由宏观推向微观已是当务之急,这是当前发展中医的唯一途径。舍此别无他途。现代科学技术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中医至今仍被排斥在网络之外,依1日承袭着古训,沿用推理思辨的古法缓缓行进。这种局面的形成前已述及,漫长的封建社会,个体农业和分散手工业没有给中医发展提供向微观进展的机会,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但是时至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中国当代工业已跻身于世界行列,中医向微观推进的条件已完全具备。当代中医工作者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大胆地把思维推向微观,把西医的实验手段接过来,为我所用,发展自身,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期达到保住中医特色,并且开创出现代中医的新局面。中医注重整体的一面和西医注重局部的一面相结合;中医注重宏观的一面和西医注重微观的一面相结合;中医的机体反应观和西医病原致病观相结合,正是两种医学相互取长补短的自身需要,谁能首先掌握主动,取对方之长为我所用,谁将在短期内取得长足的进展。当代中医工作者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现实,在当前条件下,发展中医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向西医索取,因为西医之长正是中医之短。中西医结合是向西医索取(当然也包括中西医互相索取)的主要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的内涵中,作为中医工作者应该始终把握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展中医的目的。随着我国大工业的发展,前人未曾有过的机遇而今到来,发展现代中医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我辈中医工作者肩上。


编辑推荐

  西医诊断,中医辩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  众所周知。传统中医药与现代西医药相互结合可使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两种医药的结合形成了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对这一领域的不断开发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方针。中西医结合的构思源发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具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裴正学教授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是甘肃省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他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医界公认的发展中医临床的主要模式之一。由裴正学教授主编的《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一版)自1995年出版迄今已有15个年头了,其间重印过两次。社会反响良好,存书早已售完,但仍有大量读者要求购买此书。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我社和作者经过协商重新修订此书。再版发行。  这是一部当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专著,全书190余万字,内容除了通常属于内科学的篇章外,还增加了“急腹症”、“肿瘤”等具有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的篇章。《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第2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此次再版对《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第2版)》的内容进行了重新修订和整合。增加了15年来在中西两种医学领域内所出现的新思维、新成果。由此,在每篇参考资料中进行了大量的增补和更新。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篇章,从而使《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第2版)》的内容在国内外中西医结合领域中更具备代表性。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