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2008-4
葛桂录 上海三联书店 (2008-04出版)
葛桂录
476
葛桂录,江苏泰州人,1967年12月生。先后毕业于扬州大学(文学学士,1987)、山东大学(文学硕士,1993)、南京大学(文学博士,2002)。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有《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2002)、《他者的眼光:中英文学关系论稿》(2003)、《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2004)、《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合著,2005)、《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编年史》(合著,2005)、《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2007);出版的译著、教学类著述主要有《外国文学试题库与答案》(主编,1996)、《比较文学教程》(执行主编,2001)、《曼德维尔游记》(合译,2006)、《比较文学基础教程》(副主编,2007)。在《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一项,获得过省部级、市厅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六项以及校级教学科研奖多项,一篇论文获2004年度《外国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FLSPrize)。并曾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福建师范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称号。
上篇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理论实践与学科建构第一章 中外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及其学科价值第二章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学科属性、现状及展望第三章 中英文学关系研究的历史进程及阐释策略第四章 Shanghai、毒品与帝国认知网络——带有防火墙功能的西方之中国叙事第五章 王国维的西方文学家传记及其美学思想之关系中篇 中意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第六章 “人离得愈远愈受敬重”——罗马作家对丝人国的浪漫遐思第七章 坎坷的天堂之路:中国文学舞台上的但丁形象第八章 中国英雄·中国公主:意大利作家笔下的中国题材第九章 “中国神话”的解构:维柯、巴雷蒂的另一种声音下篇 中英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第十章 源远流长的中英文学关系史第十一章 异域文化之镜:他者想象与欲望变形——关于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学术对话第十二章 “明确而具体的阐述”——范存忠先生的中英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第十三章 虚构游记中的东方想象——《曼德维尔游记》的文本考辨及阅读策略第十四章 英国浪漫作家的异国情调及中国印象第十五章 I.A.瑞恰慈与中西文化交流附录一 文学交流史研究:文献史料、阐释立场与学术期待——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外文学交流史学术研讨会综述附录二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论著目录索引代后记 几分耕耘,一点收获——研究中外(中英)文学关系的十年回顾与体会
第一章 中外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及其学科价值跨文化交流语境里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直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支撑领域,也是取得最好实绩的研究领域之一。我国比较文学界的前辈学者以及近二十多年学界时贤在这一领域的杰出成就,昭示着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的坚实根基。为使这一领域有可持续拓展的潜力与动力,我们觉得应该加强两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一是文学关系原理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二是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这是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两条灵动(理论)而坚实(史料)的腿,依靠它们能够在比较文学与文学交流领域走出一方宽阔的天地。本章仅就中外文学关系史料学研究做一点初步思考。一、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史料基础中外文学关系史或交流史研究,首先属于史的范畴,而史料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基础。坚实的史料基础决定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意义与学术价值。史料从何而来?清季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胡适之先生进一步申说:“从前绍兴人章学诚(实斋),他说:‘六经皆史也。’人家当初都不相信他,以为是谬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句话,其实还幼稚得很。我们可以说:‘一切的书籍,都是历史的材料。’”在胡适看来,一切古书皆史。因而史料的搜集就成为了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傅斯年先生甚至强调“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而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则强调:“史料就等于历史,这是错的。研究历史要有史料,但是史料不等于历史。如同盖房子要有砖瓦,但是砖瓦不等于房子;做衣服要有布帛,但是布帛不等于衣服。把砖瓦变成房子,把布帛变成衣服,把史料变成历史,要经过加工制造的过程。……最好的历史家,没有资料,怎么能写出历史来呢?所以资料是重要的。但是必须声明:史料不等于历史。”对史料进行加工制造,也是问题意识与研究观念或日史识形成的过程。史料与史识相结合,在特定研究思想下,剪裁史料,分析史料。
《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內容很好,但是拿到手的時候髒髒的。希望卓越改進。
这本书主要介绍中外文学关系,包括中意和中英等部分,作者的选题还是很独到的,分析深入,论证严谨,对学习比较文学学科的人来说是相当的有用,也能给你带来很多启发。
主要是16世纪以来的中英,中意文学关系。主要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