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历史的细节

杜君立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3-4-1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

杜君立  

Tag标签:

无  

前言

历史的终结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很多年以前,因为“历史的误会”,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卷入了一场“历史的纠葛”,他留下了这首绝命诗和一篇《多余的话》。这个人就是瞿秋白。这首诗乃是集唐人诗句而成:第一句来自韦应物,第二句和最后一句来自郎士元,第三句来自杜甫。对现实来说,知识分子是多余的;对死亡来说,思想是多余的;对一本书来说,“序”是多余的——“多余的话”。人类发明语言,与其是为了沟通,不如是为了解释;如果说书是对人生和世界的解释,那么序就是对作者和作品的解释。对一个向死而生的悲观者来说,人都会死去,唯一的区别是留下什么;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他只能留下一份“遗书”,这就是所谓的“作品”。对这个世界来说,无论富贵、权力与荣耀,还是苦难、悲伤和耻辱,所有的一切都会随风逝去,只有历史会留下来。瞿秋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疑问:“人如果有灵魂,还要这个躯壳干什么呢?人如果没有灵魂,有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呢?”对人类来说,或许只有死亡才算得上是唯一一个严肃的问题。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最棒的发明。”面对死亡,哲学诞生了,进而也就有了历史。正如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所说:所谓历史,就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一从知识到智慧:现实的局限与理解的困境 某种意义上,人的一生意味着成长与进步。作为中国古代的智者,孔夫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我离开三十走向四十的时候,也遇到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就是思考与解释。我至少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这样,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正如伏尔泰所说:“我想知道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我有幸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惑”吧。我和王小波一样,“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历史情结,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人类的智力不能掌握着一切整体现象之起因,但是企望发现这些起因的需求却萦绕在人类灵魂之中。”我试图去理解哲学与宗教,虽然我不是一个像样的读书人,更谈不上虔诚。一个人一旦开始介入思想,困惑总会随之而来,每一种事情你总会得到无数种不同的解释。“人可以通过对事物原因的理解而获得自由”,世界如同草木生长,你只能看到其结果,却看不到其过程。其实,人的智慧永远难以超越他的生命。因为寿命和经历的局限,所谓“智慧”往往只是一时一地的见解。今天的人们既然不比古人活得更为长久,因此也绝不比古人更加智慧。如果说今人与古人有什么不同,那么或许是信息拥有量的剧增。 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理论上每个人都拥有全球的图书馆,这种海量信息足以使现代人比古人占有更多的知识。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说:“现代人所取得的一项杰出成就就是对过往历史的研究和再现,而古人对在他们之前发生的事情则知之甚少。”古希腊时代最无偏见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甚至断言,在他所处的时代之前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信息的短缺使他无法得知雅典无与伦比的辉煌和贡献。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信息并不代表知识,知识也不代表智慧,就如同财富并不代表幸福,因此现代人并不比古人更智慧,我们占有的知识依然很少,甚至连常识都如此匮乏。事实上,我们并不比修昔底德做得更好,现代人与古人面临着许多同样的困境,其中之一就是信息短缺——我们并没有因为信息泛滥而实现信息满足。常言说过犹不及,信息过剩导致的“淹没效应”使真正的有效信息依然稀少,虽然这种相对信息匮乏与古代的绝对信息匮乏不可同日而语,但信息的短缺状态依然存在。或许正因为如此,人类好学的美德才得以传承。 正如波兹曼的悲观预言,在一个“娱乐至死”时代,与其说我们面临着奥威尔困境,不如说进入赫胥黎陷阱。奥威尔担心信息被剥夺,赫胥黎则担心有效信息被淹没。面对新技术引发的海量信息,我们最迫切的需要或许已经不是创造新信息,而是发现真正的有效信息。因此说,在一个信息过剩时代,对信息的梳理和整合显得非常重要,作为一个信息整合者比一个信息创造者更有意义。从内心来说,与其说我是一个写作者,不如说我是一个读者。“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只是想通过对海量信息的遴选、梳理与分析,最后集腋成裘,整合出一些有趣而新鲜的有效信息,而这些“信息”和“知识”正是我所喜欢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认真的作者,但却是一个好奇的读者。在一个娱乐和低智的时代,英雄与权谋假历史之名大行其道,这里常常没有真正的“历史”。失望的结果,便有了这本《历史的细节》。我常常这样想,发明文字乃至违反人好动的本性去写作,或许都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的结果,借用孟子的话来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 结束语 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从一个业余读者到一个业余作者,我发现人是不可理喻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逻辑。黑格尔说,逻辑的展开即历史;反过来,历史的展开即逻辑。历史是如此浩瀚,在艰难的写作过程中,如此海量的信息几乎将我淹没,颇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惑,甚至电脑也频频崩溃。写作是一种孕育,痛苦而又快乐。一本书改变不了世界,但一本书可能改变个人,从而改变历史。 宋朝欧阳修不满帝国官修的《五代史》,倾半生心血私人“自撰”了一部新《五代史》,并按“春秋大义”写了“序文”。王安石看到后甚不以为然,批评说:“佛头上岂可著粪?”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有记载:唐朝相公崔群游览湖南东寺,看见鸟雀在佛像头上拉屎,就告诉住持如会说,鸟雀没有佛性,对佛大不敬。如会禅师笑道:鸟雀也有佛性,所以它们才会选择在佛头上拉屎;佛性慈悲,宽忍众生,鸟雀一定懂得。可想而知,在当下这个由教授、写手和电视“繁荣”起来的权谋历史主旋律中,这本业余级的粗陋凑趣之作颇有“佛头著粪”之嫌。这或许也说明本人略有几分历史的“佛性”。《六祖坛经》中曾说:“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可以这样说,这本书的写作不过只是“小乘”而已,希望读者诸君能够继续延伸阅读加深层思考做到“中乘”;如果有人因为本书启发而改变了“历史”,那或许就是“大乘”吧。 除过“掉书袋”,写作本书导致的另一个后遗症是“啰嗦”,文章越写越长。这在一个文化快餐速食的浅阅读时代一定算不上优点。但是,本文总算结束了——序者,作者之意也。此为序。口占一诗云: 世界兴亡多少事,往来通鉴成春秋。 草根家食无所好,著书不为稻粱谋。 流水今日新煮酒,明月当年旧沉钩。 五千年来谁著史?地球村里说自由。 2012年2月15日,农历壬辰年正月廿四,母亲64岁寿辰 杜君立

内容概要

人类是生而自由的,但奴役无所不在,那么征服与统治是如何起源的?在冷兵器时代,为什么总是野蛮征服文明?但农耕中国为什么却可以击溃游牧民族匈奴?“上帝的鞭子”又如何用马镫轻易地改写了欧洲史?民主又何以出现在欧洲?崖山之后,中国为什么会走向文明滑落?为什么中国发明了轮子,却盛行轿子?为什么中国发明了铸铁和采煤,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在中国?主导现代世界的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
在这部闪烁着思想光芒与历史细节的大作品中,“草根才子”杜君立集百家之长,见微知著,睹始知终,气势恢宏,以优美节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见,揭示了真实历史中一些普遍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纷杂吊诡的物质动因。在当下这个将历史功利化和庸俗化的戏说恶搞潮流中,本书以其广博理性而震撼人心的平民视角和人文情怀,尊重历史的严肃和思想的真实,试图解构传统的以权谋思想和国家主义为基础的狭隘的历史叙述模式。
本书是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一个独树一帜的重要文本,它从“大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世界、现代中国及其诸多人类不平等形成的历史原因。同时,本书也是一部有诚意有良知的关于人类文明谱系中不同民族发展命运的历史读本。基于人类生活休戚与共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作者依靠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最新资讯,旁征博引,兼容并蓄,娓娓道来,既有宏大叙事之视野,又不失洞幽烛微之细腻。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大,启迪性强,更难能可贵的是知识性、文学性与思想性,均面面俱到;准确地说,这不是一本精英的高端的著作,而是一本草根阅读者奉献给草根阅读者的枕边读本,其可读性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简介

杜君立,关中西府人。2008年开始以博客为主的网络写作。作品以社会时评、思想解构、文化批判和历史随笔为主。

书籍目录

自序:历史的终结 马镫的民主 马的驯化 马的统治 马的历史 马的征服 马的战争 中国靴子 骑士时代 十字军骑士 城堡时代 骑士文化 骑士精神 骑士文学 骑士与游侠 骑士的挽歌 轮子的征服 轮子的起源 中国的起源 权力的起源 革命的起源 战争的起源 不平等的起源 现代的起源 速度的起源 机器的塑造 时间的起源 时间的机器 木器时代 棉花革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机器的心脏 工业革命 机器公敌 机器资本主义 美国模式 杀人机器 李约瑟难题 传统遭遇现代 中国的轮回 机器的专制 浮士德文明 机器的终结 美丽新世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865年,英国铁产量为481.9万吨,遥居世界第一。极盛时期的联合王国成为第一个钢铁王国,它生产了全世界53%的钢铁、50%的煤,消耗了全球一半原棉产量,全世界1/3的商船挂着英国的旗帜。联合王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人口的10%,却拥有50%左右的世界现代工业能力。在1838年纳斯密斯蒸汽锤开始普遍使用以后,钢材加工技术已经非常完善。1863年诞生了第一艘钢壳船和第一辆钢铁机车,一个无所不能的钢铁机器时代开始了。一位英国爵士感慨地说:“钢铁的气质已经把我们英格兰变成了一个带铁面具的人。” 萨瓦奇在《运输经济史》中说:“怎么高估铁路的影响都不过分。”铁路是历史上推动经济起飞的最强有力的单一因素。理查德·雷诺兹从1767年起,就用铁轨来代替那些把科尔布鲁克戴尔的矿山与高炉联系起来的木轨。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英里铁路;到1850年,拥有6600英里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英里铁路。铁路与火车成为人类命运的象征,历史如同火车这个钢铁巨兽身下冰冷的铁轨,伸向无穷的远方。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中说: 铁路的路堑、桥梁和车站,已形成了公共建筑群,相比之下,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引水渠,甚至中国的长城也显得黯然失色,流于一种乡土气。铁路是人类经由技术而取得巨大胜利的标志。


编辑推荐

《历史的细节》由杜君立,上海三联书店出版。马镫又叫“中国靴子”?欧洲的民主源于中国的马镫?孔子为何非常重视驾车技能?航天飞机的火箭推进器尺寸千年前已决定?为什么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发现新大陆?火药和印刷术何以成为现代文明的起源?美国内战的根源是轧棉机的发明?……放下权谋与功利,带着思想和智慧读一本真正的历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历史的细节 PDF格式下载



资料详尽,史观偏颇,不尽客观


我是在微博看到土家野夫推荐才买来看的,虽然作者想开辟另一种角度来说历史,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写得太烂,作者一开始就否定了绝大部分人做历史学问的方法,全书给我的感觉更多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文中的逻辑很不严谨,对各种历史事件的看法实在是太主观,比如作者对骑士精神的定义(P51)为谦卑、荣誉、英勇、牺牲、怜悯、灵性、诚实和公正,真真片面之极,初次接触骑士精神的读者容易因此被蒙蔽。我觉得这书看看就好,想要真的了解历史特别外国历史的,看外国那些著名大学的公开课会获益更多。


全书观点新,可促使人去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所有论据没有出处,也无参考文献,整个一野路子。


内容真民间历史学,水军真多。


学术价值不高,只是比较轻松阅读的书。作一般的参考书用。


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与世界的文明的形成过程。文章比较啰说,可能是作者想介绍的更加清楚吧。


买了一段时间了,发现对这本书有完全不同的认识。负面的是掉书袋,啰嗦的很。而更多的人则喜欢海量的信息,畅快的阅读,轻松的思考。对于普通的历史读者,足以带来非常棒的阅读享受了


青少年和初步了解历史的人不要阅读这本书,会让你形成错误的历史观! 先读完这本书,然后上网查了一下杜君立其人,发现杜只是一个有中学学历的农民工,着实让我吃惊一下。内容广博,观点新颖,是这本书的优点所在,但是硬伤是毋庸置疑的,下面我一一道来。 1、逻辑混乱,不知所云。在评说《骑士与游侠》一文中,作者将西方骑士与中国游侠做比较,一会所中国从来没有产生过骑士,一会说项羽是中国最后一位骑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觉得难受吗? 2、缺乏自信,崇洋媚外。作者在书中前半部分无不透露出对中华文化的不屑,后半部分有鼓吹中国文化的长处,真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自己的思想。由此我推测作者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是剽窃他人观点,胡乱拼凑而成。 3、引经据典,内心自卑。文中处处引用他人观点,有故意卖弄的意思,请问文中处处是别人的观点,你的观点在哪里?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故意凸显自己博览群书,增强自信?可悲 4、词不达意,片面偏激。作者文字功底不行,表达不准。有些观点让人大跌眼镜,说对社会主义的旗帜中的锤子镰刀和资本主义的机器作比较,说明社会主义的反动,太让人惊讶了!


从器物看历史发展脉络,眼光独到,思路清晰。


把历史的叙述从宫廷阴谋权力争夺中摆脱出来,以草根的视觉来挖掘历史变革的真实动力,令人眼目一新。信息量巨大,其笔势如风潮聚涌,抑扬顿挫,有杜甫的神韵。阅读的快感无以复加。


主观臆想太严重了吧,看了几十页就翻不下去了,不知道四星的评价怎么来的


朋友推荐的好书,记得看。


观点过于主观,很多言论相当不负责任,将中国古代说的一无是处


感觉是在胡扯,没有读下去。


非常喜欢,现在还在看着比较耐看。能学习到很多知识点。


视角独到!引人入胜!值得一读!


很多基本简单上的历史事实都搞错了,比起《罗马帝国衰亡史》、吴思《潜规则》差了一个档次


不知所云是我对这本书的最大印象。第一部分讲马及马相关的历史细节(抱歉我这部分都没有能读完)时,除了大量引用其他书籍的已有结论外,就只剩下了作者自己的臆想。看得出来,作者对于所引用的书籍还是经过很慎重的选择的,凡是有可能证明西方先进、民主制度先进、中国历来落后的内容,都被作者一再引用。综上所述,这本书就是作者的摘抄+贩卖普世价格的臆想,没有任何价值。


像是一个人在洋洋洒洒的和你谈论,文字流畅;但是略显逻辑不高严谨,论述有很多重复的东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