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保护区
1996-12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刘东来 等 著
923
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近40年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日益为有识之士广泛认同,因而在世界上相继成立了若干相应的国际组织,前后召开了三届全球性的国际会议,签订了一些保护公约;我国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这一事业受到国内外各个层次的重视,并得到迅速的发展。 论述和介绍我国古代和近代有关自然保护区(保护地)方面的意义、成就和经验,对照国际上先进的建设和管理经验,评价和总结我国这方面的状况,使其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保护和改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就是《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一书的编写意图和目的。 该书上编总论部分就我国古代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和成就、近代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状况、保护区网的建立、立法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下编各论部分就全国已正式建立的480个保护区的自然概况、动物植物资源、经营管理、科学研究、保护意义、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该书还编制了750万:1的中国生态区和自然生物区分区系统和保护区(不同类型)的分布图。书中还附有9个有关的附录。因之,该书不失是一本颇有价值的论述中国自然保护区的专著。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上编在回顾了我国古代自然保护的思想与成就和建立的各种类型的“保护地”后,着重论述了我国现代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并予以简略的评价。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网体系,把当代和后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存下来;通过把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类型,发挥它们的保护、发展作用,特别是通过其发展及示范作用,使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尽快走上持续利用的轨道。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下编介绍了已建立的480个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和管理状况,特别是各个气候带的地带性生态系统和特有、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保护现状。
序编著者的话前言上编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兴起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作用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趋势第二章 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保护的思想和成就第一节 中国古代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概况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立的“保护地第三节 中国古代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思想和成就第四节 从中国古代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看资源与人口、发展、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章 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概况第一节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简史第二节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现状第三节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第四节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第五节 中国自然保护区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几个原则政策问题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第一节 保护区选划的依据和标准第二节 保护区的经营类型第三节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和自然保护区的设计第四节 保护区的调查和资料整理第五节 保护区的管理体系第六节 保护区的分区第七节 保护区的监测第五章 中国生态区和自然生物区的分区系统——陆地、海岸、海洋生物群落的划分区第六章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现状第七章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第八章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立法第一节 立法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 有关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法律和条例第三节 中国与世界有关国家缔结的自然保护协定第九章 当前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应优先考虑的几个问题第一节 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第二节 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脆弱带生态系统的保护第三节 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第四节 湿地的保护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建立原地基因库或原地保护区网第六节 水资源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第七节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下编第十章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陆地生物群落古北界东部季风森林区西北干旱草原荒漠区青藏高原草原荒漠区印度-马来亚界东部季风森林区海岸生物群落海岸东部亚热带界海洋生物群落Ⅱ界结束语附录1.中国自然保护区名录2.中国分省自然保护区名录3.中国不同管理等级自然保护区名录4.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附录二1.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3.中国国家保护水生动物和植物名录4.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保护候鸟名录5.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澳大利亚保护候鸟名录附录三1.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和分区图2.中国动物地理分区和分区图3.中国旅游资源分区和分区图附录四自然保护区受威胁和存在问题的类别附录五IUCN红皮书用的物种类别及释义附录六国际保护机构1.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2.世界自然基金会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4.人与生物圈计划附录七国际法和国际上缔结的全球性重要公约附录八自然保护区的评价——保护区实施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附录九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地球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和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问题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扼要地叙述了保护区的发展简史——从古代各朝代建立的“保护地”或“狩猎区”到近代保护区——国家公园的出现,还论述了保护区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兴起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关系的历史,从人类祖先由树栖转变到地面生活就开始了。它既包括漫长的史前时期,也包括近几千年的历史时期。 我国历代帝王设置的“狩猎区”可算是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最早最明显的事例。这种“狩猎区”除统治者外是严禁任何人入内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起到了保护环境和生物的作用。据公元前千年左右的周朝《毛诗注》中反映:“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这是对“狩猎区”面积大小的规定,说明该时期建立“狩猎区”已很盛行,上自天子下至贵族都有自己的这类场所。战国《孟子·梁惠王下》载:“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说明古时对“狩猎区”管理甚严并禁止百姓入内捕猎。直至清代在离都城北京300多公里外就设置了“木兰围场”,这个“狩猎区”有100多万公顷,在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时期,帝王将相多数年份都来这里“木兰秋猕”、“习武绥远”。那时期“狩猎区”保护管理得很好,在原始森林中栖息着虎、豹、鹿和狍等各种野生动物,就其性质而言十分类似近代的国家公园或动物保护区。 同时期,为了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历代王朝都设立了管理官员。据《周礼》载:“大司徒”职责是“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为管理土地的官员;“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是掌握林业资源的官员;“泽虞”是管理湖沼的官员;“川衡”、“川师”是管理河流的官员;“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是管理兽类动物资源的官员。随着管理官员的出现,一些相应的法令、禁令也产生了。如《管子·八观》载:“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如《周礼·地官·山虞》载:“仲夏斩阳木”;《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禁止伐木;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之月,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