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失败的逻辑

(德国)迪特里希.德尔纳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09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

(德国)迪特里希.德尔纳  

页数:

195  

字数:

170000  

译者:

王志刚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迪特里希·德尔纳,德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在此考虑为什么——假定具备所有的智能、经验和信息条件——我们却仍然会犯错误,有时甚至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令人惊讶的是,他发现问题的答案不在于疏忽或粗心,而是缘于他所谓的“失败的逻辑”:我们思维模式中的某些倾向——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因果关系,还有线性思维——它们适合于过去的简单世界,对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复杂世界却有着灾难性影响。当今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能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因为每件事都有多重结果;我们不能用孤立的因果模式考虑问题,因为所有的情况都有副作用和长远影响。本书将改变我们构思变化的方法本身,使我们对成功之路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

  迪特里希·德尔纳,班贝格大学心理学教授,认知行为领域的一位权威,1986年度德国最高科学奖莱布尼兹奖获得者。他是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认知人类学项目主任,已出版《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结构》、《作为信息再处理的问题解决》、《洛毫森: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打交道》、《心理学》等专著,在思维、美学、人类情感、问题解决、规划、抉择、方法论等领域发表了160多篇论文。

书籍目录

引言
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
第一章
若干事例
第二章


第三章
确定目标
第四章
信息和模型
第五章
时间序列
第六章
规划
第七章
那么现在我们怎么办?
注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失败的逻辑 PDF格式下载



该书介绍的是,基于计算机策略游戏过程的观测。观测参与者的决定的关于统计数据。胜利者做决定的模式,失败者做决定的特点。提到了一下对复杂系统做判断的要点,但不是专讲复杂系统的理论。总体而言,还算不错。


  1)本书讲述事物的复杂性导致认知困难和思维懒惰导致行动失败。
  2)归类学术,则琐碎,口水;归类科普,有点无趣。
  3)翻译不怎么样。
  
  1、有良好意图的人,通常很少对自己的目标追求产生疑虑。但缺乏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原本无害却变得危险;由于“善意”,对行动后果也缺乏反省,良心上较少不安。
  
  2、组织复杂行动的步骤:
  1)明确目标
  2)建立模型和收集信息
  3)预测和外推
  4)行动的规划、决策和行动的执行
  5)审查行动效果和修订策略
  
  3、成功的行动,1)行动目标和规划具有稳定性,2)经常自省并改正,而不是简单概括。
  复杂性,体现在其因素的繁多、动态性、因素的隐性和互相影响,所以难以测量评估。
  
  1)具体阐明目标(可以先确定大目标,然后再分层划分),平衡部分矛盾的目标,区分其优先次序;然后开始规划行动和收集信息。
  (多目标时,目标互相冲突,可能是因为在系统中联系它们的变量是负相关的。所以,解决的最佳方案,是改造整个系统,使其不对立。)
  2)我们常常把思维方向从实际的目标改变到能够保持我们能力感的目标。
  (墨守成规的优点:不必每种情况都从头做起,不必寻找最优。)
  在思维过程中,选择“捷径”、省略。懒惰或者逃避,选用熟悉模型,可能把新问题强硬归类于旧模型中;简化变量,简化假设,只去解决知道可以解决的问题。
  评论:面对纷杂数据,不能因其复杂而放弃,道路必须开拓,必需试错,虽然有时代价很大,这必需。当然,能够避免,或者减小代价,更好。
  3)人的记忆流入容量有限。通过屏蔽多余的信息干扰,进行分类分级,来为方案、模型服务。
  会失会时间结构系统图影,不能重现时间模型来矫正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评论:尽力从宏观把握,在收集、整理信息的同时,时常从系统视角审视工作。
  


  如何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不能只做一件具体事也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做”或许是一个还算不错的总结。多年的学习生涯,尤其是数学学习生涯,培养了自己的专注力--只做一件事。这恰恰违反了社会生存的法则。而且自己有些时候居然傲慢地轻视其他专业的人,只是因为以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智能”,却在“运用智能”上和在复杂环境历练过的社会人士有很大的差距(我错了。。。)。有时候,“谈论”某些事物的能力,不一定反映现实中处理事物的能力。
  
  从这部书里,具体地说,我学到了什么呢?
  
  学到要经常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而不是给出“真理”。
  学到组织复杂行动的具体步骤:明确目标——建立模型和收集信息——预测和外推——行动的规划、决策和行动的执行——审查行动效果和修订策略。
  学到必须把目标讲清楚研究清楚。有时目标互相冲突不是因为它们的本性,而是因为在系统中联系它们的变量是负相关的。这样,解决目标冲突的一种可能是改造整个系统,使系统中不出现对立关系。
  学到系统内变量的不同种类,有正反馈、负反馈、缓冲、临界变量以及指示变量。
  学到将某一领域所有的事件都草率地归咎于一个中心原因的后果。
  学到在表述分类时,实际上基本的问题是撇开不重要的特征而强调重要的特征,这种智力活动的危险性很严重。一个必要的推广可能容易演变为过度概括。
  学到在具有许多连锁元素的复杂系统中,去条件抽象是危险的。
  学到缩小问题扇面的方法,如果目标不清楚,反向规划法效果就很差或根本不成;而功效差异法这时是适当。只有当我们对于问题扇面的结构不确定,从而对于到达目标的最佳路线根本不确定时,才应该采取爬山法,或许为了消除该方法的不变通性可与试凑法交替使用(算法的心理学应用)。
  
  最终,作者认为,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重要的不是发展异乎寻常的精神能力,不是充分使用被忽略的右半脑,不是解放某些神秘的创造性潜能,也不是动员潜在的90%智力。实际上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抽象地说),就是开发我们的判断力。


   最近看了些思维心理的书,借着这篇书评,梳理一下。
   谢谢刘未鹏,知道他是因为他的C++很牛。吃惊是因为他搞出一个『只读经典』思维改变生活的书单,一度认为他跑偏了,怎么迷信励志学搞些满嘴跑火车的事情去了。但是读了些他书单里的书,大开眼界而感慨,科学竟然已经可以实证一些口口相传的经验俗理了。就好像进化心理学,看起来是很偏门的理论,但是让我很信服。
   说说看书时候比较有印象的几点吧。
   信息越多,决策越少。一方面决策少,在作者的实验中反倒是成功因素,慢慢变化等信息反馈后再调整是很好的策略。另一方面,作者提到信息太多,人的心理会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最终只能选择逃避决策,回到安全感的心里港湾。这点和《无从选择 : 为何多即是少》描述的极为相近。逃避和放弃心理啊,鸵鸟心态!
   另一个实验,三组人员分别接受战略级的培训,战术级的培训,对照组接受几乎不太有用的培训。在实验后,问他们培训有用吗?他们都觉得有用,战略组觉得培训对他们最有帮助,战术组次之,对照组觉得有些用。可是实验的结果是,三组做出的效果没有显著性区别。作者总结:“训练给予他们的东西,我称之为解决复杂问题领域的‘言语智能’。用许多闪亮的新概念把自己装备起来,他们得以谈论他们的思维、行动和曾面临的问题。但是,这种雄辩的收获在他们的工作表现中未留下任何印记。谈论某些事情的能力,不一定反应现实中处理事物的能力。”太精彩了,这就是对实践出真知的实验演示嘛。当然我也明白我为什么这么喜欢看书了。。。
   最后,作者给期望改进的人一线希望,在复杂系统实验中,专业人士比大学生在某些指标上要显著的好。“较年长的参加者凭借其较多的规划和决策经验,将任务完成的更好。我们都知道许多经验法则。三思而后行,有的放矢,知己知彼,吃一堑长一智,集思广益,等等。专家不仅知道这些规则,而且能在恰当的时候应用恰当的规则。”
   说说不足吧,前半部的不少段落不知道是作者没写好还是没翻译好,不通顺不好理解。
   优点在最后一章,把前面所有道理总结升华,精彩无比。


  作者最后所提倡的,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局面。
  但我认为更有意义的是之后那几段:
  我们能学到永远不能一次实现所有的目标,因为不同的目标可能彼此互相矛盾,我们必须常常在不同的目标中采取折衷方案。
  我们能学到必须设定工作的优先级,但是不能永远坚持同样的优先级,我们可能不得不改变优先顺序。
  我们能学到当对待一个已知结构时,应该形成系统的模型。我们必须预测副作用和长远影响,且不要被它们征服。
  我们能学到如何使收集信息工作适合我们手头任务的需要,既不能过分详细,也不能草草了事。
  我们能学到过分抽象的后果。
  我们能学到将某一领域所有的事件都草率地归咎于一个中心原因的后果。
  我们能学到何时要继续收集信息而何时停止。
  我们能学到有时行动只是因为想给自己证明,我们能够行动。
  我们能学到必须分析错误,并从中作出结论改组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实际上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这就是开发我们的判断力。
  当然,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这种判断力。例如,时间结构问题似乎常常超出判断力范畴。通常,我们对随时间展开过程的特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昨天做的事情已经消失在过去的朦胧之中,而明天应做什么还是完全茫然不知。我们人类是当前的创造物,但是在当今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在时间结构中思考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措施的执行和它的效果之间有一个延迟时间,必须学会识别时间方面的“形状”,必须知道时间不仅有它们即刻、可见的效应,而且还有其长远的影响。
  我们还必须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必须认识到在复杂系统中不能只做一件事情。不管要不要,我们所采取的任何一个步骤讲影响其他许多事情。我么那必须学会应付各种副作用,必须认识到决策的影响会出现在我们从未期望看到它们的地方。
  
  犯错误对认知来说很重要。但当我们处理现实的复杂系统时,难以查明错误。现实世界里,危机(幸运地!)不常见;一个人很少有机会把他在一次危机中得到的经验带到另一次同样的危机中去。结果,在对待十分复杂情况时所犯的错误往往不教给我们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人们常说的“系统思维”不能看作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不能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孤立的能力,而是一大堆能力,其核心是在给定环境条件下,运用我们正常的思维过程,运用我们的判断力的能力。环境永远是不相同的!一会儿这个部分是决定性的,一会儿那个部分是决定性的。
  (这两段都是阐述,在现实世界中训练某种能力,尤其是判断力能力的缺陷,以及为什么模拟和假扮可以弥补这种缺陷)


  本书以科学的观点解释为什么失败,以及怎么来面对。
  
  书中提到的一种失败我记忆深刻,即在个人认知领域之外的失败。
  这其实就是不懂装懂,追求一种自我保护的“可控制感”。这在生活中也非常的常见。
  
  那么解决办法是什么?
  
  书中的说法过于复杂,有些难以理解。我简化一下:
  
  先要认识未知领域(学习是第一步) -> 明确目标 -> 明确优先顺序 -> 构建系统化的模型 -> 持续改进模型
  
  这里面的第一步是我增加的,对于未知的领域,一定要先去学习,去了解这个领域是什么结构,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该怎么样来面对。。。
  
  书中最后提到的“判断力”其实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决策,这里面的学问也很大,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书籍来详细展开。


  如果我们理解了有待解决的问题对我们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以及我们试图满足这些要求时最容易犯的错误,那么是可以取得真正的改进的。
  
  决策者
  对形势不进行事前分析就行动;
  不去预测各种副作用和长期影响;
  假定如果不存在一目了然的负面效应,就意味着正确的措施已被采用;
  过分地卷入“工程”,使他们看不见显现出来的需要和形势的变化;
  容易有玩世不恭的反应。
  
  复杂性、不透明性、内部动态、以及对系统不完全或不正确的了解。
  复杂性是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的乘积。
  复杂性不是一个客观因素,而是主观因素。
  复杂性必须根据某个特定个体和他或她提供的潜意识来理解。
  
  动态特性
  我们必须经常设法用实验性的解决方案应付,因为时间压力迫使我们在收集完备信息或勾画出一个全面计划之前就行动起来。
  我们不能满足于观测和分析任意单一时刻的情况,而必须设法确定整个系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走向何方。
  
  无知和错误假定
  
  规划和行动的步骤
  
  组织复杂行动的步骤
  1 明确目标:提供评估的准则和判据,评估我们可能提出的措施是否恰当。
  2 建立模型和收集信息
  3 预测和外推
  4 行动的规划,决策和行动的执行
  5 审查行动效果和修订策略
  
  
  1 明确目标
  目标可能是
  积极/消极 积极
  一般/特殊 0
  清楚/含糊 清楚
  简单/多重 0
  隐式/显式 当我们开始改变某些东西时,对于那些我们希望保持不变的东西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霍克海默尔(Max Horkheimer)注意到这种退化过程,他写道:“科学家们屈服于一种‘具体主义’认识模式,认为钟表的工作比它所测量的时间更为有趣。好像一切都成了机械学的范畴。在他们的理论中,他们将全部的爱都投入到了那些他们无疑可以处理的事情上。他们认为,在那些他们看来是完善的并使他们避免矛盾的事物中,能够找到安全。他们迷恋灵巧的手段、方法和技术,而在见识方面病态地低估了,或者忘了他们认为自己不再能够做到的事情和我们大家曾经希望达到的目标。”
  
  他在这里没有忘记就为什么目标会退化这一问题提出几种假定:对安全的需要和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息。当然这两个因素可以联系起来:完全丧失信心的人最热衷于安全问题。
  
  在我看来,自我保护——保护我们自身胜任感的需要——在这里起着关键作用。尽管我们的意图是最好的,但承认已经失败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困难的。
  
  
  2 信息和模型
  其中人们忽视了情况的系统性。
  考察系统并非单单知道存在许多变量,而是辨认出变量互相之间及自身内部可以发生影响的不同方式。这些相互关系可以进行分组,组成不同的种类,有正反馈、负反馈、缓存、临界变量以及指示变量。
  为了有效地处理系统:
  1我们必须知道要影响的目标变量依赖于什么别的变量。换句话说,必须懂得系统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如何在系统中一起发生作用。
  2我们必须知道系统中的各个变量如何适合一个广义和狭义概念的分层结构。着可以帮助我们用模拟的方法填充系统中我们不熟悉的那些部分。
  3我们必须知道系统的个元素可以分解成的那些成分,以及包含个元素的较大的复合体。我们必须知道这些以便能对以前未辨认出来的变量间的互相作用提出假定。
  如何获得系统结构的知识呢?类比。另一种方法,是观察变量随时间的推移所经历的变化。
  
  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的自我强化感,或许可以说明许多论著未能完成的原因。当我们收集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对已经形成的准确的世界图景的信念便逐渐被怀疑和不确定性所取代。
  我们知道得越多,便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3 时间序列
  与用于理解空间模式的丰富空间概念相反,我们似乎仅能依靠少数几种预言机制洞察未来。
  一种基本的机制是从当前时刻外推。换言之,当前使我们最感愤怒、烦恼或高兴的方方面面,在我们对未来的预测中起着一种关键的作用。
  
  规划
  规划过程的结构
  
  我们看到人们不能具体阐明他们的目标,不能确认何时他们的目标会彼此矛盾,不能够设置清晰的优先顺序。我们还看到他们在处理时间发展过程时严重失当。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人们无法改正他们的错误。
  
  许多失败的第一个原因,仅仅是由于人类思维过程缓慢。
  
  我们能从这样的训练中学到:
  我们能学到必须把目标讲清楚。我们都知道应该如此,却很少能够做到。
  我们能学到永远不能一次实现所有的目标,因为不同的目标可能彼此互相矛盾,我们必须常常在不同的目标中间采取折衷方案。
  我们能学到必须设定工作的优先级,但是不能永远坚持同样的优先级,我们可能不得不改变优先顺序。
  我们能学到当对待一个已知结构时,应该形成系统的模型。我们必须预测副作用和长远影响,且不要被它们征服。
  我们能学到如何使收集信息工作适合我们手头任务的需要,既不过分详细,也不草草了事。
  我们能学到过分抽象的后果。
  我们能学到将某一领域所有的事件都草率地归咎于一个中心原因的后果。
  我们能学到何时要继续收集信息而何时停止。
  我们能学到倾向于“横向”或“纵向”规避,而且这种倾向可以得到控制。
  我们能学到有时行动只是因为想给自己证明,我们能够行动。
  我们能学到膝跳反射式“方法主义”的危险。
  我们能学到必须分析错误,并从中作出结论改进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发展异乎寻常的精神能力,不是充分使用被忽略的右半脑,不是解放某些神秘的创造性潜能,也不是动员潜在的90%智力。实际上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这就是开发我们的判断力。
  
  
  
  
  
  


  我看了下正文内容和举的例子,大致知道书讲的是什么了。
  
  其实,所有看似有科学、专家指导下的规划,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目标设定相互冲突;解决方案的作用是不可逆的;路径依赖;利益冲突;暂时有效。
  
  
  西方的所有优化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同样的缺陷:满足少数人的局部、暂时最优;其他的一概不管,也不知道如何管,也没法管。这里的少数人就是出钱找人优化的那帮所谓的stakeholder,于公司就是所谓的股东利益,于国家就是所谓的国家利益。
  
  东方的、包括印第安人的方法反之,尊重天地和之间的一切生命,敬畏生命和自然,顺天知命。
  
  
  你看标题: failure。是谁的失败?人的?人失败了说不定对其他的某种生命是胜利。哪有什么绝对意义上的失败,不过是某个利益群体某时某地某事没搞定罢了,谁说这不是命呢?都被你算计到了,别的都不要活了,这是何等的贪婪啊!
  
  因果之链,细微难知,就凭西方那点线性思维,还想如何如何,也算是典型失败案例。
  
  ====================
  
  书是不错的,细节值得学习,只是大局观和指导框架,自然不能听着线性思维方式;不过局部和暂时的,老外的东西不错。


  1.现代世界由无数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我们必须从这些相互联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人类好像从很早就开始形成一种倾向,即处理问题都是有某种特别的根据。
  
  2.我们所以用简单的因果链方式进行思维,是因为从遗传学上讲,我们已经被预先编程了。
  
  3.存在一种神秘的智力诀窍一举使人的大脑变聪明,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此种可能性实际上为零。我们大脑隐含着大量潜能一说同样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真存在这些东西的话,我们早就使用他们了。(这可以视为目前尚未激发自己的潜能,而激发潜能的时机可以无限遥远,至少当下没有。)犹如自然界也没有发现过这样的一种动物,它只使用自己的3条腿跑动,而拖着自己第4条功能完备的腿却不用。那归结到我们的大脑运作情况也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不存在隐藏的神奇力量,能够让我们顷刻间思想变得深沉且强而有力。
  
  3.复杂的情况中可以诱导出这样的思维习惯:从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从那时起,日渐复杂的任务和逐步增长对失败的忧虑,促成了使失败变得更加可能乃至不可避免的各种决策方法。
  
  4.不确定性的承受能力似乎与参加者的行为之间有着某种关系。
  
  5.在时间的压力下,超负荷去实施已确定的措施。我们发现不能用因果关系的非线性网络,而要用因果关系链进行思维。
  
  6.不能看到一个指数发展的过程一旦开始,便用难以置信的速度到达其终点。所有这些都是认识能力的错误。
  
  7.难以控制时间,难以评估指数发展过程及难以估定副作用和长期影响。根据孤立的因果关系进行思维的倾向。
  
   明确目标 → 建模和收集信息 → 预测和外推 → 行动规划,决策和行动执行 → 反馈效果和修正策略
  
  8.确定目标是处理复杂问题的第一步。常常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在开始形成判断直到下决心之前,我们心目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才行。明确的目标将提供给我们评估的准则和判据,评估我们可能提出的措施是否恰当。
  
  9.当受到时间的压力时,可能看不到问题堆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也变得“胡乱应付”,集中注意了紧迫却不重要的问题,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问题。
  
  10.完全无视眼下可能不存在而晚些时候才出现的失败和故障,如果我们的行动是以某种程度上随机产生的抱怨清单为依据,那么必然还受限于当前时刻。解决问题而可能产生的隐式问题仍然看不见。
  
  11.一个依然含糊的目标,一个还没有分解成具体分目标的目标,是以其本身的生命来冒险的。没有具体的目标,就没有可以用来判别事实上是否取得了进步的判据。
  
  12.心流(flow experience)是这样一种状态。在其中形成紧张,然后又放松;一个序列,当事人经历着害怕失败,战胜障碍,又一次害怕失败,再胜利,如此等等。
  
  13.无论是谁,若拥有大量信息,考虑很多,并通过思考增加对情况的了解,对作出明晰的决策,将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麻烦。
  
  14.在无知者看来,这个世界很简单,不过不必大量收集信息,我们很容易形成一个对现实的清晰图景,并据此做出明晰的决策。
  
  15.一个收集信息和乐于行动之间的逆变关系。收集到的信息越少,行动的愿望就越高。反之亦然。
  
  16.形成关于将来的思想,能够识别,人在对待时间和认识时间模式中遇到的典型困难,那将会改进我们在时间上的直觉。
  
  17.不重视实现行动的条件,简化了规划但不简化行动。计划往往失败,因为计划者没有考虑所有烦人的细小条件,计划可能很简单,实现起来却不容易。
  
  18.行动可能助长一种对能力的幻想。通过大量的介入,一个人证明他的能力,证明他能够把握形势。相反,一个人觉得是被迫对自己或他人证明他相信他不具有的一种能力,他很可能就放弃。
  
  
  


  其实看完最后一个字,我内心的想法就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不就是唯物辩证法吗!我还细细的回忆了一下唯物辩证法的内容,虽然本书不涉及物质还是意识第一性,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建立在物质第一性这一基础上的!
  定义清晰的目标
  永远不可能一次实现所有的目标
  设定工作的优先级
  对已知结构形成系统模型,预测副作用和长远影响
  使收集信息的工作适应我们手头任务的需要
  分析错误并改组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不为了证明我们能够行动而行动
  控制规避行为
  适当抽象
  “方法主义”并不是全适用
  (看看,这些不就是活脱脱的辩证法认识论吗!要联系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获取间接经验,实践——认识——再实践!我觉得马克思爷爷完胜了啊!<好吧 我就这么一闹而已>)
  
  关于本书上架建议——科普读物。还真的很科普,所以这本书处于了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不学术也不通俗,消遣看时嫌累,认真看时觉得空。弃之不看不是,坚持看完又觉得没那么有意思。虽然这样,书中一些实验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另外,我很喜欢作者提出用模拟来学习经验的建议,虽然我找不着模型,现实生活中危机并不常出现(P186),不过那些书中实验也算是间接经验了。
  
  这一类书,属于看过就忘型,根本记不住。可能看时暗下决心,但在今后实践上,早把这些方法论抛诸脑后。
  不过,对于我个人目前状况而言,本书还是提供了2条非常好的建议:
  1 P46 我不知道,如果事情不同是否将更好,但我确实知道,如果事情变得更好它们必将有所不同。(已做到,望坚持)
  2 P154 预计某些事情一定出错,而将设法对待要出现的问题。(已体会,望实行)
  


  以下是对《失败的逻辑》的一些简单的想法,这是今年看的第25本书,离年初的目标还有.......75本。
   很多失败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它基本上是从一开始就埋下的。当然,我们很难看得见。
   粗浅,无奈地学过系统工程,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由很多互相联系的子问题组成的。而我们的大脑似乎天生就有缺陷,我们短视,我们看不到小问题会引发的大问题(蝴蝶效应)(更或许,我们很难理解指数变化,我们无法预测到一个小小的变化而最终陡峭),我们思维过程缓慢,特别是对于未知现实所需要的思维活动太慢,不能同时处理许多不同信息。
   于是,我们经常经济的,忽略次要因素,不考虑副作用和长期影响的去解决问题,而忘记掉隐式问题。节省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致命缺点。如
   A,胃病+头疼
   A吃某种治头疼的药片,而治头疼的药片基本上是对胃有副作用的
   接着,A的胃病加重,A去吃胃药,而吃胃药人的精神都会变得恍惚
   然后,A悲剧的头又疼了
   如此循环
  ...................................
   另外一些例子是耳熟能详的阿斯旺水坝,三门峡水利工程,化疗甚至还有四万亿救市计划。而这些提倡进步的人对已经存在的事物,往往过于无视。事实上,这世界基本上是,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知道自己是无知的。我们善于走捷径,我们善于简化,我们过度抽象。于是,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打击,而将此称为天意。我们基本很难从一开始就看到这些隐患,只有不断的CHECK,不断的改进,不断的PDCA。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诸如“20**年,我们将超越**,成为全球最**的**”,我们想问题太线性,太单调。我们基本上无法在我们预测的模型上加入一些未来会发生的随机性事件,我们活的太三维而不是四维。所以盖茨会说未来的内存不会超过640K,我们在单核时代基本上只会想到未来的CPU会有100GHz的频率而不会想到未来会有16核甚至更奇怪的处理器,现在的我们认为黄金是不会贬值。当然,除去一些马后炮学家分析的“从***看***的必然性”。
  
   我们喜欢公共意见分子,因为他们总能说出我们的心声。我们富有同情心,我们认为人一次只应该完成一个目标(GTD的原则),而或许所有目标都是相关的,甚至矛盾的。我们主次不分,我们仅仅根据明显性而去确定事情的优先权。殊不知,将死之人的叫声是没有普通伤员那么大的。这也是微博上会有那么多“发射什么天宫一号,还不如把这些钱分给那些贫苦的***好啊”“世博会,劳民伤财,还不如****”的缘故吧
  
   这书刚开始看的我有点无奈,让我觉得我们就是由老鼠进化而来的,因为我们也是鼠目寸光。唯一的方法是等待芯片时代的到来,届时,我们将迎来有一次的进化。
   最后发现,书上讲的仅仅是一些现象,而这些现象你要怎样分类都可以。所有的这些逻辑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在面对不确定型决策时无法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元素,子系统,以及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的模型,或许因为我们的内存本身只有640K。
   解决问题很简单,就是确定一个清晰的目标,然后不断的PDCA。
  
  写了这么多废话,但写了,还是留着吧


  前言:
  这是本有趣的小书,不厚,现在对大布丁丧失了一口气读完的信心
  
  开始翻翻,冲题目去的,然后枯燥的不想翻第三页,读也是因为还书没有还上,等车,诸如此类机缘巧合,我还是试着读了读。
  
  正文:
  此书枚举些看似常识又容易在现实抉择上忽视的常识。但是,这不是他的中心所在。
  期待由失败的逻辑看穿错误的起因从而避免失败的人注定要失望,这也不是一本实践手册。
  
  待续


   认知缓慢、追求可控、信息屏蔽和不考虑未知是我们失败的四大原因。 解决的方法很多,但是核心只有一个:通过实践来完善我们的系统思维。
  
   我们的大脑并不存在根本缺陷;只是我们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当我们无法解决一个问题时,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往往在这儿犯一个小错误,又在那儿饭一个小错误,而这些小错误累加了起来;定目标时,这儿不够具体,那儿过于一般;做计划时,这儿太细,那儿太粗,如此等等。
  
   失败并不像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逐渐发展的。在观察个体试图解决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复杂的情况似乎又到处这样的思维习惯:它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从那时起,日渐复杂的任务和逐步增长的对失败的忧虑,促成了使失败变得更加可能乃至不可避免的各种决策方法。
   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人们招致的失败是可以预料的。我们经常都会遇到诸如困惑、误会、眼光短浅等等的例子。其实这些失败的原因非常简单,无需采取某种革命性的新思维模式就可以消除。
  
   认识并理解了我们的这些倾向,解决问题将会好很多。我们将更有能力明智地开始,中途及时进行修正,最重要的是,从未能避免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只需用丰富的想象力去认识,并进而打破失败的逻辑。
  
  最后,请记住:
  在善良名义下所追求的各种善良意图,结果决无保证。


  有个朋友跟我说,她有次碰到个人,吃饭写字故意用左手进行,理由是要开发自己的“右脑”。我们还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大多数人仅仅用了10%的智力潜能,所以要努力开发剩下的90%。
  这些可笑的说法都指向同一点:存在一种神秘的诀窍能一举让人更聪明,更好地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完全为零。如果真有这种诀窍的话,我们早就用到了。谁又见到过有什么四条腿的动物,只用三条腿就能飞奔,拖着第四条腿不用的?无论左半脑右半脑从来都是同时使用的,任何一个人去掉那所谓90%未开发的大脑也不会不影响正常生活。
  人类日复一日地犯错,却不清楚为什么自己缘何舛误,尤其是在自己已经谨小慎微到极致也无法避免出错的情况下,便忍不住找“右脑”的茬。
   迪特里希·德尔纳(Dietrich Dorner)在《失败的逻辑:事情因何出错,世间有无妙策》从心理角度解释了原因:“我们往往在这儿翻一个小错误,又在那儿犯一个小错误;定计划时,这儿不够具体,那儿过于一般;执行计划时,这儿太细,那儿太粗,如此等等。”
  在整本书里,德尔纳试图告诉读者,整个世界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你做的每个决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远远高于你的想象。如果我们始终用“因果单向”思维方式的话,就很容易犯错。
  书中的电脑模拟实验特别有趣。实验人员设计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一个传统的农业部落,一个小城市,他们让参与者以“独裁者”的身份来管理,可以随意制定政策,游戏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的福利。
  参与游戏的“玩家”们都和我们一样,有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但无超乎寻常的智力,所以尤其能反映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游戏结果如何?大部分都失败了。
  在管理农业部落过程中,大多数统治者都在前期都建立了一套不错的医疗体系,提高了粮食产量,婴儿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大幅改善,整个部落的人口在稳步增加。可是到了中期,各种麻烦继踵而至,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粮食的产量,水资源枯竭,计划生育的政策在传统的部落推广困难,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毁坏,虫害卷土而来。一系列两难摆在了统治者面前:宰杀牛羊会减少收入,部落无法维持必要的医疗保健福利,民众死亡率将重新攀升;放任自流将会出现饥荒。不可避免地,一场人口灾难降临。着急的统治者不知所措,或怒斥实验者故意把游戏设定成无法成功的,或辩称死掉一批老弱病残的人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是部落重新进步的必由之路。
  而在管理城市的游戏中,也是一大堆需要市长需要顾及的东西:建筑活动、房租开支、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就业率、失业率、人口、税收、市政金融、公共设施、销量、产量、车间效率、市民满意度、健康状况、工作质量、家长辅导孩子家庭作业、学生在校表现……每个因素都和其他因素有着“正反馈回路”的关系。例如,父母愿意辅导孩子的话,孩子的表现会更好,因此劳动者技术会更熟练,产品质量会提高。市民满意度提高就不会破坏公共设施来发泄,于是修缮公共设施的基金会有盈余……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市民满意度高涨,就会吸引其他地区的人移民进来,这样就消耗了市政资金,反过来又会降低满意度,各种问题重新出现。
  一个看似正确的决策会在遥远的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错误,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德尔纳在书中分析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他着重从整个灾难中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里探寻心理因素的作用。
  他发现,基辅的技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其实犯的都是些很小的错误,而且他们也知道这些行为有危险,但是在各种压力下,他们仍然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最后导致灾难发生。这个刚刚受到嘉奖的专家小组在操作过程中互相加强信念,坚信自己能够控制一切,结果造成灾难。切尔诺贝利无疑是失败的案例,但是整个过程中,每个工作人员都尽忠职守,完成了他们份内的任务,既没有人按错开关,也没有人漏看信号。他们根本的错误除了忽视了安全流程外,另一些错误和之前模拟实验人员犯的错是一模一样的:难以控制时间,难以评估指数式发展过程,难以估计副作用和长期影响,根据孤立的因果关系进行思维的倾向。因此,即便这些一流的专家,也成为了电脑游戏的寻常玩家。
  在阅读这本小书时,我是非常沮丧的。因为作者在最后虽然告诉我们可以多通过模拟来训练“系统思维”的能力——这不是一个独特孤立的能力,而是一大堆能力,其核心是在给定环境条件下,运用我们的判断力的能力。然而,每次遇到的环境各不相同,而且透过时间的迷雾判断出自己行为的未来影响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也许,即便我们知道了自己错误的原因,仍然无法避免再次犯错。


  对于一个力图规范自己的思维
  寻求正确决策的人来说
  没有读到这本书
  将是他人生的重大损失!
  
  这本书改变了我
  让我知道人的思维可以达到怎么样的潜力和高度~
  cheers for dorner!


评论吸引了我。非常想去读一读。感谢小宇宙。


PDCA循环
不清楚你的 语言智能 使用效果如何!
近来读书有个有趣的尝试,
经常甚至喜欢用 类似数学建模的方式阅读,或者说更像系统仿真。
定义实体变量,联系,系统环境,约束变量,正负反馈等等。找出作者的默认假设,结论什么的。
这样能把书读的很薄。。。


新年快乐!!


同快乐!


看了这本书,也做了详细的笔记,你总结的确实非常到位,但是,有个问题,这本书的方法发展下去,很容易变成绝对理性的俘虏,对于不确定性的处理,似乎作者也未说清楚到底有什么好的办法,对于决策的指导,显得单薄,但是,毫无疑问,作者本身的意图,就像是书名一样——失败的逻辑,是点出来我们逻辑上的缺陷,非常有意思


一个收集信息和乐于行动之间的逆变关系。收集到的信息越少,行动的愿望就越高。反之亦然。


回过头来觉得这本书很有道理!


似乎回答了我现在的困境。


...看了这本书,完全没看懂。。。


概括能力好强,好强概括能力.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127小时,里面关于如果成就了失败的逻辑,和你的这个想法很相似。那是一部好电影,推荐你可以看一看。


@绿毛龟
无心插柳,我也很高兴能对你有帮助
@胡大魔卐
翻译的是不太好,而且德文书都是如此,表面看上去很混乱,逻辑框架不是很明显。但是内容很深~
@zing
感谢推荐咯,已经收下了~
以后也期待能给更多指导意见哈


呵呵,谢谢你的回复。你如果看了那部电影,我们有机会再讨论这个问题。
我觉得你是一个很认真的人,认真是很难得的品质。
我也从你那里得到许多启发,很感谢。哈哈···


比较不能认可,我们的大脑不存在根本缺陷,只是我们养成了一些坏习惯。首先,我无法证明大脑有无根本缺陷,何为根本缺陷,但是我们很多人应该能自己发现,在极短的又强迫自己去做决定的时候,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做出自己大脑不认可的决定,第二秒就想着重新更改。像这样的反应,我根本不认为这是坏习惯,因为实验员很难模拟到这种情景,更别说我们普通人了,这种情况尤其是出现在非游戏谜玩游戏的反应。最比较常见,包括玩卡牌时。


很好的评论 受教了


开头的论断我不能同意。人是有惰性的,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人总是倾向于使自己的状态舒适地保持在及格线,而非努力达到巅峰。例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足量有针对性的运动、持之以恒的学习,可以显著提升人的体力和脑力,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那样去做。即使是右撇子改用左手写字这样的小事,坚持下来也并不容易。


人是有惰性的,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人总是倾向于使自己的状态舒适地保持在及格线,而非努力达到巅峰。例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足量有针对性的运动、持之以恒的学习,可以显著提升人的体力和脑力,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那样去做。即使是右撇子改用左手写字这样的小事,坚持下来也并不容易。
----------------------------------------------------------------------------------------------
同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