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病因何在

保罗·萨加德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

保罗·萨加德  

页数:

315  

译者:

刘学礼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科学家如何提出疾病新解释?那些解释如何被接受为真?当医生们面对新的科学证据,医学诊断又是如何变化的?这些都是在这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突破性的著作中所追索的问题。 本书既对把科学视为逻辑的传统科学哲学,又对把科学视为权力的当代科学论研究提出了挑战。利用分布计算和人工智能理论,保罗-萨加德建立了新的模型,将科学变化看作是一个认知互动、社会互动和物理互动的复杂系统。

作者简介

保罗·萨加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哲学教授、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认知科学系主任。1998—1999年任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会主席,199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07年6月,他被授予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莫尔森奖。著有《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概念革命》、《心智:认知科学导论》、《精神飞跃:创造性思想类比》、《归纳:推断、学习和发现的过程》(合著),以及《心理学哲学和认知科学》。

书籍目录

图表目录对本书的评价内容提要作者简介中文版序序致谢第一篇 解释 第一章 解释科学 第二章 解释疾病第二篇 消化性溃疡的细菌学说 第三章 溃疡与细菌:发现 第四章 溃疡与细菌:接受 第五章 溃疡与细菌:仪器和实验 第六章 溃疡与细菌:社会互动第三篇 认知过程 第七章 原因、相关和机制 第八章 发现病因:坏血病、疯牛病、艾滋病和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九章 医学类比 第十章 疾病、病菌和概念变化第四篇 社会过程 第十一章 合作的知识 第十二章 医学认同 第十三章 因特网上的科学和医学第五篇 总结 第十四章 科学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解释科学  在20世纪50年代,对诊断患有胃溃疡的病人,医生通常建议他注意休息和多喝牛奶。到了70年代后期,治疗方法发生了变化,医生往往让病人服用甲氰咪胍或某种刚被研制出来的抗酸药物。在今天,有经验的医生都会对溃疡病人采用多种抗生系,以便杀死被认为是引起大多数胃溃疡的细菌。  这一医疗实践方法的变化,究其原因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发现的细菌——幽门螺杆菌——会引起大多数消化性溃疡的理论在90年代得取了普遍认可。当马歇尔和沃伦提出这一理论时,多数人尤其是那些治疗溃疡的胃肠病专家认为这是难以置信的。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的医学认同专门小组都赞同消化性溃疡的细菌学说及其抗生素疗法。


编辑推荐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本书则是“开放人文”中的一部。 罗·萨加德建立了新的模型,将科学变化看作是一个认知互动、社会互动和物理互动的复杂系统。本书对所有对科学和医学发展怀有兴趣的读者充满了吸引力。它是一本融迷人的风格、意义重大的研究和有力的原创论述于一体的医学哲学专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病因何在 PDF格式下载



看看科学家如何解释疾病,探究疾病的来龙去脉、


了解一下疾病形成的原因。不是很好理解的解释。


培养医生的书,非医学人士仅适合浏览


这本书不错,能扩大知识面。


给孩子买的,希望对他有帮助!


还没开始看,内容不好评论,大致浏览,还挺好,内容很丰富。


上海世纪的这套书,比三联的还要坑爹,很薄,价钱贵得惊人,其实也没有说多少深奥的知识,过眼云烟的读物而已。


值得一看。不用再被中国的专家忽悠啦!


这本书对于医学生来说确实很好 纸质不错 是正版的


一种科普的角度来解释和看待事物。值得购买。


看着有点闷,虽然内容还可以,但是写法不是很吸引人看下去。


  因果推断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要推断两件事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首先要求这两个事件是重复发生的,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系列数据,科学家们希望能够用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对因果关系的认识。然而由于因果关系本身的特殊性,很难得到经过验证的真实正确的结论。尤其是在流行病学方面,对病因的推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人类的健康有很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在流行病学上,控制实验条件面临着严重的伦理问题,因此在历史上为一种疾病找到真实的病因的过程总是艰难的。
  这本书中以胃炎和溃疡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历史为例,介绍了病因发现和被大众所接受认知的过程。对病因的验证标准有过几个阶段,1882年,科赫宣布他发现了引起结核病的细菌,并指出结核杆菌与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他提出,为了证明结核病是有结核杆菌引起的,经过培养,并接种到其他动物体内引发出该病。(Brock 1988)科赫的假设被他的同事勒夫勒所证实,勒夫勒提出以下三个条件用来证明某一疾病的本质是寄生的。(Brock 1988)第一,这种寄生物必须被证明在感染组织内以特有的形式和排列始终存在。第二,这种从其生物学行为中表现出致病性的生物必须能被分离并能在纯培养物中生长。第三,这种纯培养物必须在实验条件下可以引发该病。科赫原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各种微生物学家被用来证明某微生物是引发某种疾病的原因。科赫原则虽然比较严格的可以确认一种疾病的引发原因,但是由于其在临床上存在很多难以满足的限制,因此对某些微生物或病原体并不适用,比如某些微生物不能再纯培养物中生长,或者不能在除人类以外的动物体内进行培养。所以科学家们也在寻找其他的对这种因果关系进行确认的准则。
  Evans在1993年也提出了确立疾病病因的10个判据。一,接触该发病因素的人群患病率应明显高于对照的非接触人群。二,当其他影响因素得到稳定控制后,患病组对该因素的接触频率应多于非患病的对照人群。三,如在前瞻性研究中所显示的,接触该发病因素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应显著高于非接触组。四,在时间上,接触病因与发病之间的潜伏期应呈正态分布。五,宿主反应谱应随接触病因程度呈由轻到重的生物逻辑斜率。六,在接触该因素后,可测量的宿主反应(如抗体、癌细胞)应有规则地呈现阳性(接触前为阴性)或滴度增高(接触前为阳性),而在非接触人群中则不应出现这一模式。七,接触组应能在动物或人身上有较高的疾病实验重复发生率。而这种接触因素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引导,或在受控自然接触状态)作用于志愿者。八,消除或削弱发病因素或媒介物(如控制污染水或吸烟或去掉特殊因素),应减低该病的发病率。九,预防或削弱宿主接触在退订原因的反应(如给予免疫、降脂药、治疗癌症的特殊淋巴转移因子)应降低或消除该病的发生。十,整个过程应具有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意义。这十条判据中,除了最后一条,前面的九条都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条件的观察对照或实验,用统计学方法加以验证,虽然满足所有条件也比较难达到。
  Hennekens和Buring也提出了他们对流行病研究的解释框架。A.存在有效的统计学联系吗?1.这种联系是否多由机遇引起?2.这种联系是否多由偏倚引起?3.这种联系是否多由混杂因素引起?B.这种有效的统计学联系是否可以判断为因果关系?1.存在密切的联系吗?2.这种假说有生物学可信度吗?3.是否与其他研究一致?4.时间序列是否可比较?5.是否有剂量-反应关系的证据?在Hennekens和Buring的框架中,A的部分需要排除三种可能产生错误结论的因素,使用的方法包括随机化试验和混杂因素的控制以及不同试验者和观察者的结论可重复性。而B的部分则为某种解释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和可信性。
  其他一些研究者对流行病学相关的因果推断理论还包括Patricia Cheng(1997)的关于人们如何从概率信息中推断因果强度的强度PC理论。她认为,我们推断时间的原因时,使用因果强度的知觉概念来解释观察到的相关,根据概率对照描述相关(协变)的特征,即
  ∆P_c=P(e/c)-P(e/~c)
  其中,e为结果,c为可能的原因。Peng和Reggia(1990)的工作涉及“概率因果模型”并不依赖于组成P(结果/疾病)的条件概率,而依赖于组成P(疾病引起的结果/疾病)的“条件因果概率”。考虑c的他择性原因(记为a)的话,令P_a表示产生c的a的因果强度,则在a与c无关的简单情况下,可以用下式估算P_c:
  P_c=∆P_c/1-∆P(a)*p_a
  书中提出的另一观点是,疾病的解释是否会被接受要取决于它与所有现有证据的一致性。许多流行病学家认为,所有知识声称的基础就是使不同的理论体系相互连贯。Thagard 和Verbeurgt(1998)提供了一种评价连贯性的算法,另一种解释知识的连贯理论是贝叶斯式的,即如何使现有证据条件下理论解释成立的后验概率最大化。
  很多研究者近几年探究了因果网络图在流行病学病因确认方面的应用。在进行因果图模型的建立之前,我们需要提取出有待分析的变量并进行一系列假设,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给定待研究变量的情况下,没有别列举出的变量是无关的。对于参数模型,对变量的分布也存在很多假设。如果要确认研究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我们最好能够明确这些假设并做出检验。有些假设是不可检验的,所以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用因果网络这样的非参数模型来减少对未知的假设。流行病学家可以根据他们的先验知识为所有可能的病因影响因素建立一个有向无环图(DAG),其中每条有向边代表了一组因果关系。然后通过对图的一些概念,如后门路径、冲突等的定义和分析来认识整个体系的因果作用关系。
  在中医方面同样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我们知道中医相对西医有更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因此使用因果图模型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定性关系也是非常恰当的。而且贝叶斯网络的结构学习及推理原理与中医辩证的思维认知过程颇为近似,所以可以用贝叶斯网络处理不确定性知识的方法对中医辨证系统进行描述,通过贝叶斯网络技术从数据中对症状和证素见的因果关系、证素组合关系等进行计量分析和推理判断。
  即使有了现有的这些统计模型,我们对病因的认识仍存在很多困难。发现病因需要先找到相关因素,需要列出所有可能的原因才能对其进行验证,如果它真实的原因不能被观察到,比如显微镜发明之前的微生物病原体,那么发现病因基本是不可能的。另一些困难包括,流行病学家对疾病机制的阐述,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原因探究,以及上文中提到过的对照试验的伦理问题和动物实验的可复制性。
  


  E=mc2这个方程式,无论你在美国还是中国,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富有还是贫穷,都是成立的。
  我们往往认为疾病是门很专业的科学,但在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眼中,疾病完全是不一样的事情,比如营养学家会说你的疾病诱因是缺乏某种营养,病菌学家会说是因为受到了微生物的感染,中医专家说的是寒热虚实,分子遗传学认为是DNA发生了突变,多因素相关性疾病最后梳理完基因,还会加上环境的因素。
  这就是我们到医院就医,专家多如牛毛,给你开出各样处方,但就是治不好病的原因。
  疑难杂症是各类专家聚在一起会诊的机会,但又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如何分钱上。因此疾病在我这个乱读书的人看来,完全是一个社会问题。
  


完全乱点。。


完全乱点。。
+1


完全乱点+2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