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称量灵魂

莱恩·费希尔 上海科教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上海科教  

作者:

莱恩·费希尔  

页数:

20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灵魂有重量吗?电能使人起死回生吗?现代化学是如何借助古代炼金术得到发展的?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本书以轻松诙谐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科学史上一个个敢于挑战“常识”的科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发展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着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创新与保守的斗争。许许多多科学家的奇思异想在当时的背景下看似荒诞无比,颇受非议,然而他们不为所动,勇于坚持己见。尽管有很多想法随着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而被证明是错误的,但也有一些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成为后世尊奉的科学信条。

作者简介

莱恩·费希尔(Len Fisher),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物理系名誉研究员,其科学研究涉及基础物理学、食品科学、生物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他善于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向公众介绍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从而经常成为媒体报道的头条人物。他曾因研究“泡饼干中的物理学”而获得哈佛大学授予的1999年度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因大胆地把物理学应用到诸如烘烤食品如何吸收肉汁这样平凡琐碎的问题上而被《泰晤士报》投票选为“人民公敌”。除本书外,费希尔还著有《如何泡面包圈》、《剪刀、石头、布》等作品。

书籍目录

致谢引言1.灵魂有重量吗?2.伽利略和他的运动理论3.牛顿的是与非4.击穿胸衣的闪电5.愚人金6.弗兰肯斯坦依然在世7.生命是什么?8.结论:必然的奥秘附录“必然的奥秘”简例注释和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灵魂有重量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家澳大利亚广播电台的科学互动节目,节目当中,有一位建筑商打进电话,声称他能够凭借意念改变自己的体重。他说他若在浴室的磅秤上蹲下,全神贯注,就能让体重减轻1磅(约0.454千克),他还说磅秤上的读数可以为他作证。给我打电话的这个人对于他能够改变自己体重一事确实是深信不疑的。他不是第一个落入这个陷阱的人。在我们中间,谁没有过反复多次地在磅秤上踩上踩下,然后在体重的几个读数中挑选最小读数的那种经历呢?我给他讲了磅秤上的读数会随他所站位置不同而变化的道理,不过到最后.我还是恭喜他完成了一次真正的科学实验。我的祝贺绝对是真心的。真正的科学就是这样:用事实来检验自己的信仰,而这个过程常常会涉及对重量的精确测量。科学家与节食者一样,很在意重量。节食者希望的是要减去重量,而科学家则是要找到重量,因为重量比其他任何一种测量能够更好地告诉我们有关大自然的信息。伦敦皇家学会创建时的赞助人、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 Ⅱ)曾经嘲笑皇家学会的会员们“除了称量空气的重量外,终日无所事事”。


编辑推荐

《称量灵魂:漫谈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变迁》:科学咖啡馆系列。在Easy Science Cafe聊科学,别有一番意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称量灵魂 PDF格式下载



虽然本书的标题非常引人入胜,但如果希望在书中找到诸如“灵魂脱体”、“意念移物”之类话题的读者注定要失望了:这只是一本另类的科普书籍,讲述了科学史中种种挑战“常识”的斗争,或者换句话说,这是一本描写科学信仰演化过程的书。书中提到了种种关于科学的想法,在今人看来,有些想法十分可笑,有些却是天才的绝妙之作。

我们生活在现代科学的架构之下,一举一动无不与科学息息相关。可能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常识”往往比科学更易占据上风。在伽利略提出运动理论四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会下意识地使用“加速”一词来形容不再受力的物体运动(如“球加速飞出球场”之类),而将中学物理老师的教导置之脑后。借用作者妻子的话来说:科学和常识通常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这真的是件非常遗憾的事,但没有办法,谁让我们的世界是如此奇妙呢?不幸的是,科学家们未必比常人更容易接受科学对常识的挑战。他们常常也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顽固地抱着自己的观点不放,并对那些奇妙的天才想法嗤之以鼻。无论是十六世纪,还是科学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这样的科学家大有人在,敢于挑战权威(常识?)者永远只是少数。

本书是关于一种另类科学史的写法。灵魂是否有重量?什么是“光子学说”的前生今世?“避雷针”发明过程中有哪些是非恩怨?生命本质究竟是什么?……在作者笔下,科学史绝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平淡无奇,而是到处充斥着权谋,充斥着利益的斗争,甚至充斥着威胁生命的危险。科学史上有数不清的君子,同样也有数不清的小人,更多的是君子与小人的混合体。他们如同撰写《忏悔录》的卢梭,一面从事着高尚的事业,一面却毫不留情地欲将对手置之死地。真理在这些看不见硝烟的斗争中渐渐浮出水面,掌握真理者却往往等不到它被人承认的那一天。作者热衷于搜集敢于挑战“常识”的科学史资料也许同他本人的气质不无关系:费希尔曾因研究“泡饼干中的物理学”而荣膺1999年度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乐于将物理学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光学中“粒子学说”与“波动学说”之间的斗争的吧。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双缝实验”便是托马斯•杨证明波动学说的重量级炸弹。但在牛顿老大粒子学说绝对权威的阴影下,我们很难想象,可怜的托马斯先生是如何努力而又艰难地抗争的。若不是菲涅尔的论文以及“泊松亮斑”阴错阳差的诞生,恐怕托马斯先生还要继续生活在布鲁厄姆(牛顿光粒子学说的绝对崇拜者)的攻击之下。纵然获胜,亦是惨胜。一代天才,在与小布等人的斗争中消耗了大量的青春年华,甚至断送了科学生涯。现代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的发现也无法洗刷牛顿当年所犯下的错误,因为他错的不是过程,而是概念。

作者用轻松诙谐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科学史上敢于挑战“常识”的故事,他以其渊博的学识信手拈来,将科学史上诸多纷繁芜杂的事件演绎成一段段喜剧或是悲剧的小故事,使读者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在享受当代科学成就的同时体会着“真理”诞生时的种种痛苦与磨难。

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不妨依照作者的描述进行一些小小的科学实验。当然,前提是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像富兰克林那样用风筝去验证闪电的本质,没人能保证你也有那样活下来的好运。同样也不要拿白磷做实验,即使你最讨厌化学,也要记得中学老师的忠告。伽利略的实验可偶一为之,但一定要看看楼下有没有行人。

充满好奇心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本书书后的注释内容,这些可都是作者不忍舍弃却又无法放在正文中的精华。注释中收录了一篇关于“希格斯玻色子”的短文,这是美国某征文大赛的获奖文章,短短千字便将时下欧洲备受关注的LHC项目目标之一的明星粒子阐述得清晰透彻。注释中有关于科学与宗教的信仰的解释,甚至还收录了一篇马克•吐温关于避雷针的绝妙讽刺短文。有时候,科学与文学并不冲突。

书中所提的某些想法(例如称量灵魂)在今人看来的确愚蠢可笑,但这没有关系,人类正是在这种跌跌撞撞的状态下前进着,虽然步履蹒跚,却越走越快,渐行渐远。若只是抱着“祖宗家法不可改易”的念头,难保我们现在是不是还在茹毛饮血呢?没有什么人永远是正确的,伟大如伽利略、牛顿者亦不例外。就是时下的明星科学家霍金先生,即便他绝顶聪明(有许许多多故事可以验证这一点),即便《时间简史》风靡全球,即便他又出版新书,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呢?他老人家关于宇宙的“大设计”真的成立么?勇于探索,勇于挑战常识,这才是那些天才的可贵之处。

有思想,一切都够了!


本书从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科学区别于宗教、哲学等的本质:称(测)量!


比预想的薄了很多


性价比不错,书本全新。内容尚须回忆一些基本科学常识读起来才更有味道。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