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典 经典的中国
2009-9
武汉出版社
钱文忠,马瑞芳 等著
204
无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赓续繁衍的脐带,也是一个民族显示自身魅力和张力的魂魄。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路走来,文化一直是支撑这个东方古国度尽劫波,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巨人。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矢志追求的现代化梦想正在成为现实。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也正在迎接一个富裕时代的到来。印第安人有句名言:请走慢点。等等灵魂。文明演进史说明,越是发达国家,越是注重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越是富裕国民,越是注意从自己文化里寻找精神皈依。正是基于此,我们从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公益文化讲座“武汉·名家论坛”掬其精华,以期与广大读者分享。 “武汉·名家论坛”自2007年创办迄今已历时两年,论坛已成功举办130多场,接待现场听众近9万人、 网络、电视观众逾500万人次,周末到武汉图书馆听讲座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习惯。由 “武汉.名家论坛”催生的其他讲座在江城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老而又年轻的武汉让人嗅到了浓浓的书香气息。 “武汉·名家论坛”以“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大众话题、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让学术成果大众化,专业知识通俗化,力图架起名家与百姓、专家与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100多期讲座。可谓群英荟萃。用易中天教授的话来说,几乎把全国讲座名人一网打尽。这其中有走红央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钱文忠、王立群、阎崇年,著名作家梁晓声、阿来、方方、毕淑敏,知名学者周国平、刘梦溪、郭齐勇、许纪霖、深耕民间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卢勤、俞敏洪、洪昭光、刘彦斌等。让求知若渴的市民享受一道道丰富免费文化盛宴。 100多期讲座,可谓期期撞出心灵火花。从大众关注的子女教育、婚姻家庭、理财规划、职场压力、和谐人居,到开掘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素养的古典诗词、传统国学、历史人文等讲座,市民在其中接受着知识的熏陶、思想的导向、信息的传播,也沐浴着精神的洗礼。 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从来不只是书斋里的学问,也不仅仅限于学术圈内的自我欣赏和把玩,传统文化对于大众的教化与浸润,使之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熔铸于大众血脉,这是中华文化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而历久弥新的遗传密码。“武汉·名家论坛”主题立足“关注民生,陶冶情趣”,但是寻找传统与现代、学术与大众、人文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一直是我们追寻的一条主线。我们选取其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向社会推出,既是对几十位专家学术贡献的珍视,也是对部分学者近年来致力于学术成果大众化努力的一种褒扬。 这套丛书以历史文化为主线,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影响、中华传统经典赏析、武汉城市文化的独特个性等,三卷之间既相互呼应,又各自成书,浑然一体。
中国的经典,少不了四大名著,马瑞芳趣话《红楼梦》,何祚欢新解《水浒》,钱文忠从玄奘这一全新起点阐释《西游记》。 经典的中国,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萧功秦《从历史看儒家文明的生命力》,王余光谈《中国传统经典的选择与阅读》,刘梦溪辨析《国学与儒学》,李敬一讲述《古典诗词与市民人文素养》。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季度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马瑞芳,学者、教授、作家。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 王余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何祚欢,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刘梦溪,文化史研究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艺术文化学博士生导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演说家。 阿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玄奘西游说起趣话《红楼梦》我看《水浒》中国传统经典的选择与阅读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国学与儒学从历史看儒家文明的生命力古典诗词与市民人文素养
从玄奘西游说起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基本上被认为是所谓的现实主义小说。 《西游记》不能称为现实主义小说。所以,给它一个定位评价,叫浪漫主义小说。但是,《西游记》的浪漫在哪里?这个也不好说,所以称它为积极浪漫主义小说。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很奇怪的事,因为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消极浪漫主义。 奇怪在哪里呢? 这部小说基本以想象为主,展现了我们汉民族一种非常独特的想象力量,因为我们汉民族有很多优点,当然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民族,但富于想象力恐怕不是汉民族的优点,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汉族形成于公元前三世纪。 当屈原赋《离骚》的时候,他是在楚文化的背景之下,来写作品的。而《西游记》,恰恰是一部凭空虚构的小说。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红楼梦》已经成了“红学”;有很多人在研究《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对比研究,也成了一门“显学”;也有很多人在研究《水浒传》,因为早就考证出来,比如《水浒传》里宋江这个人的确是有的。但是很少有人认认真真地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西游记》。为什么?大概是因为《西游记》通俗易懂,可是问题就来了。 《西游记》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呢? 也许很多朋友会讲,这当然是一部佛教小说。 恐怕不是,我从两个方面向大家说明它不是佛教小说。 第一,《西游记》里有一个枉当虚名的男主角唐僧,实际上《西游记》的主角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当然,表面上师傅比较重要,也长得非常漂亮,长了一身又白又嫩的肉。而《西游记》里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怀着一种非常美丽而庄严的理想,吃“唐僧肉”。吃了“唐僧肉”有什么用呢?因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而正是这一点,揭示了《西游记》不是一部佛教小说。 因为,佛教讲什么?讲“苦”。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生老病死,生下来当然是苦的,你自己不苦,妈妈总会苦。所以,欧洲有一种传统把自己的生日称作“母难日”,那说明妈妈是苦的。即使你不苦,如果你被产钳夹了一下,你可能也觉得苦。生下来是苦的;老了当然是苦的;“病”,你再怎么吃补品,怎么保健,人总难逃一病,也是苦的;“死”,当然是苦的。 佛家讲生老病死,当然佛家还讲别的苦。佛家讲的“苦”有八苦。 比如,第五苦叫“爱别离”。你经常要和自己所爱的人、所喜爱的东西、所喜爱的事业分开,这是一苦。 第六苦叫“怨憎会”。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经常被迫要和你看着很不顺眼的人、你很烦的人共事,你要被迫跟他相处,你不愿意干的活领导经常要让你干,叫“怨憎会”第六苦。 第七苦叫“求不得”。这也是比较惨的。拿现在举例子,大家炒股票,你指望它涨,它却偏跌给你看,这叫“求不得苦”。你求的东西你得不到,佛教把这都归结为“五取蕴”。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佛学理论问题,我们不谈,因此,佛家讲人一生是苦的。 所以,佛家追求什么?追求一种涅槃。涅槃叫“Niiwana”。 “Nirvana”的意思在佛教理论中有很多解释,但真正的解释叫“跳出轮回”。用白话讲,我不和你们玩了,你们玩你们的,反正你们都很苦、我不玩了,因为轮回是无休无止的。这一生你也许修得好一点,下一生你还是修成一个人;如果你修得不好,下一生你可能修成一只蟑螂或者一只老鼠;再惨一点,可能连动物都修不到。所以,佛家讲跳出轮回,我要涅槃。佛家最厌倦的是在尘世间的肉体和这段生命。 可见,佛家怎么会追求长生不老呢?这完全跟佛家的根本理论抵触。 所以,《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之所以要吃唐僧肉。实际上他们是想通过吃和尚的肉而达到道家的目的,因为道家是求仙的、是求长生不老的。 这些例子说明,《西游记》不是佛教小说。当然,更不要说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二郎神、哮天犬……没有一个是跟佛教有关的。 第二,《西游记》对佛教是不尊重的。 大家可以看到,唐僧在《西游记》里是什么人物?他在《西游记》里主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哭”,第二件事情“被抓”,第三件事情“念紧箍咒”。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唐僧到达求经目的地大雷音寺后,他们去求经,见到了如来佛的两个大弟子,一个叫阿南,一个叫迦叶。 而这两位大弟子先问,唐僧你来干什么? 唐僧说,我来求经。 求经?你带人事来了没有啊?也就是带点好处来没有啊? 唐僧说,我这一路苦不堪言,哪有空给你带礼物啊。 阿南和迦叶脸色就变得很难看,你这人太不懂事,到这里求经也不意思意思?你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你长途跋涉十多万里跟我有什么关系?你不是问我求经吗?拿好处来! 唐僧没办法,唐僧有个钵,因为僧人是必须用钵吃饭和乞讨的,于是他把自己的紫金钵献出去。献出去以后这两位还不太满意。勉勉强强把经书就给了他们。 然后,他们就走了,路上一阵风把经给吹开了,大家一看这经上一个字都没有,是无字经!也就是阿南和迦叶觉得好处没拿够,那么容易给你经文?给你们的全是白纸! 孙悟空很恼火,这不是戏弄我们吗?就直接找如来佛。 孙悟空说,我和师傅万里迢迢前来求经,阿南和迦叶要索贿,索贿不成居然给我们无字经。 如来佛是怎么说的? 如来佛说,这很正常,前两天我叫人给山底下的赵长老家做了一堂法事,念一部经就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我还骂他们收得太少了。这子子孙孙如何活得下去啊?当然你要给点东西了。 这就完全是拿佛教开玩笑了。 如果《西游记》是佛教小说,怎么能如此和如来佛玩笑呢?里面几乎都是开玩笑的,没正经话。所以,我们对《西游记》认识是有问题的。它到底是部什么小说?我们可能认为它是一部最好了解的小说。因为它不像《红楼梦》有那么复杂的世事人情,也不像读《三国演义》需要对三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更不像读《水浒》对宋朝社会、对宋朝运河沿线文化必须有相当地了解,仿佛看看动画片就能理解,实际上没那么简单。 《西游记》反映了汉族民族性深处的几样东西,反映得很深刻。 曾经有记者问我,你讲讲唐僧如何。我说,我没讲唐僧我讲玄奘。那个记者很蛮横地说那玄奘就是唐僧了。我说,你想问什么?他说,如果让您在《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四个人之间选一个,你想做谁?你想成为谁?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猪八戒”。为什么?我这么回答有玩笑的成分,但也有不是玩笑的成分。 大家仔细看《西游记》小说,唐僧最喜欢的是谁?唐僧最喜欢猪八戒。猪八戒是什么样的形象?好吃懒做,一路上主要任务是找食物,找到食物以后百分之百会自己先享用,饱了以后躺一会儿,躺完了起来编些谎话,回去要跟师傅怎么说?要跟大师哥怎么说?他也打点小架,而不冒大风险,对唐僧甜言蜜语非常可爱。所以,如果真有猪八戒这个人,我们的国宝肯定是猪八戒了,不会是熊猫了。唐僧是最喜欢猪八戒的,求经成功以后,猪八戒也得了正果。这反映出一种什么心态?当然我愿意当猪八戒了,我什么苦也不用吃,担子由沙和尚挑,架由孙悟空打,日子过得很舒坦,最后还能成佛。 《西游记》里面有个沙和尚,任劳任怨,挑着担子,苦得不得了。可是,唐僧眼里基本没有他,这个徒弟对于唐僧来讲有没有恐怕都不重要,反正担子是要他挑的,什么苦活都由他来干。 回过头来看孙悟空。孙悟空非常能干,但是桀骜不驯,不太听领导的话,动不动撂挑子。怎么对付他?用特有的规章制度——紧箍咒。唐僧最大的功夫就是会念紧箍咒,把一个能干的人管住。因为你太能干了,我对付不了你。作为唐僧,既是孙悟空的领导,又是孙悟空的老师。我对付不了你,但我有上级观世音菩萨给我的一道紧箍咒,我弄得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反映了一种很奇怪的心态。 所以,《西游记》真正反映的是我们汉族心态深处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就被娱乐化,被虚幻化,被扭曲成了现在大家都熟悉的唐僧。尤其被周星驰演绎成了一个整天唠唠叨叨的唐僧。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很难说。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都很难说。现在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还有很多学者说不是,《水浒传》不一定是施耐庵写的。中国有信史的传统,但小说在中国文化当中从来都是小道,是不重要的,过去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会正经去写小说,所以不知道。 但是,毫无疑问《西游记》的作者对玄奘这个人物是不太理解的。为什么不太理解?我们可以看玄奘在历史上真实人物,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的确不容易被汉族文化所理解。 他的独特性在哪里呢? 第一,玄奘去印度求经。我们知道,到印度去求经的,玄奘绝不是唯一一个,也不是第一个,玄奘在印度呆的时间也不是最长的,玄奘求经所经历过的国家和地区也不是最多的。 那么,玄奘的特点在哪里? 玄奘是非常罕见的。完全凭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这一壮举的,这很难得,历史上很多出境的都大量担负着政治使命。 如张骞通西域,那是皇帝派他去的,给他配备了足够的东西,皇帝是支持的。 郑和下西洋就更不必说了。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并不是为了别的。但是,郑和下西洋时带着一支庞大的军队,郑和一路上是非常和平地进行文化交流的。他也是有国家支持的。
他是唐朝的一位伟大僧人,法号玄奘。他徒步十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天竺取经。他的西行之路,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享有如此赞誉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将为我们展示一部传奇而真实的玄奘西游! ——钱文忠·《从玄奘西游说起》 《红楼梦》是百读不厌、百说不厌的书。人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研究《红楼梦》,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流言家看到宫闺秘事。而我看到的,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更是有趣的小说。所以我要趣话《红楼梦》。我不是按一个一个人物来趣话,而是按照《红楼梦》小说本身的走向,从情节发展找最有趣的人生事件,看看它到底有趣在什么地方。 ——马瑞芳·《趣话》 我们在阅读中国的传统经典,它是围绕一个悠久文化的传承,我们读这些书就是对这个文化传承的一种努力,读这些书对我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有帮助,对我们的时间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有帮助;读这些书是你成为这个民族精英的一个工具。你可能赚了很多钱或者你可能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没读过这些书,在这个民族里,你仍然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你不可能成为这个民族的精英。这些书是成为精英素质的一个必备的条件。 ——王余光·《中国传统经典的选择与阅读》
李敬一、萧功秦、刘梦溪、阿来、王余光、何祚欢、马瑞芳、钱文忠联袂奉献《中国的经典 经典的中国》,大家说给大家听。『央视百家讲坛』明生学者等,『江城名家讲坛』再起风云。 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名家的谈话风格;学习名家勤奋好学、自强不息、敦厚质朴的品格,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学会阅读经典名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培养。
无
前几日听鲍鹏山讲水浒,颇有些感悟,觉得很多东西,都与自己有共鸣之处,还有很多东西,超出了我的领悟。此番读《中国的经典经典的中国》同样生出很多感悟,虽不免浅薄,但拿来说说,纵然会贻笑方家,也不枉这一番思考。先说《西游记》,记得小时候颇有些小聪明,于是,便不用好好学习,也能轻松独占鳌头,如此,自然大受老师欢迎,盖中国之国情总是如此:老师总是爱学习好的学生吧。我那时既是如此,因为老师宠爱,所以被破格可以看图书馆里的书。那时,我们小学的图书馆是从不开放的,而我能看,绝对是莫大的特权。在这特权之下,《西游记》便闯入了我的视野。在此之前,也曾看过“小人书”般的西游记,但渐渐长大之后,便觉得“小人书”所写甚少,颇不过瘾,愈发想看那齐全的了。于是,拥有特权之后的我,狠狠地大看了《西游记》一番。看完之后,与当时电视上反复播放的电视剧版本一对照,发现电视剧非但少了很多故事,便是演出来的部分也是删改甚多,远没有书里写得那样精彩,于是便对自己看过原著而别人没有看过这一件事,暗暗欢喜,觉得是比别人大得多的荣耀。那时候,对于《西游记》并没有多深的理解,最大的感情就是崇拜孙悟空,讨厌唐僧,觉得唐僧这么一个白痴的和尚,怎么会被如来选定,去做西天取经的大事,就算选我,也要比他强得多吧。这种感情多了,对《西游记》的设计便愈发不满,甚至开始鄙视孙悟空。比如,和妖怪打架,每次都用定身咒定住,然后一棍子一个打死算了,省的总是这么麻烦,看来孙悟空也不怎么聪明。这样的感觉越来越浓烈之后,便觉得《西游记》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初中时候,年龄渐长,见识渐增,多少知道了些《西游记》表象之外的东西,比如,每次孙悟空要打死某个妖怪的时候,如果是有背景的妖怪,那么肯定会有人来叫“手下留情”,然后把那个妖怪带走,如果是没背景的妖怪基本就都被打死了。从这点上,多少看出了《西游记》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内容。到这个时候,便觉得《西游记》确实可以称作名著了。再之后,听到钱文忠先生讲玄奘,感觉这真实的玄奘要比《西游记》中的唐僧强太多了,简直是神与蠢人的差别。真实的玄奘西游的精彩程度,完全不比《西游记》逊色。《西游记》有太多民间的元素,这让他得到更多民间的掌声的同时,却也失去不少历史的精彩。再谈《水浒》。未看《水浒》原著之前,从电视上看过不完全的电视剧,演到梁山小聚义就没了,当时不知道,还以为《水浒》只有这点内容。后来看到原著,才知道,这电视剧跟西游记的电视剧一样,都是删减版,与原著相比,要无趣的多了。可惜,那套借来的《水浒》被我不小心丢了,非但没得看,反而要赔偿别人,虽然后来因为我的穷苦而不了了之,但心底却是留下一些伤痕,而全读水浒,不得不又推迟了一些时间。大学时期,才真正的看了一些《水浒》,但是,那时候读书的兴趣已然不再浓厚,于是这《水浒》便在断断续续地情况下勉强看完,看完之后,非但没了对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敬仰,反而是多了很多鄙视和愤怒,在我看来,梁山之上,十有八九都算不上英雄。其实,早在高中时候,我便写过一篇为潘金莲平反的文章,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该文只在同学好友间小范围传阅,而未有稍微大一点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反思,但是,之后却很少动笔了。前几天以及几月之前的某几天,听过鲍鹏山先生讲的《水浒》,突然发现其很多看法与我相同,心里窃喜,莫非这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呵呵,我也是英雄了。而《中国的经典经典的中国》中所表达的很多观点,也同样与我有契合之处,看来,不仅是我,很多人都有这种反思,而我,在没有做深入的研究的情况下,能得出这样的思考,实在太难得了,不得不佩服我的智慧。鲍鹏山讲水浒人物,专从人性分析,何祚欢讲水浒人物,专从“市井气”分析。然而,“市井气”也是人性之一种,所以,两人观点殊途同归,只不过一个从大处着手一个从小处着手罢了。而我并不知从何着手,只是凭着直观的感觉,得出很多相同的观点,实在是有些幸运了。对于武松的看法,我更倾向于鲍鹏山。我觉得水浒中唯一的英雄是鲁智深,余下半个英雄是武松。或许,这是因为评书话本和小说的内容之间有所差别而导致的结论不同吧。不过,对于宋江的看法,倒都是甚为接近的,宋江是比刘备更无能却收揽众多人才的奸雄。最后是《红楼梦》。初中高中都有课文,选《红楼梦》中片段,一个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个是《林黛玉进贾府》以及选修课本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几个片段当时读来都非常喜欢,于是课余去借来《红楼梦》准备好好读一番。结果书到手之后却怎么也无法持续的读下去,一者,我当时最喜欢的是武侠小说和《萌芽》中的文章,这经典名著早以不读了,二者,这书中虽然大部分字都认识,但时不时跳出来的生僻字、异形字依然让我无奈。对于不认识的字,我既不想查字典,又不想囫囵过去,于是,只好来个彻底的,把书扔下,不读了。于是,一部《红楼梦》反复读了好多年,最多持续读到第十二章,后面的章节随便翻翻,也不知道具体看了多少,反正是不多罢了。但是,我对于《红楼梦》的推崇还是比较能跟风的,由于他的艺术价值确实高于其他三大名著,尤其是我比较喜欢的诗词更是大大超越其他三部,所以,对《红楼梦》我始终有着比较客观的评价——虽然,这是四大名著中我看的最少,最不喜欢的作品。后来看了一些品读《红楼梦》的书,越来越觉得《红楼梦》的好,可是始终还是没有再读。因为我有一个毛病,就是爱看书评,却未必去读该书。对于红楼梦更是如此。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我看《霸王别姬》的影评看了百十来篇,可电影却一次都没看过。这无疑是个奇怪的事。可是,如今,我又想看看《红楼梦》了,一来,确实被《中国的经典经典的中国》这书中马瑞芳的解读所吸引,二来,自己的欣赏水平确实又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需要靠对经典的领悟,来检验自己的欣赏能力。只是,如今,工作实在太忙,待度过这段繁忙期,再下功夫仔细研读吧。《中国的经典经典的中国》这本书,思想既别出机杼,文学性又很强,然而,文字之中毫无装逼的痕迹,完全一派通俗与浅显,而道理讲得又极为通彻。说到这里,我想,也许,这就是它勾引我写出这么多文字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刚看完”中国的经典经典的中国”一书,其中最喜欢钱文忠的”从玄奘西游说起”,风趣,幽默,诙谐。将一段年代久远的历史讲说的如此生动,有趣。还记得当初百家讲坛里钱先生开讲“玄奘西游记“时,我一集不落的看了小三个月。后来觉得不过瘾,又买下了整部的光盘观看,其中让我了解了“唐僧取经”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曾经非常喜欢西游记的我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了历史的真实。感谢季先生重开梵文巴利文专业,也感叹钱文忠的执着,几十年的坚持,几十年的专研,才使我们能够在百家讲坛上听到钱文忠讲的“玄奘西游记”。这是一门快要失传的学问,钱文忠现在就像唐朝时的玄奘那样,将取回的“经”给我们这些普通人翻译出来,再用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很了不起,非常了不起。建议大家多去看看钱文忠的著作,本人有幸拜读过几本,非常不错,用现在的话来说,越是你不知道的就越有神秘感,越是精辟的就越有感觉。
文学产生于草根还是贵族,这个我不清楚,因为没有做过这个方面的调研,也没有学过这个专业。读阿来《文学表达的民间来源》后觉得,无论是来自草根还是贵族,都必然要到草根中吸取营养,并且要靠广大的草根来发扬和改进。草根的文学,多是天然纯朴之美,而贵族的文学,多是精雕细琢之美。而,真正的文学,或者说真正美的文学,是将两种美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文学之美,不排斥草根,自然也不排斥贵族。譬如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阿来的《尘埃落定》,都是既从草根中吸取了足够的养料,又以贵族的精细雕琢,来描绘真正美好的文字世界。阿来是个值得尊敬的作家,中国当代作家中,能不为世俗所牵绊而专心创作的人实在是太少,阿来是其中一个。所以,无论是他先前的《尘埃落定》还是今天的《格萨尔王》,都是数年磨一剑的经典之作。阿来的书所体现的文学创作方向,与我的分析很吻合,即草根与贵族的融合。其实,这应该也是阿来这篇文章中所表现的思想。因为,当下占据主流地位的文学家们,过于强势的推行贵族文学,而遗忘甚至故意忽略草根文学,才使得阿来不得不呼吁,对草根文学应该有更多的关注吧。我执意将文中的“民间文学”叫做“草根文学”,是因为,这草根二字更有一些亲切感,更有一些泥土的清新气息,以及野草的蓬勃生命力。我觉得,这是贵族文学最欠缺的东西。因为高高在上的时候太多了,而最终丧失了创新的能力甚至创新的欲望,如此一来,即使是最优秀的笔,没有了作为血液来源的墨,依然写不出美好的文章。墨来自于泥土,来自于最底层,草根也是这个意思,没有底层所提供的最鲜活的想象力,最广阔的选材空间,那么,文字再怎么加工,也不是真正的美,不是真正被人民所接受的美。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之外,其他三本基本都可以算作民间文学,基本都是靠民间艺人以及老百姓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只是到了明代才由文人编写成书,再反复修正,最终成为经典。可见,草根的生命力是何其顽强,草根的创造力是何其强大。即使是最为贵族的《红楼梦》也是作者败家之后,深悉了世事人情才写成的,这其中纵然有他贵族的生活体验在内,但来自草根的影响,同样给他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可以假设,没有真正接触草根的生活,对于刘姥姥等草根人物的描画,绝不会那么传神。如今的文学界,草根正在逐渐兴起,而贵族们恐慌于草根的崛起速度,往往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打压,于是草根也对贵族横眉冷对起来。实际上,对立未必是错,但是相互学习必然会有双赢的结果。双方如果能有更多的宽容,无论是作为文学形式还是文学阶级,这毛对都不是不可调和的。中国的文学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道路,这条路,是要草根和贵族一起开拓出来的。读这些文章读出这样的想法,也不知道对不对。惭愧之余,依然不忘说声,愿中国能出些真正影响世界的经典,愿世界都能感受经典的中国。
节选上过百家讲坛的节目,都是讲中国的传统与文化,只选了一部分,看到的是冰山之一角都不到,告诉我们怎么阅读传统文化,理解传统的经典。值得一读!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让我一眼看上的就是“趣话《红楼梦》”这篇,这怎么趣?如何趣,可能在于本人本身在四大名著中就偏好红楼梦,所以好奇的驱使下就买了这本书。书中从08年重拍红楼梦的选秀活动开始着手,到身边的人对红楼梦的看法,再到自己对红楼梦这本书理解,借古喻今,这种写法还并不多见,颇有意思。那这“趣话”是怎么趣的呢?看的时候,让我忍俊不禁的是外国友人居然看不懂红楼中的宝黛情。外国名著中的爱情我们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爱的很透明、很猛烈,而我们中国名著中的爱情却是很朦胧、很含蓄,可想而知,看惯了透明、猛烈的爱情,再看朦胧、含蓄的爱情,确实不容易理解,可想而知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又有了想重新温习一遍红楼梦的感觉,想细细研究一下,让我在文学造诣上能上升到新一层的境界。
各路学者,讲述自己对中国经典的理解,文章。对于学习文学来说还算不错。可以看看。不错。
新中国成立60年了,但是我们伟大祖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这个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这本书中承载着先贤和我们民族太多的智慧,传统文化虽已成为过去,但今天我们的一言一行仍受其影响,我们应吸取精华,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透过《经典的中国,中国的经典》这扇窗口,让你了解这个有根的伟大民族,从而更好的引导读者从民族之根中汲取营养。
百家讲坛经典人物力作,值得欣赏。
中国的经典 经典的中国,读有益。
以一种愉悦的心情来赏读这本书,每次重读都有新的收获,一个民族,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的根才何处,才能真正的发展壮大,现代的中国人都需要重读经典,重温历史,只有这样才能让伟大的祖国以坚实的步伐快步前进!!!!!
武汉论坛的讲演整理稿,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还不错。
经典作品,更需要用诚心去读
没细看。简单的翻了下,讲坛式的
每位学者一篇讲座,看后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书中间还有彩色插图。正在阅读中……
好书,大家之谈,值得读
帮助理解名著。喜欢。收藏、学习,引导孩子学习使用。 送货快,包装好,适合所有年级的学生看,很赞的一本好书!给个好评吧!
帮助理解名著。喜欢。
此书就是,著名学者的演讲记录。还是听听演讲好
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白活了,应该多读些书的。这本就是不错的选择。
适合大人阅读的书,比较好的质量
见过盗版的书,认为值得认真阅读,于是购买正版,收藏并不时阅读领悟
正版的,蛮好的,不错,很好!
好书好书一本不错的好书!11111111111
非常棒啊,受益匪浅。推荐!!!
书的质量很好,读了很长知识。
非常好的书,我读了感觉有收益,孩子读了一定比我收益更多。
印刷不错。只是太简单了些
表示很好啊
收藏、学习,引导孩子学习使用。
不是像标题说的那样
在图书馆看到的,虽然学校有免费资源,但还是想买一本
个人感觉还不错。
价值高于价格
这是武汉市“名家讲坛”的选辑,虽然书名有点太大,名过其实,不过总得来说里面的文章还不错。特别是开篇的钱文忠的《从玄奘西游记说起》、以及结尾的萧功秦的《从历史看儒家文化的生命力》和李敬一的《古典诗词与市民人文修养》,从中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对国学、对传统的拳拳之心和历史责任感,愚人最为喜欢。其它几篇也各有特色,读之都有收获。
这本《中国的经典 经典的中国》,在介绍国学的书中,质量应属中等偏上,适于入门者阅读。
****://mail.sxu***/blog/index.php?file=viewlog&uid=1455&id=1541
武汉出版社的这套书一共三本,个人感觉如下,
《从玄奘西又说起》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讲了许多西游记中不为人所知的思想内涵,衬托出真玄奘的伟大。《趣话红楼梦》是本书写得最好的一篇,宝黛之间的浓浓情意跃然纸上,而《我看水浒》着重写了武松及宋江,有点意思。《中国传统经典的选择与阅读》非常实用,个人觉得前四史和论语、孙子兵法和四大名著应该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学生必读的书!
后面几篇文章比较一般,最后一篇古典诗歌略微好些。
很好,几个学者的在“武汉 名家讲坛》的国学讲座,其中的何祚欢的《我看<水浒》就很有独到的见识,他认为《水浒》并不是反映农民起义的书,因为108将只有1人是农民,其余的是朝廷官员、渔民、自由职业者、土匪、城市游民等等。他和结合说书人的理解,对《水浒》对武松、宋江的刻画,提出了观点;另外,对孙二娘滥杀无辜进行了谴责。
应该称之为对“国学”文学的讨论更为恰当。
全书个人比较喜欢一开始钱文忠的文笔,后面那些大家主要就谈什么是“经典”,观点基本一致。
算不上非常好的书。很一般
这就是中国的经典
此书原来是武汉讲坛名家发言稿辑成,买来后是有些后悔,也事关自己买前没有了解此为何书。并非此书不好,却是于我无多益处。这本书正像序言所说,适合青少年朋友读一读,可做读经典的窥门小吃。另外亦可作为初读经典之后的思考比量。
不愧都是大家,经典,深刻!
果然经典,值得看,以及回味
品相还行,未看呢。
不错的书,是正品,个人很喜欢这种类型的书
里面的人我一个也不认识,当初真是头脑发热才会买这本书!!!现在真后悔。
很不错,用心读一读吧,或许就少了些现实的斗争!
就钱文忠的阿来的文章值得一读
前三篇讲西游、红楼梦、水浒的和最后一篇讲古诗词比较好懂 中间几篇如国学与儒学就稍微有点学术味道了 其实对大众来说 不是不愿意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而是想提高时发现太高深了 不知如何提高或是以什么方式提高 所以诚挚的希望大师们写文章时学术味道可以淡一点 以更易懂的方式面向大众
这本书看过之后才发现其中的内容我在其它地方全都看到过了,所以拿到书后远没有想象中的惊喜,所以也谈不上经典。书的质量还好,只是有拼揍之嫌,不过也许是因为先有论坛后有书的缘故吧。
“中国的经典 经典的中国”,还可以。
只能说这本书还行吧,是些名家的经验之谈。读读也有些启发。
买了感觉是浪费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