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牛棚杂忆

季羡林 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作者:

季羡林  

页数:

308  

Tag标签:

无  

前言

《牛棚杂忆》写于1992年,为什么时隔六年,到了现在1998年才拿出来出版。这有点违反了写书的常规。读者会怀疑,其中必有个说法。 读者的怀疑是对的,其中确有一个说法,而这个说法并不神秘,它仅仅出于个人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一点私心而已。我本来已经被“革命”小将——其实并不一定都小——在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可否极泰来,人间正道,浩劫一过,我不但翻身起来,而且飞黄腾达,“官”运亨通,颇让一些痛打过我,折磨过我的小将们胆战心惊。如果我真想报复的话,我会有一千种手段,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进行报复的。 可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打击,报复,穿小鞋,耍大棒。难道我是一个了不起的宽容大度的正人君子吗?否,否,决不是的。我有爱,有恨,会妒忌,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动报复之念,我立即想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一个山头,哪一个派别,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异化为非人。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畜生吃人,因为它饿。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而人则不然。我这里所谓“非人”,决不是指畜生,只称他为“非人”而已。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于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报复。 但是,这只是冠冕堂皇的一面,这还不是一切,还有我私心的一面。 了解“十年浩劫”的人们都知道,当年打派仗的时候,所有的学校、机关、工厂、企业,甚至某一些部队,都分成了对立的两派,每一派都是“唯我独左”、“唯我独尊”。现在看起来两派都搞打、砸、抢,甚至杀人,放火,都是一丘之貉,谁也不比谁强。现在再来讨论或者辩论谁是谁非,实在毫无意义。可是在当时,有一种叫做“派性”的东西,摸不着,看不见,既无根据,又无理由,却是阴狠、毒辣,一点理性也没有。谁要是中了它,就像是中了邪一样,一个原来是亲爱和睦好端端的家庭,如果不幸而分属两派,则夫妇离婚者有之,父子反目者有之,至少也是“兄弟阋于墙”,天天在家里吵架。我读书七八十年,在古今中外的书中还从未发现过这种心理状况,实在很值得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认真探究。 我自己也并非例外。我的派性也并非不严重。但是,我自己认为,我的派性来之不易,是拼着性命换来的。运动一开始,作为一系之主,我是没有资格同“革命群众”一起参加闹革命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这呼声响彻神州大地,与我却无任何正面的关系,最初我是处在“革命”和“造反”的对象的地位上的。但是,解放前,我最厌恶政治,同国民党没有任何沾连。大罪名加不到我头上来。被打成“走资派”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是应有之义,不可避免的。这两阵狂风一过,我又恢复了原形,成了自由民,可以混迹于革命群众之中了。 如果我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话,我本可以成为一个逍遥自在的逍遥派,痛痛快快地混上几年的。然而,幸乎?不幸乎?天老爷赋予了我一个犟劲,我敢于仗义执言。如果我身上还有点什么值得称扬的东西的话,那就是这一点犟劲。不管我身上有多少毛病,有这点犟劲,就颇值得自慰了,我这一生也就算是没有白生了。我在逍遥中,冷眼旁观,越看越觉得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倒行逆施,执掌全校财政大权,对力量微弱的对立派疯狂镇压,甚至断水断电,纵容手下喽啰用长矛刺杀校外来的中学生。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并不真懂什么这路线,那路线,然而牛劲一发,拍案而起,毅然决然参加了“老佛爷”对立面的那一派“革命组织”。“老佛爷”的心狠手毒是有名的。我几乎把自己一条老命赔上。详情书中都有叙述,我在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不加入一派则已,一旦加入,则派性就如大毒蛇,把我缠得紧紧的,说话行事都失去了理性。十年浩劫一过,天日重明;但是,人们心中的派性仍然留下了或浓或淡的痕迹,稍不留意,就会显露出来。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一多半是十年浩劫中的对立面,批斗过我,诬蔑过我,审讯过我,踢打过我。他们中的许多人好像有点愧悔之意。我认为,这些人都是好同志,同我一样,一时糊涂油蒙了心,干出了一些不太合乎理性的勾当。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一个真理。如果让这些本来是好人的人知道了,我抽屉里面藏着一部《牛棚杂忆》,他们一定会认为我是秋后算账派,私立黑账,准备日后打击报复。我的书中虽然没有写出名字——我是有意这样做的——,但是,当事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对号入座,易如反掌。怀着这样惴惴不安的心理,我们怎么能同桌共事呢?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局面,所以我才虽把书写出却秘而不宣。 那么,你为什么干脆不写这样一部书呢?这话问得对,问得正中要害。 实际上,我最初确实没有写这样一部书的打算。否则,十年浩劫正式结束于1976年,我的书16年以后到了1992年才写,中间隔了这样许多年,所为何来?这16年是我反思、观察、困惑、期待的期间。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条蠢驴,对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这是我的希望——,至今还没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有不少人早就认识了它的实质,我却是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我实在感到羞耻。 我的脑筋一旦开了窍,我就感到当事人处理这一场灾难的方式有问题。粗一点比细一点好,此话未必毫无道理。但是,我认为,我们粗过了头。我在上面已经说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受蒙蔽的。就算是受蒙蔽吧,也应该在这个千载难遇的机会中受到足够的教训,提高自己的水平,免得以后再重蹈覆辙。这样的机会恐怕以后再难碰到了。何况在那些打砸抢分子中,确有一些禽兽不如的坏人。这些坏人比好人有本领,“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个常用的词儿:变色龙,这一批坏人就正是变色龙。他们一看风头不对,立即改变颜色。有的伪装成正人君子,有的变为某将军、某领导的东床快婿,在这一张大伞下躲避了起来。有的鼓其如簧之舌,施展出纵横捭阖的伎俩,暂时韬晦,窥探时机,有朝一日风雷动,他们又成了人上人。此等人野心大,点子多,深通厚黑之学,擅长拍马之术。他们实际上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潜在的癌细胞,迟早必将扩张的。我们当时放过了这些人,实在是埋藏了后患。我甚至怀疑,今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总起来看,是安定团结的,大有希望的。但是社会上道德水平有问题,许多地方的政府中风气不正,有不少人素质不高,若仔细追踪其根源,恐怕同十年浩劫的余毒有关,同上面提到的这些人有关。 上面是我反思和观察的结果,是我困惑不解的原因。可我又期待什么呢? 我期待着有人会把自己亲身受的灾难写了出来。一些元帅、许多老将军,出生入死,戎马半生,可以说是为人民立了功。一些国家领导人,也是一生革命,是人民的“功臣”。绝大部分的高级知识分子,著名作家和演员,大都是勤奋工作,赤诚护党。所有这一些好人,都被莫名其妙地泼了一身污水,罗织罪名,无限上纲,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真不知是何居心。中国古来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但干这种事情的是封建帝王,我们却是堂堂正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作所为之残暴无情,连封建帝王也会为之自惭形秽的。而且涉及面之广,前无古人。受害者心里难道会没有愤懑吗?为什么不抒一抒呢?我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然而到头来却是失望,没有人肯动笔写一写,或者口述让别人写。我心里十分不解,万分担忧。这场空前的灾难,若不留下点记述,则我们的子孙将不会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今天的青年人,你若同他们谈十年浩劫的灾难,他们往往吃惊地又疑惑地瞪大了眼睛,样子是不相信,天底下竟能有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大概认为我在说谎,我在谈海上蓬莱三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有一段时间流行过一阵所谓“伤痕”文学,然而,根据我的看法,那不过是碰伤了一块皮肤,只要用红药水一擦,就万事大吉了。真正的伤痕还深深埋在许多人的心中,没有表露出来。我期待着当事人有朝一日会表露出来。 此外,我还有一个十分不切实际的期待。上面的期待是对在浩劫中遭受痛苦折磨的人们而说的。折磨人甚至把人折磨致死的当时的“造反派”实际上是打砸抢分子的人,为什么不能够把自己折磨人的心理状态和折磨过程也站出来表露一下写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呢?这一类人现在已经四五十岁了,有的官据要津。即使别人不找他们算账,他们自己如果还有点良心,有点理智的话,在灯红酒绿之余,清夜扪心自问,你能够睡得安稳吗?如果这一类人——据估算,人数是不老少的——也写点什么东西的话,拿来与被折磨者和被迫害者写的东西对照一读,对我们人民的教育意义,特别是我们后世子孙的教育意义,会是极大极大的。我并不要求他们检讨和忏悔,这些都不是本质的东西,我只期待他们秉笔直书。这样做,他们可以说是为我们民族立了大功,只会得到褒扬,不会受到谴责,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就这样,我怀着对两方面的期待,盼星星,盼月亮,一盼盼了12年。东方太阳出来了,然而我的期待却落了空。 可是,时间已经到了1992年。许多当年被迫害的人已经如深秋的树叶,渐趋凋零;因为这一批人年纪老的多,宇宙间生生死死的规律是无法抗御的。而我自己也已垂垂老矣。古人说:“俟河之清。”在我的人寿几何两个期待中,其中一个我无能为力,而对另一个,也就是对被迫害者的那一个,我却是大有可为的。我自己就是一个被害者嘛。我为什么竟傻到守株待兔专期待别人行动而自己却不肯动手呢?期待人不如期待自己,还是让我自己来吧。这就是《牛棚杂忆》的产生经过。我写文章从来不说谎话,我现在把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希望对读者会有点帮助。但是,我虽然自己已经实现了一个期待,对别人的那两个期待,我还并没有放弃。在期待的心情下,我写了这一篇序,期望我的期待能够实现。 1998年3月9日

内容概要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去世后,由其子季承首次授权出版的季羡林文集图文珍藏版。季羡林先生一生经历坎坷,五十多岁遭遇文化大革命,命运从此突增波折,劳改、批斗,没有了自由……《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详述了自己十年动乱期间的生活、思想及著书的经历,其中的豁达与乐观令人动容,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日,字希逋,又字齐奘。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一生精通12国语言,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书籍目录

牛棚杂忆
祝词
自序
缘起
从社教运动谈起
1966年6月4日
对号入座
快活半年
自己跳出来
抄家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千钧一发
劳改的初级阶段
大批斗
太平庄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牛棚生活
牛棚转移
半解放
完全解放
余思或反思
后记
忆往述怀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我的读书经历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赋得永久的悔
寸草心
老猫
二月兰
怀念西府海棠
北京忆旧
重返哥廷根
月是故乡明
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
我的女房东
西谛先生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回忆陈寅恪先生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许国璋先生
痛悼克家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关于母亲,我已经写了很多,这里不想再重复。我只想写一件我决不相信其为真而又热切希望其为真的小事。 在清华大学念书时,母亲突然去世。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赶回清平,送母亲入土。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有一天夜里,我正睡在里间的土炕上,一叔陪着我。中间隔一片枣树林的对门的宁大叔,径直走进屋内,绕过母亲的棺材,走到里屋炕前,把我叫醒,说他的老婆宁大婶“撞客”了——我们那里把鬼附人体叫做“撞客”——撞的客就是我母亲。我大吃一惊,一骨碌爬起来,跌跌撞撞,跟着宁大叔,穿过枣林,来到他家。宁大婶坐在炕上,闭着眼睛,嘴里却不停地说着话,不是她说话,而是我母亲。一见我(毋宁说是一“听到我”,因为她没有睁眼),就抓住我的手,说:“儿啊!你让娘想得好苦呀!离家八年,也不回来看看我。你知道,娘心里是什么滋味呀!”如此刺刺不休,说个不停。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懵懵懂懂,不知所措。按理说,听到母亲的声音,我应当号啕大哭。然而,我没有,我似乎又清醒过来。我在潜意识中,连声问着自己:这是可能的吗?这是真事吗?我心里酸甜苦辣,搅成了一锅酱。我对“母亲”说:“娘啊!你不该来找宁大婶呀!你不该麻烦宁大婶呀!”我自己的声音传到我自己的耳朵里,一片空虚,一片淡漠。然而,我又不能不这样,我的那一点“科学”起了支配的作用。“母亲”连声说:“是啊!是啊!我要走了。”于是宁大婶睁开了眼睛,木然、愕然坐在土炕上。我回到自己家里,看到母亲的棺材,伏在土炕上,一直哭到天明。 我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希望它是真的。倚闾望子,望了八年,终于“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独子,对母亲来说不也是一种安慰吗?但这是多么渺茫,多么神奇的一种安慰呀! 母亲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我的婶母 这里指的是我九叔续弦的夫人。第一位夫人,虽然是把我抚养大的,我应当感谢她;但是,留给我的却不都是愉陕的回忆。我写不出什么文章。 这一位续弦的婶母,是在1935年夏天我离开济南以后才同叔父结婚的,我并没见过她。到了德国写家信,虽然“敬禀者”的对象中也有“婶母”这个称呼,却对我来说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一直到1947年,也就是说十二年以后,我从北平乘飞机回济南,才把概念同真人对上了号。 婶母(后来我们家里称她为“老祖”)是绝顶聪明的人,也是一个有个性有脾气的人。我初回到家,她是斜着眼睛看我的。这也难怪,结婚十几年了,忽然凭空冒出来了一个侄子。“他是什么人呢?好人?坏人?好不好对付?”她似乎有这样多问号。这是人之常情,不能怪她。

后记

我从1988年3月4日起至1989年4月5日止,断断续续,写写停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为本书写了一本草稿。到了今年春天,我忽然心血来潮,决意把它抄出来。到今年6月3日,用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抄成定稿。草稿与定稿之间差别极大,几乎等于重写。 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否则,我只能说谎了。定稿与草稿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定稿中的刺儿少了一点,气儿也减了一些。我实际上是不愿意这样干的,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尔。 我在书中提到的人物很不少的。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有三种情况:不提姓名,只提姓不提名,姓名皆提。前两种目的是为当事人讳,后一种只有一两个人,我认为这种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危害极大,全名提出,让他永垂不朽,以警来者。 无论对哪一种人我都没有进行报复,事实俱在,此心可质天日!“文革”后,我恢复了系主任,后来又“升了官”,在国家权力机构中也“飞黄腾达”过。我并不缺少报复的能力。 我只希望被我有形无形提到的人对我加以谅解。我写的是历史事实。我们“文革”前的友谊,以及“文革”后的友谊,我们都要加以爱护。 现在统计了一下,我平生著译的约有八百万字,其中百分之七八十是“文革”以后的产品。如果“文革”中我真遂了“自绝于人民”的愿,这些东西当然产生不出来。 这对我是一件大幸呢?还是不幸?我现在真还回答不上来——由它去吧。 1992年6月3日写完


编辑推荐

《牛棚杂忆(季羡林诞辰一百周年图文纪念版)(插图版)》由季羡林所著,内容丰富,记录了季羡林先生人生轨迹的自传,及其“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亲身经历,极富可读性和教育意义。图书版式设计简洁素雅,封面装帧独特醒目,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季羡林写的几《牛棚杂忆(季羡林诞辰一百周年图文纪念版)(插图版)》,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牛棚杂忆 PDF格式下载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
  是和泪写成的。
  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
  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
  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
  走向人间吧。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
  而是一面镜子,
  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
  照见绝望和希望。
  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
  一片赤诚。
  
  这是季羡林先生在《牛棚杂忆》开篇写下的一段祝词。短短的几句话,将全书的基调交待得一清二楚。我就是怀着稍显沉重的心情,翻开《牛棚杂忆》这一本小书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席卷了整个中国,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作为中国文化的前沿阵地,北京大学不可避免地被卷进了这场风波。在批判封资修的浪潮中,时任北京大学东方语系主任的季羡林先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被昔日的学生、同事揪去劳改和批斗,见证了许多荒谬之极的历史事件。
  《牛棚杂忆》正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经历的一本回忆录,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在“十年浩劫”中失去尊严和自由的“牛棚生活”。
  对那段历史稍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对于“十年浩劫”的亲历者,尤其是被冲击者而言,那段经历无疑是沉痛的。然而令人感动的是,在《牛棚杂忆》中,我们看不到辛辣的言辞,季羡林先生是以自省之笔,纪录了自己“文革”中的不幸遭遇,笔调幽默甚至调侃,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季羡林先生出书的目的不是如一些人担心的那样,要揭露谁的真实面目,或是报当年的一箭之仇,而是如他自己所说,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从中不难看出季羡林先生的豁达与从容。
  此外,武汉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牛棚杂忆》中,还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对自己读书经历、故地、母校的点滴回忆,以及多篇追忆和悼念旧时师友的文章。文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真实地再现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与师友的交往细节。书中所追忆和悼念的师友,均被大多数读者所熟悉。这其中有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胡适先生,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及诗人臧克家先生等。季羡林先生与他们之间亦师亦友,感情颇深,诸多细节令人动容。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本次出版的《牛棚杂忆》中,我们能看到近六十张出自季羡林先生家庭相册的珍贵照片,其中多张为首次公开,记录了季先生人生各个阶段的精彩瞬间,使整本书更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有人说,要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走他走过的路,读他读过的书。那么,要想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书中随他重走旧时路。在2011年8月6日,季羡林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翻开这本《牛棚杂忆》,如季先生生前期待的那样,在字里行间总结教训和“经验”,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纪念季羡林诞辰100周年,季羡林之子季承首次授权图文纪念版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我能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真心推荐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记》。文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浩劫,是对精神和文化最为残忍的摧残,以史为鉴,空前,希望绝后,是季先生对这本书的期望。


记录了季羡林先生人生轨迹的自传,大量季羡林先生生前各个人生阶段的珍贵照片,生动再现了季羡林先生的传奇人生。


季羡林用幽默的方式书写牛棚时光,传递一种精神,而且正好想研究文革,是很不错的素材


实物和照片十分吻合,书的质量更不必多说。因为先前已经买了《季羡林自传》《病榻杂记》。所以这次特地来买这本书。季羡林大师的水平自不必多说,尽管我现在正在高三各种奋斗中,但我还是愿意抽出数理化的时间,好好聆听大师的人生。


是季羡林的某一时期的传记吧,写的不错,图文结合的


季羡林是大师,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他的书很有文学价值,每一个人都应该看看,别一天到晚打游戏,适当提高一下文学素养有何不可?我每次买书我朋友都会很吃惊,认为我在书上花太多钱,我就想不通了,总比把钱花在充Q币上,什么超级QQ上好吧,我认为钱用来买书是最值得的,难怪我国人均读书量那么少,钱都用来上网玩游戏了,素质何以提高?还是买书好!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季羡林写的比较朴实,适合静下心来慢慢的阅读。


跟季羡林自传有很多地方重叠,建议买了季羡林自传的童鞋就不要买这本了,by the way,这本书本身还是不错的


季羡林的书很好,而且是正品。包装很结实


很佩服季羡林所以买了,还没看。包装挺完整。


很高兴看到季老的这本《牛棚杂忆》。
以前也曾看到季老各种各样的文字,除了一些思想上的碰撞之外,似乎总是觉得其中少了一些什么!苦苦寻来,也未曾明了。
直到这本书问世以后,才发现原来是少了感性上的一些东西,例如一些画面。
此前虽是不停的想要寻找季老的音容笑貌,却只找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色彩。
直到这本书问世之后,才发现那些真正让自己向往的东西,原来只在这里才被发现。
很高兴,也很兴奋!
但是每每读及此书,心中不免会有一些酸楚。
一本《牛棚杂忆》,忆的是那么复杂,又是那么的直率;
牛棚里,不单单是一段记忆,不只只是十年。
那是泪与血的交融之作,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通常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明晰其中道理,但是通过这本书,季老似乎让我又看到那个时代。
而季老的那种顽强不屈、坚韧不拔之精神更是让我为之肃然起敬!
如今季老已走,但是此等大作必将流传后世,为我中华子孙之指路明灯!
呜呼哀哉!季老!


季老的这本牛棚杂忆 真实的告诉了我什么叫做坚强忍忍,一直就很崇拜季老先生 觉得他是真正的大家 而且季老淡薄名利的淡薄态度也很让人尊重 拜读大作了。


牛棚杂忆这本书内容很好,语言通俗内容却不通俗。培根论人生翻译的很好


我们离文革似乎已经很远了,但这本书却告诉了我们我们需要记住我们的历史,文革这段历史并非中学教科书所说的那么简单。所发生过的历史都有它的意义而存在,而这段历史更需要我们深思和反省,因为这是那一代人用血和泪换来的历史,牛棚应永远在记忆中。


米兰·昆德拉说过:人与强权的斗争,就是遗忘与记忆的斗争。季老的这本回忆录读来颇感沉重,那个知识分子尊严受到践踏的年代,那个荒唐至极的年代,那个多数人暴政的年代,那个失去理智的年代;老舍先生的遗愿是建立文革博物馆,在文革博物馆未建成之前,这本书至少可以带领更多的人去记忆。


季老先生的回忆录之一,用朴实的语言讲诉了文革期间的一些事情,没有浮华,没有绚丽,平凡中见伟大。


这本书是我看的第一本季先生的书,我也是听名而买。书的确不错,季先生写的很真实,是一本好书。


季老先生的书沉淀了人生的感悟。


排版, 字体都非常赏心悦目。读了后, 令人感慨万千,中国何时才能像德国一样, 认真, 实事求是地正视自己的这段历史。盼望季老的这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有更多的经历那段历史的人站出来说出事实,让灾难不再重演。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我希望每个中国人都可以阅读,希望它能够广为流传,文革时期的详细记录有助于了解一代大师心酸的经历,但是我觉得文革时期的事情绝对不止这些,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书籍。


回忆牛棚岁月,描写人性淋漓尽致,小人还是多啊!


牛棚,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第一次读季老先生的书,是我这样一个平时不喜欢读书的人感觉到很过瘾,不愧为大师,字字斟酌。


季大师的书,描写了文革的个人遭遇,催人泪下,也使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太多文革风暴的人多了一些了解。后半部为一些短篇,介绍了很多位大师的为人处事,值得一看。


季先生的书,有内容,有调侃,有自省,有嚼头!


季老先生希望更多的人说出当年的境况,我记得有一本书叫


不过是季先生的书 应该不错吧(*¯︶¯*)


真话总是好听的。“我能够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


这是一本由季老的心血所写成的书,读了本书不由得对季老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里依旧保持着对自己信仰的追求从未放弃感到由衷的敬佩!季老不愧为一代国学大师!值得一读。


文革时期过来的人看了更有同感,写得很真实,文笔很流畅,不愧是大家作品.


这本书写的太好了,我是先看到季老的这本书,觉得非常好,才在网上订购的。可见这本书的价值。在思想上能给人启迪,值得收藏。


季老不愧是一代大师,胸怀宽广。读完此书让我们没经历过文革的一代对文革有了更形象的了解


老人家在晚年将这段经历写出来,难得!!


通过对文革时期的描述,让我们更加看清自己,并提示中国不要走过去的老路。


这本书让我比较详尽的了解了文革时期的社会状况,真是十年浩劫。


图文并茂很值得纪念,内容富有深意


了解十年文化大革命


文革时期发生的事情确实让人痛心


书的质量不错
书的内容就更好了,详细的了解了季老的一生。大师风范、生生楷模!


季老在文革时期都没有放弃自己


封面我觉得挺有感觉的,很漂亮,而且还蛮厚的一本书,喜欢,里面有很多图片,我觉得很珍贵啦


季老的书就是人生的宝藏,很期待於季老进行心灵的碰撞,书很好,当当网的书基本很好,


看看经历过的人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每段经历对一个人都是可贵的


看了这本书,我的人生不再迷茫了!


了解那段历史,了解人性的善恶,了解季老的一生


拿到这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因为书的厚度,因为内容的沉重。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一段历史成就一代人,不过这种经历还是不要的好。国人应该正视,反思!


拿到就迫不及待地翻阅,开端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很好的一本书,接下来的日子一定好好拜读,去体会季老的心境。但是书的纸质很值得一般,可能是再生纸吧。不知道能不能当做收藏的书。


这是季老晚年反思文革岁月的经典作品,很有必要一读,目前还在放着,看完之后再追加评论吧。


书我今天收到了,很喜欢。
书的表面纸质不错,但是里面的一般(但似乎现在大部分书都是这种纸质)
我推荐这本书不是因为质量,而是里面的内容很值得我们去读。
如果你有时间,就读读把。要注意品读!


文革那个疯狂的年代,有些事情现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办法理解,但是,不管你理解不理解,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客观事实,那些人,那些苦,和共和国的成长史一起留在历史的漩涡中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感觉自己好幸福。


写得非常好。一段不该被忘记的过去。


写的很朴实,值得一看。。。


写的很真实,万恶的太祖的时代,万恶的“旧社会”啊!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季老,一直是我最尊重的。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季老的照片,结合内容看更有感觉,比其他版本好


之前看了点电子版的,实在受不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决定买书,还没开始看,不过应该不错,支持大师的书。


当接到此书后,不能怠慢,立即阅读,立刻感受到了大师语言功力!爱不释手的连续读了起来。


很感人,很有收获,充分了解到那段时期的事


值得一读,了解大师的成长历程


我认为这是对于文革比较真实的还原,很早就想要,可一直没能在书店找到!好书!值得推荐!


了解文革的一面镜子。季老的散文佳作。


这的很真实的历史,中国的生活,让你难忘。。让你共鸣


绝对的经典,季老平淡朴实的文字饱含无限真挚的情感,另外书的包装性价比很高


妈妈读的书


文学大家的书,值得一看


是正品,装帧我喜欢


书写得好,封面有创新,但是比较碍事


珍贵的记忆,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一段正视的历史。


畸形的年代,造出畸形的故事,70后以下年龄的都建议读一读,了解一下那个年代,对你的政治判断力会有提升。


关于这本书 可以说好多 几乎读不下去 但是我们需要正视这段历史


季老的语言很风趣幽默,而且这本书的质量很好,很值得一看


首先,快递很给力,十几个小时就到了,再就是书的包装很精美,内容还没有看……应该很不错的,赞一个……


书是正版,内容也好


季老的散文厚重,别有韵味,读季老散文如见其人,永远受人尊敬的国学大师。


包装不错哦 内容值得一读


内容挺丰富,还有很多配图,很喜欢~不舍得让给别人!!!


书只真的喜欢,就是可惜应该是送货的途中被压坏了点。。其余都很好。。


真的很不错,是一本很理智,传达正能量的书。


书很好看,是正品,超赞


还没看 我只是想说当当网物流太给力了 11号中午下的单,12号下午送到。。。。希望书要给力!


孩子很喜欢!不愧是大家的书,幽默,值得拥有!


一起买了3本季老的书,留着慢慢看。


很值得一看,同时可以结合如杨绛的洗澡等书一起来看。


没什么不好的地方 物流和书都很好!


正品书,很喜欢


对于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需要多一点了解,书还在看,季老的作品非常真实。


书的质量很不错,季老的回忆让我们对动荡年代身临其境


不错,纸张不错,书很好。


老爸点名要买的书,非常喜欢。


书是正版的,包装很好,透明膜都还在。书来的时候完好无损。赞一个。。。


书很好,值得购买一看,当当的服务很棒,买东西还是到当当上,这是值得信赖的购物网站。


文章不必多说,自是好的。书的质量很好,跟网上的图片符合


精品书,质量好。给孩子买的,超满意。


很久就想看的书 很多年一直没有找到 真的很好


进行高进行高质量进行高质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