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荆楚文物奇观

万全文,院文清 编著 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作者:

万全文,院文清 编著  

页数:

212  

字数:

270000  

内容概要

  《荆楚文化丛书》由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省内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历时三年编撰而成。《荆楚文化丛书·胜迹系列:荆楚文物奇观》分胜迹、史传、学术、艺文四个系列,每个系列由十卷组成,凡四十卷,约一千二百万字,首次对荆楚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堪称湖北历史文化研究与普及的鸿篇巨著。期望全省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文化工作者,通过阅读和学习《荆楚文化丛书》,从湖北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奋力投身建设文化强省的伟大实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史前时期文物
一、旧石器时代文物
二、新石器时代文物
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物
一、殷商时期文物
二、西周时期文物
三、春秋时期文物
四、战国时期文物
第三章 秦汉时期文物
一、秦时期文物
二、两汉时期文物
第四章 三国至明清时期文物
一、三国、六朝时期文物
二、隋唐时期文物
三、明清时期文物

章节摘录

  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开始称王起,经勾践、鹿郢、不寿、朱勾……至无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灭为止,先后有九个王。究竟是哪一个越王所自作呢?为搞清楚这个问题,由方壮猷教授发起,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以书信往来为主要方式的学术讨论,参加者有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徐中舒、商承祚、夏鼐、陈梦家、胡厚宣、苏秉琦、朱芳圃、史树青先生等。经过两个多月的讨论,取得了一致意见,即公认为越王勾践之剑。  越王勾践剑经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实验室等单位检测,该剑的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砷诸元素,但各部位元素的含量不同。剑脊含铜量较多,韧性好,不易折断;刃部含锡高,硬度大,非常锋利。脊部与刃部成分不同,是采用了复合金属工艺的结果,即先浇铸含铜量高的剑脊,再浇铸含锡量高的剑刃,这是因为剑脊的熔点高,可以承受第二次浇铸的高温而不致熔化。这种复合金属工艺,能使剑既坚韧又锋利,收到刚柔结合的良好效果。这种先进的铸剑工艺,后来被善于掠人之美的楚人所吸收,并在战国时期的楚剑上得以发扬光大。剑格的含铅量却较高,这种材料的流动性较好,容易制作剑格表面的装饰。另外,在剑格、剑茎和剑身上所饰的优美的菱形几何形黑色暗纹,含硫化铜。利用硫化铜防锈,可谓当时一种先进的独特工艺,这也许就是该剑保存至今已历2000余年而毫无锈蚀的原因之一。  该剑上的八字铭文,刻槽刀痕清晰可辨,可以肯定是铸后镂刻而成,而非铸就的。铭文为鸟篆,笔划圆润,宽度只有0.3~0.4毫米,可见刻字水平是卓越的。.勾践剑的制作时期当在公元前497年至公元前465年之间,此时我国已有渗碳制钢及白口铁技术,使用了钢铁镂刀雕刻铭文,是极有可能的。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荆楚文物奇观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