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2001-01-01
河北教育出版社
于建坤
341
目录中第二章第三条子目录中第一个字打不出来
目录中第三章第四条子目录中同样的字打不出来
第一章 求学艰辛路黄冈一少年远涉东洋在辛亥革命中英伦转学地质第二章 北平教授生涯年轻的地质教授石炭二迭纪地层科的产生华北第四纪冰川遗迹女师大风潮地壳运动之主因第三章 南下紫金山创建中央地质研究所山字型构造赴庐山考察冰川一个科新属论战中产生新学说第四章 迁徙大西南从庐山到桂林参加广西建设研究会建立桂林科学实验馆西南第四纪冰川广西台地构造考察南岭东段朱森之死初创地质力学一江春水向东流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第五章 新中国岁月新的起点抗美援朝先行行业西北旋卷构造神圣追求第六章 一面旗帜甩掉贫油帽子战略突破《地质力学概论》出版支援大三线在邢台地震中最后时刻李四光年表主要参考书目
李四光绘声绘色地讲着,大礼堂里不时爆发出笑声。“居维叶的灾变论认为,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又一次的大灾难,每一次灾难的发生,世界的景象都发生巨大的改变。他还指出了洪水灾害导致了地球上的生物大批死亡。这种说法得到了宗教的支持,但是它在与赖尔的均变论的论战中渐渐处于下风,最后被取代。这一时期的地质科学研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派的论点在交锋,各种思想的火花在碰撞,汇成绚丽的科学奇观。它所提出的重大问题,有一些到今天还没有解决。”李四光说,“正是他们的独立见解和研究成果,才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地质学。但是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依赖于前人,而不作自己的独立思考呢?不是的。就拿赖尔的均变论来说,地质学界无不认为这是研究地质发展史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但是地球表面持续不断发生缓慢变化,这种变化是自始至终一样的呢,还是到了一定时期就发生呢?因为我们如果用这个理论推论,就会发现事实是不一样的。任何地质时期的地质作有不总是相同的重复。” 会场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各机关团体和朱森生前好友及学生送来的挽词帐幔,一直延伸到大门以外。门上挂着横幅:朱子元(朱森先生的字)先生追悼会。下面是重庆大学全体学生敬献的用松枝扎成的、有两人高的巨大的“奠”字。礼堂内讲台上悬挂国民党党旗,下面是孙中山总理遗像,总理遗像下正中悬挂朱先生遗像,四周饰有鲜花。两侧是教育部长陈立夫、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以及中央大学校长顾盂余等人的挽联。在大门内的墙壁上,展出朱森生活、工作照片。其中有朱森的家庭生活和在国内学校生活、以及在国外留学时到各国考察地质的照片。这些照片,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朝气勃勃、永不疲倦的朱森。 “没有什么可争的,大庆油田是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拿下来的,有这样一句话就够了。”李四光说。 《地质力学概论》出版 1959年1月。青岛海滨。李四光在沙滩上信步走着,秘书紧跟在身后,一步不离。海滩上游人不多,还不到旅游季节,只有几个出海打鱼人在远处匆匆登上船,随着隆隆的马达声,不一会儿就望不见踪影了。远处的天际线已经分不清楚,海浪和白云从一处涌来,挟着风,带来一股清凉的咸味。海鸥在头顶上盘旋着,嬉闹着,完全不理睬下面这两个人。 李四光和秘书无心欣赏早春大海的旖旎风光,他一边走,嘴里一边不停地说着什么,秘书手里拿着一个小硬皮本子,紧张地记录着。这是一种特殊的口述笔录的创作方式,李四光正在运用这种方式创作一部重要的地质理论著作——《地质力学概论》。 这段时间,比在北京部里工作还紧张,尤其是秘书们,简直忙得团团转。李四光不管在哪里,在公园,在海边,在大街上,甚至在乘车时,都要秘书紧紧跟着他,一字不落地记录下他口述的文章。他精神高度集中,常常不知道身在何处,不知道是不是到了吃饭或是休息的时间,周围的事物一点儿也进不了他的视野,影响不了他的思维。他利用晚上或秘书吃饭休息的时间打好腹稿,构思好下次口述的提纲,等到秘书来到时,他马上就开始讲。 秘书们很惊讶:“李部长,您记忆力怎么这样好,上次讲到哪里还记得那么清楚?” “世界上的事就怕专心,只要把心思用在上面,就一定能做好。”李四光笑笑,似回答,又似自言自语。 一个月后,第一稿八万多字整理出来了。李四光将打印稿交地质力学研究所,请那里的同志们提提意见。不久,大家提了很多意见,李四光集中到一起,再次修改补充。 这部书是李四光四十年来地质力学实践和理论的总结和升华。四十年来,地质力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1年研究中国北部石炭一二迭纪沉积物,即蜒科开始,并由此发现了海进海退现象,进而对大陆运动的方向和动力来源建立了独创性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大陆车阀说”。第二阶段,李四光从宏观到微观,把主要精力用在区域性构造现象的研究上。而这个转折点是从对“山字型构造”研究开始的。除了山字型构造,还发现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构造体系,东西褶皱带、多字型构造、交叉大断裂等,初步发现了这些构造体系对矿产分布的控制作用。到了三四十年代,地质力学在描述构造体系的特点上又前进了一步,进入弹性和弹性力学领域,对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应力场进行分析,以解决构造体系的本质和起源问题,这 以1945年他在重庆撰写的《地质力学之基础和方法》为代表。地质力学这个概念也在此时正式提出来了,以后,地质力学研究以构造体系概念为指导,经过修改、补充和丰富,开始形成体系。解放后,地质力学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即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生产服务,解决了国家建设中的许多问题。 这个理论体系是宏大的,李四光总命题为“地质力学的方法和实践”,共分四篇,这部《地质力学概论》作为第一篇概论,第二篇分析构造体系,第三篇介绍岩石力学性质和构造应力场,第四篇讲地壳运动。他打算先写第一篇,其余几篇等以后再写。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事已高,加上行政领导工作的繁重,李四光没能写出后面的几篇。在1965年他疾病缠身的时候,他还将这份提纲重新修改了一遍,可见他对这件事是多么牵挂。 《地质力学概论》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有关地质构造的若干概念述要;第二章,地质力学的方法;第三章,当前地质力学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地质构造运动起源问题。 从四章的安排布局和篇幅看,李四光显然把第二章,即地质力学的方法作为全书的重点来论述。这套几十年来形成的独特的方法,具体可分为七个步骤:一、鉴定每一种构造形迹或构造单元(结构要素)的力学性质;二、辨别构造形迹的序次,按照序次查明同一断面力学性质可能转变的过程;三、构造体系的存在和它们的范围;四、巨型构造带,鉴定构造型式;五、分析联合和复合的构造体系;六、探讨岩石力学性质和各种类型的构造体系中应力活动方式;七、模型实验。李四光强调了构造形迹的序次和级别,将以前多次阐述的构造体系,分为三大类型,即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并给予详细分析。 李四光在第一章概括了传统地质构造学的主要概念,指出它们的缺点,在第三章提出了地质力学有待解决的八个问题。直到最后一章,他才开始讲地质构造运动的起源,其实这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的基础,属于一座大厦的地基,应当放在第一章作为重点来讲,但是李四光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是否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找原因呢?当时正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各行各业对地质部门的需求很大,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要求地质学理论紧密结合实际,并给予指导,所以李四光把地质力学理论的实践性放在了首位。他多次指出地质力学理论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别是煤田和油田地质方面应发挥的作用,以致过分强调实践指导性而损害了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尽管如此,《地质力学概论》仍使李四光几十年来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系统化完整化了。 3月中旬,苏联科学院院士、全苏影响最大的科学杂志——《自然》的主编谢尔巴柯夫给李四光写信,请他写一篇关于中国建国十年来地质工作发展情况的文稿。 李四光接到信后很高兴。早在1925年9月,李四光就与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国发生联系了。那时,他乘火车长途跋涉,到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参加苏联科学院成立200周年纪念大会。那一次,他见到了许多苏联科学家,与他们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并被选为全苏古生物学会的荣誉会员。也就是在那一次难忘的旅行中,他发现了乌拉尔山脉那个巨大的、横跨欧亚的山字型,为以后在地质力学领域的开拓迈出了第一步。30多年后回忆起这些往事,总是有股甜蜜的感觉。 两年前,苏联的一位科学工作者克列茨基撰写一篇学位论文,在查找文献时,发现有位中国学者曾参加过苏联科学院成立200周年纪念大会,但是只知道这位中国学者姓李,不知道全名。当时李四光在苏联科学界已经小有名气了,他的《中国地质学》《旋卷构造》两部书被译成俄文在苏联发行,他的名字被许多苏联人所知。克列茨基想,要不就给李四光教授写封信询问一下,说不准他能知道这个人是谁。于是,他就写信给李四光打听这件事。也是无巧不成书,李四光接到信后笑了。他给克列茨基前后写了两封信,详细介绍了参加那次大会的经过,畅谈了中苏两国科学家友好交往的情况,如1927年中国大革命以前,中苏两国地质工作者互相交换学术著作,苏联的地质学家克里斯托福维奇、巴尔活依等人还到中国来过,和中国地质工作 者共同探讨地质学问题;30年代,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刊物上,还介绍过苏联地质学家舍尼合道夫关于石炭纪地层的著作等等。 1958年6月20日,苏联科学院全体大会选举李四光和郭沫若为苏联科学院院士。所以在中国建国十周年前夕,谢尔巴柯夫要发一篇介绍中国地质学的文章,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李四光。 李四光很重视这件事,他和地质部有关领导商量,然后安排和听取了有关业务单位的汇报,并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文章写完后,前后修改多次才定稿,题目定为《建国十年来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 文章在介绍了中国建国十年来地质工作基本情况后,提出了构造带控矿理论。这是李四光在总结多年地质工作经验后,在寻找矿产资源方面的独创性理论。李四光认为,在我国,重要矿区的分布,与第一级重要构造带基本上一致,并受其控制,其中有些矿体和矿脉,是受第一级构造运动派生的次级和再次一级构造体系的控制。而在两个或多个构造带交叉地区,往往有矿区密集的现象。 受到第一级构造体系控制的大区,可以分为五个地带: 一是围绕西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隆起、凹陷的褶皱地带。在这个构造带中可以寻找各种金属矿床、石油和有用盐类。 二是中国东部和沿海地区的新华夏系构造带。这个构造带的东北部已发现的石油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