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
2012-1
青岛出版社
三岛由纪夫
288
300000
林少华
无
《林译经典:金阁寺》收录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潮骚》两部中长篇小说。《金阁寺》发表与于1956年,获读卖文学奖,是三岛最有代表性的长篇。故事取材于1950年7月11实际发生的纵火事件。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淘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集中体现了三岛的所谓『毁灭之美』。《潮骚》发表于1954年,获第一届新潮社文学奖。以战后渔村生活和爱情为题材,描写贫苦青年渔民久保新治和财势雄厚的船主独生女富田初江相爱,两人几经挫折,坚贞不渝,终于成为眷属的曲折历程。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日本小说家,剧作家,曾两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本名平冈公威,1925年生于东京一官僚家庭,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1968年组织右翼团体“盾之会”,自任队长,鼓吹复活军国主义,1970年剖腹自杀。艺术上崇尚唯美主义,作品力求词藻华丽,工于古典笔法。主要作品有《爱的饥渴》、《禁色》、《假面具的自白》、《金阁寺》、《忧国》、《丰饶之海》,剧本《火宅》、《鹿鸣馆》,戏剧集《近代能乐集》等。
林少华,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祖籍山东蓬莱,生于吉林九台。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曾在暨南大学、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任教,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外国文艺》编委等职。居青岛。著有《乡愁与良知--林少华散文百篇》、《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高墙与鸡蛋》。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相约在雨季》以及《心》、《罗生门》、《金阁寺》等日本名家之作凡五十余种,广为流布,影响深远。无论翻译或创作,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始终是其明确的指向和追求,笃信美的不二与永恒。
金阁寺
潮骚
恐怕,明天金阁就要被烧毁,就要丧失其占据空间的形态,其顶端的金凤就要像不死鸟那样展翅翱翔,而被形态束缚的金阁也将浑身轻松地出现在远离锚地的地方--在湖上在幽暗的海潮上曳着微光轻快地飘移。 然而左等右盼,京都也未遭到空袭。转年3月9日,听说东京下町一带葬身火海,但毕竟相距遥远,京都上空有的只是早春澄澈的天宇。 我等得有些绝望。我力图使自己相信:这早春的天空恰如闪烁其光的玻璃窗,尽管内部不让人看见,但其中肯定潜伏着火灾和毁灭。前面说过,我这人缺少人情味。父亲的去世也好,母亲的贫困也好,对我的内心生活几乎无甚影响。我梦寐以求的只是灾祸,是毁灭,是惨绝入寰的悲剧,是一台从天而降的巨大压榨机--人也罢物也罢丑也罢美也罢都将在同一条件下统统被其压得粉身碎骨。有时,早春天空中那明媚璀璨的阳光,在我眼里俨然一把足以遮蔽整个地面的巨斧利刃的寒光。我期待它的下落,刻不容缓的下落,如此而已。 有一点我至今仍莫名其妙。本来我并非糊涂思想的俘虏。我所关心的所被赋予的难题应该仅仅是美。我不认为战争使得我怀有阴暗心理。人这东西,一旦钻在美里出不来,势必不知不觉之中撞进世间最为黑暗的思路。或许人生来如此。 我想起战争末期京都发生的一段插曲。这很难令人相信,但目击者并非仅有一人,鹤川就在我身旁。 停电休息的那一整天,我和鹤川一起去了南禅寺。那里还一次也没去过。我们横穿过宽阔的公路,走上架在牵引轨道上的一座木桥。 这是五月间一个宜人的晴日。轨道早已不再使用,斜坡上牵引船只的钢轨已经生锈,几乎被野草掩没。十字形的白色小花在草丛中随风摇颤。积水一直漫到斜坡脚下,映出这边岸上一排叶樱树浓重的阴影。 我们站在这小小的桥上,呆呆地望着水面。当时尽是有关战争的记忆,因而这短暂而无谓的时间便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它是那样地短促,那样地令人悠闲令人释然,犹如不时从云间探出的碧空,无处不有无所不在。这样的时间居然能留下痛快淋漓的深刻记忆,委实不可思议。 “真不错!”我微笑着随口说了一句。 “嗯。” 鹤川也看着我笑了。两人深切地感到,这两三个小时是我们自己的时间。 宽阔的砂石路面伸向前去,旁边偎依一条水渠,水流清冽,水草丰茂,片刻,有名的山门矗立在眼前。 寺内寥无人影。新绿丛中,众多的塔脊瓦,如一本本巨大的锈银色书卷高高伏在那里。在这一瞬间,战争算得了什么呢?在某个场所、某段时间里,战争仿佛不过是仅仅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的精神怪物。 传说中石川五右卫门把腿搭在楼上栏干观赏满目樱花,大概便是在这里。我们出于小孩子特有的心理,也想以五右卫门那样的姿势观赏一番,尽管已是绿肥红瘦时节。我们花了一点点入场费,登上木板已黑得一塌糊涂的陡峭楼梯。登到一小块转角平地,鹤川把头撞在低垂的天花板上。我笑了笑,转眼我也撞上了。两人转了一圈又往上爬,终于爬到楼上。 ……
无
意外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