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经济通史(第一卷)

陈振中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2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振中  

页数:

1055  

前言

1996年4月,本书作者聚首长沙时,我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就成书中涉及的问题呈献鄙见。经过讨论,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的认识。会后,我将发言中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部分整理成文,以《我们想写一部怎样的(中国经济通史)》为题,送交各位作者审阅。①因为它是大家认可并作为成书过程中共同遵守的意见,原拟将它作为前言,放在各卷之首。后来考虑到:它在5年之前已经公开发表②,且得之甚易;经过30多位教授、研究员6年多的辛勤劳作,它已变成800多万字的著述。从这些著述中去了解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线与评价标准等等,比读我的那篇拙作要具体、丰富、生动得多。当一座建筑物已经落成之后,要人们再去看那最初的设计方案,既没有必要,也是乏味的。

内容概要

  《中国经济通史(第1卷)》划分历史阶段和分卷,不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对没有充分依据作出社会经济形态性质判断的历史阶段,淡化社会经济形态的判断与描述,即既不作经济形态性质的结论,也不对这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作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的分析。研究长时段的经济历史和撰写多卷本的经济史学著作,有一个分划阶段和分卷问题。鉴于现有的资料与研究情况,《中国经济通史(第1卷)》分期和分卷以朝代而不以社会经济形态作为标准。《中国经济通史(第1卷)》分为10卷:先秦(夏、商、周三代及夏以前),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中清代分为2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分为2册,共12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地理环境第一节 气候与植被一 气候的变迁二 植物的变迁第二节 水系一 主要河流的变迁二 湖泊的演变三 海岸线的推移第三节 人口与族类一 人口二 族类第二章 农业的起源及主要农作物的驯育栽培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一 农业起源的条件和中国农业的出现二 原始农业产生的道路及有关问题第二节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与主要农作物的最早栽培区一 粟二 黍三 稻四 小麦五 菽六 大麻和苎麻第三章 原始社会的手工业第一节 石器制作一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二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第二节 木器制作一 生产工具二 木板的开劈和木件的接合方法第三节 原始陶器及其制作一 各时期各地区出土的陶器及其特点二 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逐步形成第四节 玉器和骨器制造一 玉器的起源及其在新石器时代的发展二 史前制玉工具及其工艺三 骨器(包括角、蚌、牙器)制作第五节 原始社会的建筑一 旧石器时代的穴居和巢居及其晚期的建筑业萌芽二 新石器时代各类型居室的营建及其发展三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居室营建工程技术的初步形成与进步第六节 纺织技术的萌芽与初步发展一 纺织原料的发展与利用二 原始纺织技术的产生第四章 原始公有制的兴废第一节 原始公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一 原始公有制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二 磁山时代至早期仰韶时代的氏族公有制度第二节 原始公有制经济的瓦解一 父系家族公社与农村公社二 私有制的产生与社会分层三 奴役制度的产生四 从“禅让制”到“家天下第五章 夏商周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第一节 大禹治水一 “疏川导滞”的方针与治水的成功二 治水的真实性及成功的原因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 井田规划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其沟洫制度二 水利设施的设计及其功用第三节 东周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一 黄河长堤工程的修筑二 期思陂和芍陂三 漳水十二渠四 都江堰五 郑国渠六 邗沟和鸿沟第六章 夏商周时期的农作制和耕作技术第一节 西周及其以前的农作制和耕作技术一 后世历史上和后进民族中残留的火耕农业二 殷、周的耕作技术远远超过火耕农业阶段三 《周礼》中有关西周农作制的记载应当肯定第二节 东周农业技术的巨大进步一 牛耕和犁耕的出现与推广二 土壤肥力与耕作原则的确立三 深耕细作措施的推广第三节 农时与农历一 我国最早的农历《夏小正》二 甲骨文中的殷历与农时三 周代的历法与农时、农历第七章 夏商周时期的畜牧业与渔猎第一节 畜牧业一 畜禽的种类二 饲养技术第二节 狩猎与捕鱼一 狩猎方式与猎物二 捕鱼方式与收获第三节 畜牧产品与渔猎产品的利用一 畜力的利用……第八章 夏商周时期的土地和赋税制度第九章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手工业第十章 夏商周时期的冶铁与铁器制造业第十一章 夏商周时期的都邑和居室建筑第十二章 夏商周时期的纺织业第十三章 夏商周时期的其他手工业第十四章 夏商周时期的城邑与交通第十五章 夏商周时期的商业与货币第十六章 夏商周时期的地域政治系统及其经济联系主要参考文献后记主编后记

章节摘录

1.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林。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林是西伯利亚大森林在我国的延续。这里在古代大部分为森林覆盖。据《魏书·失韦传》、《旧唐书·室韦传》等记载,当时本区气候寒湿而多积雪,多鹿、貂等野生动物。在小兴安岭、长白山区,据吉林敦化全新世沼泽孢粉分析,这里从全新世早期以来,即有森林和沼泽植被的分布。《三国志·魏志·挹娄传》所说的“山林”、出“好貂”,也反映了温带森林的存在。据清人记载,吉林一带山间有许多密林,当地称之为“窝集”①。2.华北暖温带林。本区包括辽东山地丘林、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和豫西山地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与山东山地丘陵等。这个广阔的地区,在进入全新世以来至二三千年前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植被。辽南地区孢粉分析显示,这里在全新世晚期之前以栎属阔叶树为主;后气温下降,松、桦等树种增加,植被以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及蕨类、草本植物为主。安阳殷墟出土较多四不象鹿、野生水牛、象等喜暖动物遗骸,表明该地有森林、草原等植被。《孟子·滕文公上》说,“草木畅茂,禽兽繁殖”;《禹贡》称华北平原中部的兖州“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华北平原南部的徐州“草木渐包”,均是这种情形的写照。在黄土高原东南部,据《诗经》、《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载,陕北、陇东山地及汾河下游的中条山、霍山、吕梁山,都有茂密的林木和竹类。太行山一带植被丰富。淇水流域的竹林,在《诗·卫风·淇奥》也有记述。

后记

先秦经济史,从200万年前开始到公元前221年为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时间跨度之长居中国经济断代史之冠。就先秦经济史内部而言,大约以公元前2071年夏禹组建夏王朝为界,夏商周三代经济史长达约1850年,而此前的远古经济史则更是以百万年计。中国经济诸种因素皆产生于远古时代;中国经济走向成熟的形态,皆体现于夏商周三代社会之中。从远古旧石器时代早期初民创制第一把石斧开始,到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中国先秦社会经济的发展。既体现出了整个人类上古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性,也体现出了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本卷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甲骨文、金文、简牍、古文献和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理论,并参考民族学及民俗学资料,阐述先秦经济史的历史过程,深入探索先秦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同时,本卷还注意加强部门经济史的研讨,注意将中国经济史放在世界经济史中去考察,注意考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力图从多方面给读者提供些许新的视觉。本卷从1996年拟订提纲开始到2002年底最后定稿,寒来暑往,历经6年之久。本卷由陈振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伟(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罗运环(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三人合著,罗运环通读定稿。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通史(第1卷)》是由陈振中、罗运环和陈伟共同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经济通史(第一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