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与传统
2008-7
湖南人民出版社
冯晓阳
203
150000
多少年来,岳麓书院在我的心头永远那样富有生机灵气,永远那样年轻。差不多每完成一件手头较大的工作,或每隔一段时日,我都要来这座庭院看一看。远离躁动和喧嚣,徜徉在每座院落,每一问讲堂,每一个书斋,每一块石碑,每一株古木,每一丛翠竹幽兰与花草之间。沿山泉而上,又沿山泉而下,坐在书院后院那似碧似玉,似镜似砚的清池边,品一杯清茶,神清心静,顿觉泰然。如能偶聚三五好友,天南海北,吐纳胸襟,拓展怀抱,那更是一份幽雅的清福了。我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不断吸引着我,在不断感染着我,也同样吸引着和感动着千百万年来来自国内乃至海外的人们呢!这不正是隐藏在这座千年学府身上的中国文化之美吗!秀美而宁静,散淡而雅致。能像岳麓书院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庭院,恐怕还是不多见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面对碧水青山,面对前贤古人,我们得到自省和精神的洗涤。我们从容领略先人严谨和闲适的读书生活,欣赏他们的审美情怀和文化理想。我在这里沉思,中华文化之脉不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各种形式的文化驿站和这样的文化传递者传承至今的吗!我所在的美术学院,就在离这座千年学府不远的地方,这里会聚了一批影晌全国的著名艺术家,他们在这里辛勤耕耘,播撇着艺术的种子。我常说,学院,应该是读书、思考、探索、做学问的地方。在学院中间将酿造一种东西,一种于无声处滋润万物,养化心灵,开启智慧,引导未来的东西。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美术学院既是社会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基地,又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智力源泉。
从某种意义讲,美术学院既是社会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基地,又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智力的重要智力源泉。尤其是高水平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则常常显示着一学府、一专业、一工作室、一教授的教育特色和水准,也将自然浸透着一所学院特有的人文风范和传统。怀文换抱质,传承创新,重铸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造福人类将是我们自觉的责任。 研究视觉文化,创造视觉艺术,启发视觉智慧,开拓视觉人文,正是这种共同学术理想,使得我们推出了这套麓山视觉文化丛书。这套丛书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家具、陶瓷、有服饰、影视、动画、城市设计等诸多视觉艺术门类。每本书都有独特的审美视野和思维表达方式,观古览今,互通互融,文论结合,图文并茂,遍览过来,如江河之水,汇集于中华文化的大海洋。
冯晓阳,1973年生。1996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9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2005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9年至今,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一章 绪论 1.界定与阐释 1-1.美术教育 1-2.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1-3.美术教育价值取向 2.研究的意义 3.研究的方法与目的第二章 美术技艺的传承——建构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前提与先行条件 1.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本源 2.对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中“反技艺论”或“无技艺论”的批判第三章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三传统的形成与历史变迁 1.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传统之一:教化与共性的培养 1-1.“教化与共性培养”传统的形成 1-2.“教化与共性培养”传统在西方的发展与演化 (1)古埃及——法老王“天赋威严在我”的体现与传达 (2)古希腊——年青人的教化与“理想国”中的艺术审查 (3)中世纪的欧洲——一切为了上帝 (4)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明智的模仿”与一门可以通过固定法则教授的科学 (5)法王路易十四时代及其以后的欧洲——美术学院内“共性的培养” (6)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美育即教化 1-3. “教化与共性培养”传统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化 (1)先秦至两汉——“使民知神奸”与“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2)魏晋到隋唐——“成教化,助人伦”与“师资传授” (3)五代两宋——“院体”的确立与《营造法式》的颁布 (4)元——宗教的兴盛与规范 (5)明、清——“画之南北二宗”与“师古”之风 (6)民国——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与鲁迅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7)民国——徐悲鸿与他的“新七法” (8)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解放区——鲁迅艺术学院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贯彻 (9)建国之初至“文革”开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 (10)“文革”时期——“三突出”与“主题先行” 2.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传统之二:表现与个性的发扬 2-1.“表现与个性发扬”传统的形成 2-2.“表现与个发扬”传统在西方的发展与演化 (1)19、20世纪的欧洲——美术学院的变革与“个性”的胜利 (2)19世纪的德国——福禄贝尔与他的“恩物和作业” (3)19世纪的英国——“任何压制儿童天性的行为都是在阻碍进化” (4)20世纪初的美国——一个时代的普遍信念与“儿童中心学校” …… 第四章 新时期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建构与展望结语主要参考书目后记图例索引
第二章 美术技艺的传承——建构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前提与先行条件1.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本源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原因与根本所在,而这种原因与根本所在”的产生往往又会有更为初始的起源,一层层追溯下去,就产生了一个最原始、最根本的起源,即该事物的历史本源。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也应该有其历史本源。那么,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本源或者说最初的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会是一个何等的模样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到人类美术和美术教育活动创生之初的氛围与时代。关于人类美术的起源,学界已经有了种种的研究与推断,诸如所谓模仿说、情感和思想交流需要说、劳动说、游戏说、巫术说、季节变换符号说等等,每种学说都有其独到与合理之处,也因此在美术的起源问题上,至今人们都无法得出一个纯粹、单一的答案,而只能是倾向于一种多元论的解释,“由考古学家们所提出的任何一种单独的理论都无法解释多样而复杂的艺术和符号的起源和意义。”但无论美术最终起源于何时何地,因何而起,有一个事实却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美术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工具和美术技艺基础之上。“正像人类的文明是从使用工具开始一样,人类的艺术也是从使用适合于艺术的工具才产生的。”“人类的第一件工具和人类的第一件艺术品是有同一性的。”因为“(一)人类的第一件工具是以后所有创造物的起点和最初形态,第一件工具的创造,是人类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创造活动的胚胎,它孕育着人类由幼年到成年发展所有最初的因素、方面和关系;(二)人类早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可以分割开来的确定性的界限,因而他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当时是混沌同一的;(三)从史前艺术的特征出发并就其创造性的意义而言,人类最初那简陋的石器和后来较为精细的彩陶、玉器……同属于史前艺术,它们的具体形态虽然不同,却没有根本性质的区别,后来的一切创造物都是对第一件工具的继承和发展。”而人类的美术若是要得到发展与延续,那么,美术技艺的进步与对美术技艺的传承便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便出现了一种新的人类活动与人类社会现象——美术教育。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眼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自己著书立说的“美梦’’也即将第一次“成真”,每每想到此处,心中抑制不住的便满是激动与期待,书出来后,“她”会有怎样的“命运”?而“她”又是否能够经受得住读者诸君们一双双慧眼的审阅呢?书中的文字,基本保持了两年多前自己博士毕业论文成稿时的原貌,两年多的时间不算太长,却也足够让自己生发出“时光如流水”的感慨了,回想当初毕业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仍是历历在目。也因而,当最终能够将这些文字成书出版时,除了要深深地感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诸位师长、朋友们的关怀与帮助外,我还希望能够再次重温当初毕业时自己内心的那万千思绪,且作为对自己在北京度过的三年时光的一个小小纪念罢。记得大约三年前,来京投考常锐伦老师的博士研究生时,经尹少淳老师引见,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于美术学院窗明几净的资料室中我第一次见到了常老师。虽然那时第一眼就已经认定,常老师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辈,但心中的紧张,却仍是在所难免。也因而,当常老师问及自己为何来报考时,惶恐之中,见着满满一屋的书,竟然脱口而出:“想来读些书。”事后想起,自己当时的回答真是有点“迂”。但若是将彼时的这句真心话视为冥冥之中向常老师许下的一个诺言的话,那么,现在完成的这篇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便可以看作是一篇履行自己诺言的“读书札记”了,希望它不要过于辜负了常老师当初将自己纳入师门的美意与期望。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与传统》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冯老师曾经上过我的课,非常好的老师,书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