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大决策
2010-1
叶健君、李万青、 陈克鑫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01出版)
李万青 著
388
无
1.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开会,讨论红军的去向问题,一个改变战略转移方向的决策在通道作出 2.赤水河畔,毛、蒋在斗智斗勇,毛泽东的棋一步步清晰,蒋介石却一片混沌 3.经过毛泽东的精心筹划,争取了关键人物王稼祥、张闻天的支持。李德后来称之为“担架上的阴谋” 4.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请毛泽东去重庆。不少人力阻毛泽东去重庆。毛泽东坚定地说:民意必须顺应! 5.怎样成为东北的主人?毛泽东作出了两点预测。毛泽东果断决策:部队待命,干部先行 6.毛泽东审时度势,“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拿延安换全中国 7.撤离延安,毛泽东笑唱空城计 8.毛泽东紧紧抓住蒋介石的“两个拳头”,指挥百万雄兵,一刀戳进了他的心脏 9.毛泽东巧授锦囊妙计,80万大军秘密入雄关 10.毛泽东全朝着他的痛处下刀子,后悔不已的傅作义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11.斯大林也不主张解放军过江,毛泽东不为所动,态度坚定:“将革命进行到底!” 12.中苏反复协商,中国出兵朝鲜,关键时刻,莫斯科临阵变卦,毛泽东不为所动:不管苏联是否出动空军,中国照样出兵朝鲜 13.林彪急于抢班,坚持设国家主席,掀起了庐山风波。毛泽东见微知著,揪出陈伯达,旨在敲山震虎 14.毛泽东说,对路线问题、原则问题,我是抓住不放的。庐山会议后,他采取了三项办法:一甩石头,二掺沙子,三挖墙脚 15.毛泽东南下吹风,怕风的林彪胆战心惊,加紧策划武装政变。毛泽东果断改变行程,脱离了险境。败局已定的林彪仓皇出逃
上山当“山大王”的决策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挽留毛泽东在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摇摇手,说:“不,我要上山去结交绿林朋友,去农村开展斗争,请求中央批准。”作为中央特派员,毛泽东受命回湘主持秋收起义。对湖南省委的计划,中央曾提出严厉批评,毛泽东说:不管中央意见如何,暴动必须如期举行面对战场的变化,毛泽东果断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有人说这是想当山大王。毛泽东说:“当山大王有什么不好,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张、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退却不符合中央精神,却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毛泽东审时度势,带领部队来到了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由此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刨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决策战事接连失利,部队损员严重,悲观情绪蔓延,何去何从?在三湾村,毛泽东果断地对红军动了一次大“手术”非常时期的红军,何种领导体制更合理、更有效?朱毛会师后,红四军内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刘安恭、林彪的挑拨使正常的意见分歧复杂化,一些人对朱德、毛泽东说长道短,品头论足毛泽东给林彪的7000言复信剖析了红四军党内争论的焦点和缘由,为创建新型人民军队提供了好的思路红四军“七大”对毛泽东、朱德既有肯定又有批评,对红四军党内争论的某些重大问题作出了结论。陈毅事后说,会议最大的不足,是不应该让毛泽东离开前委正常的意见分歧并未在毛泽东、朱德心中留下阴影,朱德领衔写信:请毛泽东回来主持前委工作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名义给红四军的“九月来信”,给毛泽东以有力的支持战场上的挫折,证明了毛泽东眼光独到。历经半年后,毛泽东又回到了前委书记的位置上挫折使入醒悟,真理越辩越明。古田会议上,毛泽东作出了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关键之点就是“党指挥枪”。这是建军史上的里程碑摆脱数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决策蒋介石“请君入瓮”,红军处境艰难,关键时刻,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开会,讨论红军的去向问题,一个改变战略转移方向的决策在通道作出抛弃李德的“堡垒战法”,把运动战重新请回部队。重掌兵权的毛泽东又玩起了过去行之有效的战法赤水河畔,毛、蒋在斗智斗勇,毛泽东的棋一步步清晰,蒋介石却一片混沌佯攻贵阳,攻其必救。通过蒋介石一份份急电、一个个手令,滇军终于被调了出来,毛泽东率领红军跳出了敌人围追的圈子遵义会议实现历史转折的决策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处处被动,连连受挫。有人在问:我们的中央是不是出了毛病?有人在想:为什么不让毛主席出来指挥呢?中央纵队的担架队里,有三个脑袋经常碰在一起。经过毛泽东的精心筹划,争取了关键人物王稼祥、张闻天的支持。李德后来称之为“担架上的阴谋”讲反右,不讲反“左”;只讲军事,不讲政治,只抓主要矛盾的做法堪称会议成功的关键之举。改组领导班子时,毛泽东说,还是洛甫负总责好派陈云赴苏尽早向共产国际汇报,及时在红军中传达会议精神。毛泽东用有力的两招制服了李德粉碎张国焘阴谋的决策两大主力会师后,张国焘自恃人比中央红军多,装备比中央红军好,个人野心进一步膨胀起来,一手收买中央红军的主要领导干部,一手公开向中央要权毛泽东说:“张国焘是个实力派,他有野心,我看不给他一个相当的职位,一、四方面军很难合成一股绳。”张国焘一意孤行,向陈昌浩发出密电,要右路军南下;看到叶剑英送来的电报,毛泽东感到事态严重,为尽快脱险,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先行北上中央红军连夜出发,四方面军副参谋长带队紧追,双方剑拔弩张,毛泽东对围观的四方面军干部说:你们实在要南下也可以,相信以后总会有重新会合的机会为解决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所造成的危机,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毛泽东说:与张国焘的斗争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但是否马上下哀的美敦书?不应该的。我们要尽可能做工作争取他们联蒋抗日的决策谁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谁就能赢得民心,进而赢得中国。毛泽东审时度势,率领红军高举起“抗日反蒋”的大旗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日的,我们就要像对付毛驴一样,拉他、推他,再要不干就打他。毛泽东定下“逼蒋抗日”大计毛泽东致函国民党将领:“大敌当前,两党两军之间,无胶固不解之冤,有同舟共济之责,应停止自相残杀。”围绕抗日议题,国共开始频繁接触西安捉住了蒋介石。消息传到延安,一片杀蒋的呼声,毛泽东一锤定音:联蒋抗日。关键的一着揭开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神奇的抗日游击战的决策蒋介石虽然被迫同意联共抗日,但仍千方百计防范、限制、削弱共产党。历史又一次考验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红军由正规军变为游击军,由运动战变为游击战,一部分高级将领存在思想抵触,毛泽东逐一谈心林彪对毛泽东“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颇有看法:他认为日军装备虽强,战术素养不错,但在中国作战,有客场之不利,加之日军指挥官指挥呆板,与日军打运动战,胜率超讨对方……重庆谈判的决策东北大争夺的决策拿延安换全中国的决策进行战略大决战的决策跨越长江天险的决策为保卫中国支援朝鲜的决策挫败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决策围绕四届人大组阁的决策后记
插图:8月9日,正要上船去湖南的毛泽东被瞿秋白召了回来,要他出席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讨论湖南秋收起义等问题。在会上,瞿秋白宣读了湖南省委和共产国际赴长沙的巡视员马也尔给中央写来的一封信。信中提出了这样的主张:由湖南组织一个师的军队,尾随南昌起义的军队往广东,以“与南昌军力共同取粤”。“这是很错误的”,毛泽东当即对此方案提出否定,他在会上继续批评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去”。毛泽东的这番话,当即得到瞿秋白的赞同与支持。8月12日,中央任命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与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一起,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毛泽东急急准备启程。就在此时,瞿秋白又匆匆忙忙赶来,对毛泽东下达了一番指示:对于“左”派国民党问题仍需充分利用,想办法将他们改造“成为秋收暴动的重要力量”,应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下”,建立“加入‘左’派国民党人的革命委员会”;建立苏维埃问题,“目前还只能宣传,不能建立”;对于土地问题,“只能从政治上没收……”说完,交给毛泽东几份“红头文件”。这显然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是共产国际的指示,还是你瞿秋白的主意?就要行动了,为什么又害怕了呢?……轮船在长江摇摇晃晃地驶了两天。在洞庭湖渡口,毛泽东转乘一艘小船,又摇摇晃晃地过了两天,才到达长沙。8月18日,长沙市郊沈家大屋里,七八个人头挨着头,正在秘密策划着一个行动计划。毛泽东脱下长衫,一手摇着扇子,一手从口袋里掏出那些“红头文件”和他那份“暴动纲领”。
毛泽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在几十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毛泽东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就是毛泽东思想。而其放射夺目光辉的决策思想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南,以真实可信的史料为基础,运用纪实的写作方法,对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作出的重大决策的具体过程进行了客观而生动的记述和分析。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毛泽东决策思想的基本特征: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其决策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其决策思想的实质和精髓;三、民主集中制是其决策思想的原则和方法;四、敢于决策、果断决策,是其决策思想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五、通观全局,高瞻远瞩,是其决策思想的艺术境界和具体要求。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卓越的政治斗争艺术、高超的组织领导才能和强烈的富国强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当今,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民奋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时期,继续深入学习和努力实践毛泽东的决策理论,对于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大决策》:掌控大局的睿智;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超凡卓绝的战略眼光;卓越的斗争艺术;不计个人安危荣辱的坦荡胸怀;果断决策的惊人胆识;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妙部署。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