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辛亥残梦

金满楼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金满楼  

页数:

23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谁秒杀了晚清王朝?
谁又是晚清王朝覆灭的重要推手?
大陸著名晚清史作家金满楼从皇族擅权、废除科举、清末新政、新军编练、民族主义、国际局势乃至普通百姓等多重新视角入手,剖析武昌起义这一根稻草之所以能够将貌似庞大的清王朝轰然拽倒的深层原因,广角展示清末各阶层的众生相及革命前后的历史图景,并对晚清覆亡的原因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可参看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35338.shtml,此处为本书末章,5月4日开始连载,至五月12日短短8天时间点击量达78239点),从晚清王朝的政失视角立体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辛亥年。

作者简介

金满楼,原名金松,现居上海,职业作家。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硕士。现为《中国报道》、《新金融观察》、《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青锐》、《海南日报》、《名人传记》、《百家讲坛》等媒体专栏作家或特约撰稿,已出版著作十余部。2010年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十七集《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主讲人。

书籍目录

一、抢米
二、世上已无张之洞
1、年少探花郎
2、湖广大事业
3、新旧的煎熬
三、亲贵扬眉朝堂空
1、隆裕太后
2、御弟载沣
3、得志的贝勒
4、亲贵见用,贤才见弃
四、科举之痒
1、漫漫科举路
2、科举骤废
3、新学新气象
4、科举后残景
五、走,投军去!
1、新军威武
2、新军编成史
3、露底的新军
4、军国民主义
六、变调的新政
1、小政府大社会
2、崩溃的财政
3、破格下的权争
4、绅权的舒张
七、驱逐鞑虏
1、谁是鞑虏
2、“鞑虏们”的困境
八、风云激荡江湖乱
1、也说革命党
2、会党新出路
3、保路大动员
九、坐晓鸡鸣风云天
1、武昌风云
2、分崩离析半边天
3、走样的革命
十、被秒杀的王朝
1、袁世凯尚能饭否
2、退位的博弈
十一、国际旁观者
十二、阿Q的革命学
余论:清朝覆亡的十大教训
附录
一、辛亥前后大事记
二、清帝退位诏书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隆裕太后  隆裕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之女,光绪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儿子,论起血缘,隆裕还是光绪的表姐(比光绪大3岁)。这段“姐弟”婚姻,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么的顺利:在大婚前的一天深夜,太和门突然失火,将这座六丈五尺(约七层楼高)的宏伟建筑烧为灰烬。最吊诡的是,这场火灾发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之夜,尽管九城水龙奋力扑救,但最终无济于事。帝师翁同□当晚在日记中记了一笔:“此灾奇也,惊心动魄,奈何奈何!”  太和门位于午门之后,是通往“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朝门”,极具威仪与堂皇。按大清祖制,皇帝大婚时,皇后应由正门即午门抬人,经太和门向北入内宫,但火灾之日距大婚之期不足二十天,若要重修,势必无法办到,但更改皇帝的婚期亦为大大的不吉利。慈禧太后斟酌再三后,命内务府按太和门的原样搭建彩棚,工匠们接到任务后日夜赶工,竞在大婚前做出了一个足以乱真的“太和门”。  皇帝的婚礼举行得很成功很隆重,慈禧太后也很满意自己的侄女体体面面、风风光光地从大清门经午门、太和门被抬入皇宫,据说这是她当年未能完成的心愿。但是,在经过看似威严、华贵、庄严的“太和门”之时,明白的人都知道,里面其实是些朽木、烂纸,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既是这段婚姻的不祥之兆,也是国运的不祥之兆。  光绪的另外两个妃子,瑾妃与珍妃(最初为嫔),是从神武门被迎入后宫的。神武门不是正门,但正如婚姻不等于爱情,光绪在这里获得了些许的慰藉。瑾妃、珍妃姐妹比隆裕年轻,特别是珍妃,更是以其青春、娇艳及活力赢得了光绪的青睐。隆裕皇后的备受冷落,令慈禧太后对光绪的厚此薄彼甚为不悦,她屡次三番地提醒皇帝要照顾皇后的情绪,并让他经常和隆裕皇后待在一起,可这两人相对无言,又是何等的尴尬局面。  从目前留下的相片来看,隆裕皇后的长相确实称不上美丽。据入宫服侍过慈禧太后的德龄公主说,隆裕皇后是一个优雅、有知识的女子,她在宫中并不如意,除了与光绪皇帝不和之外,她还得时刻紧跟在慈禧太后的身后,并没有一丝的自由。庚子年后,慈禧太后屡次邀请在京的外国使节夫人们入宫参观,据她们的回忆,隆裕皇后脸色苍白,身材瘦削,但看起来“非常有教养、 “温雅有礼”。  1888年来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其夫人曾做过皇家福晋与格格的家庭医生,据她的描述,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但“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在大部分的时间,隆裕皇后掌管着整个后宫的大小事务,而其中以慈禧太后的日常起居最为重要,不过她的职责或者说兴趣也仅限于此。慈禧太后满意于隆裕的温顺,但这种“和善而与世无争”的气质却并不招她的喜欢,因为在潜意识里,慈禧太后或许更希望叶赫那拉家族的女性具备专断的魄力。  过多的操劳和压力令隆裕皇后神情抑郁,气色很差,光绪皇帝对她几乎是毫无兴趣,两人谈不上什么感情,而更多的是猜疑与折磨。事实上,从人宫的一开始,两人关系便几同离异,而慈禧太后的偏袒更是令事态火上浇油。《悔逸斋笔乘》中说,隆裕有一次与光绪争吵后跑到慈禧太后面前哭诉,慈禧太后听后大怒,咆哮说:“他这个皇帝是我立的,隆裕是我的亲侄女,辱骂她就是对我不敬,实在是忘恩负义!”  太监信修明在其回忆录中说,光绪的性格反差非常大,从小就害怕打雷下雨,岁数大了,他照样害怕这些,可又不能躲避,只好用手把耳朵堵上,把门窗全部关闭,让所有的太监都站在他旁边,给他壮胆。同时他还喜欢听暴雨后宫里下水道泄水的声音,常常顶着雨来到御花园东北角的一个亭子里,雨水喷泻出来落在深池子里,像瀑布一样,这个时候的他是非常满足的。除此之外,光绪的性情非常暴躁,喜怒无常,他手下的太监都不敢亲近他。他常常夜间不睡,半夜三更起来批阅奏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拍桌子,骂混账,吓得太监们都心惊胆战。他既胆小,又任性,并且逆反心理尤其严重。  据老太监所说,有一次皇后觐见完毕,皇帝吩咐她“请跪安吧”,那就是请她退下。皇帝的寝宫,不愿意谁在一旁,是完全有权力让谁退下的。光绪连说两次,皇后装作没听见,大概是领命而来有所仗恃,于是光绪暴怒了,起身用手一抻皇后的发髻,让她出去,把一只玉簪子都摔在地上了。这些事,伺候过光绪的老太监都能说上一两件。  《异辞录》中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皇宫诏征四方良医为光绪治病,当时一些名医云集京城,但光绪因沉疴已久,易生暴怒,每次医生入内请脉,光绪都不开口,让医生自行揣测。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者缺一不可,名医们为此极为头疼,束手无策。等到书写脉案药方,稍不对症,光绪便拒绝服用,有时摘其未符病情之处,即御笔批出,百端诘责,如批名医陈莲舫方云:  “名医伎俩,不过如此,可恨,可恨!”  隆裕这段婚姻毫无幸福可言,但光绪的脾气原本也可以不这样。与隆裕一起进宫的瑾妃、珍妃姐妹,她们虽然只是嫔妃,但以女人独有的本性与智慧抓住了这个同样年轻的皇帝。光绪最偏爱珍妃,在大多数时间里,光绪都宁可让珍妃陪着,在那段时间里,一向幽暗深沉的皇宫里出现了难得的欢笑,皇帝收获了他的爱情。  至于隆裕,她只能默默地看着光绪将所有的柔情都给了那个名叫珍妃的女人,而她,只能默默转身,独饮自己的孤寂与落寞。这是皇帝的权力。皇宫中只有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名义上是她的丈夫,但只有表面上礼仪的配合,而不存在实质上的亲近,从来都没有过。这种痛苦,又有谁会去了解呢?  珍妃是个有活力但又任性的小女人,光绪对她的爱甚至到了纵容的地步。据说,她曾经女扮男装,躲进光绪的上书房,甚至为光绪批答奏折。慈禧太后对此也略有所闻,但一直隐忍未发。直到甲午战争l参败期间,珍妃为人请托卖官之事东窗事发,瑾妃、珍妃同时被降为贵人(清宫后妃制度,分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七个级别),她们的兄弟志锐也被打发到乌里雅苏台去做参赞大臣,被远远地赶出了京城。  珍妃被贬后仍旧心高气傲,拒不认错,最终被打入冷宫。终于,在庚子年的非常之变中,慈禧太后在离开皇宫前下令将珍妃沉于井中。据说,珍妃在此前要求光绪皇帝留在北京与洋人议和,这大大触怒了慈禧太后。珍妃死的时候,光绪还不知道这幕悲剧的发生,他只是木讷无助地跟随着慈禧太后逃到了西安。次年回京后,光绪常对着珍妃留下的帘帐长久地发呆,自此后,他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脾气也一日坏似一日。  光绪的一生,也是一个“杯具”接着一个“杯具”,一直到死。不过,光绪的死对隆裕皇后或许是个解脱,因为她从皇后变成了太后。慈禧太后也死了,长期压迫她的两座大山都去了,原本消瘦的隆裕反而逐渐丰满甚至肥胖了起来,这段时间她的心情可能不错。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周恩来    在中国遥远西部地方的居民,对于政府是帝制还是共和,可能感觉不到任何差别,因为这个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会影响到构成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苦力、车夫等的生活。扰乱给盗匪以一个大机会,他们是危险的大根源。  ——英国驻华使馆武官柏来乐    中国不久就会发现,一个失去了漫长历史给它披上盔甲的社会,等待着它的会是怎样的命运。在几年血腥的无政府状态之后,它必然会建立一个政权,它的专制程度将会比被它推翻的政权有过之而无不及。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


编辑推荐

  (1)百家讲坛主讲纪连海、毛佩琦联袂推荐!  (2)2011年国内第一部聚焦晚清政府政施不当来反思辛亥革命的力著,2011年最值得细读的一本反思辛亥革命的好书!  (3)《辛亥残梦:帝国崩溃的前夜》特色:  A.视角独特:从考察晚清王朝的政失着眼,梳理其中为人所忽视的晚清王朝体制、政制、廷枢决策、舆情疏导等最终导致清王朝轰然倒塌的众多深层原因,在众多的“辛亥类”写作视域中独辟蹊径;  B.富有深度的历史反思:文章从传统士绅阶层退出历史舞台、股肱良臣相继辞世、亲贵弄权、后科举时代士人的出路问题、编练新军、变调的新政、民族主义勃兴等不同视角切入,对武昌起义前的晚清社会政治生态以及此后辛亥革命为什么不能取得成功等作了深度探索,对晚清覆亡的深层原因作了富有创见性的总结。  (4)辛亥,一段比三国更精彩的历史,著名晚清史作家金满楼带您走近百年辛亥,触摸历史的温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辛亥残梦 PDF格式下载



视角独特:从考察晚清王朝的政失着眼,梳理其中为人所忽视的晚清王朝体制、政制、廷枢决策、舆情疏导等最终导致清王朝轰然倒塌的众多深层原因,在众多的“辛亥类”写作视域中独辟蹊径;富有深度的历史反思:文章从传统士绅阶层退出历史舞台、股肱良臣相继辞世、亲贵弄权、后科举时代士人的出路问题、编练新军、变调的新政、民族主义勃兴等不同视角切入,对武昌起义前的晚清社会政治生态以及此后辛亥革命为什么不能取得成功等作了深度探索,对晚清覆亡的深层原因作了富有创见性的总结。


改良还是革命?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更多的是一个伪命题,历时从来无法改变。但从当下的视角反思,则对我们是神佑裨益的。目前,这一类研究不说已汗牛充栋,但也谈得上众声喧哗。 2011年,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如何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推出具有重磅型的力著来纪念这一盛典,也许并不是“改良还是革命”这一论题所能涵盖的。 而《辛亥残梦》则正是这样一部超越了改良与革命争论议题的一部好书,作者对历史事件看似寻常的选择,隐藏着极为巧妙的匠心。例如,首章“抢米”,这个似乎和辛亥革命关联性并不十分紧密的事件,在该书的论述中彰显了它的独特意义:宣告了王先谦、叶德辉、孔宪教、杨巩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士绅阶层在此后中国政治历史中的退场;第二章“世上已无张之洞”则从张之洞之死讲述清王朝已无支撑中央权力结构的股肱良臣;第三章“亲贵扬眉朝堂空”讲述皇族内部私而无公的擅权乱象,彰显王朝大厦无人可撑的局面;第四章“科举之痒”从废除科举的失误来显示这一举措嗣后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年轻的读书人没有出路;第五章“走,投军去”,讲述清廷编练的新军最终反噬清王朝的根源;第六章“变调的新政”对辛丑拳祸后慈禧主持的新政后继无人之象给予充分呈现;第七章“驱逐鞑虏”详解清王朝被推翻的深层次原因:大汉族民主主义的兴起,并对这股民主主义泛滥的危害性做了细致的分析;第八章“风云激荡江湖乱”讲述一直困扰清王朝政治统治的传统江湖会党对王朝政权的冲击;第九章“坐晓鸡鸣风云天”讲述革命风云激荡之势;第十章“被秒杀的王朝”讲述清王朝的黯然退场;第十一章“国际旁观者”讲述清王朝覆灭的外部原因——列强对中国政权的干涉;第十二章“阿Q的革命学”从普通民众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思辛亥革命后遗症。末章余论“清朝覆亡的十大教训”绾结全文,对清朝灭亡所能带给我们的启示做了一个深度、富有创见的反思。 这种突破了既往视角的观察和反思,确能让我们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中获取更多的历史财富。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许这是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最重要的精神收获吧!


今年的图书市场,辛亥革命选题林林总总,相关作品不下数十种。其中,让笔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三本。一本是年初张鸣先生的《辛亥:摇晃的中国》,一本是4月份马勇教授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另一本便是《辛亥残梦:帝国崩溃的前夜》。如果说张书像万花筒,让读者领略到辛亥年的多元景象,马书似扫描仪,将这场革命的来龙去脉重新梳理,那么金书则是一个听诊器,对清廷覆灭之因进行了全面分析,把研究推向了深入。
具体而言,通读全书,笔者有三点感受。首先是“新”。辛亥革命距今已有百年,亲历者与后来人前赴后继,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字,如何避免雷同,推陈出新,便是摆在写作者面前的首道难题。金书妙就妙在开篇既不宏大叙事、长篇铺叙,也非故弄玄机、布下迷阵,而是从“长沙抢米事件”说起,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继而层层递进,名臣之死、皇族弄权、废除科举、编练新军、新政走样、江湖恩怨……一步步将清末政府的积弊、昏庸和盘托出。作者的写作逻辑好似推多米诺骨牌,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而不失趣味,实在是独具匠心。
其次乃“真”。不知何时,戏说人物或调侃历史成为时下一大风尚,写作界犹如娱乐圈,书籍仿佛流行曲,充斥书店与网站,这其实是对历史缺乏敬畏感的表现。令人钦佩的是,作者秉着求真务实之态度,不做“历史潮人”,严肃对待辛亥。通篇文字,不仅正史与野乘互证,而且兼采国内外诸多名家之长,熔于一炉。如在《科举之痒》一章中,对于科举停废后的社会反响,作者不仅征引了大量时人日记、回忆录等材料,还特意采用近代史专家罗志田、周武等人的观点,有理有据,相得益彰。
对于写作而言,选取新视角,获得真材料,皆非易事,但对历史大事件进行深沉精微的思考更是难上之难。不过这恰是作者优长之处,也是该书的点睛之笔。作者对清王朝覆灭原因及其教训的深层剖析,下了工夫。


改良还是革命,围绕辛亥革命,后人总是在哓哓不休的争论中对孙中山等革命者的革命行为做出如此或如彼的评论,但罕有论者对这场革命的另一位主角——被动或反面的主角清王朝在这场革命前后的行为或举措进行系统、专门的论述和反思。金满楼的这本书则填补了这一观察、研究视域的空白。该书从1909年湖南长沙的抢米事件讲起,然后逐次讲述张之洞等廷枢重臣的离世、亲贵擅权、废除科举的弊害、操练新军及其反噬之祸、变调的新政、大汉族的民族主义泛滥、江湖会党的危害、小人物掀起的大风暴、袁世凯的野心、外国人明火执杖的干涉、普通民众对于革命的反应等,详述清王朝之所以会被“秒杀”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得出清王朝灭亡的十大教训。 全书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处处可见作者的巧妙匠心。


书写得很好,视角独特。从所有与晚清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写起,如第一章写传统士绅退出历史舞台,第二章写股肱重臣相继辞世,第三章写亲贵弄权,第四章写科举断了读书人的仕途,第五章写新军士兵无晋升之途,对清廷满是怨愤……最末写清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全书非常有系统,是今年反思辛亥革命写得最好的一本。


历史有时往往只有一声叹息,只留下无尽的深思让后人品味。在晚清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社会的各阶层都反思过,挣扎过,奋斗过,于是得出不同的结论,尤其经历庚子国变后,这种求变的脚步更加的加快了。所以晚清最后十年,清廷的新政,立宪的呼吁,革命的发展,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赌盘,每个人都可以往里面下赌注,却又不知道最终的结局。本书文字流畅,对晚清最后时间的历史叙述娓娓道来,更兼引用当时的报刊,笔记,以及后世者的评论,使历史的讲述更具立体感。对晚清历史的分析有自己独特的讲解,尤其书中最后一章对清朝灭亡十大原因的总结,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此书是一本兼具历史性,文学性,思想性的好书,对于读者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与背景,晚清清政府的新政,晚清立宪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辛亥残梦:帝国崩溃的前夜》,金满楼辛亥力作,本年底最值得期待的历史大作!全书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处处可见作者的巧妙匠心。看完本书,特别是结论“清廷覆亡的十大教训”,感觉历史和现实,竟然是这样的接近!清廷是因为年轻人不满而推翻的王朝,那后清呢?现在很多人都对社会不满,会不会也引发革命,这是一个可怕而现实的问题啊。。。


如果说曾文忠和其门生赵文烈的谈话具有前瞻性的话 ,晚清的中兴之臣通过革新利弊来力挽狂澜,在当时的社会确是出现了一种振奋的现象!在当时的中国,百姓只有天下而不只有国家.任何政体制度与其无关!国家的权利只能到县级,以下就是乡绅阶层的统治.<万历十五年>你也读过,里面阐述挺详细的,曾国潘在收复江宁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科举,在曾国潘传中描述的场景十分火爆,甚至出现三代同考的场景,百姓皆言深受洪杨之害!而清亡很大部分与废科举有很大关系.康有为本为科举失败者,虽后来学问有所成,剖其心理与洪秀全有相同之处,其后来的主张也即如此,与其学生梁启超相比差远了..科举相对于当今高考相比皆有弊,但仍然是最底层人唯一的希望!!! 科举废除后所谓的新式学堂培养的多位革命激进却又没多少学问的人士!还有就是清廷改革步伐前面太慢了后面太快了,如果采取稳进方式至少还可以继续延长十几二十年!清廷之痛,民国之殇.我不希望出现在今朝.大一时未曾读什么书,一度激进希望革命,这二年慢慢苦读了一些书,或许渐进式的改革更适合中国!休克时的治法弄不好又是一个苏联解体时代,那样的话民族复兴之梦不知多少代才能完成,现代化的登山进程不知何时方能登顶!此书不错,比<明朝那些事儿>后的很多历史好多了!


革命还是改良,中国人已经争论了一百年,也搞了近100年。有人说,辛亥革命不是革命的终结,而是近百年来中国不断、反复革命的开始,诚哉斯言!辛亥革命到底给中国和中国人带来了什么?血腥、暴力、杀戮、混乱乃至引发外敌入侵,这样的结果到底是好是坏?现在的人应该看清楚了。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后来的各种革命乃至文化大革命,基本没有好结果。现在还有那么多的痴人在唱红歌,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想什么?唱红歌是为了倡导革命精神吗?当然不是。那些倡导唱红歌的人并不希望民众去革命,可他们为什么要倡导大家去唱红歌呢。这显然是个矛盾。由此证明,革命在表面上是被颂扬的,但实际社会中却是被禁止的,这是何等的吊诡。
本书作者的金满楼,07年在网上即认识了,是当年民间写史中以网络写作起家的新兴作者,不过据我所知,在这批跻身于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的网络写手中,以专业背景而走网络路线的,金满楼大概是仅有的一个,据说他还为此辞去不错的工作而投身于职业写作,也就是他常说的“独立作家”身份。作者的历史功底、文笔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早年就是历史系的科班出身,相比那中网络化语言的写作,金满楼则更多了一层独立思考的深度,他的写作极具个人风格和观点,保守气息浓厚,一向对革命持反对意见而主张有风度对抗的改良主义,这也是我所欣赏的。外面的社会很喧嚣,追逐名利是人之常情,希望金满楼能沉住气,多做几年研究,认真写作,今后能出更多的精品,为国民多开创一些思考的空间。


大约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感觉此书渐入佳境。特别是最后一章对清王朝灭亡的原因分析简直是透彻至极。
这本书让我对辛亥革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在思考金先生提出的问题:百年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可曾有过g本质的变化?我们心中的皇帝情结真的已经不再了吗?


在教科书上看到的中国近代史,混沌一片,要么贬斥妖魔化过分,比如李鸿章、慈禧太后、比如北洋军阀的段祺瑞、袁世凯这些人,要不就是过分的拔高,如太平军、义和团和革命党、孙中山这些,金满楼的晚清民国系列有真正的历史风范,求真务实,这本宣传里说是压轴之作,有点王婆卖瓜的自夸,但总的说来,比其他同类题材书要胜出一筹。只是书的制作不是太讲究,做得比较平淡,难称精品。不过读了之后很有收获,也算值了。



辛亥残梦:帝国崩溃的前夜(纪连海、毛佩琦联袂推荐)


对近代历史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教科书的学习上,对历史任务的了解也是如此。比如李鸿章、慈禧太后、袁世凯这些人,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深勿痛觉,而对太平军、义和团和革命党、孙中山这些,就是满怀鼓励与赞赏。金满楼的晚清民国系列求真务实,给大家一个全新的观点,当然历史评判不一,不过读了之后很有收获,也算值了,推荐一下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更多的是一个伪命题,历时从来无法改变。但从当下的视角反思,则对我们是神佑裨益的。目前,这一类研究不说已汗牛充栋,但也谈得上众声喧哗。 2011年,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如何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推出具有重磅型的力著来纪念这一盛典.


买了《门槛上的民国》,才知道这是金满楼先生的“鼎革三部曲”的第二本,正好第一本《辛亥残梦》特价,赶紧入手一本。等看完了,接着看第三本《退潮的革命:宋教仁1913》。鼎革三部曲以1911、1912、1913这三年为背景,并分别以一本专书展开,写法很新颖,看完很有收获,支持,很赞。


改良胜于革命,这才是中国所需要的。金先生的作品以前也买过几本,晚清系列的,北洋系列的,记得他在书中提倡的“有风度对抗”,印象最深刻。近百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革命不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好处,这才是我们应该从过去一百年中汲取的教训。个人比较喜欢金先生的这种无限接近历史真相而不为党派观点左右的求真精神。看着当下这种唱红歌如火如荼的癫狂,金先生的这种清醒和独立精神太可贵了,没说的,支持。我相信,我们这些70后都会理解的。





终于出书了!满楼兄曾在天涯“关天茶舍”天涯观察辛亥革命特刊中贴出第三部分“清朝覆亡的十大教训”,当时天涯的编辑还配了一个雷人的标题:过清论。当时看后感觉很精彩、很震撼!牛文!
很喜欢!现在好像只有当当才能买,而且折扣还高了点,不过书真的写得不错


金满楼是我所熟悉的作家了,和之前的作品相比,这本明显要深入得多。这本书是对辛亥事变的深入挖掘,角度独特,观点鲜明,但美中不足的是,书有点薄,大概是纸张的原因。


在今年的这些辛亥书中,《辛亥残梦》可能是最全面解读清朝覆亡原因的,一本书道尽了帝国崩溃的奥秘。


之前对历史混沌不清,特别是清末历史,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到处都有宣传,在网上也看了几本连载,感觉这本是最好的,很全面很深刻。


近两年辛亥革命的书太多太杂,金满楼的这本书无疑是较好的,观点平和。


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这样一本书可以让我重新反思一下中国这百年来的历史和悲欢离合~由于历史是人创造的,而人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所以,了解历史也就是了解人性~


金满楼在晚清民国这块的研究有独到之处,微博上说这是“鼎革三部曲”第一本,写1911年,后面还有《门槛上的民国》,写1912年。1913年宋教仁的遇刺是第三本。很期待啊!


金先生文笔细腻,对晚清的历史如数家珍,视角和见解都很独特,非常值得一读。


以我个人的理解,这本书是典型的影射史学,用历史影射现实,特别是书的结论部分,乍一看还以为写的是现在,比如年轻人的不满导致王朝推翻、缺乏对话机制导致政权危机、历史的偶然性和危机管理,太子党亲贵擅权,等,掩卷沉思,难道历史真的要重演吗?就这点而言,不得不说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洞察是极其深刻的,清末景象,今日重来,可我们又该如何从中汲取教训?这本书真该让那些当政者好好读一读。


百年前的辛亥的枪声在武昌城楼响起,这成为踹向风雨飘摇、无处不漏风的满清王朝这栋破房子的最后一脚。


该书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爆发前,清帝国的一些状况,对了解历史很有作用


无意中在静雅思听的公告栏中看到(****://***.justing*******/stage/board_jinmanlou.jsp)金满楼先生又出新作,“帝国崩溃的前夜”这个副标题很感兴趣,点进去后已经录制“清廷覆亡的十大教训”了,由此追踪而来,买上一本。本人是静雅思听的老听友了,金满楼的作品也听过不少,女人当国、北洋往事都下载收听过,感觉很不错!


对辛亥革命前的大清最后十年的社会状态,及政治、社会的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100多年前的社会演变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强烈的借鉴。革命的激烈主张,对于社会变革造成的损害,比它所许诺带来的收益要大得多,与其采用巨大破坏力的革命,不如采用踏踏实实的改良——从长期来看,改良所达成的成就,并不比革命低,但其代价远远小于后者,革命之中,泥沙俱下,个人基本上无力保全个体的权利主张,反而易成为革命的牺牲品,成为阴谋家的炮灰!改良,是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地、潜移默化地变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那种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革命思想,是短视且偷懒的方式,中国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辛亥革命的书最近陆续地出了很多,在网上也关注了一些,但是多数都是炒剩饭。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给我的,书一到手,随手一翻,就看到了书最后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与评价,觉得相当深刻。作者对辛亥革命的长远意义有了很深入地思考,改变了我对辛亥革命的一些认识,很好。


本书很详细的阐述了辛亥革命产生的前前后后的事情,让人明白到底是什么推翻了帝制,让人去反思我们到底该做什么,面对危机,我们该如何处理。值得收藏


对大陆的出版一直没有信心,但看到《辛亥残梦》后感到吃惊,作者对革命的尖锐批评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真没想到大陆能出这样的好书


很喜欢金满楼的作品,买来看看。写法比较自由,自在中凸显思想,是个善于思考的学者。今年是辛亥百年,想来金满楼一定有作品推出来,终于等到了。


国共两党都在颂扬革命,不管是洪秀全还是义和团,辛亥革命当然也不例外。但革命永远是血腥的,里面有很多不可告人的东西。作者在辛亥残梦里做了深刻的揭露,从这点耐受,足以成为一本好书。


知识很丰富,对辛亥革命前后经济、政治、体制分析深刻,增长知识,更好的了解清末的发展


有关辛亥的历史书读了不少,但纪连海老师推荐的书,我还是要看看。书不错。


看了这本书,基本知道了辛亥革命爆发的个方面的原因,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帝制的历史事件,值得阅读。


辛亥残梦:帝国崩溃的前夜,这本书观点很独到


一直想找一本关于辛亥革命题材的书,这次终于找到了,看了看,虽然不是很详细,却也对这个历史时期有了一个 更深的接触和了解,觉得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值得一读,辛亥革命前夜整个中国的暗潮涌动


辛亥残梦的根本是对于一些行为原因的阐述,值得思考


经常在天涯看到金先生提及“有风度对抗”,在一个已经可能革命,上层改良又走不通的年代,民众起来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而进行有风度对抗的年代要来临了。我很认同这种说法。买一本《辛亥残梦》支持一下。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好书要细读


让我对辛亥革命那段历史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写得很好


民众中根深蒂固的“中华上国”心态与晚清政府在外战及外交领域的节节败退产生了难以调节的矛盾。而一系列丧失主权的条约更使民众对清政府失望透顶。再加了中国长久以来存在的官场腐败,以及晚清愈演愈烈的权商勾结,都不断加深民怨。


辛亥百年的书中,这本见解最独到,“兵变说”比“革命说”更加有道理。辛亥革命的本质确实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兵变”。


晚清系列的经典作,值得细细研究


辛亥革命前的方方面面,造就了革命的成功


向来被有人嘲笑历史知识缺乏,读了这本《辛亥残梦》,让我学习到不少历史知识,很不错的一本书。


辛亥百年,值得反思。我们现在究竟比过去进步了多少?天知道!


辛亥革命,是改变中国的大事件,值得仔细研读。


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落后,以及传统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的碰撞,使中国在对外事务上从用人开始到战争都出现全部的失败。特别是几次外战的失败,严重影响了晚清政府对民众的向心力。


了解辛亥革命的好书


辛亥革命第一枪是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打响了。


对了解辛亥革命是本不错的书.很值得一读.


辛亥的意义是无可取代的,也是他打开了革命的新局面


前段时间正直辛亥革命100周年看的。
内容很生动,文采很好,让人看了赶到收获颇多。


慈禧的保大清不保中国,让天下人寒了心,才明白原来爱国只是一厢情愿。想想辛亥革命中那些有志青年为中华振兴所作出的牺牲,我们不觉得惭愧吗?


辛亥革命后会是什么呢?说不准啊


在写辛亥革命的书中算很不错的一本书了


帝国崩溃的前夜,辛亥到底成还是败


辛亥革命的纪念不只是这一个革命,而是一种思维意识的崛起


很好的书来看中国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义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甚至三千年的帝王制度。


晚清政府思想腐败,执政能力太弱。


今年是辛亥100年,人人都在关心这个话题,说实话我是不了解的,买来看看吧。看了前半部分,觉得作者开头很有吸引力,后面有点深刻了,原因分析比较多


想想辛亥革命中那些有志青年为中华振兴所作出的牺牲,我们不觉得惭愧吗?


关于辛亥那段历史,除了正规教科书外,读了这本书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关于辛亥革命的一本专著,


多角度解读辛亥革命,史料翔实,语言流畅。


关于辛亥革命,全新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了解辛亥革命的话,可以看一下。


辛亥革命的开始才是真正的觉醒,是好的


辛亥我们的好革命


辛亥革命的根本在于共和的思想太理想


辛亥革命是伟大的,虽然他没有实现共和,但有他自己的意义。


纪老师推荐的史学书是不会错的,顶辛亥残梦


太平天国运动给晚清政局带来的最大冲击,莫过于兵权渐从中央落入将帅私人之手,并由此引发地方督抚权力的全面上升。


满清王朝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大陆学者们看来,是因为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但是详查历史,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对比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各国的表现就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清王朝的覆灭其实是宿命难逃,在甲午海战之后就该覆灭了,但是天不灭清,由于个列强在国内的势力争端使其又残喘了几十年。


辛亥残梦的结构是对于当代社会的深刻揭剖


展现晚清时期的点点滴滴!!非常喜欢!


晚清的结束是慢性行,黏糊很烦人


晚清的灭亡不是偶然,清朝的统治才是偶然,现实总有那么多的漏洞


辛亥因为是通过南北议和,并且实质是由北方的满清旧臣主导下统一的,因此满人并没有遭到几百年前他们曾经对汉人的祖先一样的大规模屠杀,大多数的满人存活了下来,并且隐名埋姓的生存下去。屠杀的往复


辛亥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200多年的老大帝国突然崩溃。。


辛亥只是大国的悲哀,而不是帝国的崩溃,这个是不会的,这这个国家不会崩溃


辛亥百年里写得最出色的一本。没有第二。书做得一般了点。


最近在学习有关辛亥的历史,买一本参考一下。


辛亥类似的历史就是这样,在存活的很短,意义很大


辛亥残梦,大师讲解果然不一样哦


辛亥残梦的真谛。解释现象


辛亥残梦,早干嘛去了,人们或许已经分析到


辛亥残梦的更多在于对过去的讨论


喜欢辛亥残梦,不在于观点的对错,而是一种思考与引发思考的动机。


从别人手里看到这本书的,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原有的历史观点瞬间被颠覆,原来清末的历史是这样,和教科书的表达完全两样,我比较认同金满楼的观点!


关于辛亥话题写得不错的一本书,史料可靠真实,分析合理透彻,描写活泼,很值得一读


辛亥,帝国的经历,是那么的残酷


大国之殇,辛亥之梦,共产之祸。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