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2-6
湖南人民出版社
文雨
237
150000
无
她无意中闯入三个男人的生活,却成为五个女人的情敌,她有着大众情人的外貌,却沦为全民公敌
人肉搜索、全民审判、“狩猎”叶蓝秋
围绕着这个美丽女人的网络风暴袭过,人们付出的代价各不相同:信念、家庭、爱情、前程……甚至是良心和生命
故事由一场让座事件展开,刚刚查出绝症并被保险公司拒绝的白领叶蓝秋拒绝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争执中,记者陈若兮偷拍下了叶蓝秋的样貌。
此事上了晚间新闻的专题报道,电视节目鼓励市民参与讨论,陈若兮也借势展开网络炒作,演变为新闻事件,引起市民、网友争相激辩,叶蓝秋成为网络红人,在人肉搜索的威力下,个人信息被悉数曝光。
网络上,有匿名帖子控诉叶蓝秋为第三者,顿时群情激愤,骂战升级,诅咒和谩骂如潮水般涌来,更有人在其家门口蹲点守候。一个座位的争执最终演变成为一场激烈的网络事件。
然而,匿名帖子的发布者是谁?叶蓝秋究竟是不是第三者?陈若兮和叶蓝秋之间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
围绕这名女子的网络风暴还没有停息,电视台内部的勾心斗角已愈演愈烈,另一场复仇的风暴也借助网络之力瞬间袭来。在所谓真相的背后,所谓民意的背后,所谓道德审判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操控?
《搜索》,这是一部立足于都市情感话题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对当下网络浮躁现象的一次呐喊,饱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尖锐质疑与深刻思考,深入刻画了当今社会的现实人际关系,把脉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之怪病症。
文雨
本名张雯轩。网络作者,编剧,已出版多部长篇小说。
文雨致力于描绘现实、批判现实,擅长以哀婉动人的情感故事为载体,追踪社会热点话题,反映中国当下社会现状,其作品饱含对现实的尖锐质疑与深刻反思,被媒体评为“中国社会派小说第一人”。
《搜索》曾三易其名,初稿《请你原谅我》于2007年发表于网络;后易名《网逝》,入围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其后得导演陈凯歌倾心,更名《搜索》,改编为同名电影。
2.叶蓝秋 叶蓝秋刚刚坐下,挤过来一位刚刚上车的老人家。他的眼睛盯着叶蓝秋,不停地发出咳嗽声。 叶蓝秋在犹豫。她已精疲力尽。 老人家忿忿不平地说话了,“如今的年轻人啊,年纪轻轻的,吃一点苦就受不了,以后老了怎么得了!” 售票员也开始说话了,“麻烦车上的年轻人给老人家让个座!” 叶蓝秋继续在犹豫。 不过是一群拥有血肉之躯的普通人,怕冷又怕热,追逐富有而痛恨贫困,有可能死于饥饿,也会暴饮暴食把健康挥霍殆尽,偶尔的高尚和本能的自私同生共死。 老人家的脾气上来了,“世风日下,真是世风日下!我们那个时代,长辈说让坐才能坐,还得歪着只能坐半个屁股。哪像现在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居然跟长辈抢起座位来了!” 售票员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哪位年轻人给老人家让个座吧!有什么好斤斤计较的,不就是一个座位吗!” 整个车上的人都看着叶蓝秋。 叶蓝秋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公交公司有没有规定,年轻人一定要给老人让座?” 售票员愣住了,“这倒没有。” “法律有没有规定,年轻人不给老年人让座,要负法律责任?” 售票员糊涂了,“没听说过。” “我想,我已经把我的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了。你们要求我让座,没问题,但是,你们要提供年轻人必须给老年人让座的法律文件!”叶蓝秋模仿着保险公司年轻人的声音,尖锐而无礼。 长时间的沉默。拥挤而狭小的公车里,几十双眼睛看着叶蓝秋。 叶蓝秋不再说话,端端正正地坐着,一动不动,她用这个姿势表明了态度。 她坐在那里。 她已不在那里。 她闭上眼睛,只想休息。 3.陈若兮 陈若兮是记者,记者的工作原本是记录生活中的真实,但这已是她当记者之前的想法了。现在的陈若兮,对“真实”二字的理解可以说更全面,也可以说更圆滑。 杨佳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是陈若兮手下的实习生。第一天上班,就问了一个非常愚蠢的问题。 “何为真实?” “事实之部分。”陈若兮回答说。 “何为谎言?”年轻的杨佳琪不解,继续提问。年轻人和网民其实是同一类生物,得不到答案绝不罢休。 “事实之部分。”陈若兮扔下答案之后加快脚步离开。 杨佳琪疑心陈若兮在敷衍。身为记者,哪怕还只是实习记者,对于时下流行的所谓“记者”即“妓者”的称呼,愤怒且绞尽脑汁据理力争,恨不能赤膊上阵,摆出扭转乾坤的架式。 陈若兮一笑了之,这就是刚入行的好处了,还有热血,还有激情,还有人类与生俱来无法克服的弱点:愤怒。只可惜,这个弱点常常被年轻人用来当作“杀敌一百,自损三千”的攻击性武器。 作为职业的新闻人,陈若兮拒绝愤怒、激情、冲动、软弱等等一切的一切,她需要的,只有新闻、新闻观点、新闻本身,如果有幕后,那叫幕后新闻,也是新闻。 陈若兮和叶蓝秋在同一辆公车上,纯属巧合。叶蓝秋刚一上车,就吸引了她的目光,用时下流行的语言说,叫“羡慕妒嫉恨”。 陈若兮用一个女人的心态解读着叶蓝秋的容貌:细长的丹凤眼,眼神过于纤弱,唇形也过于丰厚,唇角略略上翘显得有些神经质,略带心形的脸庞,过于苍白的肤色,鸦翼般浓黑的长发--就女人挑剔的眼光看来,无一不是缺点。但陈若兮是成熟的女人,成熟到知道男人会喜欢怎样的女子,会在怎样的女子面前充满好奇心,会被怎样的女子迷惑甚至失去理智。 陈若兮少女时期最大的遗憾,是她这一生都不可能成为叶蓝秋那样吸引男人眼光、被男人呵护的女子。她的眼神过于犀利,她的薄唇也使她显得寡情薄义,甚至,她的短发某些时候也成了“男人婆”的代名词。 陈若兮看着叶蓝秋上车,看着她和老人家发生争执。原以为像叶蓝秋这样的女子,不会因为区区一个座位与人起争执。她最适合扮演电视电影中被男人强暴、除了哭什么也不会做、除了美丽一无所有的女主角。作为为生活挣扎的平凡女人,陈若兮在对这种女人嗤之以鼻的同时,却又羡慕男人们对这种女人过于轻易、过于泛滥的情感。 叶蓝秋不让座的固执激发了陈若兮作为新闻记者的本能,她悄悄打开手机上的摄像头,把这一幕拍了下来,并且尾随那位老人家下了车,从他那里获得了她想要的总结陈词。 “不像话,太不像话了……”老人家气得语无伦次,翻来覆去就是这一句。于是,陈若兮把重点集中在了老人家的表情上。 愤怒的表情胜过千言万语! 当天的晚间新闻播出了陈若兮的这则新闻。同时,出于台里创收的需要,鼓励观众发手机短信参与讨论。节目获得了广泛好评,观众反响强烈,有年长者谴责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漠视传统美德”,有年轻者辩护说“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容易,上班已经够累了,公车已经够挤了,占个座位也不容易,老年人应该多体谅”…… 参与讨论,信息费每条一元。国家有规定,必须明码实价,电视屏幕下方标注得清清楚楚。 一元钱,再小不过的数目,就能获得一个发言机会,天下最便宜的事也不过如此。再细想,平时那些有资格、有权利发言的人不是领导、老师就是明星、主持人,再不济也是学生、员工等等中间代表。平日里被“代表”惯了,今日花一元钱就能“代表”一次,也算得上是一种补偿了。 陈若兮得到消息灵通人士传来的内幕,这一次的新闻,短信收入近十万。 11.莫小渝 小小的名片轻轻落在莫小渝脚边。莫小渝心中一动,伸出一只脚,踩在了名片上面。 陈若兮注意到了这个动作,立刻把麦克风伸到莫小渝面前:“请问您是沈先生的太太吗?那个匿名电话是不是您打的,叶蓝秋跟您先生的事,是不是真的?您不用怕,有我们新闻媒体给你作主,一定会给你一个公道。” 莫小渝慌了,躲闪着镜头。“什么叶蓝秋叶绿秋,我们都不认识。” 莫小渝的慌乱进一步证实了陈若兮的猜测,这种情况下,观众更愿意看到的是负心男的表演。 陈若兮把麦克风伸到沈流舒面前,提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更挑衅。“沈先生,您是不是打算离婚?”陈若兮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技巧,直接问沈流舒是不是打算离婚,无论沈流舒怎样回答,“是”或“不是”,观众看来,已经坐实了叶蓝秋是沈流舒和莫小渝婚姻之间的第三者。 莫小渝第一个跳出来表示愤怒,她冲在了沈流舒的前面,对着陈若兮狂吼。“谁说我们要离婚了,你听说的,我告诉你们,说话要负责任,不要以为你们是媒体,就可以乱说话!我跟沈流舒不会离婚!我怎么也不会让叶蓝秋那个狐狸精得逞的!” 沈流舒不允许莫小渝在媒体面前失态,他抢上前去,推开莫小渝,粗鲁地抢过陈若兮手里的麦克风,扔进垃圾桶。 “你们给我滚,马上滚。” 麦克风发出尖锐的声音,听得人心里直发颤。杨佳琪干脆放下摄像机,捂住耳朵蹲在上了地上。 陈若兮瞪了杨佳琪一眼,示意她赶紧捡起摄像机,故意冲到沈流舒面前,嘴里嚷嚷着:“你怎么打人呢?” 沈流舒一掌把陈若兮推开。“我就打你了怎么着!别以为你是女人我就不敢打你!” 陈若兮借力使力,顺势摔在地上。因为有人摔倒了,并且这人是著名记者陈若兮,所有人都惊呆了。 “沈流舒,你怎么打人啊,你打人是不是承认,你跟叶蓝秋的事,是真的......”陈若兮扯开嗓门大声喊着,她知道,跟在身后的摄像机,忠实地记录着。 这个世界有很多优势,感情的优势,美貌的优势,钱的优势,权的优势,但无论什么优势,都不比上真相的优势。观众们关心的永远都是记录下来的真相,至于真相之后的真相,那叫幕后。 幕后的另一个说法叫黑幕,叫劣势。 混乱中,莫小渝把陈若兮的名片揣进了口袋。 18.陈若兮 “你能保证你所说的百分百真实吗?”陈若兮问。 “不能。”莫小渝很干脆。 “我能不能把你所说的用你的真名发表出来?”陈若兮再问。 “不能。”莫小渝再答。 陈若兮沉默片刻,“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最好的结果是,我想拿回失去的东西,即使不能,我也绝不能让别人得到。”莫小渝回答。 不知怎的,陈若兮忽然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被父亲抛弃的母亲,当年,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强令她选择跟父亲一起生活? 一切过往,陈若兮不愿再想。 现如今,父亲的身边已多了一位年轻美貌、她称为“阿姨”的女子。两个女人之间,保持着不咸不淡、相安无事的太平状态。 “我帮你!”陈若兮冲口说出三个字。 莫小渝惊讶地看着陈若兮。 陈若兮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转头看向窗外。天在下雨,蒙蒙细雨,看不清行人的面目,还有表情。 “我帮你,是因为,你不应该受到这种对待。任何一个女人的感情、青春,都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回报。”陈若兮说。 莫小渝潸然泪下,陈若兮这一句,说到了她心里。 “但我不能用电视、报纸这些传统媒体帮你,这方面法律法规管得严,稍有不慎,还容易让人抓到把柄,反而引火上身。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网络,网络这玩意,隐了身份,说句难听的,你吵了半天,说不定连吵架的对象是人是狗都不知道,比街头骂架更胜一筹。街头骂架,那些嘴巴笨的、脑筋不灵活的、临时找不到帮手的,肯定赢不了。网络不同,嘴巴笨点、脑筋不灵活,你可以慢慢琢磨,慢慢写,琢磨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几年,总能写出几句来。临时找不到帮手,更没问题,上网的人有多少,你就有多少帮手。上网因为什么?不就是因为无聊想找点刺激!什么最刺激?无非是吵架发泄。哪里有吵架,哪里就有人义务帮忙。当然,还有一条,就是人类的忘性,这一点你更不需要担心。口头的吵架,说过的话,风吹过就忘了,网络里的话,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写着呢,从这个网站传到那个网站,还有什么百度、谷歌、搜狗之类帮着存档记录传播,想抓小辫子?永远都有!想找源头?休想!” “你的意思是,我刚才告诉你的这些,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莫小渝问。 “我只是告诉你,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法律在很多方面还涉及不到,它具备一些优点。” 莫小渝环顾四周,是一种想做坏事却怕被人捉住的心虚,“在哪里上网比较好?” 她记得自己从家里打出的那个电话,电信公司的记录精确到了几分几秒,也成为了沈流舒握在手里的铁证。 电信局如果是自家开的就好了,莫小渝不得不如此感慨。 “作为新闻记者,我觉得最奇怪的事情是,这两年,城市里的网吧,有证的、没证的,居然比酒吧夜总会的坐台小姐还多。”陈若兮说。 莫小渝跟陈若兮分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部电脑,再到电信局办理了上网业务。 电脑当天送到,网络也在当天开通。开通的同时,电信局的业务员不无遗憾地建议,要不要迟上两天,三天后有优惠,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大。 莫小渝果断地拒绝了。她自认是嘴笨、脑筋不灵活、找不到帮手、忘性也比较大的那种人,她不适合面对面的吵架。 她没有工作,没有亲戚朋友可以拜访,只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慢慢回忆。 她不擅于言辞,也没有写作的天分,但她有庞大的互联网系统,有浩如烟海的故事、自传,让她慢慢借鉴,慢慢挖掘。 慢慢慢慢地,莫小渝学习着,把一些零星的记忆,还有听来的或是好像听说过的闲话记录、加工、润色;最后一步是发表,但不是在自家的电脑上,也不是通过自家的网络。 23.刘义 刘义接到沈流舒的电话并不吃惊。作为商人,沈流舒常常会委托他这个小警察利用职务之便办一些法律边缘的调查,例如,合作方的资信、竞争对手的隐私之类。 但是,这一次调查的是沈流舒的妻子,莫小渝。 刘义以为自己听错了,但是,沈流舒肯定的说,“没错,就是莫小渝,我怀疑网络上的这些事都是她搞出来的!” 沈流舒说到网络,刘义松了一口气。作为真正的警察,刘义对网络其实是不屑一顾的。网络的事认真查起来,其实比起真实的世界更加容易。真实的犯罪现场,指纹可能破坏,脚印可能擦去,凶器可能毁灭,还有尸体都有可能抛弃、埋葬,甚至烧成灰烬、被风吹散…… 唯有网络,每一串数字后面隐藏着一个ID,一部电脑。ID可以注销,电脑可以物理损毁,但是,这个ID所浏览过的每一个网页,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保存全好,不仅仅是一份,极有可能,是无数份。往往在你认为删除得足够干净的时候,它又在意想不到的角落,保留下来。 刘义找到了那些谩骂后面的ID,ID背后的电脑是在本地的一家网吧。 刘义找来一个美术学院的大学生,再找到网吧的老板,掏出警官证之后,老板亲自出马,亲自回忆,还找来倒水的小妹、拖地的小弟一齐上阵,不到两个小时,画出了上网人的画像。 刘义自然认得画像中的女人是谁,当他把画像交给沈流舒的时候,沈流舒的脸上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惊讶,而是如释重负。 “你打算怎么做?”刘义问。 “我可以怎么做?”沈流舒苦笑。 刘义沉默不语,现在的舆论环境,准确地形容,是原配苦大情深,奸夫淫妇直接浸猪笼,还会有一大堆不相干的旁观者燃放鞭炮送瘟神。换句话说,打离婚官司,这些新闻拿到法院,有利的是莫小渝,有过错的是沈流舒。 “现在的舆论环境,已经从可信度极低的网络转移到了电视媒体,沈哥,只怕要采取些措施制止一下,报警吧。” “不用。”沈流舒摇头,“让他们尽情表演,我们还要好好帮她一把。刘义,你帮我找几个可靠的人,也弄些稿子传上去,内容嘛,这样吧,就说沈流舒是连环变态杀人犯,叶蓝秋是做了变性手术的人妖,沈流舒的老婆莫小渝是苦大仇深、完美无缺的秦香莲。” “沈哥,真要做得那么绝吗?把嫂子的全名都弄到网上去,万一网民们调转目标,人肉起嫂子,那可怎么办?” “网民们既然能人肉叶蓝秋和我,为什么不能人肉她莫小渝?我倒要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所谓的道德完人敢拍着胸膛说不怕人肉搜索!” 刘义不同意这个观点,“嫂子就是一家庭主妇,能人肉出什么来?” 沈流舒冷笑,“是吗?我印象中倒是不少啊。例如在停车场,小车被骑三轮的蹭了一下,她站在那里足足破口大骂了人家半个多小时。” “可最后不是没让人赔钱吗?” “你以为网民会关心后面的事?弄张照片出来,一万个人看到就一定会有一万种想法,一万个人的唾沫星子,怎么也能淹死几个人。算了,网民们就辛苦辛苦吧,不关我的事。”沈流舒不再关心莫小渝,换了个话题,“那个女记者,陈若兮,查得怎么样了?” “正在查。”事实是,刘义光顾着查莫小渝了,把陈若兮的事扔一边了。 “查清陈若兮的底,她父母是什么人,在哪里出生上学,小学有没有逃过课,初中有没有早恋,高中有没有离家出走,大学有没有跟男人上过床,参加工作有没有陪领导客户应酬被揩油,有没有结婚,谈过几次恋爱,有过几个情人……总之,越详细越好,越私隐越好。”沈流舒急不可耐。 六月天,刘义生生地打了个寒战。 ……
无
小说《搜索》原名《请你原谅我》, 2007年发表于网络,后易名《网逝》,入围2010年鲁迅文学奖,其后被陈凯歌导演看中,改编为电影,同时更名《搜索》。单看这个名字就会想到,这是一个跟网络有关的故事,读过再看,确是如此,但仔细想来,却又远远不止于此。
我是先看原著小说的,小说从杨守诚丢手机这个不起眼的小事写起,以叶蓝秋公车不让座事件为主线,以网络这个当代最时髦的工具为载体将故事迅速铺排扩展开来,陈若兮、杨佳琪、沈流舒、莫小渝以及一些本不相关的路人纷纷登场,共同演绎了网络社会各色人物在道德面具伪装下的阴暗与丑恶。整个事件中,各个人物由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纠缠一起,他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看似都做着符合逻辑的事,结果却将本不起眼的小事推向了一个难以挽回的结局。其中,杨守诚的记者女友陈若兮和叶蓝秋的老板沈流舒是关键人物,正是这两个人的强力推波助澜,让事件走向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而他们共同的道具则是“网络”这个当代最强大的媒体。陈凯歌导演将小说名改为《搜索》,可能正是抓住了“网络暴力”这个支撑起整部小说的核心元素。然而,深思过后,我感到作者着重刻画和抨击的并非“网络暴力”这一现实存在,而是隐藏在这种表相背后的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以及人性在压抑环境下的扭曲爆发。所以,我推测,可能正是这个缘故让作者最初为小说命名《请你原谅我》而不是带着网络标签的《搜索》。
既然陈凯歌导演将名字改为《搜索》,想必他看中了“网络暴力”这个关键元素,在他的同名电影中着力表现的也应该如此,然而看过影片之后,我却一头雾水。不但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犀利反讽变得平庸,就连“网络暴力”这一“搜索”的关键元素也表现的不痛不痒,若不是剧中人还用着原著小说的名字,我简直没法看出小说和电影之间还存在什么关联。可谓精神变了,味道也就变了。下面,我通过电影与小说在人物和情节设置上的一些差异来谈谈我的理解。
先说叶蓝秋。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她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之一,尤其电影给叶蓝秋戏份更高,因为随着叶蓝秋的死,电影也就走向结局了,而小说则未止于此。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个导演最为重视的角色,却是刻画的最为糟糕的一个,除了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电影与小说中的叶蓝秋已判若两人。小说中的叶蓝秋出身贫寒,为还清父亲治病欠下的债而努力赚钱,与老板沈流舒之间的“小暧昧”也不过是她为保住工作不得已的手段而已。面对突如其来的癌症,有强烈尊严感的她谢绝了初恋情人的帮助,当然更不会向老板伸手要钱。而在电影中,她竟以救命为名向老板“借”了100万,本以为她要自己治病,结果却小资般的雇人租车(其间还想雇保姆来着),逍遥一周后却又选择了死去。这让人十分不解,如果她最初就选择了死,为何还拿那花不完的100万?或许导演是这样想的:叶蓝秋得了癌症本想花钱去治疗,但是网络谣言的恶毒攻击让她绝望透顶,因而放弃治疗选择了死,从而反映出是网络暴力而不是癌症杀了她。如果导演真是这种想法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艺术手法,但这里却包含着一个逻辑上的矛盾:如果叶蓝秋因网络暴力中伤而死,说明她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受不得这般的侮辱,那么如此自尊的人又怎么会主动“借”了老板的钱又不去治病而大肆的挥霍呢?反过来说,她既然敢开口“借”100万治病,说明她活下去的动力十足,那么她怎么会因为几天的谣言中伤而选择轻生呢(小说中叶蓝秋的手机被打爆,受到不明真相的人围堵家门口,仿佛到了人人得而诛之的艰难境地,而电影中甚至连一个骚扰电话都没有,只是她自己查看网络时的一番痛苦状罢了)?再往前推,如果她可以花大把的钱租车雇人,当初得知患了癌症的她又怎么会选择坐公交车呢?小说中给出了她之所以坐公车的原由,而影片并未对此说明,这就造成了情节前后逻辑上的矛盾。所以我认为,电影对叶蓝秋这个形象的塑造是极其失败的一笔。
再说杨守诚。小说中,他是主动帮助叶蓝秋的,除了他善良正直外还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叶蓝秋从持刀小偷手中救了他一命,二是他因女友陈若兮的报道对叶蓝秋造成了严重伤害而愧疚。所以他答应了叶蓝秋陪她一个月,并且极力想办法助其脱离困境。一个月的时间让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波折最终互生情愫。虽然电影中也不乏同情的因素,但他更多是为了一周赚五万块钱而为叶蓝秋工作,并且在第六天陪叶蓝秋看日出时还因被女朋友误解而懊恼不已,甚至对叶蓝秋大吼大叫,这足以说明此时的他并没有爱上叶蓝秋。然而得知叶蓝秋患了癌症的第二天(他为她工作的第七天),他就以爱上她的态度说要陪她将治疗进行到底,从不爱到爱,转瞬之间,没有充分的缘由,电影中这样的处理是不是显得过于突兀了呢?还有,在与叶蓝秋的相处过程中,杨守诚并没有想办法帮叶蓝秋从网络暴力中解脱出来,最终他的移情也没有对陈若兮造成多大伤害------小说中杨守诚的移情很大程度中是为了表现陈若兮的“自作自受”而增强故事反讽意味的,可电影中的陈若兮并不如小说中那样功于心计,甚至有点无辜的感觉,所以通过杨守诚的移情来反讽陈若兮的“自作自受”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没什么实质意义------难道导演安排这么一个好男人出现就是为了和叶蓝秋谈一场恋爱来吸引观众眼球的?
再来看至关重要的人物陈若兮和沈流舒,小说中这两个人可谓是“网络暴力”的幕后推手。陈若兮为了给台里赚钱谋取升职而不惜一切手段搞臭叶蓝秋,她通过删贴来控制网络言论走向,巧妙利用怨怒中的莫小渝来推波助澜,根本不顾及会给当事人叶蓝秋造成怎样的后果,这是一个极为自私和冷酷的人物。而电影中的陈若兮被塑造成一个蜗居中的普通白领,她策划的“公交车不让座事件”更多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提高新闻点击率,从一个记者的角度说她不过是利用了一些媒体的技巧罢了,并且没有表现出多么强烈的个人利益取向。影片里的陈若兮保留了一丝良知,最后她也只是失去了工作,而不像小说中那样被逼跳楼。很明显,影片有意“弱化”了陈若兮这个角色,同样被“弱化”的还有大老板沈流舒。小说中的沈流舒对叶蓝秋是有爱意的,当看到叶蓝秋至死都没给他留下只言片语,他才知道叶蓝秋根本不在乎他,这种失落的爱让他产生了极强的报复心理,从而歇斯底里的将叶蓝秋受到的“网络暴力”施加到别人身上,陈若兮,三个“打酱油”的大学生,甚至连妻子莫小渝都不例外。而电影中的沈流舒则只是一个以事业成功为第一目标的男人,其它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只是附庸,包括妻子莫小渝,也不过是他事业成功的附属品,在他眼中应该是招之即来,挥之则去的。他报复陈若兮不过是因为陈若兮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他公司的利益,而对于叶蓝秋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爱,他所做的不过是为了体现一个成功企业家应有的“修养”罢了,这一点从他对唐小华的态度上也看的出来,可以说,在他眼中叶蓝秋与唐小华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此,电影中的沈流舒就不再是“网络暴力”的主要推手了,不过是为了自保被迫反击了一下。通过以上对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电影对陈若兮和沈流舒这两个关键人物的“弱化”处理,使得本可着力凸显的“网络暴力”现象显得如同“鸡肋”一般。
生活于时下这个网络年代的人们,我们或许很难忽略掉伴随网络应运而生的某个名词“搜索”。因为它无时无刻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因为它分分秒秒地影响着被“人肉”着的人或者是事;也因为它更是如影随形地制造着一个又一个轰动效应的关注话题。
小小的“搜索”却是耐人深思的主题。也正因为如此,有心的作家亦或是编剧运用各自独特的手法将一个有关于“人肉搜索”而引发的故事直观,凸显地呈现给现下的社会大众。
或许是因为这个主题的作品极其正中要害地刺激到了那些曾经直接或者间接遭遇 “人肉搜索 ”的人们神经,所以当这部作品推出的时候也让更多的评论,看点,想法和调侃层出不穷。对于这部作品,我既读了作者文雨的小说《搜索》,也看了由陈凯歌执导改编的同名电影。相同的作品名称,不同的诠释手法,凸显的背后意义,无尽的耐人深思!这便是我对《搜索》的总体印象和看法。
对于这个故事,它的内容其实真的并不复杂。一个美丽却又不幸的女人叶蓝秋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心烦意乱地坐上公车。随后,由于她的不主动让座被有心的记者陈若兮记录下来,并以专题的形式作出了报道。于是乎,所有的一切就是如此地不经意见被网络炒作,人肉搜索推波助澜,水涨船高。及至后来的叶蓝秋用自杀的形式香消玉殒,记者陈若兮事业的坠入谷底,陈若兮男友杨守诚的感情背叛而告终。当然,伴随这这个事件,故事中其他人物也有各自不同命运和内心独省。
尽管这部作品的内在很是令人沉重,但它却也意味深长地让我感受到无穷无尽的深意。作品的立意从表面而言是有关于人言可畏的悲剧效应。从深层意义来看则是探讨和揭示顽固不化的国民性和小题大做的众生相。从原始最初的人们两片嘴皮子嚼舌根发展现如今的搭载高科技网络顺风车的“人肉搜索”;从原本或许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结果发展到一如故事般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悲剧。一切皆拜世人无所事事的看好戏所赐。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正所谓“人云我亦云”,也许很多的旁观者仅仅只是带着一颗轧是非的心,说三道四管不住嘴的同时,却也在无形中让深陷浪头峰尖之人根本无处藏身。其实,这又是何苦呢?每个人的背后都有着各自的隐私特权;每个人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难言之隐。揭开他人伤疤或者苦痛之时,那些原本高谈阔论,品头论足他人的人们是不是更应该扪心自地换位思考下呢!作为一部刻画当今中国现实人际关系的力作,《搜索》让所有牵涉此中的人物,无论是事件的当事人,又或是隐藏于网络背后的另一群体都浮出了水面。不可否认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也许此时你是制造是非之人,可是彼时也许你就成了深陷是非旋窝的那一人罢了。
毫无疑问的是,无论小说还是电影的《搜索》,其最大的特色还在于用最为生动形象,淋漓尽致的手法凸显和刻画出了所有矛盾的焦点和问题的所在。一目了然,撼人心肺,力度到位,意味深长。也许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在每时每刻地发生这类似的案例或者问题。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作品本身最大的功效就是集结一切的可能,引发所有矛盾问题的共同爆发。所以说,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现实生活大写实。写的是你我平时可能就在发生的事情,图的就是你我平时可能随时出现的各种为人处事的态度。是我们在欣赏着《搜索》,又或是艺术家们在搜索着我们?其中的埋藏的伏笔尽待我们自我的深思和品味。
当然,《搜索》的电影和小说毕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二者之间自是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小说运用文字的形式,以每个人物出现的不同场景为章节,尽情地勾勒着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这种方式的表达不仅支撑着整个故事的完美布局,更及时展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读者可以随时地透过文字感触其背后所要反应的内容和深意。而且,读者更可以在阅读小说的故事中揣摩或者联想更多的文字背后的话里有话,题外有因的伏笔。一如叶蓝秋的苦痛,悲寂,自尊,对人生的爱与无奈特质。类似于书中写道“昨天的叶蓝秋已经死去,明天的叶蓝秋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新的”,“我想一个人去看日出”。还有类似的她给杨守诚的遗书。读着这样的文字,很是让人感到痛心却也深入她心去感知这个女人灵魂深处的心思等等。相较于小说的同名电影,我们可能会更多地感叹于影片中诠释和表达的人物过于少了书中人物的那种韵或是神。但是,电影毕竟有别于小说。因为它要在有限的播映时间内讲述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那么它更多地需要在事件和人物之间进行串联。基于演员表现的故事,我们观众可能更为关注的还是那份现场的特效。所以说,电影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将所有的问题,矛盾最大话等等地一击即中地观影者。所以在电影中的叶蓝秋由小说中的洁身自好变身为了有暧昧的小三。而且其中还涉及到更多我们现实中的某些话题,诸如艳照门,租房,溜须拍马等时下百姓们关注得到的话题等等。电影版的《搜索》就是在演员们的投入出演下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真实再现的实时一幕。更为地直接,更为地紧凑。
一部《搜索》作品引发轰动效应的背后其实更是诸多值得我们世人为之深思和探讨的话题。在围绕着人言可畏,呜呼哀哉主题同时,我们或许更应该关注一个有关于由人命引发而生的人情和人性的解读。人与人之间其实本是一种无形中微妙关联。我们何须因为一时之快而泯灭人性,毫无人情呢?
近年来“网络暴力”这个词语在各种媒体上被频频提及,而在发达的网络时代之下通过“人肉搜索”获取信息的手段也让网民们又爱又恨,当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时,可以极大地满足个人窥觑的好奇心理,但是不幸地降临在自己的身上时,隐私被一览无余,招来不断的是非。
在虚拟网络中,现实生活的一举一动在网民激昂的情绪发酵下都可以被无限放大,其中的真相究竟如何,网民无从得知,只能从媒体的只言片语中寻觅。在小说《搜索》里,叶蓝秋搭乘公交不让座,在似是而非的爆料、媒体趁热打铁、网民声讨围剿三重夹击之下,最终酿造了一场扑朔迷离的悲剧。而叶蓝秋的香消玉殒并不是这个故事的悲剧终结,反而将情节推向了最后的高潮,各路人马轮番上阵,他们的良知和情感在欲望利益和仇恨愤怒的拷问下,究竟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叶蓝秋,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一个美丽年轻的白领在人生春风得意时却身患癌症,从早逝的父亲身上她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之路的艰辛痛苦,当生命的希望都看不到时,谁又会去在意身边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曾经拒绝学校募捐而选择退学赚钱,若即若离的暧昧是保全工作的最后底线,如此性格刚烈的叶蓝秋会将尊严视为生命毫不意外。在媒体曝光和舆论压力面前,她选择了平静面对,淡然处之。公交不让座这件顶多算是一时之错的小事却将这个病患者推到风口浪尖,媒体不断寻找网民的兴奋点,别有用心的爆料报复,让这场沸沸扬扬的闹剧变成了网民们的一场盛世狂欢,“有病”的究竟是谁,安之若素的叶蓝秋,追求点击率的媒体,还是乐此不疲的网民。
陈若兮,这场“不让座”风波的策划和推动者,一个有事业野心却苦于没有机遇的记者,终于借着叶蓝秋的“一夜成名”迎来了自己事业的春风得意。目睹并记录,计划并执行,整个过程冷静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俨然一个主宰生死的王者,只是叶蓝秋的“自杀”终结了这场短暂的繁华,事业的一落千丈,男友的分手离弃,舆论的众矢之的,她终究也迈向了叶蓝秋选择的那条路。曾经费尽心思的策划最终为他人作嫁裳,之前她踏着叶蓝秋的尊严突破了自己的事业瓶颈,而今自己的失败也成了新人杨佳琪的事业垫脚石,小说里描述的职场生态,其中的弱肉强食也不亚于战场上的厮杀肉搏,能杀人于无形,焚心丧志。
杨守诚,陈若兮的男友,叶蓝秋的蓝颜,一个憨厚老实的年轻人,尽管事业没有沈流舒成功,但是热血中沸腾着正义,力量悬殊的他敢于与歹徒搏斗,报恩于叶蓝秋不离不弃,是现实生活中百姓草根的典型代表,遇到烦恼和困扰,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的移情别恋,不仅在于叶知秋“楚楚可怜”的美丽,更在于他与陈若兮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他最后对叶蓝秋说的那句“我爱你”,究竟是一时之怜还是情根深种,这似乎并不重要了,因为叶蓝秋的逝去,在杨守诚的人生里画下浓重的一笔,也让他和陈若兮再也回不到过去。
沈流舒,作为叶蓝秋的老板,因为妻子莫小渝和记者陈若兮而处于舆论抨击的被动局面,但是商海沉浮多年的他很快就扭转了这场无妄之灾的局面,果断与妻子协议离婚,继而步步经营而为对方设下圈套,这展现了他商人本色的无情和狡诈一面。莫小渝想要捍卫自己的婚姻和幸福,本来无可厚非,却一时冲动选择了错误的方式,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得到的是一张冷冰冰的离婚协议书,当她最后忐忑地躺上手术床的时候,以为自己自此赢得了生机,却不知她的生命已经交到了一个对自己恨之入骨的医生手里。
众人眼中情深意重的好男人杨守诚,两面三刀而顺利转正的新人杨佳琪,借职务之便铤而走险的路天明,冷眼旁观妻子离鬼门关越来越近的沈流舒,网络上充当“道德法官”的众网民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网络拉锯战中,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最近几年来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原著和影视作品之争已经在所难免。看完《搜索》的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后,可以发现两者有不同的侧重点,小说更侧重于人性探讨,各章节的视角在不同人物的切换,这比电影的过渡切换更自然流畅,全面展现出了人生百态。电影为了主要剧情服务,删除了原著中不少微妙的人物对白,运营商的霸王条款,派出所的工作怠慢,医院的医患纠纷,短短的几句就能简明扼要地揭示了目前存在着诸多社会的不公平如企业垄断、政府无为、医患矛盾等,然而草根面对这些社会固疾却无能为力,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才想要在虚拟世界做回世界的主宰,宣泄着自己的不满。修改后的电影选择了紧扣了主要矛盾,因此失去小说故事本身的广度,然而时间有限的电影在深度的挖掘上也并未能做到尽善尽美,情节过渡不自然,部分剧情过于牵强。不过作为一部追求视觉效果的电影作品来说,尚属可以,一部俊男靓女的偶像剧可以带来美的享受。所以个人更倾向于讽刺犀利、直击人心的原著。
谁此刻在世界上某处哭,无端端在世界上哭,在哭着我。谁此刻在世界上某处死,无端端地在世界上死,眼望着我。” ——里尔克
小说《搜索》匠气不重,人味很足,铺陈直叙中把荒诞的人肉搜索的种种拉扯诠释得淋漓尽致。世间道渐嘈杂的震耳欲聋,而关注人性的作者文雨,所写的是少有的振聋发聩。她着眼于值得关注引发探讨的社会话题性的“人肉搜索”,用大胆的笔触还原了人群最为真实和细腻的心理,用心制作这一出写实与残酷的人生绘,深深博得读者共鸣。
而电影《搜索》保留又冷又明亮的调子,因为导演的温柔,下笔不肯都太狠,用一个个相融的片段,将故事推进到一个最意想不到却又被我们渴望到达的结局,所以仍不失一定的代表性,不过小说有很多看似独立平行的故事,比如1元钱话费的复杂程序,医疗保险救助的自证,都是冰冷的无生气,而“抢回手机事件’多的是街头冷眼旁观的路人,鲜有见义勇为者,“拿不拿红包都被打的医生”有着当年的梦想是妙手回春,如今的愿望是不被刺身的苦笑感。其实活在这城,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导演却删除了这些故事,许是因为故事太残酷了,迎合我们有的人,都不愿意接受全部真相。他的心慈手软,就如感觉到一个女人的体温的别姬霸王,那点温暖足以面对死亡,所以说导演在这场残酷的扯淡中,最后留给了我们露水情缘的浪漫与90后的逆袭上位。可是这份温情却让电影失却人肉搜索的悲凉感与讽刺重力度,呈现流于平淡的缄默。同时原著小说也交代人物深处的背景,那些人物也显得愈发有张力感,也让我们觉得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
叶蓝秋,一个得了癌症的女人。当她知道自己得了癌症,自己的世界轰然倒下去,只剩下语焉不详的怅然,公交车的“不让座”,本来是她的小性子,却被上纲上线。要知道世界上值得反问的事情太多,何必轮得上它。公交车上的众人声讨,先不说那倚老卖老的道德绑架,那么多丑陋的脸,一张接一张的看过去,带着不满,嫉妒,得意,愤怒……接着被小记者陈若兮引爆,自以为站在道德最高峰的群众的愤怒、嘲讽和恶意打击。而陈若兮对心软无为的男友的强势,对自己的不放松,甚至放弃了很多可以要求的对等权利,因为为了好好的活着,所以想搏出位,为自己荣耀奋斗一回。可是她从来只想着要争口气,却没想过是否需要喘口气,还有把“不让座”恶意化本身就是罪过,她只是在透支网络对她的纵容,也让陪着走了一路的杨守诚发现他们不是一路人。而新人杨佳琪的成功破发,却是因了私心与爱不得。她到最后出卖自己最多的,是自己,所幸杨佳琪还留存一份感遇的善念。
网络暴力以正义与道德之名,将叶蓝秋打倒在地,让其不得翻身,他们搞那些哗众取宠的内容,被网民们攻击受害者没人性,但实际上,那却是合法迫害者的人性本身。而当真相被单独拎出来,竟是那么的被不屑一顾,不值得一提。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世界,人性徘徊在道道和法律边缘。
如果所有人对叶蓝秋的所有指控,她全部承认下来,然后他们还能怎样?还能玩些什么花样?因为无论你怎样看我,与我无关。可是她既不说破,也不想再说话,于是一扭头就离开了,去活着完成一个月的七年,既为了父母七年的往生纪念,也为自己的新生。而且初恋男友路天明的出现,告诉了我们一直想知道的她不愿接受治疗的原因。杨守诚的一往情深的爱火燎原成灾,却被叶蓝秋不问真假的一宿露水情缘打发。也许叶蓝秋不爱杨守城,她只不过通过他爱自己,但是我们知道叶蓝秋若没有杨守城,最后的日子就会变得惨淡不易,所以她一定要有他在,才能够了无遗憾。
莫小渝不愿放弃本来属于她的,还委屈自己的付出与牺牲太多,内心越来越多的是孤独、委屈、不甘,让她敢于发起这场残酷报复的保卫战,最后还是输的身残。而沈流舒不甘心放下那些从来就不是他的,为没有收到叶蓝秋的回应而委屈,还有早就厌烦那个女子,而想逃跑。他貌似有傲骨,只不过是成就他高大全的形象,而他也是最会游戏规的,他把那些泼在自己身上水都收集了,弄脏后,煮沸后又泼回去给别人,于是陈若兮的身败名裂,仨大学生的判刑,都被设计的理所当然。
辟谣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好好活着。时间可知Careless和Fearless。不过可怕的不仅是叶蓝秋走了,而是她走了故事却发生不完。
很精彩的小说 反映很高圆圆的男朋友们通常都是高帅富。今天在电视上看到她在电影《搜索》中,竟然假戏真做,和男主角赵又廷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不禁对影片产生了兴趣。正好下午有空,我就去看了这部陈凯歌的电影。 演员们演的都很好,加上都是美女帅哥,看完觉得没有浪费电影票钱。只是电影终究是电影,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好多事情按常理都不会象电影里演的那样。但是我也从中学到些东西,最重要的就是对人对事要宽容一些,因为说不定背后有什么样的原因。女主角不让座位给老人是因为那天她心情太不好了,通常情况下她应该都不是这样子的。 还有就是好像董事长老婆的智商和董事长通常不是一个级别的。或许他们刚开始的时候,男方追求女方,女方好像处于优势一方。但是之后,男方在商场中翻打滚爬,积累了许多社会经验。而女方在养尊处优中智商远远被男方落在后面。智商低了就不要和什么媒体之类和老公利益有关联的公司和个人打交道。否则吃亏的肯定是你。 最后还是要善待自己身体,否则它也不会善待你。 《搜索》是好电影,它是都市题材中鲜有的紧跟社会现实,直面当代人道德困 境的一部电影。当然,这可能是它的创作初衷。凭此初衷,便可敬。它本应成为 更好的电影,可是,从整部影片的故事讲述以及它要处理的问题的完成度来看, 它并没有做到。 #搜索# 影片的名字叫《搜索》,从故事中看,似乎包含了新闻记者为了 获取新闻素材、深挖新闻线索所进行的“搜索”,也包括网络上的“人肉搜索” 。但从散间在网络上的宣传侧重点以及主创的只言片语中,我觉得是更应该侧重 于后者,即“人肉搜索”。而且从这样一个都市题材电影的时效性和话题性来说 ,后者无疑更具有表述和探讨的意义。因为现如今,人肉搜索已经几乎成为网络 上的一个常规功能,每时每刻都有人在使用,且是不是就会爆出一两件有代表性 的事件来。而作为新闻人,也就是记者为了新闻而进行的“搜索”,则不是一个 新话题和新现象。(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新话题和新现象才有讨论的余地,只 是新闻人的“搜索”相较于网民的人肉搜索可能更具有专业性,导致可能会有较 少的人牵涉其中。)所以,“人肉搜索”成了本片的一大买点。 但可惜的是,全片依然围绕着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媒体”来做文章。多社会问题
一次拒绝让座引发的血案。人肉搜索、媒体暴力、网民审判……在网络大行其道的当今,是相信人性,还是相信网络?网络侵害背后,谁的鼠标在杀人?作为唯一入围鲁迅文学奖的网络作品,《搜索》是对网络现实的冷峻解读。
从某个角度看,网络文学也许是最适宜描述网络暴力的文体,就像诗是描述历史的最好体裁。
1980年,当牛津大学物理系的学生提摩西脑海中浮现万维网这个概念的时候,他是否曾预见到人类的前现代生活即将因此而终结。时光推移三十年,一个出乎意料的时代尖啸而至,人们开始分享信息(也许不仅仅是信息),享受便捷(虽然得到的不总是便捷),开始依赖网络工作和生活。
直到网络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再也不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洞悉世界的复杂表象。这是个虚假的时代,信息如同飞向观众席的棒球,观看者既无从辨明方向,也不知道真假。很多时候,人们宁愿面对空白的头像也不愿面对一张面孔,就连情绪和高潮也可以被虚构。回到书本里,阿道司·赫胥黎描述着他的《美丽新世界》,而尼尔·波兹曼还在感叹《娱乐至死》。一个标准的网络时代宠儿也许兼有沉默平庸,善良无害和肆无忌惮,冷血恶毒与自作聪明。当然,现实和网络的差距有时也并不是那么大,否则他们为什么总是用“人肉你全家”这句话来威胁人呢。
让我们回到开头那句话,网络文学也许是最适宜描述网络暴力的文体,就像诗是描述历史的最好体裁。一般来说,这是个绝妙的讽刺和比喻。当诗歌和历史展现着恢弘,优美的壮景时,网络文学和网络暴力则因为有着同一个近乎贬义的前缀形容词,显得那样低端,暴戾和俗气。
从血统论来看,《搜索》也许带着些狭隘和不入流,不过在我看来,她还不够狭隘,这就注定了她作为网络文学的局限:没有引入发想的奇技淫巧和故意为之的恶趣味,甚至从题材来说,这部在网络诞生的作品,本身就是对它生长土壤的一次背叛。而在另一方面,作为被每况愈下的鲁迅文学奖所青睐的入围著作,读者也没有看到伪造的现实主义与泛着黄土气息的空想。我们可以说,这本书有某种近乎孤独的气质,这份孤独来源于血淋淋的现实。面对着嘈杂纷扰的网络时代,这本书对社会现实的描绘显得如此精准深刻,具有前瞻性。
一个被这个时代所遗忘的理论说,伟大的作家永远在批判他所处的时代,并能表现那个时代的肌理和脉络,预见它的走向。这注定了这些作家的面孔将是孤独的,英国的盖斯凯尔夫人,法国的左拉,苏联的索尔仁尼琴。而当我们讨论到这本书《搜索》时,我想,它能否被称为伟大,将视乎阁下的立场。
拿到书后没有丝毫犹豫就打开看了!
我喜欢叶蓝秋,并是不因为她是受害者。我喜欢她的孤傲。喜欢她的耿直,更喜欢她的淡然。
我不希望她死,可是她不死,其他人心灵不会收到撞击。只有她死了,人们才可以面对现实。
这个社会浑浑噩噩,人言可畏,网络可以让你一夜成名,更会使你一败涂地。
一个记者为了自己的新光大道不计后果更加炒作,每一个人心怀鬼胎。只有杨守诚,一个正如他名字般的男子,守住了正义守住了人性守住了看似爱情却不是爱情的爱情。有人成功即有人失败。正如这社会般花花绿绿,迷人眼!
坐在公车上看这个故事,一场由未给老人让座引发的悲剧。叶蓝秋,网络暴力的牺牲者罢了。到底该谴责谁?或许书中有答案。
杨守诚,守住诚实,是生活最基本的底线。
叶蓝秋是一种美好,秋天的蓝天,在我看来,是最美丽的风景。
陈若兮这个名字是一种奇怪的情绪,因为陈若兮这样的人,生活中比比皆是,总觉得太过残忍,所以用了两个虚字。
杨佳琪,只能说,她走了一步好棋。
莫小渝是个讽刺,生死不渝的渝。
沈流舒,流于世俗,流氓的流,也是这个流。
路天明这个人物是我欣赏的,明天就是新的一天。
沈惠琳,其实是智慧的慧,女人要活得有智慧,不强求,但有生活的原则和底线。
刘义,就是一个守着警察身份也要讨生活的义字。
去看了电影,叶蓝秋之死变成了“轻轻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还是小说里因网络暴力而死的结局有力度,更值得思考。
陈凯歌最新电影同名原著小说《搜索》已出版。小说取材独特,紧抓时代脉搏,围绕媒体暴力这一随网络发展而兴起的现象勾勒市井小人物的起伏命运,假借戏剧化的代表性事件,赤裸浓缩出一幅犀利的时代剪影。
《搜索》聚焦“网络暴力”,由高圆圆、王珞丹、姚晨、陈红等女性角色撑起整个故事,上演一出现代职场宫心计。
7月6号电影上映。去看看。
电影很喜欢,再加上书的评价很高,一定很好看。还有,我喜欢高圆圆演的叶蓝秋
“让座”、“小三”,我们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话题,“偷拍”、“人肉搜索”,当下网络多元的科技手段。“发帖”,网络时代人人都有的话语权。这些敏感元素与社会群体关系结合,道德绑架的杀伤力。种种话题和对社会的思考,令人信服的文字。
叶蓝秋的死到底是谁造成的?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
早就在晋江上知道这个作者,风格是黑色现实,记得这本书当时叫请你原谅我,讲网络暴力的,接地气中有深刻,当时就比较看好。前几天无意看到新闻原来这部小书已经拍电影了,买一本坐地铁时看
陈若兮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为自己炮制的暴力买了单,最终站到了跳楼边缘,她是死,或不死,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值得扼腕反思的,是在盲目的网络社会中,生命个体的流动是何等弱小,值得反思的是,环境。
我们这个民族从来没有隐私文化,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的出现更把无隐私发挥到了极致。这本小说07年就看到这个问题,用批判视角来呈现,很有预判性。
人肉搜索,网络骂战,道德绑架,亮点很多的书,上亿的网络群体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电影的结局还不算特别悲凉,但小说的结局却让人心里一阵阵的发寒。所有人都没有错,但所有人都造成了影响他人的结果。在话语权泛滥的网络时代,这本小说让我们去深思,所谓的真相,所谓的正义,所谓的“围观改变世界”。
慎用话语权。尊重每一个生命。
这奖现在有啥子影响力吗还,文坛那帮人自己逗自己玩的吧。。看这个作者是网络出身弄得还挺神秘,不像是正统路子。入围没得奖估计也因为故事有点浮夸吧。随便看看咯,胜在反映现实
这个作者原来是晋江签约作者,记得这小说连载时叫请你原谅我。今天看电视新闻陈凯歌的电影,怎么都觉得熟悉,觉得看过这故事,原来就是这小说。
现在满大街的公交站牌上都是《搜索》的海报,上面高圆圆含泪的眼神和鲜红的嘴唇煞是惹眼;
于是上网看《搜索》,结果发现是《请你原谅我》的改编。
光是看剧情介绍就觉得很吸引人,但是影视改编总是难免不能穷尽原作的意蕴,所以就和室友AA买了这本书。
图书还在发货中,呵呵,期待中
有些荒唐的故事,产生连锁戏剧性反映。蝴蝶效应在网络,却是现实。表面看是媒体无底线,而除了道德谴责之外,作者想说的似乎更多。
很深刻的一本书.现代社会,网络语言、视频,能瞬间捧红一个人,也能杀死一个人。每个人的道德底线到底在哪里,值得深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网络社会,道德底线变得越来越低,言论发布越来越容易,人们却不知道如何维护来之不易的话语权
小说不算长,看完之后却有余悸,残酷之余,一场网络浮世绘,叹息罢了,自控,嗯。
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好的网络小说了
电影直接把书浪费了
很偶然的机会知道了这本书,也看了部分文字,对“谁的鼠标在杀人”这句话感悟颇深。网络普及的现代化,无疑开放了群众的话语权,只是这种不加限制的话语权往往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不得不说这是那些被利用的人的悲哀。人性本应该是什么样子?当人性扭曲,不能分辨或冷静的面对问题时,沉默是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与时代联系紧密,涉及众多当前现实及网络出现的问题。
一个小版杜拉拉升职记的故事,网络暴力题材的小说里还融入了一点职场戏,小人物在大城市的挣扎,心酸共感
不管是你高富帅还是穷矮搓,做人低调是宗旨啊,不然小心你的一句不经意的对话,不经意的行为,就被有心人记录起来发到网上,然后你就等着被人搜索出来吧。网友的力量是强大的,不管青红皂白,直接就上喷子,到时候后悔可就莫急了。当然,我们作为浩荡网民中的一员,也应该在指责评价别人的时候,多作思考,不要轻易就动喷子,也许我们不经意的谩骂,就给别人造成无尽的伤痛啊。
没看过电影,但一口气看完书之后很享受,确实难得!强烈推荐现在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仔细品读,即使当成一个生活案例,因为同样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在你身边!此外,这本小书文笔轻松幽默,叙事情节紧凑,暗含人生哲理。不管改了多少次书名,相信这个作者大有前途啊!
电影版看着更多是时尚大片的感觉,小说更有人文情怀,对现实的刻画与思考更深入
“媒体就好比一群鸟,一只鸟会迷路,但一群鸟绝对知道正确的方向。当拥有最大话语权的媒体挟道德,民意之名质疑甚至攻击一切可能出现的异见,就会酿成媒体暴力。”——文雨
好棒好棒~~~
和影片《搜索》略有不同。。
值得一读。。。很现实,但又很感人,最终却很残酷、悲情。。。
Reader们,快来买吧~~~我骗你们~~~
不要逞一时之快,不要说话做事不顾后果,这些本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但是在网络的庇护和诱导下,很多人放松了警惕,及至突破自己,到头来不可收拾。其实很多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生命宝贵。
鲁迅文学奖入围作品,没错的
非常喜欢电影搜索,所以买来原著读
要说这小说的文学性吧,也就那样,真没达到巨幅高度。但这有什么关系,把入围鲁奖作为噱头,本身有点傻气。小说故事好看,节奏流畅,题材对当下有反思,紧接时代,甚至有点预判现实的味道。足够值得买一本了
比之陈凯歌电影,还是更信赖小说本身的品质。小说跟电影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好奇之心人皆有,记者不过普通人。与其上升到媒体暴力道德底线的高度,不如说这部小说关注了普通人在职业生涯中的抉择,结合网络与社会现实,精准性,异常恰当
作为网络小说,能有这样的视角作为题材,赞
这本书大家也知道拍成了电影的。但是一定要说,这本书比电影版悲。个人比较喜欢书里的结局。大爱叶兰秋杨守诚!!
人肉搜索充斥的现在,可否留一分理智?
看完陈凯歌导演的这部作品后觉得回头看看原著,果然没失望,写的相当细致,非常好的一本书
故事很不错,电影拍得也还行,不过相比陈凯歌经典的《霸王》有差距了
看过了这本书,看到了现在社会上真实存在的人性的最丑恶的一面。只是一个让座的问题,在记者笔下被渲染了无穷大,加上某些人的推波助澜,让一个本就没有多少时日的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本书的内容真正值得大家探究一下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是完电影后有一种冲动才买下图书版的,情节有很大的不一样。不过这部小说真的很不错。是很现实的一部小说 。
真心不错,篇幅不长,通俗易懂,深刻的揭露了当今这个时代部分媒体及媒体人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仅凭一己私利就完全不顾事实真相,肆意抹黑,对媒体行业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现在是谈记者色变啊,让我们这些年轻小记者们还怎么工作啊,黑心媒体人们就应该重新送回大学好好学习改造。
因为喜欢电影才买的小说,发现比电影黑暗无奈很多,其实每个人都是值得同情的,在这个社会中,有时我们是很被动的,其实那并不是我们的本意。
一口气读完,保险不索赔,要提供死亡证明才能取保,丢手机没人管,被打,被人肉,被小三,被歪曲报道,白富美,屌丝,高帅富,现在社会的敏感点囊括涵盖在故事里,过瘾!读完觉得痛快。
这本小说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的社会现实。
很好看,反映了目前社会存在的一引起问题。看到的,不一定真实;做人做事都要有良知和道德底线,现在许多人为了名和利,把一切都出卖,最终收获的是悲哀!
我是先看电影后买书的,各有各精彩,小说更深刻一点。
还没看完,才看到60页,故事很好,翻了一下节尾,女主角已死,内心伤感,这个暴力的世界,这个没有人性的社会,特别是这些媒体的人不尽责,让许多人就这样白白的死去。
先看的书,情节一直抓着我的心,能体会到那种绝望,有口难辩的感觉,更是在尾篇舒了一口气。然而电影却看得很乏味,平平淡淡,无亮点。
这本书简直先知啊,07年就把12年的社会现实给预判了
看了电影之后决定要买的书。作品非常优秀,甚至比电影要更深入人心
我觉得一本书要是被拍成了电影,或者人们会在看完电影之后用电影里的感情来分析这本书,我喜欢先看原作,再去看电影,这样我能想象一本书中,人物的内心色彩和情感交割是如何,看完之后,感觉不错。
看了电影,很受感动,买本小说来看看
我是先看的电影,很感动,感触颇多。没想到小说更精彩。
电影和小说有些不同 书很好我很喜欢
我是先看了电影才来看小说的,虽然小说比电影更加灰暗,但是觉得各有千秋!
看过了电影再读原著,总会有一种更美好的感觉,因为能对人物的心理了解深入的多~
看过电影后就想读原著,喜欢书和电影
看了电影之后一直想买这本书,逛了很多书店都没有,当时忘记了当当,双11想起来,立刻拿下,绝对值得推荐的好书
速度相当快,上午定,下午就到了。有了电影,再看看书,也许书写得比电影更深刻。
看完电影后,一直在找电影的原版,终于找到了,很高兴。但是对于喜欢书的我来说,是不容有瑕疵的,书送的很快,但是书有损伤,让人或多或少有些遗憾。
看了电影,就想看书了,还是原著好看
原著比看电影要好的多,喜欢
故事本身有戏剧性色彩,但不妨碍带入现实。佳作
年轻人不思考,被舆论和所谓道德摆布,可怕至极!
电影改编的很好
这个作者眼光很超前啊,文笔像快刀,剖析毒辣现实
看了电影后决定买本书回去再看看
看完电影后买的书,很喜欢这部电影,书还没看完,但相信书也是很棒的。
故事绝不乏味,戏剧性充足的背后是立得住的鲜活真人。必须评论一条来支持一下了
比电影更多情节.电影把书中的精华都汇聚了。
看了电影读这本书
书里的内容更丰富,更能揭露现实。
先看了电影。再看书,应该比电影好看吧
看完了电影 还是需要看书 不一样的感觉
写的比电影更加残酷,更加有意思,值得一看......
看了电影才想到买书看看。一直放在柜子上,估计灰都落了一地了。过年找时间看看。
看完电影才看的书,不得不说,永远是书好看,因为有想像的空间。
比起点迎来更加具体,结局比电影残酷
书比电影更令人觉得沉重,哀
人物描写很细致、电影就很喜欢,书也很不错!
电影和书差好多。。。。更喜欢书
感觉比电影版好看
书与电影,不同的味道
书到了就一口气读完了,书应该比电影好看吧
比电影拍得好
内容和电影有些出入,但是比电影详细精彩
看完书,马上又看了电影,感觉还是看书有感觉,有张力。
形形色色的人,有道德的没道德的或者失道德却以为自己是道德卫士的,不瞧不知道,一瞧......
令人深思,谁也没有资格站在道德高度去影响他人的生活。正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看后很喜欢,推荐空了读一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