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高手李鸿章
2013-2
湖南人民出版社
雾满拦江
309
320000
无
序:李鸿章的谋略与智慧李鸿章,晚清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被贴上过于鲜明的政治标签,其形象很模糊。以往对他的脸谱化解读,带给我们一种深深的疑惑:如果李鸿章是一个片面的龌龊形象,那么,国人的智商岂不是更成问题?文化渊深的中国,又怎么会受到如此简单的人物的影响?李鸿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历史无法绕开他?为什么他能够影响中国历史如此之长久?他所领导的洋务运动,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而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名言:做官比做人更容易。他是一个阴谋家,是精于权谋之人,还是一个精通人性的智慧大师?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探究李鸿章名成天下的根由,辨析他功成名就所运用的权术与谋略。书中的内容,或许会出乎你的意料,但这恰恰是为喧嚣的历史烟尘所覆盖的人性之体现。你无法想象的是,将近四十岁时,李鸿章仍然是一事无成,青衫落拓,牢骚满腹。这样一个中年失败男的形象,在任何时代似乎都已经注定他的人生很难再有什么起色。一个人,人至中年仍然毫无建树,很难想象他还有多大可能咸鱼翻身。但是李鸿章最终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洪秀全割据东南,将大清帝国逼到了风雨飘摇的末路。曾国藩起湘勇以拒之,最终将洪秀全困于孤城之中。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为解南京之围,以苏州为大本营,率精兵奔袭上海,欲取沪上膏脂,与南京首尾呼应,打破曾国藩对南京的封锁。当此时也,沪上乡绅派出使者,前往安庆曾国藩处求取救兵。李鸿章是解决沪上问题的最合适人选,但对一个半生落魄的失意者而言,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远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要如何做,才能破解层层人际关系的牵掣与桎梏,获得这个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这成了李鸿章一生中极为重要的课题。李鸿章终于获得了这个机会,并组建淮军驰援沪上。但是人生地不熟,沪上乡绅拒绝对他的淮军给予足够的财力支持,这势必影响淮军的战斗力。而他如果想争取沪上乡绅的支持,就必须保证军队能够替他带来荣誉。这两个问题彼此相扣,相互成因:没有足够的钱,就无法买来精良的武器,无法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没有战场上的胜绩,就难以说服沪上乡绅,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出银子来。此后的李鸿章,每走一步,都陷入这种两难的局面之中。他必须以他过人的智慧,逐一破解这些困惑着官场与职场的永恒的资源不足的难题。而他天生是一个调配资源的高手,通过对行政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不断创造新的机会。李鸿章就这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登上他人生事业的巅峰。李鸿章以其过人的才干,彻底控制了上海,击碎了李秀成的梦想,最终导致南京城被攻破,太平天国集团灰飞烟灭。此后的李鸿章再度北上,替代他的老师曾国藩为大清帝国剿除最后的叛乱武装——淮上捻子。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于李鸿章而言举重若轻。此后他的才干,转入了帝国最为迫切需要的领域——洋务运动。本书的第一部,正是从李鸿章四十岁那一年的天下时局演变开始,追溯这个传奇人物的脚步,演绎晚清时代的帝国政局,全方位勾勒出李鸿章那卓异不凡的权谋表现,以及做官、做事、做人的成功之道。与此前研究李鸿章的资料有区别的是,此书的材料选择,不仅有已经公开的李鸿章的私人日记,还包括曾国藩、郭嵩焘等名臣日记所提供的史料,以及参加了当时上海保卫战的欧洲人的记录,如研究洪秀全的传教士韩文士、霍•巴•马士、马格里、伯纳特•艾伦,以及早在1912年由美国人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所整理的李鸿章私人文件。这使得本书资料更为翔实充足,人物细节更为精确,故事情节也更为生动。而最后这个特点,是目前国内李鸿章的研究资料中最为缺乏的。是为序。
李鸿章是两千年来最会做官的中国人,他身居权力中枢40年,前后遭遇800多次弹劾而不倒,国家倚重,名满全球,中外震仰,上承曾国藩,下启袁世凯,独步中国式官场权谋之巅。
从刀笔小吏到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官场神话是怎样做到的?晚清政坛云谲波诡,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缠斗不休、势同水火,外部列强环伺、步步进逼,李鸿章如何纵横捭阖,既能敢于任事,支撑危局,又能精于自保,身居高位40年,掌控晚清军事、经济、外交权柄于一身,历经飓风骇浪而不倒?
雾满拦江积多年研究心得,以通俗有趣的笔法,为你真实展现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一生仕途,精彩解读李鸿章博大精深的为官智慧。
雾满拦江,幽默写史领军人物,善于将历史名人做全新解读,并归纳其成功之道。文风辛辣犀利,观点新锐生猛,为千万读者所称道。多年研究李鸿章,深为李鸿章的谋略和智慧所折服。继畅销作品《推背图中的历史》《神奇圣人王阳明》之后,潜心创作出重磅新作《权谋高手李鸿章》。
自序 李鸿章的谋略与智慧
引子 三千里外欲封侯
第一章 人生的失望之冬
中国的皇家极权,养成的是具有东方宫廷阴谋特色的帝王心机。如朝中的咸丰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举目所见,抬手所及,俱是带有明显阴柔特点的阴谋政治。这种阴谋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公开透明、重视规则恰成两极,其特点就是以背信弃义为手段,以置对方于死地为目的。所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不是寻求一个共赢的结果,而是不择手段搞死对方。
沦落在鸡窝里的鹰
家庭教育的典范
郁闷的人生
仕途能够走多远
写奏折是门大学问
艰难的人生转型
我是无家失群雁
自我定位很重要
捷径是最远的路
权谋高手首次出手
东方阴谋PK西方列强
教科书式的权谋案例
师徒机心大斗法
书剑飘零旧酒徒
第二章 抓住改变命运的机遇
追踪李鸿章淮上的发展路线,可以发现,他始终在做这么两件事:头一件是让自己的军事能力迅速成长起来;第二件是东奔西走,寻找一个赏识他能力的人。其人所行所为,于现代人而言心有戚戚焉,这实际上是现代社会最为流行的成功法则三定律。
成功学第一定律:你要行。
成功学第二定律:要有人说你行。
成功学第三定律:说你行的人要行。
成功学三定律
敌人给你机会
打造恐怖大杀器
李秀成的策略
商人千万不要从政
金发碧眼的中国人
一代怪人龚半伦
曾国藩不动如山
老师向学生求情
决定命运的一封书信
第三章 从曾氏门生到封疆大吏
曾国藩俯身,低声道:老师只有四句话,曰言忠信,曰行笃敬,曰会防不会剿,曰先疏后亲。
这四句话,是曾国藩对李鸿章立足上海给出的应对之策,也是任何一个新人到了新的环境之时,所必须要谨守的。
是机会,也是陷阱
淮军横空出世
老师重色轻弟子
程学启的心机
官场上的两种类型
李鸿章的后手
尚武中心天地会
新官上任的四句格言
李鸿章空降上海
坑人的财务报表
认清对手很重要
三千年未逢之强敌
第四章 空降巡抚的立足之道
官场任何时候都是暗流涌动,几个不同的派系永远处于合作与激斗之中。官场最危险的时候,往往是官场生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说,李鸿章来到上海,就导致上海的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圣人对事不对人
官场,就是这样残酷
官场最忌讳直来直去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秀成大败英法联军
第一次亲密接触
官场的替补法则
李鸿章与李秀成之异同
跃马独出,不作生还之想
猪一样的老板
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
总结李鸿章这篇堪称教科书的经典公文,其要义有三:
第一,必须要使用最简单的语言,越浅显,越平白,越具有说服力。
第二,必须要使用众所周知的材料,只说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材料越简单,结果越精确。
第三,只摆事实,只讲道理,而不妄下结论。在官场上,任何情况下得出的结论,都可能是错误的,只有没结论,才是最正确的结论。
抗命是一门技术活
李鸿章的公文秘法
曾国藩的报复
圣人的智慧很简单
只要事情做对了,这个人就对了
一个光明磊落的坏蛋
李鸿章孤注一掷
李秀成有个红楼梦
兵贵精而不贵多
扭转战局的一战
纳降受降真忙
蔡元隆的诈降
第六章 为官者要善于自保
曾国藩和李鸿章能够在中国这种怪人扎堆的奇异世界成就事业,就是因为他们既娴于智慧,又懂得谋略,缺一而不可。
缺了智慧,谋略就成了整人的手段,最是令人不齿;少了谋略,智慧就成了任人猎取的美食,因为你丧失了保护自我的能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智慧,沦为了谋略的猎物,又不知有多少谋略,只因为没有智慧的内核,最终成了丑恶与卑鄙的代名词。
郭嵩焘赴任上海
不乱搞就是汉奸
这个女人不寻常
帝国主义侵华急先锋
做官要用自己人
死于东方泛白之前
夫子记性不大好
曾李谋略大交锋
谋略法则的实战演习
这才是真正的谋略
如何摆平李鸿章
香茶美人说衙内
第七章 绝不能碰政治底线
中国的皇权体制,是建立在民众的愚昧与贫困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民众不愚昧,就会萌生出个体的尊严感与平等观念,就不会认可权贵高高在上欺压自己的不公现实。如果民众不贫困,有了私人财产,同样也会产生强烈的产权意识,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剥夺,也会反对帝王的予取予求。
英国佬为什么希望中国稳定
官场之中多影帝
恭亲王辅政
奇怪的阿思本舰队
一支不听命令的军队
玩洋人的艺术
阿思本北京上访
腰缠一万镑,乘船回英伦
气节PK洋务
洋务派与保守派高手过招
如何说服对手
建立第一家兵工厂
第八章 痞子手段与外交之长
在中国,人格是非常可怕的东西,是要遭受到权力与暴民双重蹂躏与打压的。中国人缺乏对人的最根本尊重,他们不缺智慧,不缺勇气,却没有丝毫的良知。为什么?只是因为权力不允许!权力所要求的是奴性,是服从,是生杀予夺。良知构成了对权力的挑战,因为良知让人们辨明是非,是非明晰了,权力又有什么价值?
怎样吞并常胜军
中国智慧博大精深
跟李鸿章玩儿不起
戈登火并程学启
白齐文投降太平军
洪秀全勒索买路钱
郁闷的戈登
常胜军的分裂
权力不允许良知
一个注定要悲剧的洋人
第九章 成大事者,必先看清历史大势
常胜军的消失,标志着中国人对西式文明的坚决抗拒态度。而李鸿章以不世的权谋之术,兵不血刃地将常胜军解散,更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潮流的不兼容。更可怕的是,替中国人完成这桩功业的李鸿章,日后也将被他的政治对手拖入同样的处境,这意味着中国人对抗世界文明进程的成功与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洋人才是弱者
投降派扩大会议
李鸿章兵临苏州
推心置腹的忽悠
苏州城杀降
戈登追杀李鸿章
曾国藩怕了李鸿章
李鸿章平安过关
首枚山寨大勋章
程学启之死
老夫少妻传佳话
李鸿章解散常胜军
东方谋略传奇
第十章 重臣何以成为重臣
官场之上,有一个隐秘的法则,叫势力范围法则。这个法则是说,官场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势力范围,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这个势力范围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也没有任何主权声明,但每个人心里都非常清楚。任何一个人,如果把手伸进别人的地盘,就会引发愤怒的声讨与对抗,彻底破坏官场之上的和谐秩序。
官场的势力范围法则
正义还是邪恶
白齐文离奇死亡
曾国藩为何无意称帝
僧格林沁之死
小人物扳倒大领导
慈禧太后的权术
李鸿章为何制造冤案
冤枉是最好的保护
兄弟是用来卖的
大功无赏,大罪无罚
附录 李鸿章大事年表
版权页:第四章 空降巡抚的立足之道官场任何时候都是暗流涌动,几个不同的派系永远处于合作与激斗之中。官场最危险的时候,往往是官场生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说,李鸿章来到上海,就导致上海的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圣人对事不对人岛人疑谤,属吏蒙混,逆众扑窜,内忧外侮,相逼而来。这是李鸿章初到上海的感受。上海人蔑视他,当地的官员戏弄他,淮军将士眼巴巴地看着他,而城外,则是数万太平军正向上海城扑来。他的部队,有过大战经验的,只有程学启的开字营,而且装备极其低劣。把这样的部队派到战场上去,只能任人屠杀。可要是想凑钱买武器,一来吴煦杨坊拒绝给他一文钱,二来洋人明确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就算有钱也不会卖武器给他。曾国荃为什么不来上海,就是因为人家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形。陷入困境的李鸿章,从早到晚待在军营之中,自朝至夜,手不停批,口不息办,心不辍息。他断绝了与各地朋友的书信往来,没时间,只是不停地给老师曾国藩写信,述说自己这边的情形,并表态:他以“不要钱、不怕死”六字为标榜,刻刻自讼。卧薪尝胆,不敢苟慕荣利;少聆逸乐,决心冲破险阻艰危。但是有一点,他一定要把话说清楚。火器时代,武器是战争的决定性要素,任你多么凶悍的强兵猛将,也顶不住子弹飞来一枪毙命。所以他告诉老师,要想取得战场上的胜利,就必须要先解决武器这个问题。收到李鸿章的来信,曾国藩连连摇头,对幕僚们说:鄙意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每戒舍弟不必多用洋枪,而少荃到上海,复盛称洋枪之利,舍弟亦难免习俗之见,开此风气,殊非所欲。洋人号令严明,队伍齐整,实不专以火器取胜。曾国藩严厉批判了李鸿章的唯武器论。最让曾国藩上火的是,李鸿章不再带淮军士兵每天高唱曾夫子苦心编出来的白话励志歌,而是悍然散布唯武器论的歪理邪说,带坏了曾老九曾国荃。因为曾国荃天天蹲在战场第一线,最是知道洋枪比长矛大刀顶用,所以他强烈支持李鸿章的观点,这让曾国藩忧心忡忡,不得不考虑搞一次整风运动,以便统一思想。经过潜心研究,曾夫子开创出一个怪异的理论体系:劈山抬鸟八股论。他老人家指出,打仗这种事,就是武器越落后越有优势。原始的抬枪和鸟枪,就不如长矛大刀管用。而明朝年间的劈山炮,又不如抬枪鸟枪管用。但在效用上,明朝的劈山炮,明显优于西方最先进的火炮。这个结论,可不是曾国藩他老人家瞎掰的,他是有理论推演的。为了让李鸿章在唯武器论的错误道路上及时回头,曾国藩高瞻远瞩地论述称:以洋枪比诗赋杂艺,而以劈山炮、抬、鸟比经书八股。譬之子弟经书八股之外,兼工诗赋杂艺则佳,若借杂艺以抛弃经书八股则浮矣。李鸿章认真学习了曾国藩的理论之后,哭了,写信给老师说:用兵在人不在器,自是至论。我李鸿章岂敢崇信邪教,求利益于我。惟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而能战之。李鸿章这封信的意思是说:老师你好,我认真学习了老师的理论,顿时擦亮了眼睛,改正了错误的认识。如果不是老师在关键的时候拉我一把,那我就会在唯武器论的歪理邪说上继续走下去,从此万劫不复。教训啊,警钟长鸣……不过老师,算我求你了,就帮我凑点儿钱,弄点儿洋枪吧,哪怕是少弄几条。不然的话,光脚板的淮兵们上了战场,铁定会被人家活活打死的啊。曾国藩收到李鸿章的来信,连连摇头,心里说:少来了,你当老师缺心眼儿啊?弄出来这么个劈山抬鸟八股论,都是因为咱们太穷太穷,根本就买不起最犀利的火器,可是买不起火器也得打仗,所以才用这套怪异的理论,忽悠那些可怜的大头兵去当炮灰。要是让你李鸿章把盖子掀开,士兵们突然醒过神来,根本不再相信咱们的精神胜利法,这仗咱们不打就输了。唉,没办法。这世上所有的怪异理论,都是钱给憋出来的。你看人家洋人,什么怪异理论也没有。为什么?因为人家有钱,有最先进的武器,根本不需要编造怪异理论忽悠大家。所以这世界上,举凡怪异的理论,都不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能够解决问题,任谁也不会憋出那些怪异理论,忽悠大众。真的没办法。他正要继续深挖狠批李鸿章的错误思想,忽然得报,李鸿章的两支新募淮军,正走陆路向上海逶迤开进。曾国藩接报大喜,立即下令调集主力部队,从左右两翼包抄这两支土匪武装,立即消灭他们。湘军出动,在荒野上堵住了两支正匆忙赶路的淮军,这两支军队的统领,一个是淮上巨捻张树声,另一个就是庐州团练之首吴长庆。这两个人已经跟随李鸿章,去了上海。但李鸿章发现自己区区六千五百人,武器装备又极差,根本没办法打仗,所以派这两人返回家乡招募新兵,不提防被曾国藩以制造摩擦为名,将这两支“匪军”俘虏了。然后押送到了无为、庐江这么两个没有战事的地方,等于是关进了战俘营。李鸿章接报,义愤填膺,立即写信揭发曾国藩。但话又不能说明白了,真要说透了,把关系弄僵,失去曾国藩的支持,他李鸿章就算是彻底死定了。李鸿章的书信,是这样写的:新募各营,其有成军起程禀报到辕者,求通行沿途营卡放行,张树声等五营,李世忠来咨,疑为奸细,竟有留难之意。即都(兴阿)、黄(彬)各处,嫉忌多端。千里募军,殊为耽心。书信上,李鸿章不敢提老师曾国藩搞他,假装懵懂,把事情都推到别人身上。这是因为,无论曾国藩用什么法子搞他,他仍然是李鸿章唯一的希望。在这世上,所有人都会搞他,谁让他这么爱出风头呢?但是,别人搞李鸿章,是对人不对事,曾国藩搞李鸿章,是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别人搞李鸿章,是针对李鸿章这个人,目的是想搞死他。而曾国藩搞李鸿章,是针对李鸿章错误的事儿,李鸿章的错事要搞,但对的事,曾国藩仍然会无条件支持。圣人对事不对人,这就是曾国藩了。1862年4月25日,在曾国藩一边恶搞、一边力荐之下,朝廷下旨,授予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这一天,距离李鸿章到达上海,仅仅十七天。官场,就是这样残酷任职命令突然下达,当时就把苏松太道吴煦和他的搭档杨坊两人吓坏了。尤其是吴煦,他把肠子都悔青了。之前,他花费了那么大的心神力气,就是为了让李鸿章来上海。好不容易把李鸿章请来了,谁知道李鸿章只是个遗缺道,一个副厅级待岗调研员,连个正式职务也没有。所以吴煦判断,这个李鸿章只是带兵路过上海,捞一笔银子走人。所以他为了上海人民的利益,骗李鸿章说沪上关税厘金才不过二十万两银子,瞒报了四十万两之巨。岂料这不靠谱的朝廷,你既然要授予李鸿章这个署理江苏巡抚,就早点儿授予啊,你偏偏故意拖上这么十几天,这可把吴煦坑惨了,欺骗上司,李鸿章岂会跟他有完?这可倒好,费尽心机帮忙,落得个让人恨死自己的结果,真是何苦。吴煦想来想去,唯一的解决办法,只能是以退为进,向李鸿章递交辞职书了。毕竟李鸿章是刚刚任命,还没有配备起一个成熟的行政班子,上海离不了自己,递了辞职书李鸿章也不可能批准。只要把目前这难挨的光景熬过去,以后再慢慢说吧。这就是官场上笨官的尴尬了,工作你全都做了,付出比谁都多,可最后的效果不理想,莫名其妙就把人得罪了。究其原因,是吴煦缺乏识人的眼光,没看出李鸿章此人雄才大略,结果铸下大错。吴煦的辞职书递上去,李鸿章那边悄无声息,就好像没收到一样。杨坊见状大喜,急忙也搞了份辞职书,递了上去。他心里琢磨,就当这个辞职书是向李鸿章赔罪吧,估计李鸿章也未必会难为他。可是十七天的难挨日子,让李鸿章恨这两人入骨。事实上,李鸿章已经拟定了周密的报复方案,要让这两人付出最惨最惨的代价。这个报复方案的流程是,第一步,先大造舆论,给吴煦、杨坊两人定罪:以通事奸商起家,沪中十年发公家财,惟吴、杨、俞三人,远近皆知。第二步,为罪名搜集证据。证据就是1861年秋天,在上海道署门前,出现了一幅漫画,画的是一只大乌龟,龟头上写着俞斌的名字,龟背上则是金鸿保的名字,龟腹上写着闵钊的名字。此三人,皆是杨坊手下心腹。有证据,有罪名,就可以进入程序的第三步,打击对手。但打击这个东西,也不能乱打击,一定要稳妥、准确,一步步来,不能对整个局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你的政敌就如同身体上的脓疮,一刀挖下来,痛快是痛快了,可是自己也会流血过多而死掉。所以一定要文火炖豆腐,有步骤有节奏地循序渐进。打击对手的第一步,就是拔掉老虎的爪牙,打掉对手的心腹,让对手丧失攻击能力。而李鸿章要打击的第一个人是杨坊,这就意味着,杨坊的五名心腹应宝时、吴云、金鸿保、俞斌和闵钊,要倒霉了。但倒霉这事,也分个先来后到,而且有人要倒霉,有人就要时来运转。这种事,收发由心,全靠每个人的情商与智商,靠每个人的能力。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应宝时。这家伙曾经带李鸿章去看过华尔的操演,带着李鸿章去参观英军的装备,观摩法军的底细,还介绍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英国海军提督何伯给李鸿章认识。李鸿章来到上海之后,应宝时是唯一对他恭敬有加的。他给李鸿章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而且,应宝时还负责着中外会防所的工作,李鸿章也不可能一次性地把中外会防所端掉,朝廷也不会允许。那就放过应宝时好了。应宝时因为没有加入到鄙视李鸿章的大军中来,始终以谦卑的态度待人,结果逃过了一劫。此后他跳到李鸿章的船上,转入李鸿章阵营,继续在上海滩头呼风唤雨,活得甭提多滋润了。既然应宝时不打,那就轮到吴云倒霉了。打掉吴云,不是因为他对李鸿章态度不好,也不是因为吴云工作不卖力。事实上,在太平军进攻上海城时,这个吴云拼了老命,按说该给点儿嘉奖才对。可是没办法,如果不打掉他,就不会对杨坊起到良好的打击效果,更无以震慑应宝时,让他乖乖地听话。可怜的吴云,正所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趴着也挨刀,躺着也中枪。他怎么会想到,他一向工作勤奋刻苦,没招谁没惹谁,却沦为李鸿章在上海的第一个打击目标,这让他去找谁说理去?官场,就是这样残酷。像吴云这种人,就是地地道道躺着也中枪的冤大头。他和应宝时都是杨坊的亲信,在李鸿章来上海之前,就是他们两个合力带着民团,于上海城外大战太平军。但两人的结局竟是如此不同,原因就在他们对于官场的不同理解上。官场是这么一个地方,它是一块黄金地,太多的人都想冲进来捞一把。可你这一把从何处捞?只能是从别人手里捞,从别人手里抢。就算你不抢,可总会有人来抢你手中的东西。所以官场上的攻讦与暗战,是最为激烈的。你要认识到这一点,还要认识到官场任何时候都是暗流涌动,几个不同的派系永远处于合作与激斗之中。官场最危险的时候,往往是官场生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说,李鸿章来到上海,就导致上海的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个根本性的变化,发生在李鸿章被授予署理江苏巡抚之后。在此之前,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淮上的李二先生,会突然成为上海的主人。没有意识到不要紧,但你必须要知道,官场生态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并对此保持足够的清醒与警觉。应宝时就是这样一个清醒的人,他并不知道李鸿章很快就会成为上海的主人,但是他知道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你既然带兵来了,我就把自己亲和的一面、善意的一面展示给你。无非是多个朋友多条路而已,这又不是什么难事。于是,应宝时赢得了李鸿章的好感,在官场生态突变之际,就逃过了雷霆一击。反观吴云,却表现得极是懵懂,他基本上就没在李鸿章面前露面。你说你也是中外会防所的人,李鸿章又是统兵之人,如果你愿意,至少能找到上千个理由来李鸿章这里喝杯茶,这点儿小事还能累死你啊?可是吴云埋头自己的办公室,只知努力工作,连门都不肯出,李鸿章对他没有丝毫的感性认识,所以打击起来,丝毫也没什么心理障碍。下一个打击目标是金鸿保。金鸿保是个知名画家,又负责着上海的厘捐。李鸿章这边是没有专业人手替代他的,所以,金鸿保暂时放在一边。一旦找到替代的人手,就轮到金鸿保出局了。最后两个人是俞斌和闵钊,这两个人最令李鸿章切齿痛恨。他们实际上并不是官场中人,而是商业界人士,是替吴煦和杨坊打点店铺生意的。作为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官场的商业界人士,吴煦和杨坊就是他们的靠山。所以这两个家伙就惨了,他们被扣上一堆离奇古怪的罪名,被李鸿章一次性清理掉。目标已经锁定,下一道流程:开火!官场最忌讳直来直去怎样打击对手才最高明呢?是不是列其罪状,搜集证据,然后直斥其非呢?错!官场最忌讳的就是直来直去,直线思维要不得。目前在上海,知道吴煦和杨坊得罪了李鸿章的,大有人在,而且许多人也都看不惯吴煦和杨坊。可如果你这时候直接上奏弹劾的话,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人人都知道你在打击报复,说不定会有哪位老兄吃多了撑着,硬是跳出来替吴煦和杨坊打抱不平。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就意味着,李鸿章将成为任期最短的署理巡抚。所以,打击对手一定不能走直线,不能激发反作用力。也就是说,不能弹劾吴煦和杨坊这两个人。不弹劾他们,还要狠狠地打击他们,这个奏章,该如何一个写法?放心,在这方面,李鸿章可谓轻车熟路了。他是当时罕见的奏章高手,不知写过多少重量级的奏折。可是那些奏折,都是替别人写的,因为他没有资格上疏言事。即使在他出任翰林院编修的时候,同样没有这个资格,所以才发生了因为替工部侍郎吕贤基写奏章,结果活活坑死老吕的事情。现在他终于有了上奏的权力,熬到四十岁,才终于熬到这一天,不容易啊。李鸿章的这封奏折,写在阴历同治元年四月十八日(1862年5月16日)。奏折极其冗长,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节:李鸿章先提洋人,提到常胜军华尔,并称,至华尔等名利兼图,亦当遇事牢笼,勿惜小费。因为他知道朝廷困于洋人,最急于了解洋人资讯与应对之策,所以把这个问题摆在前面。第二章节:提及曾国藩急切要求淮军开赴镇江,李鸿章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只不过,上海这边还走不开,真的走不开。然后力荐海防同知刘郇膏为江苏按察使,并建议等自己开赴镇江之后,上海的防务工作就由这位刘郇膏全盘负责。连接替自己守卫上海的人选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可见李鸿章是真心实意的。第三章节:大表决心,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将鼠踞扬属逆氛克期扫荡。这个内容很重要,如果一篇工作报告,连个口号都不喊,还叫什么工作报告?第四章节:再谈曾国藩要求他速速往援扬州。李鸿章表态称,等到他摆平上海,再摆平镇江,就立即赶往扬州。其意是在暗示,曾夫子神经错乱,颠三倒四,一会儿让他去镇江,一会儿又让他去扬州,拜托,曾老师你到底有个谱儿没有?第五章节:汇报淮军现在的情形,并声称,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几次三番来找他,商议会剿城外的太平军。李鸿章表示,洋人这么喜欢卖力,是好事,应该鼓励支持,设法笼络。最后一个章节,谈水师建设,再次力荐刘郇膏。谈淮军训练,建议采用西法。然后是一句最重要的话,告诉朝廷淮军还有几营人马未赶到,正在风雨兼程向上海进发,并在最后表态,淮军随时准备服从朝廷指挥,朝廷指到哪里,淮军就打到哪里。朝廷让淮军去镇江,淮军就去镇江。朝廷让淮军去扬州,淮军就去扬州。但拜托各位大哥,你等我们人齐了再说话……谨奏。史家评说,这封奏折,端的老辣,一句脏话也没说,却拒绝了上司曾国藩的所有指令。而更狠辣的招数,还在后面。随这封奏折送往京城的,还有两个片,又称片折。片折与奏章不同,奏章是长篇大论,讲究个卖弄,废话越多越好。片折却是言简意赅,有事说事,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第一个片折,是奏保郭嵩焘片。大意是要求朝廷派郭嵩焘来上海,上海这边需要郭嵩焘。第二个片折,却是杨坊的辞职手书。最后这一招,李鸿章真是太阴狠了,一下子就活活搞死了杨坊,让杨坊这辈子别再想翻过身来。这封辞职书信让吏部官员或是两宫太后一看,顿时就会生出无尽的反感。你说你这个杨坊,愿意干你就干,不愿意干就滚蛋;有意见你提意见,没意见你趁早闭嘴,写这东西给谁看啊?狠上加狠的,是李鸿章的奏折之中,无一句涉及人事矛盾,而是不停地推荐刘郇膏,推荐郭嵩焘。给人的印象是,他李鸿章正为了上海呕心沥血,不拘一格地引荐人才,而杨坊呢?却跟大家来了这么一手。比狠上加狠还要狠的,是李鸿章的奏折之中,无一字提及吴煦及杨坊的名字,就是把你们晾在一边,力荐别人。官场职场,最残酷的打击方式,莫过于冷暴力。也不说你好,也不说你不好,全当你不存在,把你晾在一边,大力嘉奖别人。让你站在一边看,看到你心里流苦水,脸上流泪水。你都痛不欲生了,别人还嫌你太矫情,认为你不识大局,不顾大体,让你于窝囊上再添七分委屈。官场之上,好多人就是被这种残酷的冷暴力给活活憋出了一身的病。……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清史稿•李鸿章传》
《权谋高手李鸿章》编辑推荐:在99%的官场中人感叹仕途维艰的时候,李鸿章却说: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李鸿章是两千年来最会做官的中国人,身居权力中枢40载,前后遭遇800多次弹劾而不倒,《清史稿•李鸿章传》的盖棺定论是: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从刀笔小吏到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官场神话是怎样做到的?如何在官场中既能敢于任事,又能步步升迁?如何身居高位四十年,历经飓风骇浪而不倒?李鸿章用真实残酷的一生教训告诉你宝贵答案!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
无
李鸿章是两千年来最会做官的中国人,他身居权力中枢40年,前后遭遇800多次弹劾而不倒,国家倚重,名满全球,中外震仰,上承曾国藩,下启袁世凯,独步中国式官场权谋之巅。从刀笔小吏到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官场神话是怎样做到的?晚清政坛云谲波诡,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缠斗不休、势同水火,外部列强环伺、步步进逼,李鸿章如何纵横捭阖,既能敢于任事,支撑危局,又能精于自保,身居高位40年,掌控晚清军事、经济、外交权柄于一身,历经飓风骇浪而不倒?
在99%的官场中人感叹仕途维艰的时候,李鸿章却说: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李鸿章是两千年来最会做官的中国人,身居权力中枢40载,前后遭遇800多次弹劾而不倒,《清史稿•李鸿章传》的盖棺定论是: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评书演义,历来是被研究历史的人所鄙视的,但我固执地认为,用这等行文去解说真实历史中的人物,无疑是最能让大众接受的一种写作方式。说到个中高手,雾满拦江最为令我喜欢,以前读过他的民国与大清正史系列,都留下来非常愉悦的阅读记忆。而今拿到新出版的《权谋高手李鸿章》,的确有种与“君既相逢,何忍轻离别”的冲动。提到晚清,号称“大清裱糊匠”的李鸿章是必须了解的重中之重,不过由于时代变迁,记录李中堂的作品不免走上“褒之如天使,贬之如魔鬼”的两个极端。印象中,比较公允的有两个版本——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与刘广京的《李鸿章评传》,但前者虽然有“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的名句,但整体表达当下的习惯用语略有隔阂,若非古文基础扎实,普通读者难免有不知所云的困惑;后者则从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为切入点,致广大却未能尽精微,如此深入晚清政局内核的文字,似乎更适合治学考据专用。雾满拦江如同烹饪高手,左一点史料,右一点爆料,间或撒点开胃的笑料,将《权谋高手李鸿章》打造成为一道美味的阅读佳品,让这个头顶“两千年最会做官的中国人”美誉的李中堂,变得有血有肉可叹可畏——他可以当着曾国藩说“学生要用痞子腔应对官场”,也会诙谐地对下属口中的大炮抛物线与撒尿等同理论吐槽一句“道在屎尿”,还会恶作剧地在过节的时候叫来外国公使当娱乐活动,更会在甲午国耻后愧恨吐血……或许会有读者对“天下最容易的事,就是做官”的名言呲之以鼻,但你可曾想过,李鸿章近四十岁时,仍然是一事无成牢骚满腹的屌丝大叔?也正是基于对官场规则的充分理解,才使得他迈上升迁达人的高速路。翻开本书,犹如一部底层草根打拼的奋斗史,目睹其何以历经800多次弹劾终能步步为营,一路上充满了打怪升级的智慧乐趣。难能可贵的是,文中归纳总结的“抓住机遇、巧妙抗命、精于自保、敢于做事”的十六字为官箴言,比起诸多通俗的成功学读物都显得诚恳有效。在雾满拦江看来,论智力,论才干、论心胸、论气度,李鸿章是当时唯一能够解决天下乱局的人物。不过,作为一个改革家,他所处的时代所能提供的舞台已经败落,想尽个人的努力,去挽救风雨飘摇、衰朽不堪的王朝终究是不可能的。所以,就算你不把其当作“厚黑参考书”读本来研习,仅仅当成人物传记阅读,来看李鸿章的做人、做官、做事。也依然十分精彩。最后八卦一句,我老妈早就成了雾满拦江微博粉丝,用她的话说:人物和故事写得不好看,哪还算什么历史?窃以为,这应该是颇为高端的赞美。
要了解中国近代史,就不得不去了解李鸿章,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否认的是事实。作为晚清的“中兴名臣”,作为晚清的第一重臣,李鸿章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办了三件大事,留下满身骂名”。所谓三件大事:其一,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将风雨飘渺中的晚清政府从悬崖边上挽救了回来;其次,兴办近代的军事民用工业,让早已腐朽不堪的晚清政权有了那么几许崭新的气象; 其三,创立中国近代军事力量,使那个任人欺凌的满清政府稍稍挺直一些脊梁。只可惜,李鸿章殚心竭虑数十年,不仅没有让清王朝恢复前期的鼎盛气象,自己的名字反而经常出现在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之中。所以,他在身前就必须承担来自各方的责难,而且死后也必须接受历史的“鞭笞”,满身骂名也由此而得。这样寥寥数语,也许可以简单勾勒出李鸿章的经历,但是该如何对这位晚清重臣做出客观的评价,却似乎是一件更困难的事。从最初被定性为出卖中国利益的“卖国贼”,到如今被赞誉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领航者”,李鸿章的形象经历了从魔鬼到圣人的大转变。有这样非黑即白的认识,是我们传统的的价值观在作祟,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写作时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在对李鸿章的描述时将其脸谱化人,贴满了带有各种色彩的标签。而当我读完雾满拦江的新书《权谋高手李鸿章》之后,我突然发现与以往很多同类传记相比,这部书堪称是一部“颠覆”之作。因为,在这部作品里,李鸿章既没有被妖魔化,更没有被扶上“圣坛”。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原因的。比如关于李鸿章弹劾翁同书的桥段,在任何关于李鸿章的作品中都会被大书特书一笔的桥段。因为,这个桥段是描述李鸿章不惧强权的最佳证据,要知道翁同书的父亲可是当时的咸丰皇帝的老师,敢弹劾翁同书其实就是不给皇帝面子。这件事连位高权重的曾国藩都不敢做,结果李鸿章一句“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门第鼎盛,瞻顾迁就”,逼的咸丰皇帝差点把把翁同书给杀了头。而在《权谋高手李鸿章》一书中,这个有着神奇功效的桥段却仅仅占据了很小的篇幅。道理很简单,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幕僚,帮主“雇主”写个奏折是一个幕僚的本职工作。而且,对于李鸿章这个在24就能高中进士的才子来说,所以写出这样石破天惊的奏折本就是件手到擒来的事情。还更何况,此时年近不惑的李鸿章,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之后,为了得到一个崛起的机会,就不需要去揣摩官场上那些勾心斗角之事,也不用去考虑他弹劾的人有什么样的背景了,只需要让曾国藩满意即可。当然,关于这次奏折的起草,还是展示了李鸿章 “谋略天资”,也仅此而已。也许,正是这样不落俗套的细节描述将李鸿章还原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一个会为了自己权势耍些小手段的人。这样的李鸿章,看起来很“痞”,但是很真实。这样的李鸿章传记,很另类,但也很真实。
在99%的官场中人感叹仕途维艰的时候,为什么李鸿章却说: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李鸿章为什么能在高手如云、斗争激烈的晚清官场位居权力中枢40年、前后遭遇800多次弹劾而不倒?
权谋高手李鸿章(从刀笔小吏到第一重臣,层层讲透晚清政坛二号首长李鸿章的为官大智慧)读起来不累 很轻松
强烈推荐!从刀笔小吏到第一重臣,层层讲透晚清政坛二号首长李鸿章的为官大智慧
这本书写出了真实的晚清官场,以李鸿章在官场的步步升迁为主线,解读了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平定捻军、解散常胜军、阿思本舰队等一系列历史大事。事实上,李鸿章身居权力中枢40年,晚清所有的历史大事,都与他有关。期待后面的精彩!
李鸿章从政40年,遭遇创纪录的800多次弹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压,有的是亲信背叛,有的是政敌陷害,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证据确凿,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李鸿章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上一坐25年,呼风唤雨,权倾天下。李鸿章似乎拥有一种对时局和人心的预判能力,无论对手设下多么阴险而密不透风的陷阱,他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此刻,读这本书,就能更懂官场的风云变化。 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兵官的路子。李鸿章的性格,受曾国藩“打掉牙齿和血吞”的处世原则影响很大。更为重要的是,他创建淮军之初,曾国藩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直接把八营湘军给李鸿章统领,这也是李鸿章创建淮军的班底。之后,淮军成了李鸿章发家的本钱,也是他在官场青云直上的根基。他是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淮军就是“李家军”。李鸿章所以成为李鸿章,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 李鸿章不是满人,他在满人统治的社会里,步步高升,能够做到这样,说明他很圆滑。另外,他也很老谋深算,能争取就争取,不能争取的就退一步,比如说慈禧让他去辅佐皇上去,他知道慈禧跟皇上有矛盾,他不干了,他撤了,愿意出国,这出国也是一个借口,但是他也出去了。李鸿章虽然“拼命做官”,精于自保,他却也并没有在戊戌政变中落井下石,大造冤假错案,以洗干净自己,反而有点挺身而出的味道,这就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了。
李鸿章从刀笔小吏到第一重臣,背后是多少难言的心酸和超群绝伦的官场智慧!
评价一个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功过参半的历史性的大人物。在评价他们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忽略一点,那就是对我们自身的评价。我们是否有资格去评价这些人物?我们的立场是什么?我们拿什么标准来衡量这些人物?……在思考了这系列的问题之后,我们就会陷入一种困境,因为每一个人物都处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而这个政治大前提是谁也无法选择,规避的。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在与俾斯曼讨论为政之道时,一句“惟与妇人女子共事,则无如何矣”道出李鸿章为政之艰难与无奈。 中国19世纪末的最后40年,可谓是李鸿章的奋斗史,从最初的建立淮军,参加镇压打平天国,平定北方捻军,之后又创办洋务运动,建立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成立北洋水师,组建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支海军,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事,在李鸿章手中都办到了。这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见识和战略眼光。他是洋务派中走的最远的一个。 但是命运似乎在作弄他。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李鸿章的全部心血付诸东流,不仅如此,马关条约的签订还让他背上了卖国的罪名,那些苟且偷安的保守派开始横加指责,肆意谩骂。已经70高龄的他如何承受的起?在外面受辱已经够了,回国还要面对一帮只会说不会做的老古董和整个麻木的国民。打仗需要支援的时候,他们在哪里?如果仔细分析甲午战争,可以说是李鸿章一个在对阵整个日本帝国。这真是天大悲哀! 中国如何才能得以拯救?我想这是那个年代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关于民族存亡的问题做了自己的回应。李鸿章,作为一个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熏陶的传统文人,在激流勇进的潮流中做出了符合自己的回答。梁启超在评价李鸿章时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势之英雄。虽然两者为政敌,且未有任何交情,做出如此精辟的评价,英雄惜英雄,唯有英雄才能读懂世人所无法理解的悲哀与无奈,而梁启超本人又何偿不是如此呢?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其在当时清廷的地位不亚于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重要性不次于明治维新的伊藤博文。然和锐意推翻旧的君臣秩序的张居正比,李鸿章显得唯唯是诺,和“求万世名,计天下利”的伊藤博文比,李鸿章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如此式微。或形势被迫,或魄力有限,纵观其一生,文治武功不敢说出类拔萃,权谋手段确实出神入化。近来对李鸿章的翻案,多是从他作为个体角度出发,也有对过去极端负面的评价做一回纠正。然而作为晚清总设计师,晚清的困顿,他怎能逃脱责任?
李鸿章早年落拓,官场失意,在曾国藩军中做幕僚时,虽然露过几手,能力不凡,却也是郁郁不得志。直到后来抓住了救援上海的机会,方才一飞冲天,改变了命运。从官场失意者到晚清第一重臣,个中因由,值得琢磨。
李鸿章从政40年,遭遇创纪录的800多次弹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压,有的是亲信背叛,有的是政敌陷害,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证据确凿,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李鸿章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上一坐25年,呼风唤雨,权倾天下。李鸿章似乎拥有一种对时局和人心的预判能力,无论对手设下多么阴险而密不透风的陷阱,他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 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看来当官是一门技术活,当真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从小到大看的书和电视中,李二先生基本都是以卖国贼的形象出现的。也难怪,《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等。。。晚清的大部分不平等条约与自李二先生有关。看了这些条约,试问哪一个热血青年不义愤填膺,恨死他一滩血。。。 李二先生一生一共签了30多个条约,遗憾的是大多是不平等条约。雾满拦江说:卖国贼和汉奸是有区别的,后者具有主动性,而前者多半是被动的。我深表同意。李二先生所签的不平等条约确实也是大势使然,自古弱国无外交,非人之失也,换个人去说不定会更加不平等。李二先生不过是戴罪之羔羊尔。。。 李二先生在我印象中的光辉形象第一次出现是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中。该剧确实是部好片子,对于想正确、清晰的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朋友很值得看看。也是因为看了该剧中的李鸿章苟利社稷、鞠躬尽瘁,所以才开始找有关他的书来看。目前看了两本,一本是梁启超先生著的《李鸿章传》,另一本则是本书。。。 本书从李鸿章初为翰林写起,后来回乡练勇、参赞湘军、创立淮军、驰援上海、收复江苏、剿平捻军。。。 虽然觉得本书的引人深思有所欠缺,不过如此杰出的人物,如此传奇的生平,故事情节是十分精彩的。。。
抓住机遇:将近40岁的中年李鸿章,在仕途的瓶颈期,牢牢抓住了人生最重要的机遇——率淮军援救上海,出任江苏巡抚,从而一举改变命运。巧妙抗命:李鸿章多次不听从恩师兼统帅——曾国藩的命令,并多次违背朝廷旨意,却总能赢得最高决策层的理解和信任。精于自保:官场之中永远面临着无数的人争夺有限资源的问题,因此在官场生存的第一要务是学会自保。李鸿章便精于自保,善于培植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敢于做事:精于自保而不做事,只会成为滑头和官混子,不能掌握实权。李鸿章则既精于自保,又敢于做事,先后剿灭太平军和捻军,建海军,修铁路,办外交,成为大权在握的实权人物。……
李鸿章从失意男人到晚清帝国第一重臣,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的权谋斗争。。。
晚清第一重臣,曾国藩的学生,自然不凡,不过我以为他玩权术有余,而怀魄力不足,为人不正是其最大问题。所以后人说古今第一完人曾国藩,绝不会说是李鸿章。
李鸿章确实是最会做官的中国人,他的权谋手段,比他的老师曾国藩还要厉害!这本书写得很好,让我们看到了李鸿章真实的一面
过去,受教课书的影响,对历史的许多事件柔嫩持有态度,应该是有些偏颇。其中最明显,也是今天争议颇大的是看待李鸿章此人。 李在晚清外交中所的那些事,以前被称为卖国,为此事,我们对李也是深恶痛绝。可当我在当当上看到这本书,有点眼睛一亮之感。真的,我们对李这个人有必要给予重新评价! 但这个重新评价,我想并非赞同李的做法,更不是替李翻案找到借口。说他生不逢时,我说错了,他生得其时。那个政治舞台给了他机会。说他只是替死鬼,既然是替死鬼,若千古被骂,还怪谁?总不能好处自己捞了,把骂声留给别人!
之前买了本国外的李鸿章传 不过译文实在让我难受 想了解一下这位晚清大重臣 还是老雾写的好 书质量不错
李鸿章在官场遇到的事,到今天仍然每天都在发生,他高超的权谋手段,今天的高官们却无人能望其项背!
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兵官的路子。李鸿章的性格,受曾国藩“打掉牙齿和血吞”的处世原则影响很大。更为重要的是,他创建淮军之初,曾国藩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直接把八营湘军给李鸿章统领,这也是李鸿章创建淮军的班底。之后,淮军成了李鸿章发家的本钱,也是他在官场青云直上的根基。他是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淮军就是“李家军”。李鸿章所以成为李鸿章,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超群绝伦的权谋手段。
凡人和大师的区别,在与思维的高度。雾满拦江先生作为近代著名学者,公正客观的对李鸿章进行了描写和评价。这本书已经出版了一百多年,但书中的观点之独特锐利,仍令今人无法企及。《权谋高手李鸿章》不愧为当代四大传记之一。 书的质量不错,插图也还好。雾满拦江的翻译也...
世人说到官场,都学曾国藩,实际上,李鸿章的官场水平远在曾国藩之上。在谋求机会出兵上海、拒绝上命救援南京、擅自苏州杀降、溺毙白齐文、解散常胜军等等事件上,李鸿章的权谋手段令人惊叹,甚至玩的曾国藩团团转,却没有办法,实在是牛!
李鸿章的官场智慧令人拍案叫绝,他一直打不倒的精神就是支持我的动力
这本书如期收到了,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在琳琅满目的书的世界里,写明清的历史、人物等的书数不胜数,千奇百怪的应有尽有,就像那个老黑的土豆给泡了一样,变的有点出人意料。 我读了有关不多也不少的写曾国藩的书籍,所以关于李鸿章就大抵略知一二,曾国藩一手培养的连科举考试都没能得到升迁的徒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不堪一提的瞬间或过程,出尽了洋相,那个朝代,特别是晚清的所谓皇家,让中华名族背上了无比沉重的包袱,所以提起这些人,凡是在孔子家门上待过的人,大抵都知道。 读书是为了永远都能穿着精神世界的时装,只要是适合你的时装,你就选择。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主要是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老雾翻译过。《权谋高手李鸿章》这本书则侧重讲李鸿章做的事,通过他做的事,来看出他是个什么人。老雾对李鸿章的研究很深入,语言幽默有趣,很好看!
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可以做对比,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总之李鸿章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过年时看过央视十套的《燃烧的黄龙旗》,里面说到晚清的一些事,这些事大多与李鸿章有关,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创造的,故而要了解晚清的政局,就得研究李鸿章。
李鸿章的官场四十年,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李氏一生,虽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但终究“不敢破格”;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
李鸿章和曾国藩一样,老师把他们说的一钱不值。但是我不这么认为。现在历史越来越清晰,他们是晚晴名臣。他们的理念和道德对当今官员来说还需好好学习。李鸿章为官处事八面玲珑,借助各国列强矛盾保全我中华,这种智慧应该让我们永记。
很多人推崇曾国藩,就先看曾国藩,再看李鸿章。对晚清这些历史人物有了更多的理解,对当时中国的历史也多了一份了解。不过回过头来看,还是这本李鸿章收获最大!
晚清政坛的中流砥柱乃李鸿章是也
李鸿章遭遇800多次弹劾而不倒,可以创吉尼斯世界记录了,佩服!
清史稿评价: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李鸿章一直以来都是我佩服的晚清人物,如果说他身处的时代给了他一个广阔的舞台,那么他缔造的时代则对后人影响更为深远,更有意义。很多年来,我们被传统的、陈旧的、固定的、脸谱化的教科书、史料所阻碍,束缚了我们我们的思想,直到近年通过更多的途径、方式了解到真正的李鸿章,在这些材料里,让我们看到了他才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改革家、政治家、外交家,他艰难的维系着一个古老、破败的帝国,他用自己的才具、魄力、威望在支撑着这个帝国,他堪称一代伟人。
偶尔从网上一篇文章上说到曾国藩,感觉很值得一看,就先看曾国藩的3本书。再看李鸿章,再看左宗棠。对晚清这些历史人物有了更一部理解和对当时中国历史多了一份了解。
看过老雾的不少书,比如《民国就是这么生猛》《清朝其实很有趣》《别笑这是大清正史》等等,感觉这一本《权谋高手李鸿章》是写的最好的,老雾对史料的运用和分析已经驾轻就熟,在思想层面上也更加深入贯通,值得推荐!
对李鸿章的分析鞭辟入里,再现李鸿章的官场奋斗史,对权力的角逐,对国家的依恋,对世界的嗅觉!
这本书以李鸿章为主线,写了晚清诸多历史大事,读此书便可了解晚晴风云,整个晚晴国际风云变幻局势全在里面。
原来李鸿章并不是汉奸卖国贼,他竟然是晚清的政治改革家,是终其一生为国为民革新除弊忧国忧民沤心沥血的忠诚的爱国者--与现时代那些口口声声爱国爱民私下却将老婆孩子移民国外将在国内搜刮的巨额财产转移至国外的ZF官员相比,无言无言无言
看李鸿章的奋斗史,很有感触。李中堂忙忙碌碌到四十,事业始终没有大突破,寄人篱下。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他的恩师,生命中的贵人曾国藩让他独立回乡募勇成淮军五营,接着又拨给了他湘军八个营去援上海,这是李中堂和淮军崛起的重大机遇。每个官场中人生命里确实都需要有几个贵人相助!
李鸿章忍辱负重,却被弹劾800多次,幸好一直不倒,直到甲午。。。现在的人没有几个做的到他这样的了。
李鸿章是晚清第一“明白人”,有远见的政治家,有担当不推脱
对历史不是很熟悉,不知道李鸿章是投奔了曾国藩才有起色的,看来曾国藩也帮了李鸿章不少,作为恩师来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官场还是得找靠山啊
本书详细描写了李鸿章荡气回肠的奋斗史,通过阅读此书,改变了以前我对李鸿章片面的认识,增加了对晚清那段历史的了解,值得大家去读。
一将功成,万骨枯。李鸿章凭借剿灭太平军起家的李鸿章,一生从政生涯遭遇八百多次的弹劾,遭遇过小人告密,遭遇过上司打压,也遭遇过亲信背叛,还遭遇过政治陷害,无一例外的,他都能从容而巧妙地周旋应对,或急或缓,或刚或柔。不得不承认,他是有相当阴柔的抗打压心理承受能力的!正可谓,一生被弹劾,从未被扳倒
李鸿章,一个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对于他,每个学过历史的人最直接的定义是官场的一个有水平的人物。暂且不提他对中国发展的共败成就,能够如此游刃有余地在官场浮沉中依然坚挺是他的水平。
这本书深入浅出的写了李鸿章官场的一生,对今天的职场有很大的启发。
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他...
晚清几十年,李鸿章是一个人在战斗,没有人帮他,不掣肘都算好了,悲哀。。。
这本书着重介绍了李鸿章在官场上的智慧,也就是他的老练。这并不只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本教科书。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李鸿章遇到的官场问题,在今天还是一样。很有收获。
很不错的一本书,作者以幽默风趣,却又引人深思的语言让大家了解李鸿章的官场人生。
雾满拦江笔锋犀利,了解李鸿章第一书
权谋高手李鸿章
以前很少看书,现在才想起来看看书,权谋高手李鸿章真的很不错哈
官场,人性,千古不变,中兴一代名称李鸿章,值得大家多多借鉴
李鸿章知道老佛爷他们要的是什么。在和外国首相的对话中,他指出自己的权力不如人,被人掣肘的地方太多。然而即使他真的有如许大的权力,又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糊表匠”呢?当时的局势是糊表得了的么?在内部,天平天国、捻乱,满人颟顸、擅权,垂死挣扎,做为汉臣之首,处处得小心谨慎,随机应变,很多事情都只能糊弄糊弄。再说他自己也不过是其中一员,又怎么能逃出圈外?对外国人,其实他又了解多少?能有“文革”中某些官员的意识就不错了。宁要大清朝的草,不要外国人的制度和思想”。抱定了这样的信念,还能够做成什么事情呢?不同的是,大清朝终于在他的糊表中尽了气数,而“文革”结束后,中国终于迎来了新的奏。短短的百年,中国人走过了多少弯路,在黑暗中摸索了多久?老朽的李鸿单不死,大清朝还要存在多久?
李鸿章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曾经就是卖国贼的代名词,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和知识面的逐渐开阔,这种观点逐渐动摇了。看罢此书之后,更加深了这种观点,李鸿章也很难,处在当时的中国,他又能做些什么呢?外交和战争拼的本就是综合国力,当时的中国国力能与谁抗衡呢?环视当时的世界诸强,简直就是虎狼一群,中国宛如一只大肥羊,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来已久,李鸿章想以一己之力挽大厦于将倾,谈何容易!!!
李鸿章其实不知道国家事务,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不知道国家与政府是怎样的关系,不知道政府与人民的权限,不知道当大臣应尽的职责。他对西方富强的原因其实是不知道的,以为我国的政治、教化、文明、物产、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赶不上的不过是枪炮、轮船、铁路、机器罢了。我们就学这些,洋务运动就完成了。这就是现在举国异口同声的论调,而李鸿章实际上是他们三十年前的前辈他们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不过让他们的丑陋更加暴露出来,终究不会成功是必然的。 李鸿章这么忠诚,有这么敏锐的洞察力,他又长时间担任重要职务,掌握大权,但成就却仅仅到了今天这个水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道还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却不知道还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每天责备他人看不清时局,而他自己对时局就没有弄明白;每天责备他人搞派系,旧习气难以消除,而他自己的派系、旧习气跟那些人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他不知道今天的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
通过李鸿章人生仕途命运讲述,看到为官从政的要素,不错,很受用,值得学习借鉴,推荐一下!
被千万人唾骂的人,未必就是大奸大恶之徒。满清王朝已经末路途穷,李鸿章不过被推上了那个高位,做了他所能做的事。
被千万人唾骂的人,未必就是大奸大恶之徒。 满清王朝已经末路途穷,李鸿章不过被推上了那个高位,做了他所能做的事。 我深信梁公对他并无好感,但他仍能较公正客观的看待李鸿章,这一点我很钦佩。
戊戌变法的失败,只能说明当时的中国没能给他一个空间。雾满拦江的文采和卓见是毋庸置疑的,李鸿章也并非历史课本上所讲的,都是万般无奈,只能痛恨封建的束缚和我民族的劣根性。
当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敢于做事而疏于自保,下场往往很惨;精于自保而不做事,只是滑头和饭桶。而李鸿章则是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善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李鸿章李中堂大人之功过,梁启超的评价非常客观中立,褒贬有据,雾满拦江的写法,非常幽默有趣,流畅好读。
李鸿章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来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位重量级人物。他是忠臣,是儒臣,是军事家,是政治家,是外交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一生,但是忠诚! 他因洋务运动而遭后人诟病,却不知因此才有中国的复兴!
近些年介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清末洋务派人物的作品很多,但是好的不多。主要原因还是受过去几十年政治思想影响,对这些人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不过,该著作可以算是较为成功的作品,有兴趣的人,可以读一读。或许你会明白,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作为大国之忠臣,纵横捭阖,何其艰难。又或许我们说李鸿章生当逢时,却也生不逢时。
看一个人的见识水平,需要放眼长远,这个角度来讲,雾满拦江的评论李鸿章的视野超过了现今许多所谓的专家。可惜的是文章对淮系力量的发展及影响力以及李鸿章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描写几乎为零——这才是我们了解一个人风貌品行历史价值的有效参考。有幸参观合肥市李鸿章故居的...
关于李鸿章40年稳如泰山般的为官之道的详细解读,精彩绝伦!
看看雾满拦江眼中的李鸿章,是不是就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上那个卖国的李鸿章?
在中国当官更不易。因为在这个帝国,统治者昏庸,民众愚昧。在这二者间上下腾挪,非牛人而不可为。而李鸿章更是为官高手!
李鸿章生活在这么一个乱世,如何评价他确实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雾满拦江以如椽之笔,从多侧面来加以描写,好书。
李鸿章是一代忠臣。他对朝廷尽忠尽力,庸官清流却总是想扳倒他,却总是扳不倒,不倒翁一样,佩服。好官一个
李鸿章的权谋手段,真是令人惊叹!跟他比起来,今天的很多官员根本就是脑残!
知道李鸿章是在初中、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上,那个时候的李鸿章并不光彩。直到现在才有时间、冲动去买一本关于李鸿章的书,了解一下这位老人的智慧和无奈。我们永远也不能走进他的心,永远无法探知他内心的深处最真实的权衡,但是我们可以纵观整个历史,理解他的所作所为。
虽然不是史学家,不过雾满拦江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是其如其分:即便他不是造就时事的英雄,但确是英雄无疑。现代文的翻译很流畅,篇尾也附上了雾满拦江的原文,方便对比。另外,书中也有《马关条约》和《中俄密约》的文本,喜欢的话可以细细看看。
李鸿章的功业在曾国藩之上,但学养品性与曾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而袁世凯虽不能说继承了李的衣钵,但起家与李还是很像的。曾—李—袁,忠臣—人臣—乱臣,湘军—淮军—北洋新军,功业也是越来越高,德行越来越低,真是“公惭卿,卿惭长”。
详细的讲述了李中堂的智慧和权谋,诚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历史应该给李鸿章一个公正的评价
雾满拦江著,挺不错的一本书,对全面了解李鸿章不失为一本比较客观的书。
看雾满拦江如何评价李鸿章,雾满拦江的眼光的确不同凡响
面对“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一个“裱糊匠”,谁能做得比李鸿章还要好呢?
老雾的笔法幽默有趣,流畅好读,是了解李鸿章第一书
佩服李鸿章的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到的能力
我们从前对李鸿章缺乏客观的认识,通过读者本书,我们可以更加真实的了解到李鸿章这位为国的责任功臣,虽然有过错,但那个时代真的找不到第二个有如此能力的人了。他唯一的缺点我感觉就是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思想不惹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如今天的南海问题一样都力求通过和平解决,但今天新中国强大了,跟那时不一样。
喜欢李鸿章,他的为人非常的让我敬佩。我很喜欢他的为官处世之道,他的目的比清流还正确,他的手腕比痞子还高超。
个人一直都很崇拜李鸿章的为官之道,他不会被打倒。就算被小人设计陷害都可以照应挺直胸膛做人为官,才使得他一路爬到很高的地位。敬仰他,非常的尊重。
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
李鸿章生活在一个乱世,做过很多毁誉参半的事,如何评价他确实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但不论怎样评价他,首先应该去了解他。这本书很适合了解李鸿章的生平事迹。
老雾之前翻译过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对李鸿章的研究很深入,新书有了更多的史料发现和精辟解读,不错!
比较细致全面的介绍了李鸿章其人其事,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但可以照出一个人还可以映衬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这本书唯一的遗憾就是看完后才到剿灭捻军,应该有后续吧,期待第二部!
去没有认真研究过李鸿章,仅许多文章来片面了解,从而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罪人是李鸿章,卖国求荣的人是李鸿章。这本书,真正让我了解了李鸿章是一个悲剧人物,他虽然称不上民族英雄,但生于乱世能够如此已经非常了不起,佩服!他是曾国藩欣赏的人,我相信曾的眼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是清朝政府能够苟延残喘不至于马上倾倒的台柱,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
不管承认不承认,李鸿章对于那时候乃至此时的很多事都留下来深刻的影响,所以应该看看别人的观点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英杰达士。每一代中国人,都有盼望国家富强者,这些人,才是民族的脊梁啊。当代中国,有谁能像李鸿章一样继续深入推进我们的改革?
智慧的解读李鸿章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李鸿章最初的认识是走狗,卖国贼,因为受历史课本引导,我们看到的李鸿章是一个签订丧权辱国协议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阻碍中国变革的人,简单而言,他就是一个罪人,那个时候网络并不发达,电视里的李鸿章也是很脸谱化的。 而近些年,随着文化氛围的开放,网络的普及,还有就是个人独立思维的形成,开始会听到一些对李鸿章不同的评价和声音。 其实很多事情回头看看历史,李鸿章只不过是在那个大环境直辖,只能做这些,并且他已经尽力去改变,尽力去让政府变得更好,可惜, 清朝从里到外已经腐朽,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 其实他也是悲哀的,也是落寞的,如果换个朝代,他是贤臣,可惜,历史不会重演。
不要相信所谓的“历史书”……那是胜利者写的。这套书才是最值得大家去看的一本李鸿章的书
对李鸿章其人,历史需要给一个客观的评价。而不能简单以“卖国贼”这种缺乏客观的评价一言概之。本书详细写了李鸿章的生平事迹,写的还算可以,如果笔锋再透一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