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二十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

加洛潘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作者:

加洛潘  

页数:

23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系上海图书馆“世博信息丛书”系列之一,重点介绍 20 世纪世界博览会的发展进程。不同之处在于作者跳跃式地回顾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的世博会历史,把眼光更多地瞄向 30 年代国际合作普遍开始之后的博览会特点,针对博览会对主办方、组织者、参展方以及参观者等各方的价值意义分不同主题加以阐述。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将世博会的演变与国际展览局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在字里行间梳理出国际博览会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该书是世博会信息丛书编委会继《汉诺威世博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国际博览会影响研究》等专题丛书后的又一力作,力求突破狭义的博览会概念而从更广阔的视角来介绍与剖析世博会。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言 1.遗产 2.黄金时代 3.论博览会上的艺术品 4.论展品分类 5.论民族之间和睦相处 6.新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机构性国际合作 1.一项迟到的协议之起源 2.1928年国际展览公约会议 3.国际展览局 4.合作的兴衰成败:从制定条例到沟通协商 5.关键问题 第二章:博览会的动力 1.充实的日程安排 2.动机和目标 3.兼收并蓄 第三章:经济和财务筹码 1.基础设施和周围设施 2.博览会场址:为什么计划而设 3.社会、经济后果 4.不断变动的运营收入 5.结算的实际情况 第四章 博览会的组织问题 1. 指挥机构 2. 一项复杂的行动 3.广告与媒体:博览会的形象第五章 概念和表达形式的演变 1.从展品分类到主题 2.多菜的博览会 3.从目标到形象 4.表演-博览会 5.建筑与造型艺术的地位 6.代表会议与专题研讨会第六章 官方参展者 1.参展者的演变 2.为什么参展? 3.如何参加博览会 4.一天活动的记述 5.总代表合议团第七章 国际博览会:一种社会现象 1.参观者 2.人们为什么参观博览会? 3. 志愿者、礼仪与同道之谊结论 国际博览会的前途 博览地的遗产 不确定成分和连续性因素 ……附录 资料来源及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参展者在主办国可能要作许多交易或者管理运作,公约对由此导致的直接税和间接税没有作任何说明。  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其他方面,公约的立场显得更为坚定。公约致力剔除挂国家展团之名的非官方展馆或者展台——这类展商大肆泛滥,有时候得到组织方的默契。从那以后,只有经过总代表同意,才允许这么做。除了正确使用地理名称之外,每个国家展馆只能展示“采自本国土地,在本国境内收获、生产的物品”。这是一条合乎逻辑的条例,因为当时的生产活动在相当程度上还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范围内。但是随着技术转让、国外特许制造、跨国生产的发展,又该怎么办呢?至于说到工业和商业保护,这个问题又是被一笔带过——参照1883年巴黎注册专利、商标和模型公约,该公约要求对展览会上展示的全部展品实行临时保护。  公约还作了反对垄断的原则申明,但并不完全排除垄断。这条原则不能忽视许多国家在公共服务方面的限制,尤其是供水和供电。因此,包括报关业务、博览会场搬运在内的特殊情况允许进行垄断经营,条件是将它们逐条列出加以限制,而且按照当地现行的价格收费。但是就像以后所见的那样,这个问题远远没有解决。  最后,公约条文对评奖事宜谈得比较多(柏林大会也如此)。人们在讨论中对它是否能真正弥补以往的弊端产生了一些疑虑:参展者如果怀疑评奖的公正性,当然可以不参加“评奖比赛”,可是那么做肯定不能得奖,也就不利于提高知名度。于是,某些人对维持评奖竞争是否恰当首次提出了质疑。他们的声音当然很弱小,但是至少使得奖赏的尺度统一了;产品分类也采取同样尺度,那就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进行比较。此外,国际展览局将努力管理竞争的组织和运作工作,还负责向设在伯尔尼的国际工业产权局递交获奖名单,从而“确保”荣获的奖项。  《巴黎公约》没有少受批评。人们常常指责10天的谈判时间太短,成文过于仓促,为后来各种自相矛盾的解释敞开了大门。P14


编辑推荐

  世博会是展示各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成就的舞台,是进步的佐证,是建筑奇迹的源泉。《20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作者以清醒的观察家眼光,丰富的从未披露过的文献资料与可靠的经验,解释了国际展览局如何兼顾法律与外交、条例与活力,努力使它们和谐。回顾了在当代社会更动了博览会使命后,博览会理念以及表现形式的演变过程。把我们领进博览会这座神奇剧场的后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二十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 PDF格式下载



很不错的书,太忙了,今天才确认收货,不好意思。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