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没有我们的世界

艾伦·韦斯曼 上海科技文献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上海科技文献  

作者:

艾伦·韦斯曼  

页数:

311  

字数:

291000  

译者:

赵舒静  

Tag标签:

无  

前言

猴之公案 2004年6月的一个清晨,棕榈叶的屋檐下,安娜·玛丽亚·桑提背靠一根柱子坐着。她皱着眉头看着马扎拉卡的同族人,和他们那位于柯纳布河(亚马孙河上游厄瓜多尔境内的支流)之上的村落。安娜·玛丽亚已年过古稀,除了头发依然乌黑浓密之外,整个身体犹如一颗干瘪了的豆荚。她灰色的眼眸犹如两条灰白的鱼儿,困在她脸部深凹的黑暗漩涡之中。她用盖丘亚族人的方言和濒临消失的萨帕拉语责骂她的侄女和孙女们。拂晓后没过一个小时,她们和村里的所有人都醉倒了,唯有安娜·玛丽亚还是清醒的。 这是“冥加”仪式,在亚马孙语中是“建立新农屋”的意思。40个赤脚的萨帕拉印第安人挤在一起围成圈,坐在长凳上,其中有几个脸上还抹了油彩。男人要出去砍伐和焚烧树木,来为安娜·玛丽亚的弟兄清出一片种植木薯的场地,于是大家痛饮“奇喳酒”,为男人祈福。虽还是孩子,他们也用陶制的碗啜饮着乳白色的发酵啤酒。萨帕拉妇女成天都在咀嚼木薯的果肉,果肉在唾液的作用下发酵,酿成了这种啤酒。两个用草绳编辫子的女孩从人群中穿过,往碗里斟满“奇喳酒”,端上鲶鱼肉拌成的稀粥。年长者和客人可以享用一块块煮成巧克力颜色的肉。但是安娜·玛丽亚·桑提——最年长的一个,却什么都没有吃。 尽管其他民族都已经奔向新的千年,萨帕拉族却还未进入石器时代。他们相信自己是蜘蛛猿的后代。他们过着和猿猴一样的生活,依然居住在树林中,砍下棕榈树的树干和白粉藤的藤蔓来支撑棕榈树叶编制而成的屋顶。在种植木薯之前,他们最主要的蔬菜是棕榈树的树心。他们撒网捕鱼,用竹制的标枪和吹箭筒猎杀貘、野猪、野鹑和凤冠雉,以此方式获取蛋白质。 他们依然维持着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是捕猎的资源已经所剩无几。安娜·玛丽亚说,当她的祖父母还年轻的时候,尽管萨帕拉族是当时亚马孙流域最大的一个部落,沿河而建的村落中住着20万人口,但这片森林养育他们全然不在话下。可是后来,遥远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的这个世界——或者说其他任何人的世界,都今非昔比了。 这件大事便是亨利·福特发现了批量生产汽车的方法。对充气轮胎的需求使得雄心勃勃的欧洲人在每一条适合航行的亚马孙支流中逆流而上,强占种植橡胶树的土地,强抓劳动力抽取树的汁液。在厄瓜多尔,欧洲人得到了住在高地的盖丘亚族印第安人的协助——他们早先听过西班牙传教士的福音传教,乐于帮忙把那些住在低地的、不信上帝的萨帕拉族的男人们绑在树上,强迫他们不停劳动直至死亡。萨帕拉的妇女和少女被视为生育机器和性奴隶,强奸的暴行夺走了她们的生命。 到19世纪20年代,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减小了南美乳胶的市场份额。橡胶带来了种族大屠杀,在此期间幸免于难的一二百个萨帕拉族人躲藏了起来。有些假装盖丘亚族人,居住在抢占他们土地的敌人中;其他的一些逃到了秘鲁。官方认为厄瓜多尔的萨帕拉族人已经灭绝。1999年,在秘鲁和厄瓜多尔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边界纠纷问题之后,有人发现一个来自秘鲁的萨帕拉族巫师在厄瓜多尔的丛林中行走。他说,他最终得以见见他的亲人。 重新发现厄瓜多尔的萨帕拉族人对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政府承认了他们的领土主权——尽管只是祖先土地的一小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批准他们复兴文化、传承自己的语言。此时,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只剩下4个,安娜·玛丽亚·桑提便是其中之一。他们曾经熟知的森林几乎已经无迹可寻:从占领他们土地的盖丘亚族人那里,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铁制弯刀砍伐树木,如何焚烧树桩以便种植木薯。每次收获之后,这块土地就得休耕好几年;四面八方,高耸入云的繁茂森林都被之后生长出来的纤细的月桂树、木兰和柯巴棕榈树所取代。如今,木薯被制成“奇喳酒”,成了他们日常的主食。萨帕拉族人幸存到了21世纪,不过,他们是醉醺醺地迈入新纪元的,而且以后也将一直如此。 他们仍然保持着狩猎的传统,但男人们奔走一天也没找到貘,甚至连只野鹑也没有,于是他们不得不射杀蜘蛛猿。在过去,食用蜘蛛猿的肉可是件大逆不道的事。安娜·玛丽亚再一次用她那瘦小、失去了拇指的手掌推开了她孙女们端来的盛有褐色肉块的碗。她拒绝食用煮熟的猿肉,朝它抬了抬疙疙瘩瘩的下巴。 “我们要是连自己祖先都吃,”她说,“那我们还算什么呢?” 森林和热带草原曾是我们的家园,但现在,很少有人还能感受到我们与动物祖先之间的纽带。尽管人类与灵长类动物分道扬镳的现象最初出现在另一片大陆上,但亚马孙萨帕拉族人的所作所为依然值得我们去关注。我们对安娜·玛丽亚所说的话越来越有感触了。虽然我们没有被迫成为嗜食同类的妖魔,但是,难道逃避未来我们就可以不去面临可怕的抉择吗? 二三十年以前,人类逃过了核战争的毁灭。幸运的是,我们还能继续躲避核威胁和其他大规模的恐怖行为。不过现在,我们总是询问他人:我们是不是一不留神就吞下了有毒物质,或是使得全球气候变暖了?我们也这样问自己。我们滥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导致资源的日益枯竭;我们还滥杀动植物——而它们呢,或许永远地消失了。一些权威人士称,我们这个世界有朝一日会一片荒芜,乌鸦和老鼠在野草中穿梭,彼此掠食。若世界真的变得如此糟糕,就算以我们自吹自擂的超群智力,又何以知道人类一定能成为坚强的幸存者? 事实是,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十分固执,不愿意接受这种最糟糕的可能,也从未认真思考过对未来的种种猜想。求生的本能让我们变得软弱可笑——我们一直否认和忽视那些灾难性的凶兆,害怕它们会把我们吓得浑身发软。 如果那种本能只会令我们一味等待,那就太糟糕了。如果它能使我们抵御凶兆数量的攀升,那就是件好事了。人们对生的希望疯狂而固执,不止一次地编造出在废墟中得以拯救的奇幻故事。现在,让我们来尝试一个新的实验吧:假设最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人类的灭绝不可避免,不是因为核灾难,不是因为小行星撞地球,也不是因为其他任何能引发生物大规模灭绝的事件,就算是幸存下来的物种也面目全非、濒临死亡。生态问题让人们做出了可怕设想,在这类假想中,人类会在痛苦中慢慢消亡,与此同时也把许多其他生物拖下了水……然而,人类的灭绝却也不是因为这个。 我要说的与上面这些都不一样。在我所要描绘的图景中,我们所有人将会突然消亡。就在明天。 这事儿或许没有可能,但若是建构一个论点,倒也不是全然没有可能。假设说有一种人类特有的什么病毒——自然的病毒或是某些人怀着邪恶的目的制造出来的病毒——令我们遭受了灭顶之灾,而其他生物却毫发无损;或是哪个仇恨人类却才华出众的奇才以什么手段攻击了人类区别于大猩猩的那3.9%的独特DNA;再或是他想出什么绝招使人类无法产生精子;也有可能是耶稣或者外星人将我们带走,要么升到了荣耀的天国,要么被关在宇宙中的某个动物园里。 看看你身边的世界。看看你的房子、你的城市、周围的土地,还有脚下的人行道和人行道下方的土壤。想象它们都原地不动,独独少了我们人类的模样。把我们去掉,看看剩下的事物。如果大自然中剩下的事物和我们的同胞生物突然摆脱了人类所给予的无情压力,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要过多久,气候才能够恢复到我们发动引擎之前的样子呢? 多久之后,大自然才能收复失地,让伊甸园恢复到亚当或能人出现之前的容貌和气息呢?大自然可能抹去我们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所有痕迹吗?它将如何吞噬我们庞大的城市和公共设施,如何将不计其数的塑料制品和有毒的人工合成材料转化成良性的基本元素呢?会不会有些物质实在违背自然生态,无法被大自然同化呢? 还有,我们最杰出的创造物——我们的建筑、艺术和灵魂的展示又会如何呢?它们真的会永恒么,能留存到太阳膨胀、地球熔为灰烬的那一天吗? 甚至是在那之后,我们会不会在宇宙中留下些模糊却永恒的印痕,让持久的印记光彩熠熠地反映出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我们在行星间留下的印记又能否表明,我们曾经居住在这里呢? 为了知道没有我们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必须关注眼前的这个世界。我们无法进行时空穿梭,而化石所记录下的不过是一小段不完整的历史罢了。但是就算记录是完整的,未来也未必如实地反映过去。有些物种在我们手中彻底灭绝,它们或它们的DNA很可能从此完全消失。我们做的有些事情是不可挽回的,但若假设我们一开始就未能进行进化,那么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将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或许也不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吧。大自然曾历经了更为糟糕的毁灭,但又让荒芜的一片重现生机。即使是今天,地球上仍然有那么一些地方能勾起我们对史前伊旬园的生动回忆。如有机会观摩,我们会对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大吃一惊。 既然不过是在想象,我们也不妨假设我们活着的时候大自然也能繁荣昌盛。毕竟,我们自己就是哺乳动物。不同的生命形态一同构成了繁华胜景。随着我们的消逝,这个星球会不会因为我们不再能够继续造福而变得有点儿萧条呢? 没有我们的世界会想念我们,而不是如释重负地大出了一口气——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呢?

内容概要

  在《没有我们的世界》里,艾伦·书斯曼发全新视角探讨我们人类对这个星球的影响,他引导我们有脑海中勾勒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
  在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卜书斯曼向我们阐述了发下内容:人类销声匿迹以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如何卜崩瓦解,最终又如何消失殆尽的;口常使用的物品或许会像化石一样万世永存铜管和配线会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挤压成透着红色的岩石层,为什么我们最早期的楼房可能成为世界上保存时间最久的建筑,而朔料、青铜雕塑、无线电波和一些人造的物质又将如何成为我们留给宇宙的最永恒的礼物。
  《没有我们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图景人类消火后没几天,在纽约地铁系统中泛滥的洪水将开始腐蚀城市的根基。此外,随着各个城市的分崩离析,纵横交错的柏油,厶路将让位于真正的丛林。它描述了充斥着化学物质的农场将如何退回原始状态,不计其数的鸟类将获得新牛、兴旺繁盛,面螂则会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在没有我们的城市中再也没有供热系统。
  他还告诉我们,人类的哪些破坏活动足永不磨灭的,我们最杰出的艺术和文明中哪些将留存最久,这是一部笔触细腻的叙述性写实文学,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结合使渎者易于接受书中的观点。它深刻削析了我们对这个星球的影响,视角新颖独到。不同于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艾伦·韦斯曼 译者:赵舒静艾伦·韦斯曼,屡获殊荣的新闻记者,他的报道在《哈珀斯》、《纽约时报杂志》、《大西洋月刊》、《发现》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地办发表或播报。他曾是《洛杉矶时报杂志》的特约编辑,现在新闻从业者团体Homelands Productions中担任资深出品人,并在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国际新闻学课程。《没有我们的世界》是他对一篇文稿《没有人类的地球》(发表于2005年《发现》杂志)的扩充,被评选为“2006年度美同最佳科学写作”。

书籍目录

序:猴之公案
第一部
第一章:伊甸园留存之香
第二章:夷平我们的家园
第三章:没有我们的城市
第四章:史前世界
第五章:失去的动物种群
第六章:非洲悖论
第二部
第七章:土崩瓦解
第八章:残存
第九章:永不消逝的聚合物
第十章:石化加工区
第十一章:没有农场的世界
第三部
 第十二章:古代与现代奇迹的命运
 第十三章:没有战争的世界
 第十四章:没有我们的鸟类
 第十五章:热点遗产
 第十六章:我们的地质记录
第四部
第十七章:我们走向何方
第十八章:我们身后的艺术
第十九章:人海,摇篮
尾声: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灵魂
致谢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植物无需等到人行道分崩离析的那天便已经乘虚而人。从排水沟积聚的覆盖物开始,纽约贫瘠的硬壳上形成了一层土壤,幼苗开始发芽抽枝。它们能够获得的有机物质当然要少得多了,只有风卷来的尘土和城市中的烟灰,但曼哈顿西面纽约中央铁道上被遗弃的高架钢铁路基现在已经是如此了。从1980年开始,这条铁路便不再使用,无孔不入的臭椿树在这里扎根,还有厚厚一层洋葱草和毛茸茸的羊耳石蚕,点缀着一株株的秋麒麟。两层楼高的仓库那儿依稀露出一点昔日铁轨的痕迹,遂又遁入野生番红花、鸢尾、夜来香、紫菀和野胡萝卜、所铺出的高架车道中。许多纽约人从切尔西艺术区的窗口望下,被眼前天然的、由花组成的绿色缎带所感动——它们占据着这个城市已经死亡的一角,并作出对未来的预言。这个地方就是纽约高线公园。在最初几个没有供热的年头里,全城的管道都在开裂,一会儿结冰一会儿融化的气温震荡也影响到室内家具,东西损坏得十分厉害。房屋的内部结构因为热胀冷缩而嘎吱嘎吱地发出响声;墙面和内顶板之间的铰链开始断裂。开裂的地方,雨水渗透进来,门闩生了锈,饰面剥落下来,露出了隔音软木层。要是城市还没着火,那么现在就是时候了。总的来说,纽约的建筑并不如旧金山维多利亚风格的厚重墙板那么易燃。但是,因为再也没有消防员来接听火警电话,一个闪电就能点燃中央公园中堆积的许多枝桠和树叶,火焰将蔓延到各个街道上。20年之内,避雷针就会开始生锈、折断,屋顶上燃起的大火蔓延到建筑内部,进入满是纸质助燃物的办公室。煤气管道的爆炸震碎了窗户玻璃。雨雪趁机进入,不久之后,水泥地板就在结冰和融化导致的热胀冷缩下开始裂开。烧焦了的隔音软木层给曼哈顿不断扩张的土壤层添加了不少营养。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实验.是极富想象力写作的伟大创举。  ——比尔·走克吉奉,《深度经济》和《自然的终结》的作者《没有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力,引人入胜,几乎能让人像受了催眠术一般迷醉徜徉。在你坐下来读书之前,你可得确保你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你会被艾伦·书斯曼“劫持”到另一个世界里,久久地沉迷其中。这本书或许能够改变人类,让这个星球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化。  ——查尔斯·沃尔弗斯,《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作品《鲸鱼和超级计算机》的作者艾伦·韦斯曼勾勒出我们作为一种既显赫又恐怖的物种所处的境地。他与读者进行交流;他对地球和人类的爱显得真挚而透明。  ——巴里·洛佩兹,《北极梦想》的作者这部作品精确地描绘了事物变得支离破碎的过程,所涉及的领域之宽泛不禁令人吃惊……文字清晰透彻、饱含情感。认识到人类的处境之后我不止一次地瞠口结舌。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经典之作。  ——丹尼斯·柯文顿,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角逐的《拯救与沙山》的作者引人入胜,尖锐犀利,见解深刻,文笔优美,《没有我们的世界》展现了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沧桑的笔调和带有悲剧色彩的辞藻远远超越了干涩而枯燥的科普著作。对于一个正在玩弄自身命运的物种而言,这是本极其重要的书。  ——詹姆士·霍华德·昆斯特勒,《漫长的紧急状况》的作者


编辑推荐

《科学新文献:没有我们的世界》:科学图书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没有我们的世界 PDF格式下载



人类很伟大也很渺小。
爱护环境爱护地球吧


孩子是看中央十套科教节目时知道这本书的,在当当买来看了看,对孩子来说这本书的确太深奥的,有很多语句不能理解,但是耐下性子读一读,会有所收获。


很好的通俗科学读品,非常棒!


看过纪录片,然后就买了此书。总体感觉不错。其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物理和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很丰富。


让人深思 啊


反应的实际问题令我们深思 环境真的要靠大家维护


我老婆看了很喜欢


科普书籍,比较深奥,有点科幻色彩,需要想象


好!不过贵了点!


现在天天都在说环境,说资源。然而,以前看过一篇写现在切尔诺贝利在核爆炸后自然的恢复,你就不用担心。真正破坏坏境的是人。这才是根本。


根据凤凰卫视推荐购买的,刚拿到手随便翻了一下,总体感觉内容不错,就是封面设计不如老版的好,感觉不上档次。


纸张可以,更好的是内容,长知识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