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村
2012-3
沈阳出版社
温恕
314
《工人村》是一部以沈阳工人村历史变迁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编年史的结构方式,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来产业工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图景,描写了东北熔炼厂职工张凤林、冯眼镜等几个普通家庭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再现了邻里间丰富复杂的情感纠葛,塑造了劳动模范张凤林,以及冯眼镜、郑喜财、解放、兰儿等典型形象。 《工人村》以质朴本真的叙事风格讲述故事,情节曲折,细节真实,充盈着历史事件的纪实感和现场感。
1956年冬天。沈阳城的第一场雪整整下了一夜,快到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太阳才露出脸来,像是被大雪洗净了尘埃,放出万丈光芒,照得工人村那一座座三层高“苏式闷顶起脊”红砖楼,更加光彩夺目。 在工人村最南边的院子里,一辆马车缓缓停在了279栋楼前。还没等停稳,一个壮汉就跳下车,甩开大步向楼门走去,回头喊了一句: “喜财,俺先收拾一下,等着俺!”话没说完,整个人像被楼门口吸进去了一样,只剩下“噔噔”的脚步声。 车老板郑喜财答应了一声,把马车停稳当,又把一个年轻的孕妇搀下车,车上还有三个“小小子儿”,被他一胳膊一个夹下两个,另一个是他自己的儿子,早熟练地哧溜到地上。 郑喜财赶车拉脚,也算是有见识的人,早就听说过工人村如何如何,可是刚才远远地看见工人村这一大片红楼时,还是惊呆了。他叉着腰,抬起头,静静地打量着。 刚才顺着楼群东边一路南行,又向西拐到这儿,少说也有三四里路,这才围着工人村走了半圈儿。这片楼由四个“拐把子楼”定住四角,再由长条楼围成几个大院,大院又被长条楼隔成几个套院,每一座楼都相当于一面高大的围墙——这哪里是什么工人“村儿”,简直就是一座城啊! “嫂子,这么好的房子咋才想着搬来,要是俺哪能等到今天?” “你大哥忙,一直不歇班。哪能不想,没看他先跑进去了?”被称为嫂子的年轻孕妇,正抬头看着楼上探出来的阳台,又转过身望向北边那座楼。对开的玻璃窗户排得那么规矩,一块块红砖码得那么整齐,不像是用“洋灰”一块块粘起来的,好像原本就是一大块石板,用尺子画上了灰道道。窗台上的积雪厚厚的,像一条条没切开的豆腐。红砖墙、灰砖缝儿、绿色的窗框、明亮的玻璃、白色的雪,再经阳光这么一照,简直比画上画的还要美。 院子里出现了几个妇女,搬家的马车引起她们的注意。她们远远地聚在一起议论着。 “这是谁家搬来了?” “听大虎妈子说,她家对面屋空着呢,是劳模张凤林家,就要搬来了。” “她说话还有个准儿?织条线裤硬说是毛裤,谁还看不出是劳保手套拆的线?” “张凤林是市劳动模范,没准儿得住叶元帅儿子那楼。跟大虎妈子住对面屋有啥好?打个呼噜满楼睡不着。” 妇女们笑起来,她们大嗓门的议论,年轻的孕妇都听到了,也跟着笑。三个“小小子儿”在院里疯跑,竟然把棉帽子扔在地上。郑喜财连说带吓唬地去追两个大孩子,年轻的孕妇赶到院当中,把最小的拽住,又去捡帽子。 几个妇女迎了上来。“哟,三个小子,怀的这个是老四呀?”年轻的孕妇脸红了,“肚里这个是老三,这个是二小子。”二小子奶声奶气地说:“我叫国庆,三岁了,我最听话。” 一个大点的小子跑过来,“我叫解放,是哥哥,我能上学了。”郑喜财的儿子也跟着喊:“我叫胜利,我也要上学。” “哈,这名起的,都带讲儿啊,肚里这个以后还不得叫‘工人村’哪!”几个妇女笑了一阵,又问:“你们要往哪个楼搬呢?” 年轻的孕妇想指给她们看,一回身,顿时傻了眼。那些楼门一模一样,她根本记不住男人进的是哪一个。她赶紧往马车那边走,想问问郑喜财,几个妇女在后边跟着。 “这楼是‘重型’的,后边那楼‘高压’的人多,还有外地人,前面这楼熔炼厂的多,这个门洞叫‘先进楼洞’,里面有好几家都是‘张凤林先进班组’的——喏,‘假先进’他娘来啦。” 说话间,从“先进楼洞”里走出个小脚老太太,一扭一扭地到了马车前面,看这儿看那儿的,一张嘴一口山东话,旁边有人帮着翻译,年轻孕妇才听明白。 “她说你这身子别乱动,她儿子歇白班,能帮你搬东西。她儿子是‘张凤林先进班组’的!” “是吗?”年轻孕妇像遇到亲人一样,“俺男人就是张凤林!” 郑喜财一边把车上的东西往边上挪,一边看着那帮围着孕妇的妇女。心想:咋一听是张凤林的媳妇,都像看新娘子似的?这个“劳模”、“先进”到底是啥,这么招人呢! 几个妇女围到了马车前,伸手就要搬东西,“这些都是吧?我们全包了。” 张凤林媳妇连忙拦着,“不用,真的不用——俺男人来了。” 楼道里响起“噔噔”的脚步声,像是一步迈下了好几磴。马车前的人安静下来,齐刷刷地看着楼门口,都想看看这位能用耳朵检查机器的“神人”张凤林到底什么样。 突然楼道里传来一声怪叫,紧接着一个人抱着脑袋跌跌撞撞地冲出楼来,没跑出两步,脚下一滑,摔了个“大马趴”。 几个妇女认出来了,这就是总爱往女人堆里扎、曾经被几个娘儿们合力扒了裤子的“假先进”——苦命。 “离过年还早呢,咋这么客气呢!”有人调侃苦命。 苦命抬头看见有人,仿佛见到了救星,一个高儿蹦起来,大叫:“劳模打人啦!劳模打人啦……”忽然又痛苦地蹲下身去,捂着腮帮子直哎哟。 小脚老太太过来把苦命抱住,“给娘看看,打哪儿啦?” “牙!我的牙都掉了!”苦命往雪地上吐了几口血沫子。 ……
小说《工人村》是近年来以现实主义方法直接反映工人群众生活的优秀作品,在艺术上可堪称道,值得推举。 ——博士生导师、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得主 王向峰 温恕写的是北方油松般的英雄群像,也是工业深处的普通人。那些过去年代爬满常青藤的真实而难忘的生活,让《工人村》的故事况味别传。 ——文学评论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高海涛 作者选择这个有着独特艺术价值的窗口,深刻反映中国历史转型期的工人阶级的生活,反映改革与工人阶级命运的紧密联系。这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时代审美价值。 ——文学评论家 白长青 工人村,可以说是沈阳老铁西的地标性建筑。通过这部小说,在工人村生活过的人,能够找回最珍贵的记忆;而对于不了解工人村的人,则能够触摸到那个年代的脉搏。 ——作家 白小易
沈阳出版社最近推出的长篇小说《工人村》,是女作家温恕花费三年心血精心创作的工业题材的代表性作品。描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产业工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为国分忧的感人故事,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工人礼赞。 这部长篇以编年史的结构方式,围绕沈阳铁西工人村这一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城市群落,精彩演绎了60年来工人村的历史变迁,人世悲欢,描绘了沈阳产业工人生活的原貌和心灵成长轨迹,揭示了历史真实与生活本质的真实。较之已有的多以诗歌、散文及中短篇小说反映沈阳工人生活片段的艺术形式而言,这部以工人村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无疑具有题材的开拓性和填补创作空白的重大意义。可以说,它是迄今为止,以“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沈阳为背景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沈阳作家全景式描写沈阳工人和家乡生活的长篇小说,充满了弘扬时代主旋律、讴歌中国工人阶级宝贵精神品质的激越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