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的情人
2004-4
海南出版社
[法]安妮·德尔贝
466
376000
郑伟
无
“我希望我从来也不曾认识你……”卡蜜儿对罗丹说。她生命的最后三十年在精神病院的漫长监禁中度过,也许只是因为她遭遇了毁灭性的爱情?伊莎贝拉·阿佳妮扮演的卡蜜儿和她扮演的阿黛尔·H一样为爱情疯狂,她们的天赋给她们带来的只有痛苦。那个站在海边,用可以让镜头都为之心碎的眼睛看着我们的身影,这次幻化成在满身泥土,手上流出鲜血的女子,卡蜜儿·克劳黛。
看天才女子和大师的爱情故事总让人唏嘘,许是因为他们比平常人多了几分敏感、灼热,所以感情的撞击似乎更痛楚,更致命。卡蜜儿的天才则几乎已经到了让人震慑的地步,罗丹说:“于是你成了我最强的敌人。”在我看来,她甚至比罗丹的雄性荷尔蒙要多。一个刚毅敏感天才的女子,面对犹疑的男人,还要面对男人背后的女人,还要身处这个天才男人巨大的阴影中,疯狂似乎是唯一的结局。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可以象汉娜·阿伦特那样从致命的与海德格尔的爱情之中完善自己,一直爱这个世界,爱她一生所爱的男人。
灵与肉(代序)终于可以结束了月之子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家中的恶魔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大卫与歌利亚她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火红的荆棘林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抵达巴黎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老埃莱娜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雅戈波·加西亚罗丹先生西格蒙德与西柏琳德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雕塑室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晨曦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地狱之门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巨人沉思克洛斯·畅扬别墅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狂野的冀望罗斯·伯雷“星期二俱乐部”会员沙恭沙罗罗丹,罗丹,罗丹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公主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利斯莱特城堡城堡里的小女主人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意大利大街113号 从精神病院来的信克洛索的华尔兹……
代序 不!准确地说,阻止我合上书的原因是:他是一位雕塑家-一位19世纪的天才雕塑家。保罗·克洛岱尔在书中详细描绘了她那些魅力非凡的雕像,直到她最后一件雕塑:《珀尔修斯》-这位宙斯的儿子,这位杀人于无形的英雄,这位不用看到对手就可以致人于死地的英雄…… 这位年轻的姑娘个子高挑,美丽动人,深蓝色的眼睛更是脉脉含情。 “她的果断勇敢,她的真诚直率,她的傲慢清高,她的活泼快乐,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于是,这本书就构成了对卡米耶·克洛岱尔整个研究工作的一部分。迄今为止,这项研究工作经进行了好几年。 但是,今天又有谁能够完完整整地将卡米耶·克洛岱尔一生的坎坷曲折讲述清楚呢? 这本书向在禁锢中仍然不停呼唤的她又靠近了一步,同时也打开了束缚她的另一把锁。而她,她就在那儿,微笑着挥动那双美丽的、沾满塑泥的手。 她创作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这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女雕塑家。她的身边错综复杂,容易让人迷失方向,但我仍然鼓起勇气,走向了这座迷宫。哪怕我经常自己欺骗自己,她在那儿,她在等待,我们不能再流费时间了。 这张隐藏起一半的脸,在茫茫黑里呐喊道:女人!!!
《罗丹的情人》通过讲述罗丹的才华横溢的漂亮情人卡弥尔·克洛代的毁灭性遭遇,让人感动,发人深省。影片故事的进程虽然不动声色,但其倾向性却非常明显:卡弥尔的悲剧(她的艺术才华和生命的毁灭),罗丹难辞其咎。
对于罗丹来说,卡米耶既是情人又是工作伙伴,他与好能以平等的态度来讨论问题,对卡米耶来说,遇到比自己年长很多,而且深爱自己敬爱的男人,她为此感到高兴。但她没有料到,日后罗丹会给她的生活和创作带来烦恼和痛苦-甚至是灾难。对于罗丹来说, 卡米耶的出现修正了他对女性的看法,女性形象在他的作品中日益重要。从这位女雕塑家的雕塑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股动人心魄,令人陶醉,且极具悲剧色彩的气息,这位应邓以正名的女艺术家,在世纪交替之际的雕塑艺术史上,确实应当占有一席地位。
无
在炎热的夏天读完这本充满悲情色彩的书。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女人,才情与艺术的感触都在世俗的话语权力下被抹杀,只剩下些许零碎的记忆可能去印证其才华。一个女人的执拗,对爱的深刻的感悟与其雕塑的才华结合在一起,最后燃烧殆尽。她是放荡不羁的,她是一把火,她是用自己的全身心去创作的女人——她就是卡密尔·克劳戴尔。
我非常之不喜欢罗丹的情人这样的翻译,这是一种类似于嘲讽而不是一种尊重的译名。爱给了她灵感,同时带给他痛苦,从而对爱的苛责,对爱的容忍,对爱的无奈以至于对爱的绝望之后是对爱的报复,一个如此强烈的内心碰撞,对于世事间情感的强烈而近乎疯狂的反应有可能因为她是一名艺术家,也同时因为她是那个时代的一名女子。如何去想象那个时代的女人从事艺术,雕刻艺术。需要用多少勇敢与坚持还有不懈抗争的心才能去兑现自己内心的理想与追求。此刻她的眼神已经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轮廓清晰,眉眼之间有着一股世俗无法接近的高傲。但正是这样一个人,输给了一段让她刻骨铭心的情感,并最终至于影响了她的后半生,这种不羁是毁灭性的,她最终被放逐于这个艺术的圈子之外,也是这个社会的体制之外。它是单薄的无力的,却时时在抗争。
我不想说什么对于她来说这样的生活是公平的或不公平的话,我想那是她的性格,是她的选择,是必然的必然,也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内心敏感的特质所使然。但是我却时常在想,如若那个时代并非是一个为男权所笼罩的社会,多一点尊重的社会,结局是否会好些呢。这个设想在现在也无法成为可能,因为女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男人政治的附属物,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却又时常思考自由和权利究竟是什么,是一种难以求得的权利还是需要不懈抗争才能得来的恩赐。社会有既定的成分,也有变化的成分。身在之中的我们又该怎样做。你的抗争要怎样才能被认可。这是一个难题,人们都会偏向于肤浅或没有经过思考的结论,或是为了某种既定的利益而没能有思考的勇气或承认的勇气。
无论如何,对卡密尔来说,毁灭意味着重生和认可,可是这些都来得太晚了。在久远之后的某个年代人们想起这个有着令人赞叹的艺术天分和技艺的女人,总是为她扼腕叹息。但我却不知道是什么毁了她。是罗丹还是世俗的偏见?我记得最后卡密尔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她的痴狂,她的作品,她的才华都被这个世界抛弃了,她是一个被体制抛弃了的一个女人。为何这个社会不能宽容一点,多一份尊重,即使你无法理解或没有勇气去承认。
大四的时候很想读的一本书,毕业工作半年后喜欢的人将其作为礼物赠与我。
历时两周读毕,合上书,压抑到无法呼吸。
卡米耶对艺术的崇拜,对雕塑的热爱,对谄媚的冷漠无情,她的骄傲,她的狂热兴奋,她的烦躁激动,让一个美丽鲜活的才女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可悲的是我眼看着她孤独的在黑暗中远去,消失。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卡米尔的一生。
一个让人震撼的女人~
可悲的女人选择了爱情
可悲的男人 选择了信仰
他和他的姐姐
可悲但是可敬
总让我想起身边的几个 才华横溢,自有主张的 女娃
选择爱情的,撞得头破血流 依然奋不顾身的追求
选择信仰的,睿智 热切又冷淡的洞悉这个世界
我爱我的朋友们,尽管不言不语,爱慕依然……
希望他们因为有我的爱慕 生命中能多一丝暖色
十月的风,依然温柔凉爽。坐在窗前,我慢慢合上这本历时一周的书本——《罗丹的情人》,向她走近,期盼能和她相依而行。 这是一本去年年底买来的书。因为,早闻罗丹有一位情人,但并不知道他们的故事,在书店中偶尔遇上,就买了回来。当我回家翻开此书时,顿感大失所望,它不是传统的传记式体裁,而是一本似抒情样的文体,于是,就扔在书柜的一角。当有一天,所有买来的书都看完之后,在一个无聊的早上,又拿起了这本书,聊慰孤寂的时光。慢慢地,一页页的文字,吸引住了我的眼睛。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向我展示出了一个天才的女子,我舍不得放下了,我后悔半年之后的今天才拿起这本书。我如饥似渴地读着,思考着。时而和作者一起激动,时而和这位奇才的女子一起畅游。我的心情不亚于此书的作者法国女作家安妮·德尔贝发现这位天才女子坎坷经历时的心情。
她是谁呢?这个为人所敬仰,并被弟弟爱得如此深的姐姐;她是谁呢?这位漂亮迷人、超凡脱俗的少女,全身上下沐浴在由美丽和天才交织而成的灿烂夺目的光芒中,具有某种巨大的甚至经常表现为残酷的力量;她是谁呢?无可比拟的绝代佳人般的漂亮前额,美丽无双的深蓝色眼睛,性感却又倨傲倔强的大嘴,散落至腰际的浓密的褐色抑或赤褐色的秀发。
她,就是卡米耶·克洛岱尔,法国著名女雕塑家,大雕塑家罗丹长达15年的情人,法国著名诗人保罗·克洛岱尔的姐姐。
这样一位卓越的女性雕塑家,按理来说,应该是世人皆知的,是和罗丹同名而驻的。然而,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还没有人谈论卡米耶,她当时一文不值,在关于罗丹的书中,她只是偶尔被标做“C”小姐或含糊地称为一位女艺术家,人们甚至不愿提到她的真实姓名。20年过后,同样的这个名字却价值千金。在法国、在欧洲、在其他大陆上,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她的名字。这是怎样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啊!
以前曾偶尔知道卡米耶,都是伴随在罗丹的一些文字中,知道她是罗丹的情人,并不了解这位女雕塑家一生中的坎坷和成就。也许,大多数人和我的想法一样,并不了解她,只记住了罗丹的伟大,而鄙视了她的才华。当我仔细读过这本书的时候,才似乎明白了,女人的悲哀,就在于失去了自我,而依附于一个男人。而卡米耶,正是把自己的天才能力,放错了地方,付出的代价是30年孤寂难耐的精神病院的漫长岁月,这是多么令世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啊!
她是一位漂亮、聪慧、怪异、叛逆的女孩子,在她6岁的时候,就开始喜欢上了雕塑。13岁时,初露锋芒。她对雕塑的喜爱,渐渐地变成了痴爱,不顾及父母的反对,不管别人的讽刺讥笑,她一心一意地热衷于雕塑。奇特的想像,独特的行为,大胆的尝试,招惹来了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支持她理解她的父亲和一个紧紧追随她热爱她的弟弟。父亲为了她的发展,全家迁往巴黎。在巴黎,她认识了已经成名成家的著名雕塑家罗丹,并成为了他的学生。那年,她17岁,他37岁。
对于17岁的她,能成为罗丹的学生,真是很幸运的事情。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罗丹也惊讶地发现这个年轻的女孩子,在雕塑上独有的那种天才能力。他情不自禁地觉得她很美,他认识许多有魅力的女人,但在这位年轻女士面前,她们一下子都黯然失色了。他心想,她是何等的风姿绰约,站在那儿多么优雅动人啊!他曾占有过不少无可救药的、愚蠢的女人,包括上流社会的女人和一些模特。这些女人对他毫无帮助,尽管她们的肉体也许华丽光彩,但是,她们的嬉戏只能使他感觉更加孤独寂寞、忧伤愁闷。然而,她不同,她的聪慧和独特,她的桀傲和不训,她的漂亮和野性,使他沉醉于她的深蓝色的目光中。他们相爱了,在她20岁的时候。这种灵魂深处的交融,这种激情之巅中的沉醉,这种对艺术最高境界奋争的斗志,这种在艺术的殿堂中发现美的过程,时时沐浴着她和他的心身。但她没有料到,日后罗丹会给她的生活和创作带来烦恼和痛苦——甚至是灾难。
有人说:“单凭尊重实际、一丝不苟地观察大自然,还不足以创造出杰作。必须有一种特别的激情和特殊的天赋,这种天赋允许从对生活自身的观察中,提取构成杰作的第一要素,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构成真实性的主要证据,即美的意义。”卡米耶和罗丹用这种爱的真谛,实践了灵与肉的完美,在激情的天堂,他们创作出了杰出的作品。如罗丹的《吻》《永恒的偶像》,卡米耶的《罗丹》《沙恭达罗》等。罗丹比卡米耶年长,对于一个能激活他创作灵感的天才女子,他视她为情人,又是工作伙伴,他与她能以平等的态度讨论问题,并努力帮助她成熟。而卡米耶在爱情的幸福中,拚命地为雕塑艺术发挥着淋漓尽致的最完美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常常参加展览会,然而,卡米耶毕竟是位年轻的女雕塑家,在罗丹的光环之下,她再怎样努力,总是走不出评论界以及世人对她的偏见,对她的不公正看待。为此她感到了痛苦和无奈,她的天才般的才华,她对罗丹痴心的爱恋,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失去了奋斗的目标,竟然成了辅助罗丹走向更加辉煌的得力助手。这不怨罗丹,我以为,到这样的局面,女人永远走不出爱情的魔掌。她是为爱而做,为爱而付出。在这一点上,用“女人是为爱情而活着。”这经典句子来概括,是最恰当不过了,即使像卡米耶这样奇特的天才女人,同样也走不出这张情网。
然而,卡米耶并没有沉沦,她在这温柔的爱情沼泽中,终于挣扎了出来,她睁大了眼睛,又看清了她痴爱的雕塑。她开始了雕塑艺术的创作,忘情地沉浸在她的世界里。有人说:“雕塑嘛,好像对她只不过是一种消遣而已,是制造见面机会的好方法,她只是双手沾满塑泥的高等妓女。”她看着说话人,刹那间,她在这种打击下退却了,但仅仅一秒钟。没有人真正严肃认真地看待她。她不在理会这些无聊的话,她需要时间,她要雕塑,用心灵来塑造永恒的美。这个时候,罗丹已经是《地狱之门》《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雕塑的杰出作者,他的名望已经威震四海。但是,他对卡米耶,依然是深爱的,这位激发他灵感,使他充满激情的女人,他舍不得弃她而去。然而,他又不能抛弃一个将自己20岁的青春献给了他,同时又深爱着他,支持着他,并没有得到名分的女子,他的妻子罗斯,他处在两难和无奈之中。岁月就这样一点点地压榨着他,使他活在矛盾和愧疚之中,直到他生命的停止。
这无奈的人生,这永恒的偶像。
卡米耶在内心深处仍然爱着罗丹,只是不再痴迷。她坚强地站了起来,再度走进了雕塑艺术的殿堂。她的《窃窃私语》《华尔兹》《克洛索》等,赢得了雕塑界很高的评价。正如一位著名评论家所说:“这些作品所体现出的创造力和雕塑功底,已经超越了人们对一个女人所能期待的一切。”
1913年3月3日,她的父亲去世,这给她的打击是致命的。在一个夜晚,她将自己最后一批雕塑以及她千辛万苦才搜集到的石头全部毁掉了,她将雕塑砸成碎片,碾成粉末,从此,关上了雕塑之梦的大门。七天之后,一辆救护车把她拉进了蒙特维尔格精神病院,那年她49岁。30年后,1943年10月19日,逝世于此院。罗丹于1917年11月19日去世,比她早26年离开人世。
爱情是美好,不容亵渎,灵与肉是爱情最完美的结合和诠释。这本可以感觉到一股动人心魄、令人陶醉,且极具有悲剧色彩的气息萦绕在心头的书,给卡米耶·克洛岱尔一个公正的评价,让这位杰出的天才女雕塑家的在天之灵,含笑天际。
读《罗丹的故事》《罗丹艺术论》
罗丹从来就不屈服于权势,同时也不屈服于世俗。
《罗丹的故事》这本书的内容摘要是这样写的:本书主要描写了法国十九世纪著名雕刻艺术大师罗丹坎坷不平的一生,着力刻画了罗丹毕生与学院派的保守思想进行不懈斗争的艺术探索者的生动形象,以及他在雕刻艺术方面的巨大建树与世界影响。
罗丹和学院派观念的对立表现在“什么是美?”的问题上。当初罗丹的《青铜时代》因为表现了一个男人的裸体,而且由于十分逼真而被代表学院派的艺术沙龙拒绝,那里的人嘲讽这雕像“系按模特儿肉体浇铸而成”。
罗丹是这样表述他的美学观的: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既然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够造成艺术的美,所以常有这样的事,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
在这里,罗丹遵循的是自然的原则,他说,对于艺术家,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我不是服从他们的命令,而是服从自然的命令。《罗丹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罗斯,一位年轻淳朴的女工,作为罗丹最初的模特儿,终于答应让罗丹看到她的裸体。“她几乎是完美无暇的。奥古斯特对此并不感到惊讶,他的触觉,他那最珍贵的、几乎从不出差错的触觉,早就告诉他,罗斯的体型非常美。他说:你没有什么可感到羞愧的。她说:我一直照料着自己。罗丹说:是的,但大自然对你照料得更好。
我们看到,罗丹对自然的尊敬之心。罗丹之所以热衷人体雕塑,是在人体上看到了自然的光辉。以往的雕塑,以女人体为多,而到了罗丹,裸体男人一个个出现。于是社会上的人受不了了,他们实际上代表了学院派的传统美学,并且也代表了那些不懂艺术,在裸体面前马上联想起色情的那些俗人。由此可见,那些“正人君子“对于罗丹的攻击肯定是不遗余力。
罗丹为客户塑像,遵循真实的原则,而客户很不满意。旁人说话了:“我的朋友,你该把他塑得漂亮一点呀。”
学院派并不是故意和罗丹作对,他们和罗丹没有私人的恩怨。学院派代表的是传统,以及社会公众的观念。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发生着变化,于是,学院派慢慢接受罗丹的作品了,客观地说,学院派的大多数人从来就没有对罗丹故意设置障碍。事实是,在罗丹四十多岁起,他已经获得了广泛的承认。达官贵人光临展览会,观赏罗丹的作品。公众在仔细观看罗丹的那些裸体雕像后,似乎也品尝到了艺术的魅力。于是,罗丹的作品从被人唾弃到视若珍宝。学院派巴结权势、迎合世俗的特点暴露无遗。他们对罗丹的作品大加赞扬。可能,他们早就知道罗丹作品的力量,只是出于妒忌等阴暗心理而对其打压。后来,又借助介绍罗丹而显示他们的“大度”。
同样是事实,罗丹尽管一直坚持自己的美学观,从来没有对社会势力让步,但他确实一直在争取进入学院派主持的艺术沙龙,因为只有进入沙龙,才会赢得社会的认可,这就意味着罗丹的订货会源源不断,从而为自己带来足够的利益。
这好像是矛盾。但也不是。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对立、斗争,在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人既想脱离社会,争取自己的自由,又不得不与社会妥协,否则就得不到自由。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存在。试想,一个人在孤岛上,你是自由了,但又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呢?如果社会没有对罗丹的作品的那些攻击,甚至诽谤,罗丹的成功不会就来得那么快,那么强烈。如果罗丹过早成功,他可能会变得俗气,正是社会长期以来对他的拒绝,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作品是否走红,与时代特征有紧密联系。就像时装界的流行相仿,艺术品的走红,总有时尚的因素。诗人里尔克在评介罗丹时曾说。一般人关注的是当代,而艺术家关注的是所有时代。但是,艺术家不关心他所在的时代,就难以使自己的作品让大家接受。罗丹的成功,是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头,但又不至于走得过于前面,所以,他看到了公众对他的崇拜。换言之,有的艺术家一辈子看不到自己受到欢迎。如同小裤管在当今得不到流行,但它终究会流行的。人们的趣味一直在变。
在罗丹逝世后的第六天,他的宿敌----法兰西学院把他选为院士。这么看来,学院还算是比较大度的。可能他们的观念也在转变,与时俱进。
大师们从来就不计较是否得到社会势力的承认,他们从来就是坚持单干的。他们会认真学习传统,但肯定不会重复过去。一般人很难影响他。他们没有时间去妥协,没有时间去争取,他们只是不断的工作,以自己的作品说话,以作品为自己的观念辩护。
我们可以批评时代,但不能脱离时代。首先对现时代有所贡献,才谈得上对未来有所贡献。在公众舆论的批评下坚持自己的正确观念、新鲜观念,就是对时代的贡献。因为变化是永恒。
“如果你们的才艺是新颖的,那么最初志同道合的只能很少。而敌人很多。但你们不要失望,前者将得到胜利。你们的孤寂是暂时的,许多朋友不久会走向你们--------因为对一人非常真实的东西,对众人也非常真实。可是不要扮鬼脸,做怪样来吸引群众。要朴素、率真。”(《罗丹论艺术》第四页)
今天突然在桌上看到它,十多年未见了,林峰送的书,也是第一本我完整看过的小说.
家中的那个版本与此不同,封面是黑的,当年价格应该也便宜些.
突然有些想念旧时的朋友了...不知道他现在好吗.
知道这个女人,是先看了伊莎贝拉阿佳妮主演的《罗丹的情人》,电影很好看,只是当我再看了安妮·德尔贝写的那本书后,我发觉,电影里对爱情的成分太夸大,太渲染,把卡米耶的悲剧渲染成了一个痴情女子的爱情故事。然而她不是。
她是个天才。天才跟世界的关系,从来就是要么世界被征服,要么就是被世界压碎。在这一点上,所有天才的命运都相似,他们不谙世事,不懂妥协,在别人弯腰进入权贵人家进行社交时,在艺术市场交易繁忙时,他们躲在自己的洞穴里,打磨着自己那块石头,那幅画像,像野兽一样拒绝帮助,像野兽一样孤独和凶险。在这一点上,卡米耶与凡高,与所有生前未被承认的天才的命运相似。
然而,凡高有一个懂得艺术的弟弟提奥,提奥并非只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哥哥而支持他,他懂得凡高的好,他能为其在整个艺术史里定位并且赞美。他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艺术赞助者。凡高尽管一生忧患,但他在画画的需要上从未受到限制,颜料、画布、画框,所有的东西像流水线一样源源不断从巴黎寄给他。而当他到巴黎时,他发现在印象派画家里,自己并非一文不名。这些同行们都听说过他,看过他的画,与他亲近。这来自同行的接纳,比什么都能温暖一个天才的心灵。
而卡米耶的命运在此处与凡高分岔。她跟罗丹在一起时,来看她作品的人都意味深长地看着罗丹,而不是她的作品。她的雕塑被罗丹的阴影笼罩。她和罗丹分开时 ——更糟糕,那些人索性用冷漠和狐疑面对她,不再看她,转过脸去——她竟敢跟罗丹分开,她竟敢。所有的同行如果不是罗丹的弟子,也是他的仰慕者,他的同代人,他们默不做声地对一个女人执行了处罚,在这里,卡米耶不是一个艺术家,而只是一个胆敢离开一个著名男人的一名女人,如此而已。
所有的天才都要用作品说话。可惜的是,并非所有天才都能留得下作品。伍尔夫已经解释过,何以有女小说家,而缺女诗人,女剧作家,因为小说可以被打扰,可以一段一段地进行,奥斯汀的所有小说都是在起居室里,听到门响就收起来那样遮掩着完成,这无损她作品的光芒。但我们没有女作曲家,女雕塑家,女建筑家。
卡米耶是雕塑家,在她的时代,雕塑室对女人还是一个禁忌。能进去的只有女模特,在那里面是受人戏谑调笑的对象,她走进去了,用自己的意志打开像石头一样坚硬的成见。可是成见太多,太沉重,而她的翅膀上很快有了重负,她爱上罗丹,罗丹并未妥善对她,使她小产,让她飘零,而她却从此被世人视为罗丹的情人,从那时直到现在。
天才不需要同情、怜悯,那是弱者才需要的。所以我不同情她。天才的质地是一种骄傲的大理石,当它创作时,它可以从高山之颠滚落下来毫发无伤,但是,轻轻的一下敲击,也可以让它全部粉碎。这一下敲击,可能是世人的冷漠,是缺少爱,是拒绝,是天才自己内心的骄傲发作,它的骄傲能把自己完全粉碎,不留余地。
卡米耶便是被自己内心的骄傲,被世界的冷漠捣碎。
她不需要同情,“她开始反省自己,她比任何时候都要孤独寂寞,脾气暴躁。她就是雕塑,她再也不会有父亲,不会有情人。而且,当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些人会带着一种感慨万千的语气说:这曾经是一个女人。他们就是用这种语气向那些伟大人物的逝世表示自己的敬意的。
“为了重新赢回这种尊重,她决定足不出户。只有她那些雕塑作品可以谈论她,有些人割伤自己的耳朵,她却在一点一点地自我毁灭。她比一个加尔默罗的修女更加正直,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她时刻准备着,她在观察这个世界,男人们的世界,这个有权有势的人的世界。巨人在等待她,耐心地等待她。”
她不需要同情,即使是没有订单,没有食物,没有承认和支持。即使是她在一阵突然的疯狂中打碎了自己的全部雕塑,只剩下在罗丹工作室里一些零星的作品流传后世。即使她生命的最后三十年是在疯人院度过。她仍然不需要同情。在一次争吵之后,她冲到罗丹的工作室,看到一尊雕塑,她站在那里,看着,看着,“在这块石头上面,他们已经说明了一切。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王国,是婚姻的温床。是在他和她之间不断延伸和重生的遥远渴望与聚散离合。这是与今生拥有同样强劲的力量。”她永远不会有丈夫,不会有自己的房子,也不会有孩子,可是,“她从此成为走向胜利的女人,自己做自己主的女人,用自己的双手雕塑的女人。”
是不是真的该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女子无才便是德?
是不是现在也可以说“女子无才便是福”?
卡米耶,我希望你迟钝一点,假使那样就不会感到痛苦的话。
卡米耶,我希望你卑微一点,假使那样会让你可以从别人那里讨来金钱让自己活得舒适的话。
卡米耶,我希望你懒惰一点,假使那样可以让你放弃雕塑只保养身体的话。
卡米耶,你要是笨拙一点,庸俗一点,规矩一点,或许罗丹不会爱上你,你也不会因对他的爱情而一步步将自己逼上死路。
可是,我亲爱的卡米耶,就是因为你足够勇敢,足够敏感,足够聪敏,足够纯真,足够骄傲,我觉得你很美。所以,我爱你。
卡米耶和法国雕塑大师罗丹之间的爱情毁掉了她的旷世才华。卡米耶的弟弟保罗·克罗黛尔皈依了宗教,后来成为法国文坛声名赫赫的大诗人;而卡米耶选择了爱情,最终幸存的几件传世之作也只能让世人惊艳一窥她曾经的艺术天赋。
朵拉·玛尔和弗朗索瓦丝的身上都有着卡米耶·克罗黛尔的影子。这是艺术才华与爱情对抗的结果:朵拉·玛尔被毕加索抛弃之后一度精神分裂;弗朗索瓦丝跟了毕加索12年后,算是退步抽身早,没有重蹈朵拉的覆辙。
世间最不堪的事情莫过英雄穷途、美人迟暮。一个天才女子的一生不过是他的华丽铺陈。
这就是爱情的代价。如此而已。
后来,卡米耶彻底的心灵崩坍并不主要是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是因为罗丹对于她创作成果的偷窃和人身威胁。想来,也够可悲的,有的时候爱和恨就是一念之差。即使他是大师,即使他的作品我也惊为天作,还是藐视罗丹对于曾经深爱过的人,一位同样才华横溢的创作天才这样不择手段的摧残和任她凋零的无动于衷。
艺术上的智者,感情上的困顿者。罗丹。
罗丹的感情更丰富,只不过他不能只给一个人,他要贡献给全人类。所以,卡缪失望了。女人一般没有那么宽广的胸怀,她们胸部虽然很丰满。
卡蜜儿的灵气全被罗丹带动,也是被罗丹毁了。这个电影让我感觉罗丹很懦弱,靠吸收女人的灵气成功,然后看着这个女人毁灭在他的光环下。
罗丹当然是伟大的,伟大的人物当然孤独。男人与女人天生就是敌人。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杰出的女人,反之也一样。
罗丹就是盗用了别人艺术才华的混蛋
天才~
看过余杰写的“给爱一个容器”里描述过这个女人,这个女人确实太可惜了~~
石头比心硬
天才不需要同情。。?!,,。。。、
这样挺好,她已经绽放过了,即便没有被无数的目光虔诚地膜拜过,没有洗礼在一片繁荣里,但是也不会被俗世的喧扰,打搅到栖息在她身体里的含蓄沉静。
让我想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不知道为什么。。
卡米耶的情人
一个学不会保护自己的女人,即使再聪明,也会是失败的
卡蜜儿是幸福的,从罗丹那里得到过爱;
卡蜜儿的弟弟很讨厌,他姐疯了,他还抛弃她;
一看你写这帖的时间,正好是咱们聊完天的时候,呵呵
汗==她弟弟没抛~。
其实这本书翻译得巨烂,五星不是给翻译水准的。
嗯 不是她弟弟抛弃她 是她妈妈为她不耻 她妈妈对她太狠心了 医院通知说病人已经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她妈妈还不肯接她
谁的内心更华丽,只有他们心里最清楚,并没有错,即使在一起,她也疯狂
爱情的代价。。。直接的原始的爱情,太歇斯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