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林清玄说禅

林清玄 海南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海南  

作者:

林清玄  

页数:

187  

Tag标签:

无  

前言

  朋友从印度回来,带给我一本印度诗哲泰戈尔的画集,他说是在德里等飞机等了三天,百无聊赖跑进附近一家书店闲逛,竟逛到这一本已经绝版二十多年的画集,心里真是欣喜若狂。第一个欣喜是没想到泰戈尔也会画画,而且画得那么好。第二个欣喜是如果不等飞机,如果不无聊,就不能买到这本画集,印证了我常说的一句话:“无聊是伟大的开始。”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是最令我感动的,一种是以超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试图使世界美好的人,像泰戈尔。另一种人则是有着非常人的眼睛、耳朵和鼻子,他们可以欣赏美好的事物,并且不管那事物是放在多么不起眼的地方,他都可以翻找出来,我的朋友属于这一种。  我自己是介于两种人之间,因此当我接过泰戈尔的画册时,也感到十分欣喜,看到了诗人文学家的另一面,也说明了我一直相信的观点:一个人不论从艺术的哪一扇门进入,只要到了高峰,与其他艺术必有相通之处。诗文与音乐之间,或戏剧与绘画之间,乃至一切的艺术心灵,都像是一个房子里开许多窗,向外看每一扇都不同,向内看则只有一个房子。  艺术与宗教心灵,何尝不也是在同一个房子呢?

内容概要

  《林清玄说禅之1:会心不远》能契会于心,知道那真理不在远处,如六祖所说:“密在汝边!”恬淡自然,蕴涵佛理,这是林清玄作品的特色,他的文字如清澈的山泉、和熙的清风,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气息。字里行间那富有禅意的世界,让人感觉到感恩与善良,也让人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清香。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著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一乘的心地,在无言之中冥合真谛。会心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我们在父母温暖的怀抱、情人的深情之眼、苦难者虔诚的仰望中都可体验会心,甚至一朵花的温柔之开放、凄凉之凋零都有会心在焉,有会心的人。

作者简介

  林清玄,高雄旗山人。  8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正式发表作品,才情敏慧,广受文坛瞩目。  30岁囊括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项数十种,其中有:中山文艺奖、金鼎奖、联合报散文首奖……  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45岁录制《打开心内的门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声书,被誉为有声书的典范。世新大学选为十大杰出校友。  50岁完成“人生寓言系列”三西篇,被选为青少年最佳读本。  52岁完成写作奥秘三部曲,《林泉》《清歌》和《玄想》,被选为中小学生优良读物。  53岁出版《老先觉的话》,再度被选为中小学生优良读物。  他从少年到壮年,出版过一百多本著作,随着阅历的广大,体验的深刻,作品不断提升境界。  他从文学到佛学,悲智双运,情境相容,不断创造新局,自成一家之言,被誉为“台湾文化的良心”。  他的文字魅力风靡华人世界,作品多次被编人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的中文课本,获颁全球华人文化薪传奖。内地艺文界将其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书籍目录

自序 游戏的心1 童年的自己2 脱下华服3 不执著的心4 得意的一天5 检点自己的宝盒6 一寸时光,一寸命光7 向寒暑处去8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9 可以儿戏10 随缘与任运11 观音观12 采更多雏菊13 家舍即在途中14 痛苦来的时候15 智慧之羹16 体露金风17 众妙之门18 弹性的生命19 城市与毫毛20 不与万法为侣21 掬水在手22 以淡素为天下倡23 阿阇世情结24 安心的时候25 风月的闲吟26 珍惜你所看到的27 常在道场28 临济启悟的一喝29 不下棋的时候30 新禅学的建立者31 再谈神会32 心的品质

章节摘录

  1 童年的自己  不久前返乡陪母亲整理儿时的照片,看到一张里面有我的照片,认了半天竟认不出自已是那一个。那是因为我们家依大排行,兄弟就有十四个之多,年纪相差极微,长相也接近,以致连自己都看不出小时候的“我”了。  拿去问母亲,她戴起老花眼镜端详了有一会儿,说:“我也看不出哪一个是你呢!”  然后她指着照片里理光头站在一起一般高的三个毛孩子说:应该是这三个其中的一个。”母亲抬起头来看看我,再看看照片,感慨地说:“经过三十年,真的认不出来了呢!”  我拿着照片,从房间走到门口廊下有阳光的地方去看,想确定哪一个是真正的我,仍然没有结果,使我坐在摇椅上发呆了。正好哥哥姐姐回来,我问他们说:“来看看哪一个是小时候的我?”  哥哥指出是右边的那个,他的理由是我的额头是家族中最大的,那个头最大的应该是我。  姐姐的意见不同,她认为是左边的那个,理由是我是家中男孩皮肤最白的,所以那最白的是我。  奇怪的是,我觉得中间的那个小孩最像我,因为看起来忧郁而害羞,我小时候的个性正是那样。  我们正在讨论的时候,弟弟跑出来,说:“哪一个是你都没有关系,因为都过去了,赶快进来吃饭吧!”  念小学五年级的侄儿听到热闹也跑来,大笑说:“哈!哈!叔叔连哪一个是自己都分不清呢!真好笑。”  是呀!为什么经过了三十年的时间,连自己是哪一个也分不清呢?长夜里,坐在我幼时的书桌前,想到人的变化实在很大,例如住在乡下的时日,偶尔会遇到小学同学,如果不互报姓名,几乎无从分辨。站在生命的恒河岸边,我们的身心有如河水,是不停地向前流去的,是每一刻都在变化的,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不断变化的外表中,我还知道有一个我并未失去,其他的——例如我的身体——早就流逝了。  这就使我想起《华严经》的《菩萨开明品》中说的:“分别观肉身,此中谁是我,若能如是解,彼达我有无。此身假安立,往处无方所,谛了是身者,于中无所著。于身善观察,一切皆明见,知法皆虚妄,不起心分别。”  我们的身体看起来是那样真实明确,实际上是无时不在变灭的,我们对于身体的执著,往往使我们失去明察,如果能看到身心的虚妄,就不会起分别心,也不会执著了。  在《华严经》的《十行品》里也说:“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于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  “不坚固身”正是我们的这个皮囊,它过去的已经坏灭,现在的在坏灭之中,将来必然也会坏灭。“坚固身”就是“圣身”和“清净身”,是那个我们把肉身还诸天地,尚存的那个真实的自我,一般人执著于肉身,因此难以体验不可见及的真身、常身、空身、慧身、金刚不坏之身。  如何来看待我们变化的肉身,才能趋入真谛呢?佛陀教我们要常做“四念住”,就是把心念集中在四件事情的观照上,一是观身不净,二是观受是苦,三是观心无常,四是观法无我。身、受、心、法虽然有所不同,仍是相通的,可以说是“四境合缘”,以身体来说,身体既是不净的,也是苦痛的,又是无常的,更是无我的。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如是观察,就可以趋入善根,趋入苦、集、灭、道的四圣谛。  我们的身体犹如飞花落叶,转眼成泥,融化于天地之间,可叹息的是我们常见于花叶的旋舞,反而少见树木埋在土中的根本,修习禅道的人就是要善观于相,在飞花落叶之中不沉不没,在肉身坏灭的进程中不动不摇,如实地观察根本实相。  因此,禅宗的祖师常举公案叫学人参“念佛是谁?”“打坐是谁?”“无明烦恼者是谁?”若能参详出那个“谁”,佛性也就呼之欲出了。  最近又要换季,在整理冬装的时候,发现比去年胖了一些,有的衣服又不能穿了,想到不知道要不要减肥来穿这些衣服,心里不禁感慨,我们的身体也是年年在更换的衣服,只是一般人不能见及罢了。  唉唉!假如我在路上突然遇到了十岁时的自己,恐怕也会错身而过,认不出自己了。  喝!哪一个是学人自己?参!  2 脱下华服  最近与一些经商的朋友聊天,话题总是脱离不开经济不景气经济不景气对上班族的影响可能不大,对于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影响却很大,要面临减产、停产,甚至结束营业的困境。  比较欣慰的是,虽然目前的经营面临困境,基本的生活所需在短期内还不会有问题,只是出手不能像从前一样阔绰大方了。  朋友问我的看法,及因应之道,我说:“这就像我们中年发福一样,从前的旧裤子勉强可以穿,但穿了不舒服,没有余钱买新裤子,旧裤子也不能改,只有减肥去穿旧裤子了。”  “为了穿从前的旧裤子而减肥,不是笑话吗?”朋友说。  “是呀!但是如果要选没有裤子穿,或减肥来适应旧裤子,也只有选择后者了。”我说。  从前的台湾地区的经济确实像一个人突然身材发福一样,看起来体面,身体却没有从前硬朗结实。而为了掩饰自己虚胖的身材,不免要在外表上讲究,就好像许多中年人开名车、用名牌、住华屋,平白增加许多额外的负担。现在负担不起了,当然要把身外的东西放下,回来锻炼身体,只要体质强健,布衣粗食也一样过,我们不都是从布衣粗食开始的吗?再回到布衣粗食不但没什么可怕,对体质不佳的中年人健康反而有益。  我对朋友说:“不用担心,尽心支撑就是了,你又有厂房、有住宅,手上的腕表卖了可以吃几个月,开的车子卖了可以吃一年,满橱子的衣服一生也穿不完,究竟怕什么呢?”  其实,我们担心的是不能像从前那么享受了,可是,从前的从前,我们三餐都是番薯签配菜干,不也是长大成人吗?有一句俗语说:“穿皮鞋的跑不过打赤脚的。”那是由于穿了皮鞋,负担大、顾虑多,往往不能像打赤脚的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现在情势逼得我们不能不赤脚,说不定正是加速快跑的好时机呢!  对于环境和社会我一向都抱持正面的看法,那是由于我曾经生活过40—50年代的台湾农村,吃番薯叶子,穿肥料袋子,住土块房子,点臭油灯仔,甚至一年只有一条裤子的岁月,生活虽然贫困,却是心安理得,不觉得有多艰难与恐惧,那么,现在还怕什么呢?  我想到日本有一位桃水禅师,他的法席很盛,许多学生千里迢迢来跟他学禅,但学生往往不能承受他严格的考验,大多半途而废,桃水禅师非常失望,有一天突然从他主持的寺院失踪了。  三年后,他被一位门人偶然发现和一群乞丐在京都的一座桥下,门人立刻向他顶礼,请求他指示禅法,桃水说:“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这里住几天,我就可以教你。”  这个学生欣喜若狂,立刻脱下华服和桃水、乞丐住在一起,第二天,同住的乞丐死了一人,桃水和门人在午夜把那人的尸体抬到山边埋了,仍然回到桥下睡觉。桃水倒头便呼呼大睡,门人却失眠了,他为人的死而感伤,也不明白桃水如何能若无其事地睡去。  第二天天亮,桃水很高兴地对门人说:“真好!那个死了的同伴还留下一些食物,我们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  然后,他把乞丐的食物拿来分成两半,自己很有兴味地吃起来,门人却一口也不能吞咽,桃水吃完了,对门人说:“我曾说过你无法跟我学习的。”  门人不禁默然,桃水挥挥手说:“你走吧!”门人于是向桃水黯然拜别了。  这个故事极有深意,桃水的学生虽然脱下身上的华服,却未能脱下心里的华服,因而不能安于一无所有的日子。我们或许无法做到像桃水一样,但脱下一些华服与身段并不困难。  平常我们的日子过得舒坦,劝人放下是很难的,到了紧急的时机,放下也就变得理所当然,经济不景气之于人生,或者是令人苦痛的经验,但经济萧条对于禅悟,或者正是大破大立的时机。  3 不执著的心  在《中阿含经》里,有一位弟子请问佛陀,是否可以将他的教法用一句话来表达,如果能,那是哪一句话?  佛陀说:“一切都不可执著。”  接着,佛陀说:“谁听到了这一句,就等于听到了一切的教法;谁实践了这一句,就等于实践了一切的教法;谁收到实践这一句的果,就等于收到实践一切教法的果。”  呀!一切都不可执著,是一个多么简洁有力的教法啊!这一切当然是包括了对于情的执著、我的执著,甚至法的执著。由于一切都不执著,因此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每一念都是全新的一念,那也就是时时刻刻都过着创意的生活。  学习佛道的人,时常会陷进一种生活的执著,就是把生活分为有用的和无用的,有用的事像是念佛、持咒、诵经、拜忏;无用的事像是散步、听音乐、洗澡、聊天。因为这样的分别与执著,使许多人的生活就分成两边,这种两边的陷入使人不但无法解脱,反而徒生许多的烦恼。  其实,即使是修行,也不可执著于修行呀!在《楞严经》里曾记载了二十五位菩萨成就的法门,有时想想就得到了很大的启示,香严童子是因为闻到烧香的味道而“由是意销,发明无漏”;跋陀婆罗和十六个菩萨同修是因为洗澡沐浴而,“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文字中见禅意,在禅意中品味人生。  美丽的辞藻总是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才可以恒久。一切佛法的写作都是在帮人找钥匙。  ——林清玄


编辑推荐

  《林清玄说禅之1:会心不远》在文字中见禅意,在禅意中品味人生。美丽的辞藻总是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才可以恒久。一切佛法的写作都是在帮人找钥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林清玄说禅 PDF格式下载



非常值的购买的一本书


对“林清玄说禅”的评论


  最近这些日子好辛苦,之前那些单纯快乐的日子突然消失了。感觉再也回不到从前,真可惜。记得刚来这里时,我天天都没有什么苦恼,忽然有一天一切都改变了。接下来,就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开心了。现在一看到,就会记起那天的不开心,像个魔障一直生在我心里,无法除去。甚至产生了逃离念头。  啊,真可怕呀。我竟然也有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  只有看到林清玄的文字,我的心才能够稍微平静一下,才能够获得片刻的开心。  我一定要战胜自己,不可以那么懦弱,被自己打败。  不可以让那些人影响我的心情和工作,他们根本就不是我生命中的什么人,我为什么为了这些根本不重要的人,让自己受苦难受呢?  明天开始,我要开开心心地上班,我要开开心心地工作,不可以再老是去想那痛苦的一天,因为我的痛苦只是我的,那些人是根本不会感受到的。  我现在也明白了,话不投机半句多,我跟他们根本不是一样的人,所以没有必要为了跟他们打成一片,而改变自己勉强自己,这样根本就不值得,也根本没有必要。  我就是我,不需要为什么人委屈自己!以后,我不会再那么傻了,勇敢地说不,勇敢地拒绝!  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屑跟他们一起!  对不起,林清玄,我还没有办法做到禅,面对别人的伤害,我无法做到释怀,为什么我可以考量别人的感受,别人就无法考量我的感受呢?  啊,我总是这样,怕自己会伤害到别人,所以才容易被别人伤害。  我不是佛,我只是我而已。


  大学时就喜欢林清玄的作品。不过那时只能读他早期的作品,对于他后期的充满禅意佛心的作品如“菩提系列”也曾尝试,可根本读不下去。但是现在想来,佛缘那时就已经借由林先生的作品结下了。 今天可以欣赏他的这些“佛教文学”作品了,同时去努力体悟。但自问距离“会心”还相去甚远啊。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
  复习期间,觉得自己已经狂躁得不行了又拿起了这本书。
  林清玄说,莫忘初念,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一直在赶路,只为了到达终点,
  中间可能会有目的扭曲的时候,
  希望急切看到成果的时候,却不时失望。
  
  看完之后我学会时不时去冥想,觉得必要的时候,
  觉得自己似乎有点急功近利的趋向的时候,
  心里变得舒坦。
  
  我想信佛的人心都会很安定,就像林清玄和林夕,平静得不起涟漪。
  
  


   读完这本书以后,真的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能使原本燥郁的心变得更为平静祥和,对有些原本的执念变得更为豁达,是心灵的养料,值得一读再读


  禅是不能说的,但林清玄还是说了,这点林清玄自己也认为这些文字不免要"流于戏论",但他也相信,有会心的人读了这些文字,必能契会于心,知道"密在汝边".
  确实,相较于那些大谈特谈的所谓禅书,林清玄说禅,明显高了一个境界.全书不带丝毫火气,平淡平实得如同路边野草,自然青翠中,禅意自现了.


与其说是信佛,不如说是自己选择!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生活与无奈,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在于“执着”地追赶,很少人能够真正地活得舒坦。
“清心寡欲”也只是有闲阶级在自身富足的基础上提出的,大多数的人都为生活所迫,需要工作,免不了要物的束缚,因而,能否相对地舒坦在于,在于自己的选择!除却那些攀比,少些那些物欲的执着,心变淡定坦诚了许多!


学佛的人都是自己度自己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