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本经疏证

邹澍 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作者:

邹澍  

页数:

59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医道之见于载籍者,《灵枢》《素问》《难经》而上,《神农本经》为最古。诸经所论在审病,《本经》所论在主治,道实相为表里,惜其传授姓氏不可考,人遂以为汉人所假托,然秦人焚书,医药之书不毁,其为上古所遗无疑,后之继是书而作者,陶隐居《别录》为最善,乃宋金元以来着本草书者十数家,其言愈多,其道愈歧,其说愈新,其旨愈晦,则皆求胜于《本经》,求加于《别录》,而失之庞杂芜秽者也。世医相沿承用不知其非,即号称名医者,又止讲临证习方书,而于《本经》与《别录》则以寻常本草书视之,不能参互考订,疏其文而证其解,故古人用药之意与药之所以愈病,其说隐晦淹塞,以至于今。不知一病有一病之方,一方有一方之药,一药有一药之效,不能审药何以定方,不能定方何以治病,此闰庵邹君所以有《本经疏证》之作也。 闰庵籍隶武进,为邹道乡先生后裔,敦行谊,通儒术而隐于医,性耽著述,所撰杂文甚多。其为是书也,以《本经》为主,以《别录》为辅,而取《伤寒论》《金匮要略》《干金方》《外台秘要》与《唐本图经》,兼取六经、五雅、诸史、《说文》,旁及道经、佛书、群芳谱、名人著作,凡有关于论药者为之疏解辨证,或论病之所宜药,或论药之所宜病,与夫当用、不当用之故,务求其精,毋失于粗,务求其真,毋惑于似,反复校勘,一扫本草诸家庞杂芜秽之言,而归于至当,使药品之美毕彰,而《本经》之旨益着。由是而审证用药,审药定方,安有不起之病哉!至于唐以后之书,或引焉,或缺焉,或仍焉,或驳焉,或取之而不尽取焉,要以明《本经》之主治者为准尔。 汤子卿鹾尹与君莫逆交,素工岐黄术,笃嗜此书,欲谋刊布而以问余。余受其书而读之,例则笺疏之例,体则辨论之体,思则幽邈之思,识则卓越之识,绝非近世医书可比,爰乃商诸同志捐赀集腋以成其事。余素不知医,余以信汤君者信邹君,则其书之必传于后可知也,其它所撰述之文,必传于后亦可知也,则邹君之藉以不朽者,其在于此欤!抑不仅在于此欤!

书籍目录

《本经疏证》读懂伤寒的金钥匙本经疏证 序 邹润安先生传 例言 序 卷一 丹沙 云母 矾石 消石 朴消 芒消 滑石 禹余粮 紫石英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 赤石脂 白石脂 菊花 人参 天门冬 卷二 甘草 干地黄 生地黄 术 女萎(萎蕤) 柴胡 麦门冬 独活 防风 卷三 薯蓣 薏苡仁 泽泻 细辛 芎药 黄连 黄芪 卷四 蒲黄 五味子 蛇床子 茵陈蒿 王不留行 升麻 牡桂 箇桂 柏实 柏叶 茯苓 茯神 酸枣 檗木 干漆 卷五 发髮 乱发 人尿 妇人棍裆 龙骨 阿胶 鸡屎白 石蜜 牡蛎 文蛤 橘柚 大枣 麻子 饴糖 冬葵子 葵根 瓜蒂 卷六 雄黄 石膏 凝水石 干姜 生姜 葛根 栝蒌根 苦参 当归 卷七 麻黄 通草 芍药 瞿麦 百合 知母 贝母 黄芩 紫菀 款冬花 败酱 紫参 石韦 白薇 艾叶 卷八 王瓜 海藻 防己 红蓝花 牡丹 白前 桑根白皮 竹叶篮(竹叶) 吴茱萸 栀子 枳实 厚朴 秦皮 山茱萸 紫葳 猪苓 卷九 马通 羊肉 露蜂房 鳖甲 蛴螬 蜚虻 塵虫 梅实 大豆黄卷 赤小豆 酒 粳米 小麦 大麦 淡豆豉 葱实 薤 苏 卷十 伏龙肝 铅丹 代赭石 戎盐 大盐 食盐 锻灶灰 浆水、潦水、甘澜水、麻沸汤、泉水、井花水 附子 乌头 乌喙 天雄 半夏 卷十一 大黄 葶苈 桔梗 旋覆花 藜芦 射干 蜀漆 甘遂 白敛 大戟 泽漆 荛花 牙子 商陆 白头翁 苇茎 连翘 陆英 蒴藿 芜花 卷十二 巴豆 蜀椒 皂荚 诃梨勒 梓白皮 猪胆 蜘蛛 水蛭 蜣螂 鼠妇 衣鱼 新绛 桃核仁 杏核仁 李核仁 醋本经续疏 序 卷一 石钟乳 黄精 菖蒲 兔丝子 牛膝 茺蔚子 车前子 木香 远志 龙胆 石斛 巴戟天 赤箭 卷柏 蓝实 络石 蒺藜子 肉苁蓉 卷二 续断 漏卢 营实 丹参 茜根 兰草 忍冬 地肤子 杜若 豆蔻 肉豆蔻 白豆蔻 沙参 石龙刍 薇衔 槐实 槐花 枸杞 琥珀 榆皮 楮实 五加皮 蔓荆实 辛夷 卷三 ……本经序疏要跋

章节摘录

  术气温味甘苦而辛,甘能补中,苦能降泄,辛能升散,于人身脾与胃,皆具稼穑作甘之德。脾主升举清阳,胃主通降浊阴,皆属土而畏湿。术之为物,开花于初夏,结实于伏时,偏于湿气弥漫之际,显其有猷有为,确可知其人脾胃,能内固中气,外御湿侮矣。风寒湿痹、死肌、痉、疽不得尽谓脾病,而以术为主剂者,则以湿为脾所主,湿能为患,固属脾气不治,一也。脾主肌肉,介在皮毛筋骨中,痹与痉病在肌肉内,死肌及疽病在肌肉外,旁病则当取中,二也。筋骨皮毛均非驻湿之所,惟肌肉间为可驻湿,三也。知此,则凡痹、死肌、痉、疽之系乎风寒湿者,皆术主之矣。  仲景治风寒湿痹,方多有不用术者,则用术者当必有故矣。 《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白术之效,于风胜、湿胜者为最宜,寒胜者为差减,何以知之?盖风胜必烦,湿胜必重,检《金匮要略》中治痹诸方,其用术者非兼烦必兼重。如麻黄加术汤,下云身烦疼;防己黄芪汤,下云身重;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下云身体疼烦;甘草附子汤,下云骨节烦疼,掣痛或身微肿;甘干苓术汤,下云腹重如带五千钱;桂枝芍药知母汤,下云肢节疼痛,脚肿如脱;附《近效方》术附汤,下云头重。其它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乌头汤、抵当乌头桂枝汤、大乌头煎等方,何尝不治痛治痹,绝不用术,虽然谓术功擅于风与湿则可,谓于寒有所忌则不可。《伤寒.少阴篇》附子汤治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不烦不重,亦用白术。盖湿流关节,云骨节痛则未有不兼湿者。矧风湿二者,必挟寒始成痹,不然则否,《素问》之旨可验也。  或问理中丸以吐多去术,乃五苓散、猪苓散、茯苓泽泻汤偏有吐而用术,以下多而还用术,乃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偏以大便鞭而用术,其义何居?夫亦当家其所因也。《金匮要略·呕吐篇》云:“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今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曰:“呕吐而病在隔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曰:“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三证皆有渴,皆欲饮水,而理中丸条则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夫热多欲水而用五苓,中仍有术;寒多不欲水而用理中,亦不离乎术。惟因吐多而去之,可见呕吐之于术,渴是一大关键,必持是定其用舍,不然同为霍乱证,何以五苓散下不曰吐多去术耶!即理中丸下亦云:“渴欲得水者加术。”可验也。虽然用术治渴,为呕吐者言之耳,术究非治渴之物也。如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独提不呕不渴二者,与呕而渴者,恰相对照。柯韵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故身体烦疼,不能转侧,病只在表者,用桂枝附子汤驱风散寒,三气自平,营卫自和。若其人又兼里气不和,大便反鞭,小便反利,此非胃家实,乃脾家虚也。盖脾家实,腐秽当自去,此湿流肌肉,因脾土失职不能制水,故大便反见燥化,不呕不渴是上焦之化源清,故小便自利耳。病本在脾,法当培土以胜湿,故以白术代桂枝。”夫脾虚则湿胜而不运,湿流于内,能使大便不实,湿流于表,更能使大便不濡,脾健则能制水,水在内能使下输膀胱而大便实,水在外能使还人胃中而大便濡,此理中丸所以下多还用术,而桂枝附子汤以大便鞭小便自利而将术易桂也。  白术治眩,非冶眩也,治痰与水耳。有痰与水何以能使人眩?盖眩者神主动,神依于心,心恶水,水盛则心神摇曳为眩,譬如人在舟中能发眩也。虽然人在舟中未必尽眩,不在舟中未必不眩,所以眩证不必尽用术,用术之饮证、水证,亦未必尽眩,夫亦各因乎其入耳。饮证、水证之兼眩者,在《伤寒论》有“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之苓桂术甘汤证。有“汗出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困动,振振欲擗地”之真武汤证。在《金匮要略》有“胸胁支满,目眩”之苓桂术甘汤证。有“支饮,眩冒”之泽泻汤证。有“瘦人脐下悸,吐涎沬而颠眩”之五苓散证。其有饮、有水,不眩而用术者,则指不胜屈。其有饮,眩而不用术者,亦多。则系证与术有忌耳。


编辑推荐

  现代人为什么读不懂《伤寒论》了,首先是失去了中医的根本。中医的根本是丹道医,在“道”的基础上衍生出“医术”。作为“术”的“医’,它应当为“道”服务。作为医生,他首先应当是个修行者,通过修道而悟医术。现在的医生不再修道,而津津于“术”的范畴,其结果就是“道”不显“术”不张。  其次是不懂书,《本经疏证》一书将《伤寒论》剖析得淋漓尽致,可是现在没人读了,出版社也没有再版,这是一件遗憾的事。现在将此书重新整理出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  ——点校者手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本经疏证 PDF格式下载



可谓是学习本草学与伤寒学不可多得的好书,概述将中医学取类比像的研究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书中以方解药的分析方法,更是让读者对伤寒方及伤寒中的药更深理解。好书好书,偶等他出版都等了两年了,苍天不负我啊,哈哈哈,大家快买快买………………


这本书的出版是好事情一件,虽然《本经疏证》对于《伤寒论》的解读不是完全的正确,但是,作者运用排除的方法,仔细比较《伤寒论》,《千金方》中方剂的药物配比,从而获取药物性用的方法,确实发现了很多张仲景在《伤寒论》撰写背后的秘密。在中医学习的论坛上,尤其是对于经方的学习,这本书的电子稿已经流传很久了,现在有了字版书,对于大家的学习就更加方便了...


用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的理论来阐述重要的药理,是结合《伤寒论》来对《神农本草经》做注解,不可不读


要读好本草就不能缺了本经疏证


很不错的书,既可以作为本草,又可以作为中医理论,二者融为一体,受益匪浅里面还有《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全面超值!!!


很不错的书,既可以作为本草,又可以作为中医理论,二者融为一体,受益匪浅。


一直苦于不知怎样学习本经,找不到合适的教材,现在好了,这部书出来了.为找这部书,我到当地的图书馆找过,也没找到.现在有书在手边,真是开心!印得也不错,字体也很合适,读起来比较舒服.很厚的一部书,价格上也说得过去.


本草类的好书,可能对初学看起来吃力一些,对于纯中医很适用.


神农本草经的诠释,还有运用的例子,嘎嘎,值得看看。


书中虽然从头到尾都围绕着药性药效而谈,但是从中却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道家思想。和普通的中药书籍不同,这本书并不太讲某种药效归于何经,有什么疗效,而是从阴阳的角度来阐述。
对阴阳理解不够深刻的话,可能会觉得这本书非常难懂,看了似乎和没看一样。


挺好的书,努力所学习吧!


只是知到是好书,还没看到出彩的地方,现方在书架上,,等用时在看吧,正看的,想看的书真是太多了。


像这样的本草真是不多,望喜欢伤寒的诸位都能拥有一本~


不错的书,很好很喜欢


书很好。物流快,24小时就到了,


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就是书的边没有切好,但不影响书的内容。


本书对各种药性的讲解很是详细,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包装很好,还有塑料皮保护,书的排版也很舒服。


送货快,书质量好,价格低,没运费....


很不错的医术,帮别人买的,评价很好!


毕竟仲景年代,所考之医学,还是内经,本经。此书用心良苦,搭建了内经,本经与伤寒,金匮的桥梁,是我等学习仲景之学的好老师。赞!


理论很强,读透必成大家!


还没看呢,快递很快,内容就不评论了,印刷还行,封面看着也不错,是不是正版就不太清楚了,但看着还行


服务周到。至诚致信。值得信赖。


正版图书,质量上乘。当当服务不错,赶快加入吧,选你想要的东西


傷寒必備參考書


作者三本书订为一本,一举三得,超值!


不应该有盗版,但书的质量令人失望,不过内容倒是合适,


收藏价值极高的一本书,对于搞临床的来说非常有用


既学得了知识,又学会了读书的方法。


三本合集,要有注释就更好了


还没时间看的,这些时病人多


内容肯定是好的,也喜欢。
只是价格小贵,咬咬牙就买了,喜欢。


阐发本经,不落窠臼。好书!


相当不错,对临床有益


从药物上诠释伤寒杂病论的方子,很受用!


我不懂中医,而觉药物学在古代中医除了通过自身试验不会有现代科学条件下的化学验证,否则直接跳到临床验证,不知要死多少人了。故其必有开启试验之方法,否则没检验完自己就药死了,动物实验也不大可能的样子,动物只能验证是不是吃完就死的毒药吧,过程及配方怎么搞?好奇而购之,觉其寓有易学象数之理的样子,唯识浅难会。


书的内容很好,不过却要拉上武国中,没有必要的吗,作者本身的名声就大过介绍者,这有让人想到了《本草纲目》的故事。
书的缺点也不少:
1、本书纸张不好,书太厚,纸张质量不好
2、书的排版问题,并且有一些错别字
3、没有索引,在要具体找某味药的时候,找起来费劲


本书含本经疏证、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比买三部单行本合算。


书的内容很好,对每个学医者都有很大的帮助,就是数质量有点瑕疵,感觉有点不舒服。


本书对中药的讲解比较细致全面,可以作为中医学生的课外读物。不建议没有中医基础,或者中医基础较少者购买阅读。


看不懂,咱基础太差,不能用到临床上,


武国忠算什么鸟人,给邹润安提鞋都不够格,封面上名字好大,名头好大,太威风了,看样子比邹润安的学问大了去了,算什么玩意,欺世盗名之徒。


本来纸张切割不好来 后来申请了换货 换了一本好的 速度还是挺快的 快递员也很认真


好书,印刷不过质量中等。


切工毛糙,武某,何许人也?介绍太过,恐怕有虚假之嫌。书的内容应该不会有问题,粗劣翻开,尚未细看。地方出版社,信不过。


原书不错


此书纸张很差,在没有别的版本选择的时候可以读读。但是实在不开心。很厚,但是封装不好,很容易从中间裂开。


还没有看,不过感觉还行。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中药。


我还没看呢 呵呵 太忙


那么厚 我小看它了


书的内容应该在网上放几页,以便给读者看下,合不合适买


他哭嘟嘟嘟唾沫东摸摸


买之前看了不少评价,书挺好的。


经典经典之作..


到货快,包装好,服务好。


对学中医药有益


帮别人代购人家说很好


书还没细读,印刷和纸张质量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