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

王思琦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

王思琦 著  

页数:

291  

Tag标签:

无  

前言

  构建《高等院校艺术·音乐教学与科研成果大系》这一平台,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愿望:  在高等院校的艺术·音乐教育中,对于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而言,教育家和学者这两个称谓应当是统一的。其教育研究和学术研究能力应当是一个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的“两翼”。只有这两翼一起舞动并形成合力,才能使大学艺术教育升人到一个理想的高空;才能使被教育者,面对未来,获得足够的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  而放眼世界,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一个“全球化”潮流。教育成为提升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对于艺术教育新课程的构想、探索与实践,正广泛展开,并不断地诞生新的科研成果。  科研应当为教育服务,科研成果应当及时转化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资源。在高校中,科研课题的申报及其研究成果的产生,居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基于学科论文的写作而形成的大量研究成果,虽然其中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但是仍还是有不少科研成果及新课程教程(包括一些博士研究生乃至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因其中的创造性和独到的学术价值,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其中不少确有独到见解的前沿性研究成果,难以在第一时间以出版物的形式,转化为有利于学科和教学发展的应用性资源。而由于这些成果未能形成一种能量的聚合,甚至相互封闭、无法交流沟通时,也就无法形成一种促进学术与教学相融合的双重合力,也就不利于教育人才和学科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争取在第一时间将高校的各类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科研资源乃至社会资源,正是我们提供这样一个资源整合出版平台的理由。  “大系”反映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学者可凭此在学术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大系”是一种愿望,能为学人提供实现其著述、立言的愿望;  “大系”是一种展示,每一位作者将在此展示其新成果,特别是新思想的催生、新实践的总结。

内容概要

  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在中国兴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备受指责、边缘化状态逐渐地被社会认同,并从文化的边缘逐步走向文化中心地带,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化样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样式,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必然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互动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将流行音乐问题的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取得较为全面、可信的结论。  《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影响为主要研究视角,在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对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影响的关系展开分析与研究。

作者简介

  王思琦,辽宁建平人,1972年生,博士。现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方向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音乐学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流行音乐研究所所长、2006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  出版著作《民俗与民间艺术研究》(副主编)等四部;在《音乐艺术》、《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特点形成的影响》、《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研究》、《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之比较》、《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方法》、《当代语境中“时代曲”、“抒情歌曲”、“轻音乐”的概忿及使用》、《当代语境中“通俗音乐”、“流行音乐”、“通俗唱法”的概念及使用》、《回眸:新时期中国城市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变迁》、《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史料三题》等十余篇;主持科研课题有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等三项;主要科研奖励包括: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及文化学研究》2002年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中国音乐史专业论文评比硕士生组一等奖第一名(共两名);博士学位论文《1978-2003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中国音乐史专业论文评选博士生组优秀博士论文奖(第四名),同时获2005年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二等奖。

书籍目录

总序序第一章 传入、回应、争论、初创:起步阶段的当代流行音乐(1978-1985年)第一节 港台流行音乐的传人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第二节 “十五首抒情歌曲”的评选和“新星音乐会”的举办第三节 对李谷一、朱逢博、程琳的演唱及一些歌曲的争论第四节 广东音乐茶座的兴起与流行音乐在广州的初创第五节 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第二章 认可、超越、亚文化、低俗:第一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86-1988年)第一节 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与“通俗唱法”在大型声乐比赛中的正式设置第二节 “西北风”的兴起及其生成环境第三节 亚文化群的突起及其在流行音乐中的参与和表现第四节 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的认同和支持第五节 俚俗歌曲的兴起与流行音乐步人低谷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第三章 隐患、调整、批判与“卡拉OK”:步入调整期的流行音乐(1989-1992年)第一节 步入调整期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第二节 摇滚乐的兴起与发展第三节 “卡拉OK”的传人与歌舞厅的迅速发展第四节 “亚运歌曲”、《渴望》插曲、“红太阳现象”第五节 对流行音乐的批判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第四章 磨合、适应、调整、再发展:第二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93-1996年)第一节 流行音乐新运作机制的初步形成第二节 港台流行音乐在内地的发展以及文化管理上的调控第三节 专业音乐理论工作者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关注第四节 MTV、排行榜的出现以及中国流行音乐与国际间的交流第五节 摇滚乐的继续发展及有关流行音乐研讨会的举行第六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严肃音乐通俗化、通俗音乐高雅化第七节 问题与繁荣同现的流行音乐新一轮发展第八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第五章 多样化、创新、新传媒、国际交流:流行音乐新的发展期(1997-2003年)第一节 流行音乐发展不稳定中的无序状态第二节 各种法规政策的出台以及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第三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与“新民乐”、“新民歌”第四节 流行音乐高雅化的种种表现第五节 流行音乐的国际交流第六节 摇滚乐的新发展第七节 “韩流”在中国大陆的风靡第八节 互联网的发展对流行音乐的影响第九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第六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 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第七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第一节 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特点形成的影响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研究结论参考书目参考文献跋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传入、回应、争论、初创:起步阶段的当代流行音乐(1978-1985年)  第一节 港台流行音乐的传人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  (二)电视传媒扩大了流行音乐的影响力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港台电视作品的传人,整个局面就有了巨大的改变。据《新民晚报》1982年2月19日第2版《电视剧制作健康发展、电视观众超过一亿》一文报道:  据悉,我国现有一千多万台电视机,电视观众超过一亿人。根据目前我国电视  机生产能力,两三年后,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将增加四倍到五倍。  而电视剧的制作数量也在逐年增加。1980年国庆全国电视台节目大联播,各地电视台提供的电视剧有四五十部;1981年,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制作电视剧150部左右;1982年全国共生产电视剧309部;1983年全国制作的电视剧数量更大,仅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就有209部(集)之多;1984年,全国电视台制作电视剧的数量继续上升,达到800部(集)左右。①电视剧主题曲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1982年至1983年,随着香港电视剧《霍元甲》、《上海滩》在内地的广为传播,《万里长城永不倒》、《万水千山总是情》、《孩子,这是你的家》等歌曲在大江南北迅速流传开来。②这些流行歌益因其具有的爱国情感及一定的教育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乐以载文”的观念合拍,因此在内地传播的过程中,没有像其他港台流行歌曲那样,受到指责与抨击。  (三)侯德健与台湾流行歌曲的流传  1983年,台湾著名校园歌曲作者侯德健回到祖国内地,并因其创作了爱国色彩强烈的歌曲——《龙的传人》而受到高规格的接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