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共享·创新
2009-10
上海教育出版社
杨向谊,陆葆谦 等
274
《学记》中有一段关于“教学相长”的精妙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曾试着用维纳(N.wienel)“控制论”的思想,对这一古老教育命题做了模型诠释。结果发觉,这是一个包含学教双方、具备“自反”与“自强”双回路的高效能调适系统,其结构之简要、功能之明透,令人称绝。如今已进入新世纪,“教学相长”再次凸显为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学生的充分和谐成长、教师与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业已成为两大主体之间“相须互发”的同盟关系。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教学相长”也正是学校教学研究的核心命题。 杨向谊、陆葆谦所著《互动·共享·创新》一书,是对我国特有的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初步探索。陆葆谦先生是一位资深的特级教师,杨向谊先生则是一位年富力强的教育科研新锐。他们同在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工作,两人携手探讨学校教研,有承前启后、互补共赢的独厚优势。事实上,学校教研组是我国省市、区县、学校三级教研系统中最基层的专业组织,它历经建国早期的初创、规范和繁荣,十年动乱期间的消亡与之后的恢复,以及近30余年教育教学改革赋予它新的内涵。尤其是在当今课改背景下的健全与重建之后,学校教研正在成为我国学校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因此非常值得对此做深入的总结与研究。两位作者以亲身经历的实践者身份,用平直白描的教师话语,做了力求完整的回顾与阐述,由此留下的文字档案,当然是弥足珍贵的。
《互动·共享·创新: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新探索》在对教研组发展历史及其沿革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当前新课程实施中教研组的功能和作用,澄清了对教研组的一些模糊认识,明确了它的本质与内涵,并且从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高度形成建设的思路,提升了思考境界和立意。聚焦教研组建设的关键环节,分别阐述具体的实施操作,提供了有益的成果和经验,具体涉及教研组发展规划的制定、教研活动方案的策划、教研活动的开展、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及其培养等。 《互动·共享·创新: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新探索》中汇集了我区部分示范性教研组的实践案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自的鲜活经验,同时,书中各章节所引用的事例均来自我区基层学校的典型实践,这既是一种有效的知识共享,也增强了成果的启发性和可操作性。
杨向谊,1959年11月生,中学高级教师,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室科研员,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研究部主任、上海市小学教育科研学术联谊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徐汇区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徐汇区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学校教育科研普及、指导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管理与校本教研、课程教学和现代科技教育,其多项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教委教育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科院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先后主编并公开出版教育科研学术著作5部,在国家和市级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教育科研报告或论文近20篇,同时主持开发全国教师继续教育体验性培训项目一项。 陆葆谦,男,1948年1月出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 先后被市教委聘为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徐汇)副主任、市教育科研项目立项评审专家组成员;被上海市课改办聘为《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解读》编写组成员;被上海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从教几十年。发表多篇论著和几十篇论文。
教学相长:学校教研的核心命题(代序)前言第一章 概述——追根溯源第一节 教研组的构成和功能一、教研组的构成二、教研组的功能第二节 教研组的沿革与发展一、教研组的历史沿革二、教研组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理论基础一、学习共同体理论二、学科知识理论三、教育学理论第二章 教研组发展规划的设计——一项战略性的思考第一节 什么是教研组发展规划一、教研组发展规划的内涵二、教研组发展规划的发展历程三、教研组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关系四、教研组发展规划的意义五、教研组发展规划的功能第二节 教研组发展规划的基本组成一、背景分析二、目标形成三、具体措施四、有效保障第三节 教研组发展规划的设计一、规划设计原则二、规划设计流程三、规划设计方法四、规划文本的设计五、规划设计的评价第三章 教研活动方案的策划——预则立,不预则废第一节 教研活动方案及其组成一、教研主题确定二、教研主题分析三、教研活动目标四、教研活动要求五、教研活动准备六、教研活动形式七、活动过程设计八、活动任务反馈第二节 教研活动方案的策划一、优秀活动方案的条件二、策划教研活动的注意事项三、教研活动形式的策划四、提升教研活动效率的策略第四章 教研活动的开展——夯实行动的脚步第一节 教研活动开展的基本步骤一、铺垫热身二、主体活动三、后续跟进四、有效性评估第二节 教研活动开展的工具一、头脑风暴二、创意板三、思维引导图四、左手栏第三节 学期课程统整下的教研活动一、聚焦并解决“统整”中的关键问题二、嵌入理论学习,掌握科研方法三、选择典型课例,循环跟进分析第四节 关注非正式的教研活动一、非正式教研活动的特点二、学术沙龙第五章 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及其培养——聚焦核心与灵魂人物第一节 教研组长的现状描述一、教研组长的产生二、教研组长的工作方式三、教研组长的角色认知四、教研组长的基本类型第二节 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一、功能定位二、专业标准第三节 教研组长的培养与管理一、教研组长的培养二、教研组长的管理第六章 知识管理与学校教研——拓展思索的视域第一节 关于知识管理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知识一、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组成二、隐性知识与教学智慧第三节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教研活动——一个教师专业知识共享机制构建的校本探索案例一、知识共享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基本架构二、知识共享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三、知识共享的组织与文化建构四、知识共享机制的基本架构附录附录一 来自基层学校的典型案例荟萃附录二 徐汇区中小学示范性教研组建设评估方案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概述——追根溯源 教研组是中国中小学校基本的教学研究组织,但对于教研组的理解和追问,如“教研组究竟是如何构成的”“教研组究竟做什么、怎么做”“教研组是如何兴起与发展的”“教研组是学校基层行政组织吗”等问题,我们往往语焉不详。本章试图在实践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介绍 教研组的构成、功能、历史沿革及其发展趋势,旨在厘清对教研组的认识。 教研组,全称为教学研究组(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是学校按学科划分的研究教学问题的基层教育组织。新形势下的教研组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亦称学习者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ers),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形成的组织,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可以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互动①。顾泠沅先生从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实践的角度指出,教研组是“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认为“提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智慧,教研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 从大处着眼,一所学校的发展不能仅靠教师的“教”,还要依靠教师的“研”。“教”保障学校的生命,“研”则提升学校的品质。
教师学习活动的动因及其延续,源于基于问题解决的自我导向与调控,教师学习的方式,遵循扎根于课堂临床经验基础上与理性思辨的实质性互动:教师的学习有赖于个体融入群体中的多向互助。根据教师学习的基本特征,有必要对学校的教研组建设不断地作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从若干关键环节入手展开新的探索。事实说明,作为我国特有的学校中基本教师研修组织,学校教研组建设将是一个恒久而常新的研究与探索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