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文·语感·对话

倪文锦,王荣生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

倪文锦,王荣生 主编  

页数:

48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人文·语感·对话:王尚文语文教育论集》所选的篇目,大多数都发表过,也选入了个别未发表过的文章。《人文·语感·对话:王尚文语文教育论集》按所论述的主题,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按不同的重点又分为几组,每组一般按写作或发表的时间先后编排,庶几可以见出王先生有关思想的演进过程。

书籍目录

1/前言一 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3/“说什么”与“怎么说6/论说文的理论美11/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15/“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19/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22/谈“话”说“文”论“语文”26/语文是什么30/为“咬文嚼字”鼓与呼!34/一个被遗忘的定语37/“汉语文教学法”应突出一个“汉”字41/朱熹读书法的语文教育价值48/走出对联教学的尴尬50/论汉语素养64/求同存异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70/强渡“汉界楚河”——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浅见73/识字: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在海南的讲话80/从“宰予‘画’寝”说开去二 文学:青少年的“通‘人’宝玉85/艺术形象的灵与肉91/从主体间性看文学教育99/佩上你的“通‘人’宝玉——谈文学教育106/呼吁“语文”一分为二109/文学教育应该相对独立114/论语文课程的复合性122/文学教育的一道初阳——也评《郭初阳课堂实录》126/论文学素养137/学一点文学知识146/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三 人文原在语文中153/教育:“立人”与“愚民”——略论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160/从“心”、“言”关系看语文课的工具性166/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两个问题171/语文教学的斯芬克司之谜177/魂兮,归来!——再论语文学科性质之谜183/呼唤语文教学观念的大讨论——“《北京文学》效应”感言187/一弦一柱思华年——我看语文教育60年的理论争鸣193/言语形式与言语主体200/人文原在语文中——在“沪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204/关于读写听说的动机问题207/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212/漫谈课内与课外四 语感与“语感中心说217/语感管窥225/语感是言语形式感231/语词与意象236/语境与境感243/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248/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257/为“语感中心说”申辩262/语文教学“知识中心说”质疑266/论语感图式与语感素质271/与诗人西渡谈语感和阅读五 教学生学会对话279/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观念284/关于“对话型”语文教学的对话289/“生成”与“入侵292/教学生学会对话297/我看“平等者中的首席301/“对话型教学”三人谈305/巴赫金“对语”的启示309/关于“语文教学对话”的对话314/一份富于创见的答案316/“非指示性”就是把人当作人319/师生合作共同成长322/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六 教材:走进经典尚友巨人329/学习民族语铸造民族魂332/《浙江省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编写构想(提纲)336/课文编写规范340/教学参考书编写说明与规范346/《新语文读本》出版说明348/《新语文写作》出版前言350/走进经典尚友巨人——《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355/努力书写一个“人”字——谈《新语文读本》的编写357/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和《新语文读本》360/追求经典大气与童心童趣的完美结合——谈《新语文读本》小学卷的编写363/《现代语文》(初中读本)出版说明365/《现代语文》(初中读本)编者的话370/《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初版前言373/《大学语文》出版说明378/关于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的几点建议……七 期待更进一步的变革八 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可教附录

章节摘录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则说:“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和文学、数学……等八个学习领域。”它所说的“语言和文学”指的就是语文和英语,可见语文是“复合型”课程,它承担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项任务,这两项任务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强调文学教育的必要性,是《课标》和《方案》之所同,而《方案》则还进一步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从指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到强调文学教育的必要性,这是伟大的历史进步;但如果不是同时意识到文学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则文学教育就有落空的危险,其必要性也就无从体现。缺乏文学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识,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根子很可能还是在于对文学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完全到位。  传统哲学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划分为知、情、意三个领域。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三个领域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才是一个素质全面的人。在教育领域,与此对应的就有智、美、德三育。所谓美育,对应于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由于审美是一种感受,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理领域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情感本质的自我实现。因此,美育的根本性质是情感性,美育主要是情感教育。王国维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蔡元培也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与智育相辅而成,以图德育之竟成者也。”可以说,德育和智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人之为人的外在规范,而美育——情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具有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并且使人之为人的外在规范成为自觉的必然的向往和追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_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美育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音乐、美术,进行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文学教育,即通过文学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文学作为艺术,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使读者获得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愉快,它是审美主体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其个性情感的创造性表现和升华,在陶冶情感的同时,认识自己,使其心灵获得解放、自由。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其身上就带有作者对他的审美判断的烙印。审美性体现在文学作品里就是把好还给好,把坏还给坏,把美还给美,把丑还给丑;甚至使好的更好,使坏的更坏,使美的更美,使丑的更丑。而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经常会爱不释手、如痴如醉,有一种“自己发见的欢喜”(厨川白村语),哀其所哀、悲其所悲、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读到高兴处会开怀大笑,而读到忧伤处又会黯然落泪。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文·语感·对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