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质化研究心理学

秦金亮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

秦金亮  

页数:

244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个世纪之前,美国心理学的建立者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谈到心理学的状况时曾感慨地说,心理学只是一种“科学的希望”,还不是一门实在的科学。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心理学仍然处于分裂和破碎的状态,同自然科学相比,心理学仍然缺乏一个作为学科核心的共同“范式”。心理学是一个复数的心理学(psychologies),换言之,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学。直到如今,也不存在一个统一、内聚的心理学。所以,若要了解心理学的进展,就必须了解各种形式的心理学,才能对心理学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写作《心理学新进展丛书》的主要理由。无论是该套丛书的第一批书目还是第二批书目,其目的都是让读者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了解存在于当今世界的形形色色的心理学。一、当代心理学的分裂较之詹姆斯时代,心理学确实取得了辉煌的进步。昔日的心理学绝不能与今日的心理学同日而语。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心理学的分裂和破碎,直到今天,它还在体验着詹姆斯时代的困窘。心理学的分裂首先是一种思想上的分裂。不同的心理学家由于其哲学世界观的不同,对心理的本质、意识的特性等问题的看法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因而他们往往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内容概要

在后现代主义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避开争论,力图寻求一条不同于主流心理学的道路,因而出现了多元化的心理学形式。这些新出现的心理学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模式方面独辟蹊径,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心理学新进展丛书》第一批书目介绍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生态心理学、主体心理学、意识心理学等反映的就是这些方面的新进展,而第二批书目在第一批书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包含了寓身认知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家庭心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和质化研究心理学等心理学的新取向,相信第二批书目的出版能为读者了解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提供有益的素材。

书籍目录

导言:多元方法论视野的心理学质化研究第一章 质化研究心理学视域 第一节 质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质化研究的历史 二、质化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 质化研究兴起的学科背景 一、文化人类学背景 二、社会学背景 三、其它学科背景 第三节 质化研究的心理学 一、质化研究的心理学渊源 二、质化研究与当代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学质化研究及方法范型 第一节 质化研究概述 一、质化研究的不同界定 二、质化研究概念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心理学质化研究的基本范型 一、传记研究范型 二、现象学研究范型 三、扎根理论研究范型 四、民族志研究范型 五、个案研究范型 六、叙事研究范型 第三节 心理学质化研究的操作过程 一、心理学质化研究设计 二、心理学质化研究资料的收集 三、心理学质化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四、心理学质化研究成果的表达 五、心理学质化研究的评估第三章 心理学质化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质化研究的现象学依据 一、科学危机: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二、质化研究的现象学基石 第二节 质化研究的解释学根据 一、方法论解释学的要旨 二、质化研究的哲学解释学基础第四章 心理学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及其主要特征 第一节 心理学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 一、心理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向度 二、心理学研究向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心理学质化研究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节 心理学质化研究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 一、日常生活的自然主义研究 二、整体主义研究 三、主位研究 四、主体间互动的研究 五、详尽的描述 六、研究问题的文化性、意义性 第三节 心理学质化研究人文精神的方法论意义 一、历史意义 二、现实意义第五章 西方心理学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 第一节 量化研究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一、量化研究的发展轨迹 二、量化研究的方法论困境 三、量化研究方法论困境的元理论审视 第二节 质化研究人文精神的彰显 一、人文精神的先驱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现象学追求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现象学实验 四、精神分析的解释学运用 五、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 六、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革命 第三节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对峙与融合 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对峙 二、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融合第六章 质化研究在中国心理学发展中的方法论定位 第一节 人文精神的质化研究在现代中国心理学中的位置 一、科学心理学涌入中国后人文精神的命运——一种元心理学分析 二、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考察方式 三、中国心理学人文精神缺失的文化透视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人文精神探寻 一、本土化思潮中的中国化 二、“中国化”中的两种方法论倾向 三、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建构的初步尝试 第三节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在中国心理学研究中融合的可能 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优势与缺陷 二、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在中国心理学研究中融合的途径和方式 第四节 融合两种精神繁荣中国心理学的方法论追求 一、多元的视野 二、宽容的心态 三、对话的方式 四、统合的策略 五、超越的境界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这种客观知识的获得既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也不受个人价值倾向、心理状态的影响,因而可以保持研究中的价值中立。质化研究认为,给科学世界奠基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主观相对的世界,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世界各不相同,因而生活世界的真理只能是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的真理,任何研究的价值都不是中性的,对人文世界的解释必然受理解前结构的先有、先见、先设的影响,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质化研究正是从上述三个维度推动了心理学多元方法论的兴起。自1879年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心理学方法就一直被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如主体-客体、天性-教养、身-心、生物-文化、内心-人际、结构-功能、连续-阶段、稳定-变化、观察-推理、观念-物质、个体-社会等困扰。质化研究方法论改变了实证主义量化研究的线性、单一思维模式,将主客对象思维转换为主体间关系思维,将旧有的还原论、分解论,转换为动态的关联论,推动了多元方法论的兴起,对当代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影响当代心理学具体研究领域质化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直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并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实证主义指引下的实验范式,主要研究实验容易操控的低级心理学、行为发生机制,难以揭示人的心理的复杂性。而质化研究方法的旨趣在于揭示人的心理行为的社会意义、文化价值,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人的动机研究、价值研究、人格研究,有利于揭示人的心理的复杂性。

后记

本书是一部心理学质化研究的理论性著作,而不是方法操作、方法指导类著作。它的立意基础是对心理学质化研究进行历史性反思和理论性厘定,在于如何重新理解心理学的方法体系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近年来,质化研究在国内的某些学科领域有泛滥之势,甚至一些硕博士学位论文也把质化研究理解为“访谈对话”、“现场观察记录”,这会影响质化研究的严肃性,把质化研究演绎为不讲究方法论指引与反思的庸俗文字记录。有感于此,固本书对质化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与方法论探讨做了较明确的区分,不再列举一些质化研究片段作为分析或举证材料,因为这样容易误导读者。若读者对质化研究的实际操作感兴趣,可按本书文献索引进一步阅读相关著作与研究报告。这本心理学质化研究方法论著作记录了我近20年关于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认识的感悟所得。1991年,我研究生毕业开始了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由于当时系里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很少,系主任说委以重任安排我讲授《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一年后又安排我开设《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并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设计》课程,本来专长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我从此与研究方法结下不解之缘。以后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又陆续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高级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论》等课程,期间经历过为180人的教育硕士上方法大课,现场演示如何做访谈。我确实喜欢上研究方法这类挑战性课程,尤其对英文版的Krathwohl、Wiersma等领衔主编的教材情有独钟,在此过程中,我对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也有了整体的体认。


编辑推荐

  《质化研究心理学》是《心理学新进展丛书》之一的《质化研究心理学》,书中包括了:质化研究心理学视域、心理学质化研究及方法范型、心理学质化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心理学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及其主要特征、西方心理学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等内容。   《质化研究心理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质化研究心理学 PDF格式下载



量化统治的心理学中运用质的研究


出于对“科学”的过分追求,量化研究在一些领域受到过分推崇,然而有些情况下,质性研究不应被取代甚至不应动摇其主导地位。


整体还不错,就是纸质有点硬,颜色有点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