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诸子百家智慧故事丛书

王小曼 著,王晓伟 译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

王小曼 著,王晓伟 译  

页数:

338  

字数:

295000  

内容概要

“诸子百家智慧故事”是一套介绍先秦诸子经典的汉英对照系列丛书,将先秦诸子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格言警句、哲理寓言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历史故事串联成启迪智慧的短小故事,既能满足中国读者的普及型阅读需求,又照顾到国外读者的文化特点,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走近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先哲们。 本书汇集的是最经典、最有趣、最发人深思、最耐人寻味的《孟子》中的智慧故事。通过一个个短小生动的故事以及古意盎然的插图,为读者深入浅出地解读孟子的智慧。 本书采取汉英双语对照,中文是浅显易懂的白话体,配以通顺晓畅的英语译文,读者无须钻研艰深的典籍,就能了解先哲孟子的智慧。

书籍目录

孟子生平孟子智慧故事1.何必一定要谈利2.与民同乐3.仁者无敌4.望之不似人君5.见牛未见羊6.不为与不能7.独乐乐不如众乐乐8.大勇与小勇9.胡服骑射10.流连忘返11.鳏寡孤独12.如何识才13.何谓一夫14.孟子婉拒齐王15.齐人伐燕16.终生奉母教17.邹鲁内讧18.从者如归市19.臧仓小人20.事半功倍21.四十不动心22.何谓圣人23.心悦诚服24.未雨绸缪25.天吏无敌26.恻隐之心27.反求诸己28.孟子装病29.该要的为何不要30.孔距心知罪31.绰绰有余32.孟子吊丧33.孟子葬母34.沈同问伐燕35.宣王愧对孟子36.孟子辞官37.告别齐国之路38.此一时彼一时39.滕文公问丧仪40.滕文公问政41.孟子舌战陈相42.墨家治丧辩43.枉己者怎能直人44.什么是大丈夫45.父母之命,媒妁之言46.食志与食功47.商汤复仇48.难道是我好辩吗?49.陈仲子的廉洁50.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51.反躬自问52.以道救天下53.事亲如曾子54.乐正子见孟子55.小惠不足以治国56.君臣如何相待57.公行子长子之吊58.匡章不孝59.曾子与寇60.终生之忧与一朝之患61.大孝终生慕父母62.舜以德报“象”怨63.民意为天64.致君为尧舜65.好事者为之66.集大成者67.却之不恭68.君子的人格69.人性与善70.君子与小人71.礼义与食色72.人人都可成尧舜73.石丘遇宋怪74.什么是良臣75.孟子批评白圭76.乐正子执政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8.独善其身79.君子有三乐80.乡愿之人81.五十步笑百步82.缘木求鱼83.王顾左右而言他84.拔苗助长85.天时地利不如人和86.一傅众咻87.为何等到明年88.三年之艾89.逢蒙学射90.齐人骄妻91.得其所哉92.牛山之木93.一暴十寒94.鱼与熊掌95.茅草塞心96.再作冯妇

章节摘录

何必一定要谈利梁国(即魏国)在战国初年本是一个强国。到了梁惠王统治的时候,与东面齐国的一场战争中,损失了大将庞涓,太子也被俘虏。与西边秦国一战,又损失了公子卯,割让了河西七百里的土地,只好迁都到大梁。此外,南面也遭受楚国欺辱。所以这个时候的梁惠王心里最难过,求强之心也十分迫切。他一心想着如何网罗人才,振作图强,恢复魏国曾经的霸业,以至于不惜用重金厚礼来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以帮助魏国振兴。所以当孟子第一次觐见梁惠王时,惠王开口便问:“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能给我国带来利益吧?”孟子知道梁惠王关心的只有利益,但他认为,导致各国战争不断和一切混乱、争斗、罪恶、不幸的根源就在于这个“利”字上,“利”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社会秩序和统治体制。因此孟子一心只想阐述自己心中深埋已久的政治主张——仁义。于是孟子朗声回答道:“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了。假如大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下面的大夫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士人平民问:‘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己?’那么上上下下的人都只知道争夺私利,这样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家,谋害君主的一定是拥有干乘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谋害君主的必定是拥有百乘兵车的大夫。一万辆兵车中拥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中拥有一百辆,这不能算少了。可是假如君臣都不顾道义而只重利益,那大夫们不夺取全部的兵车是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一个看重仁义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也从来没有一个看重仁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大王还是听我讲讲仁义吧,何必要说利呢?”看得出来,孟子与梁惠王的第一次谈话就不是很愉快。在战国时代,“好利”是流行的心态,孟子所说的仁义对梁惠王来说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但孟子明明知道梁惠王所说的利是什么,却并不迎合梁惠王,而是直言不讳地告诉梁惠王不要谈利,只谈仁义就够了,唯有把好利之心转化为仁义之心,使人们重新获得纯净的心灵,才能恢复尧舜时代的和谐秩序,使人们安居乐业,和平相处。不管自身的利害,毫无保留地阐释自己的思想,这正是孟子一贯的精神。假如他想讨好国君,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的,那他就不会说这些令国君不愉快的话了。而孟子知道梁惠王很难接受自己的观点,却仍然抱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竭力劝说他施行仁义,这就更是难得的勇气和精神。与民同乐孟子第二次觐见梁惠王的时候,惠王正站在池边,观赏着飞雁驯鹿。他心情舒畅愉快地问孟子:“你们这些贤者也喜欢这样的快乐吗?”尽管梁惠王的问话里包含了一些轻蔑的意思,但孟子还是很有修养地回答:“贤能者才有这样的快乐,不贤者虽有这些却并不感到快乐。就像《诗》里说的,‘灵台刚刚奠基,正在规划之中。百姓闻讯赶来静忙建造,没几天功夫就完工了。本来文王还说建台不急,可是百姓都像子女为父母出力一样踊跃,所以灵台很快就建好了。后来文正来到灵囿,也享受了母鹿安卧鱼儿游来游去的快乐。’文王虽然是用了百姓来建高台挖池沼,但百姓却个个欢欢喜喜的,称文王的台为灵台,称文王的池为灵沼,并且很高兴有麋鹿鱼鳖可以玩赏。古时候的贤君就因为能与百姓一起快乐,所以才能够感到快乐啊。”孟子接着又讲了一个相反的故事。《汤誓》里记载,夏朝的暴君夏桀在位时,自夸自己的政权像太阳一样永恒,结果老百姓都恨透了他,满怀怨恨地说:“你这个暴君什么时候才会没落呢?我们宁愿与你一起灭亡,也不愿受你的残害了。”一个做君王的,百姓恨他到了宁愿跟他同归于尽的地步,他即使有高台池沼、飞禽走兽,难道能独自安享这一切快乐吗?孟子列举了两个历史上的史实,他的用心正是想说明:作君王的要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君民同乐、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没有什么稀奇的,但在孟子所处的那个君王家天下的时代却显得十分可贵。仁者无敌梁惠王最初对孟子的态度是有一点轻慢的,但后来慢慢能够听得进孟子的话了,甚至说:“我愿意接受您的教诲。”这跟孟子的谈话技巧是有很大关系的。有一回,他以当时各国社会中的病态、乱象为例,从反面激发梁惠王实行王道政治。孟子首先问:“用刀子杀人和用棍棒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什么不同。”孟子接着问:“那用刀子杀人和用暴政杀人有什么不同呢?”梁惠王回答:“也没什么不同。”“那现在您的厨房有肥美的肉食,马圈里有膘肥体壮的马匹,可是老百姓却面黄肌瘦,甚至饿死在路边,这难道不是统治者在率领着兽类吃人吗?为民父母的人能够做这样的事吗?”孟子是非常尊崇孔子的学说的,所以他最后又引用了孔子的话说道:“孔子说:‘最开始作木偶土偶陪葬的人,大概要断子绝孙吧。’孔子连‘始作俑者’这样的事都感到愤慨,做君王的又怎能让老百姓因饥饿而死亡呢?”此时的梁惠王正为魏国的衰落而烦恼,整日想着要重振国业,报仇雪耻。孟子趁此机会劝说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去除酷刑,减轻赋税,让百姓农闲时得到教养,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尽忠国君。到了这个时候,国君即使让他的百姓拿着木棒去征伐秦、楚这样的强国,他们也会勇敢地上前去的。有这样的百姓,那些让自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哪一个会是对手呢?所以施行仁政才能天下无敌。推行仁政,教化百姓,最后达到国富民强、天下太平,这是孟子一贯主张的仁政、王道学说,也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华。孟子在惠王面前毫不留情地谴责统治者“率兽食人”、“杀人以政”,公然地为备受欺凌的百姓说话,表现出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和勇气,是现代社会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编辑推荐

《诸子百家智慧故事:孟子智慧故事》是“诸子百家智慧故事”系列丛书之一。它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了孟子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格言警句、哲理寓言,讲述了孟子的96个智慧历史故事。故事短小生动,并配有古意盎然的插图,帮助读者深入浅出地解读孟子博大精深的智慧。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诸子百家智慧故事丛书 PDF格式下载



这个系列的丛书很好,值得英语专业的学生看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