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德) 勒佩尼斯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德) 勒佩尼斯  

页数:

280  

译者:

刘春芳,高新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德国人之迷恋文化、推崇文化令人震惊——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柏林都拥有三座歌剧院。然而,《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揭示的绝不仅仅是这个民族迷恋文化的历史。本书还透彻细致地分析了文化如何能够在民主政治时期成为道德操守的替代品。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微妙的反讽及优美的文笔,勒佩尼斯还开创性地对美国及法国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探讨,纵贯从俾斯麦时期到当今的社会现实。

作者简介

沃尔夫·勒佩尼斯,德国首屈一指的知识精英,2006年德国书业和平奖获得者。他曾任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院长(1986—2001),现在是该学院的终身教授。勒佩尼斯也是柏林自由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并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数年。勒佩尼斯著作等身,且定期为德国国家级报刊《世界报》撰写文章。代表作有《忧郁与社会》(1969)、《社会学史》(1981)、《欧洲知识分子的兴起与衰落》(1992)、《文化与政治》(2006)等。

书籍目录

导言德累斯顿上空的炸弹与《玫瑰骑士》一 文化:崇高的选择 衰减的特性 冷漠的政治观 德意志精神与德意志帝国二 从共和到流亡 托马斯·曼的政治观念 法西斯主义的美学魅力 艺术与道德 流亡与移民三 诺瓦利斯与惠特曼:德国浪漫主义与美国民主 没有歌剧的国家 约瑟在美国 德国的民主 爱默生的舵手:贝多芬与贝蒂娜四 德国文化在国外:失败中的胜利 美国精神的封闭 面临危机的德国精神 平静地告别欧洲五 法德文化之战 两次革命 “流亡”的歌德 “文化战争”的根源 社会学史上的谜团 文化使者:哈布瓦赫 逐出柏林 哈布瓦赫之死 奇怪的失败 知识分子的抵抗 德国革命的局限性六 德国本土文化:道德的崩溃与智性的崛起 德国的浩劫 文化的复苏 内心的流亡 德国人与犹太人的流散七 典型的德国人:浮士德与墨菲斯托 民意调查中的歌德 1945年之后的歌德八 德国的再统一:知识阶层的失败 文化的卫士 东德知识分子的灾难 知识分子的悲喜剧九 伪文化:中欧的终结 欧洲:梦想与官僚 文化胜过权力十 反讽与政治:欧洲与美国的文化爱国主义 热爱美国的欧洲人 哈姆雷特与福丁布拉斯 欧洲侏儒与美国巨人 美国历史的反讽十一 统一后的德国:寻求道德典范 文化与现实政治 政治问题的文化出路参考文献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一 文化:崇高的选择  冷漠的政治观  如果历史学家们无法轻松地重新认识到历史上的德国一直在走一条特殊的道路——至少自从俾斯麦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取胜后建立帝国以来便是如此,那么要理解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起及纳粹统治造成的噩梦般的后果,对历史学家们依然绝非易事。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许多哲学家曾坚持认为,要对这种发展轨迹做出阐释,历史显然无能为力,只有哲学能够给予解答。约翰·杜威在其专著《德国哲学与政治》中如是说,乔治·桑塔亚纳在1915和1916年分别出版的  《德国哲学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中也作了相应论述。  杜威的著作主要来源于他于1915年在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所做的讲座。他选择了康德的两个世界的理论——“一个是外部世界,即物质与必然的世界,另一个则是理念与自由的世界……其中首要的是内在世界”——作为理解德国民族特性最重要的因素①。乔治·桑塔亚纳则认为德国人践行超验哲学,即德国人更喜欢“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真”,并且附加了一句“德国人的内心不再是洛克意欲探寻的解剖学意义上的内心,而是纯粹形而上意义上的引申”②。二人的论述异曲同工。对于桑塔亚纳而言,德国的政治行动只不过是德国思想的必然结果。德国思想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执拗、顽固的精神内省,对自我中心格外赞赏,而其他民族则视自我中心为一种阻碍,巴不得尽快摆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PDF格式下载



崇高的选择 衰减的特性 冷漠的政治观 德意志精神与德意志帝国二 从共和到流亡 托马斯·曼的政治观念 法西斯主义的美学魅力 艺术与道德 流亡与移民三 诺瓦利斯与惠特曼:德国浪漫主义与美国民主 没有歌剧的国家 约瑟在美国 德国的民主 爱默生的舵手:贝多芬与贝蒂娜四 德国文化在国外:失败中的胜利 美国精神的封闭 面临危机的德国精神 平静地告别欧洲五


因近日要赴德国考察艺术,需了解一下德国文化,这本书提出了问题,也确实诱惑十足


那些只会学语言的笨蛋,这本书是你们深入德国历史文化的引导。


很好的写了德国人的文化 政治观


我对德国也是很感兴趣


目前只看了导言部分,翻译得很棒,内容也很精彩,结合中国历史看,更有启发。


文笔不错,内容丰富


速度很快,书也很完好; 但是这本书读起来不太容易,要多看几遍才能好好把握;(第一次网购,很满意)


好书。a good book.


书的质量还可以,送货速度很快。


还没开始读。慕名而买。


很好,意外收获!


书中德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情结”不知是否是德国普遍的现象,但他们的特性也许并不是德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知识分子拥有文化,所以他们敬畏文化,正如商人总是敬畏金钱的。但他们又把文化看得太重,看成唯一。知识分子的祸害之一就是把大众硬生生从物质世界中拽出来,拖入概念中的文化世界,使他们为此大打出手,而损害却由物质世界承担。
   知识分子的弱点在于往往过于理想主义,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把社会改造成理想中的样子,往往关注结果甚于过程。若果他们得到改造的机会和权柄,一不小心他们就会在狂飙突进式的改革中走了样,变成他们所反对的东西。而若果他们无法得到这样的机会,他们就退隐一隅,隐居到内心世界中去,然而这对改善现实没有丝毫助益。
   他们还容易被“美”所吸引,然而“美”不等于“真”“善”,“恶”也会开出“恶之花”,所以歌德的自传起名《诗与真》。在“法西斯主义的美学魅力”这章里也谈到,学者们们被法西斯所具有的仪式感、形式美所吸引。知识分子迷恋象征、仪式,一如“革命”乃是最宏大的仪式。瓦特松说:“恶享有某种特权。它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坏蛋身上有一种引人遐想的力量,而这是任何一位美德的使者都望尘莫及的。”
   知识分子是需要一些实用主义了。免得他们总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或是过于激进。融入世俗中去吧,经由你所蔑弃的,你将得到你渴望的。


作者的视角较为独特,对本国历史文化的反思令人称道。


外国名著,值得一读
对了解德国文化心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本书读起来不流畅,翻译的不完整,不太好。觉得译者没有下功夫!不推荐购买!


要写论文的、买了这本、相信内容不错、


说实话有点看不下去,这本书还是过于理论了,更像是论文合集,而且翻译得不太好,很多地方都是来回话,一句反复说半天,不知道原书是否如此。


刚买回来


是看了一个喜欢的作家推荐来买的,但不是很怎么看得懂。我还是比较喜欢华人作家的作品,接受度比较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