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绿帘

(美)尤多拉·韦尔蒂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美)尤多拉·韦尔蒂  

页数:

248  

字数:

146000  

译者:

吴新云  

Tag标签:

无  

前言

  [附录一]英文版序言  三年前在路易斯安那州,我们共同的朋友第一次带尤多拉·韦尔蒂来看我。那是炎热的仲夏时节,他们从她的家乡密西西比州驾车而来。我们敞开窗子,在清凉的老屋里聊天,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韦尔蒂小姐坐着聆听,想来在许多类似的场合她也必定多是洗耳恭听的。她是个安安静静、神态安详、谦虚和顺的女子,一向如此。不像故事里的英国年轻人,她的谦逊自有道理,这本小说集会证明这点。  她认为自己的个人经历几乎不值一提,这个事实本身就足以让人惊奇,因为长久以来,生动的个人经历已成为美国作家生涯的绝对传统:惊人的跌宕起伏、艰难苦楚及意外的好运、在遥远的国度旅行、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放逐、为自保而逃离、带着寻根的决心和乡愁回归,还有乱七八糟互不搭界的工作经历。韦尔蒂小姐出生在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也在此地长大成人,其父是南方一家保险公司的总裁,现已过世。家庭幸福,百事兴旺;她和父母以及两位兄弟好像都相处得极为融洽。跟一般南方家庭的女儿一样,她受的教育是持续的、宽松的、严肃认真的,而这严肃认真的程度完全由她自己决定。她从密西西比州的中学升入威斯康星大学,后来又就读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和母亲一同生活,身边都是终身的朋友和熟人,过得相当纯朴和惬意。她试着做了一两份工作,处理些宣传和报纸之类的事情,因为这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她实际上并不真正需要一份工作,于是放弃了上班的念头,安心下来写作。  她喜欢音乐,也听了很多音乐,各种各样的都有;在养花方面,她乃是高手;她还声明自己“脚踏当地”,意思是她过着正常的社会生活。在中等大小的南方小镇,正常的社会生活堪比一项相当牵涉精力的工作。她一有新的小说面世,朋友们的唯一评论就是:“哎呀,尤多拉,你什么时间写的呀?”不是问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的,而是问“什么时间写的”。他们常常见到她,她哪来的写作时间?可她花了很多时间在写作上。“我根本没有文学生活,”她有次这样写道,“也许,这说不上是告白。但我真的感觉我喜欢的人和事都活在真实的人类世界中,它们一点儿都不杂乱……我不愿了解文学生活。”  我们只能和她一样随意地把这个话题放到一边。她是所在地点和所在时段的孩子,也许浑然不觉就能从各种经历、外国旅行,以及前辈人的混乱生活中有所获益。她无须离家与爱斯基摩人或者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共同度日;她不必跟踪战争进 程,嗅闻死亡的味道,以感到她自己的“生”:她早已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她甚至不必去纽约就能感受某种历练,即对严肃作家来说必备的“生活”感。她从对她而言自然而然的源头得到了合适的滋养——迄今,她的经历对她来说就已足够,而且正是合适的类型。她天生就是作家,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开始自发地写作了;她在没有任何职业计划和特别的鼓励下不断写作,而且,事实证明,她也不需要那些。有相当多的年头,她相信自己会成为画家,且画得相当勤勉,而她写作时并不怎么费力。  所有我认识的南方作家几乎都是阅读早、涉猎广,读起书来贪不餍足,韦尔蒂小姐准确印证了这一点。她触手可及的是南方某类家庭通常所有的典型图书,所以她读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诗歌、历史和语言,读了莎士比亚、弥尔顿、但丁、18世纪英国小说家和19世纪法国小说家们的作品,外加少量的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读这些的时候她还没有意识到所读东西的重要性呢。首次接触当代文学时,她正处在适当的年纪,最先读到的是盛行的W. B. 叶芝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但是,一直以来,从最初到现在,她心中所爱的是民间传说、童话、古老的传奇,她还喜欢听居住在古老社区里的人唱歌、讲故事,那些人的文化回顾和传承都是口头进行的。  她从来没有在哪个大学里学过写作技巧,从来没有属于过哪个文学团体,到她的第一本小说集要出版之前,她也从没有和任何同行、年长的艺术家探讨过任何有关写作技艺的问题。我所了解的有关她的情况中没有哪一点更能让我满意的了;因 为在我看来这是非常正确的事情,是年轻的艺术家成长的必然之路,真正带着自豪、独立和勇气去直面个人的奋斗,去犯错,去改正错误,去承担错误的后果,最后自己才能脚踏实地。我相信韦尔蒂小姐本能见解的正确性:写作不是别人教会的,而只能是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时间去学会,因为把握的过程是在一个复杂机体内部细胞生长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状态,与你一出生就是什么样的人这一事实密不可分,唯有按照个人独特的规律行事,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的真实走向,了解对自己而言正确的目标。  韦尔蒂小姐奇迹般地逃脱了当代有组织地改造青年才俊造成的堕落的、摧毁性的影响。进行此项改造的专职教师千人一面,主要分为两类:那些理论家宣称教授写作,自己却不能创造出任何像样的范文来;也有好的,有时是一流的艺术家,他们身为凡人,忍不住在学生中培养信徒和模仿者。对于第二类培养方式,当然可以说,真正的天才会甩开导师的影响而拓展出自己的道路,但这样的影响就是在一条业已困难的道路上增加新的障碍。韦尔蒂小姐逃脱了“好斗”的社会意识,即当代激进知识分子概念上的社会意识,她从不宣扬共产主义,她也从未就政治形态和社会状况发表过任何观点——这里含蓄的表述不算在内。但是,世上有种古老的伦理体系,一种不可辩驳的、不可或缺的道德准则,她就坚定地以此为基础,在我看来,这就是足够宽广的领域了;这些道德准则从不是任何党派、信仰、种族所专有的财产,它们所反映的是真实的、人类的世界,而艺术家就 是这个世界中鲜活的一分子;当艺术家与之脱离而投向一套政治性的规则,也就是说非人性的规则时,他就跟正常的社会——活人的社会——脱钩了。  有一些政治和社会理论的文献,倘若不能算作诗歌,必然属于人道主义文学。它们是对人类伟大的抱负和最宝贵的信念的可靠陈述,它们是高级想象力的呈现。但所有行得通的、实用的政治体系,即便是那些据称源自高尚道德的体系,都是建立在对人类生活和个体命运的鄙夷之上的,也是依照这份鄙夷而运作的;接受了这些体系中的任何一种,按照那个模版塑造自己的头脑和行为,艺术家就把自己给异化了,使自己不再适合进行任何艺术的实践。  由于不急不躁,韦尔蒂小姐直到年过二十六岁才把第一个短篇小说《流动推销员之死》拿给编辑看,她投稿的这个小杂志连稿费都付不起,因为她不信有人会付钱买她的故事;这个杂志名叫《原稿》,编辑约翰·鲁德欣然接受了来稿。韦尔蒂小姐十分吃惊,下一次她把稿子投给了《南方评论》,结果备受欢迎,还与艾伯特·厄斯金建立了惺惺相惜的持久关系,后者视她为他个人的“发现”,这次的故事是《一则新闻》。后来她又在《南方评论》、《大西洋月刊》以及《时尚芭莎》 这些刊物上发表了其他故事。  从那时起,她就从来没有被埋没过,从来没有不被欣赏过,对此她的感觉只是运气好而已。她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想到福特·马多克斯·福特是怎样的情形!你记得吧,你是怎样把我的名字介绍给他的,他又是怎样在去年整整一年里尽心尽力为我的短篇故事集联系出版社的;他写给我那么多迷人的信笺,他的时间都花在他那一小窝有潜力的作家和那类永无休止的事情上了。有回我在《星期六评论》上看到他的一篇文章,说的是这类作家是如何被出版社忽视的,他把我当成了信手拈来的例证。他用一句话结束了他的呼吁:‘要是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盎格鲁—撒克逊的英美两支不都将前途叵测吗?’那难道不令人惊叹吗,不是真切而又典型吗?比起其他认识他的读者,我更容易被这打动。我不认识他,但是我知道这种事非常典型。现在,我本人并没有成为壮烈牺牲的有才气的作家,相反,福特指责世人不给我和我这类人的所有好运和好事全都发生在我身上了。”  但是,前面就有个陷阱,所有的短篇小说家都知道那是什么——长篇小说。每个出版商都希望从才气不等的短篇作家那里要到长篇小说,十有八九他们会如愿以偿。出版商已经告诉她了:“先给我们一部长篇小说,然后我们再出版你的短篇。”对诗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特别的陷阱,虽说一名优秀的诗人往往有能力,也真的写出了优秀的长篇。韦尔蒂小姐已经着手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了,她努力、尽责、没有经验,认为拒绝也许不好,因为许多权威人士已经告诉她下一步就是长篇。根本没有什么下一步。她完全可以成为短篇小说大师,这本书中全是近 乎完美的短篇小说。她可能永远写不出长篇,也没有理由说她就该写长篇。短篇小说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很是特别,也很有难度;与广为流传的迷信相反,短篇小说没有什么公式,也不是记者培训学校能教会的。要是她希望或者相信她能写长篇小说,那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拦她。我只是说,她的杰出天赋是那么鲜活而旺盛,不应被全然人为的要求所阻碍,不应要求她去做“顺应常规”的事情。喜欢短篇小说的读者比喜欢长篇的少,这是事实;对我来说,这可不是剥夺少数人权利的好理由。我记得有位读者写信给编辑,抱怨说他不喜欢短篇小说集,因为正当他被带入一种情绪或思维框架的时候,他又被要求换成另外一种。如果说那是重要的反对声,我们也可以将之运用于音乐,可以把长篇小说比作交响乐,而短篇小说就像是音乐会的独奏。不管怎样,发出这种怨言的不是我们的读者,然而我们的读者确实存在,如果更多、更好的短篇小说能得以出版,我们的读者会更多。  这些短篇小说不同凡响,展示了一系列不同的情绪、节奏、语气,以及各式各样的题材。场景仅限于作者非常熟悉的小镇,最远抵达的区域也不超过她所在州的边界。故事中的许多人物都是会令北方波士顿人说“不愿意与之交往”的那种。莉莉·道是个智障女孩,受社会照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几个热心的女士,她们不计代价竭力为她争取最好的事情。基拉,流离失所的印第安女郎,是个瘸腿的小个子黑人,代表了叶芝心中最不幸的那类人:他的经历比他本人更重要,他全然没有能力理解 自己的经历。但真正不幸的是这个故事中的白人男孩,他在全然不知情的状态下协助他人对小个子黑人做了错事,而由于一个非常复杂的原因,他发现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或者找到让受害者满意的弥补方式……《我为什么住在邮局》的女主角是个可怕的早发性痴呆症患者。在这第一组故事中(这些短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宗旨是讽刺,核心是悲喜剧。这些故事中,《石化人》提供了关于庸俗的细致入微的临床案例——庸俗之绝对,庸俗之极端纯粹,无情地暴露出庸俗已下作到非人性的地步。无聊、酸楚、恨意、自怜、各种卑鄙的行为,都能是最有趣的故事素材,只要这些不也是作者头脑中最主要的东西就行。韦尔蒂小姐的心里没有丝毫的庸俗和让人挫败的想法。她只不过耳目皆敏锐,机灵,像是音叉那样的精准。这篇小故事尽现了她的机智和观察力、她尖锐的幽默和恰如其分的残酷;因为她没有留给那些罪恶的征兆任何有隙可乘的宽容或者说多愁善感的温柔。倘若她那样做了,那就等同于作者和角色相互勾结犯罪。她对这个素材的运用将这个相当骇人的龌龊小故事从其原生地提升了,正如纯粹的现实主义经常做的那样,这个故事的现实性几乎有了讽刺画的特质。然而,就像奇异风格的绘画者拿出的仅仅是现实中活生生人物的详细报告,不过他们比普通人的观察能力更加敏锐而已,韦尔蒂小姐的小小人类怪物也不真的就是讽刺画,而是对个体准确而清晰的表现:这也许就是一个反现实主义的案例,如果我们想深究的话。她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做得更出色——重要的原因在于主题更丰富——这类精彩的短篇小说有《流动推销员之死》、《回忆》、《老路》等。我得承认我个人更爱这特别的一类,那里,在梦和真之间的某个神秘的门槛上,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人类幻想的无声生命几乎相遇、融合,现实拒绝承认或者确认另一个的存在,然而这两者协力走向同一个终结。这点不易办到,但总是值得尝试,韦尔蒂小姐在这个方面太成功了,看来这像是她最驾轻就熟的领域呢。边界处没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唯有历练过的活跃想象力凿凿在目,这想象力坚定、强劲而绵延:白日理性思维的机能在回顾和记录梦幻的疯狂逻辑。基本而言,所有这些短篇故事没有一点自传的痕迹,除了作者采用了全知型的视角,她了解自己所写的每一个角色,就像唯有艺术家才了解他所创造的作品一样,一切都预先在想象中经历过了。但也许最好的短篇之一《回忆》有几分早年的个人经历在内:沙滩上的孩子,在童年状态下与成人认知世界有隔阂,她希望能习得生活的秘密,通过观察一切,通过把手指搭成取景框的形状放在眼前来给所见之物设定一个坐标——这是生来就会筛选、会安排、会把看似杂乱无章的要素整理到刻意固定好的范围内的人的姿势。自恋、自怜、自我陶醉让太多的青年才俊遭受谴责,但是,作者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了它们的羁绊,达到了让人艳羡的客观程度。在《马布霍尔老先生》、《鲍尔豪斯》、《搭车人》这类故事中,她把客观报道和对人心理及情感状态的细致观察结合了起来,而在《克莱蒂》中,通过直接描写动作和语言、个人的面貌,主要角色及其家人的形像和穿衣习惯,一个人变疯的过程便展现在你面前。  所有这些短篇小说,虽然优异程度不等,但我没有从中看出丝毫的虚伪和造作、兴趣的散漫、情绪的摇摆——都是用直接和简单的方式表达的,尽管主题和情绪绝非简单,甚至最短的故事也有内蕴的力量感。这使得我坚信:本书是个华丽的开端,只是开端而已。  “但是,既然被改变的已如此之多,难道我们不该作出改变?难道我们不能试着让自己完善一点,慢慢地、逐步地担起自己那份愉快的差事?我们没有承受任何苦难……安逸享乐惯坏了我们……要是我们鄙视自己的成功会怎么样?要是我们一开始就学会做那愉快的差事,而不必一直让别人代劳,又会怎么样?既然改变的已经是这样多,要是我们决意成为新人会怎么样?”  凯瑟琳·安妮·波特  1941年8月19日

内容概要

  《绿帘》是韦尔蒂的第一部小说集,奠定了作者的文学地位,从此,评论家将她的作品和爱伦·坡、威廉·福克纳的名作相提并论。该文集包含17篇短篇小说,故事均发生在美国南方小镇,人物多是平凡如你我的常人,基调上有的调侃戏谑,描摹出平淡人生的庸俗、谐趣和虚伪,有的温柔婉约,透露出青春的情愫、年少时的懵懂惘然;有的则是沉重凄楚,揭示物质之困乏、精神之创痛、沟通之无道,总之是林林总总,把人生的秘密、辛酸、孤独、恐惧、危险描摹得入木三分。

作者简介

  尤多拉?韦尔蒂(1909—2001)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中产阶级家庭,母亲酷爱阅读,父亲热衷摄影,韦尔蒂自幼深受他们影响。
大萧条时期,韦尔蒂在州政府供职,有机会到各地旅行。旅行途中所见普通人家的生活情景,让她深深着迷。为了捕捉那些场景,她拍了几百张照片,并于1936年在纽约举办了摄影展。同年,她的第一篇小说也获得发表,作家生涯就此开端;此后佳作不断,在小说、述评和散文写作中尽显其才。
  1998年,其作品被收入代表美国文学最高成就的“美国文库”系列,打破了过去只选已逝作家作品的传统,在文学界引起轰动。

书籍目录

莉莉?道和三女士
一则新闻
石化人
钥匙
基拉,流离失所的印第安女郎
我为什么住在邮局
警哨
搭车人
回忆
克莱蒂
马布霍尔老先生
献给玛乔丽的花
绿帘
爱心探望
流动推销员之死
鲍尔豪斯
老路
[附录一]英文版序言
[附录二]译后记

章节摘录

  绿帘  有一年夏季,拉金山镇每天都会下点儿雨。这雨是有规律可循的,下午两点左右准会落下来。  一天,差不多都到五点了,还是阳光灿烂,太阳几乎像在如洗的天空中兜着小圈子;下方,街道两旁的树木上和镇上成排的花园里,每片叶子都如同镜面般硬生生地反射着阳光。几乎所有女人都坐在自家窗前,摇扇、叹气,等着下雨。  拉金太太自丈夫去世后就独居在一幢白色的小房子里,她的花园面积大,植物茂密,一直蔓延到屋后的斜坡下。那个夏天,太阳的暴晒、雨水的滂沱都阻止不了她每天在园里忙活。此刻,她穿着男式工装裤,挽着袖子和裤管,正荷锄劳作;强烈的阳光像把镊子揪住她笨拙、矮小的身影,将她从浓密的叶片中剥离出来,令她挥锄时的样子显得古怪而胆怯——用力过猛、姿势不佳、莽莽撞撞。  园边树篱高耸,形若高墙,邻家只能从楼上窗户才能看见园内的情形。这花园高矮不整,枝蔓缠绕,日渐稠茂过度、杂乱无章。拉金太太对这里定然了如指掌,很可能如今她都不堪想象人间还有其他地方;自她丈夫死于意外,谁也没在别处见过她。每天早晨,或许都有人看见她走出白房子,迈着慢吞吞、几乎是怯生生的步子,罩着件邋遢的工装裤,经常头发飘散着,没梳到的地方还打着结呢。起先,她会溜达片刻,迟疑着走到花木深处,任露水打湿衣衫,却不伸手触碰任何东西。然后,好像着魔般,几分刚毅降临其身——她安定下来,静静地站上一会儿,仿佛正在摘下眼罩似的;再往后,她便跪在花丛中,干起活来。  她干活时从不停歇。几乎隐身一般,她成天淹没在茂密、凌乱、高低起伏的植被里。开饭时仆人会叫她,她就去吃;但直到天黑透,她才真的放手不干,迈着拖沓的步子乖乖地走到房边,慢腾腾地打开低矮的小后门。甚至下雨也不过是让她暂停而已,她会到花园中央的梨树下避雨,这树四月中旬正值枝繁叶茂期,明艳的枝叶沉甸甸地几乎垂及地面。  拉金太太的花园土壤极为肥沃,这既让她有事可做,也给她出了难题。唯有不停劳作才能对付得了这肥厚的黑土,唯有对花枝、树丛、藤蔓进行剪切、移栽、修理、固定才能使它们不逾越边界,无序疯长。夏季雨水天天有,这只会让她的神经绷得更紧,令她本已过剩的精力更加充沛。然而,拉金太太甚少剪枝、移栽或者固定花木……某种程度上,她寻求的不是井然有序,而是多多益善,仿佛她特意要把自己的园中生活作为冒险进行得更远更深入。  任何花草,只要她能弄到的或从邮购目录上买到的,她都种上。她种得那样稠密,那样匆忙,那样不假思索,丝毫不在乎邻居们在养花俱乐部选种时的理念,比如如何构成合适的景观,或者达致令人惬意的效果,甚至于颜色的协调之类。到底为了什么,拉金太太在花园里如此埋头苦干,邻居们看不出来。好花朵朵,她自是一枝也没有给谁送过;任谁生病离世,她也绝不会送花致意。若说她毕竟还念及“美”感(他们想到她脏兮兮的工装裤如今和树叶差不多是一个颜色了),她自然也不是在花园里为“美”而努力:这样一个地方可一点儿也不赏心悦目。邻居们从楼上窗户俯瞰,这地方有点像原始丛林,其主人纤细、莽撞的身影每日都隐没其间。  起先,拉金先生刚去世时,人们每隔段时间就适当地拜访一下其遗孀——毕竟这镇子是以拉金先生父亲的名字命名的。但她并不领情,人们互相交流说。如今,早上精心梳头时,人们偶尔会从卧室窗户俯瞰一眼,找到她在花园中的位置,就像看地图时指尖戳向某个外国城市,差不多带着点好奇远远地看着她所在的地点,随即便抛之脑后。  那天一大早,人们听见拉金家花园里传来口哨声,辨认出那是杰米的调子,看见他在拉金太太身边,正跪在花间忙活。他不过是这一带按日帮工收费的黑人小子。据说,即便是杰米,拉金太太也仅是偶尔容得下……  整个下午她不时抬头,察看他移栽花木的进度,要他务必在下雨前完工。她自己忙着用锄头开垦仅剩的几小块荒地中的一块,好种上新的灌木。她在大太阳下弯着腰,硬生生地落锄,速度很快,毫不懈怠。有一回,她仰头盯了会光闪闪、悠远的天空,目光呆滞,眼睑皱起,好像是过于焦躁不安或困惑迷乱。她的唇线轮廓分明。人们说,她从不开口。  但是,没有任何先兆来警醒,甚至没有任何绝望情绪作铺垫,回忆就轻而易举地缚住了她。就像小小舞台上的幕布被哗地拉开,她立马就看见了:白房子的门廊,屋前方的林荫道,还有丈夫下班驾驶的蓝色轿车临近家门。那是一个夏日,前一年的夏季的一天。现在,回忆驱使她边锄地边重复一个动作——扭头,在轻快的扭头动作中,她又能看见那棵即将倒下的树。没有任何预警。但是,那棵巨大的树,那芬芳的楝树,突然一歪,像一团乌云缓缓斜压向她的丈夫。她正站在门廊里,在站立的地方柔声对他说:“你不会有事的。”她说话从来没有哪一刻像那时一样亲切。但是,那棵树倒下了,正巧压在车上,把他压死了。其后,她在门廊里等了会儿,一动也不动——陷在某种沉思中——仿佛要探下去,从无形中捞上来保护性的词语,一一重试……好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那是让人无法相信的事故,她的爱本应该能保护丈夫平安。  她继续锄着刨开的地面,铲倒丰肥的杂草。不一会儿,她渐渐意识到在这个松松垮垮的所在只有自己在活动。一丝风也没有。鸟儿噤声不啼。太阳像被钳子固定在天边。一切再一次停顿,寂静催眠了植物的枝茎,突然间所有的叶子都变得厚重起来。花园中央梨树的阴影冷冷地映在地上。园子对过,杰米跪着,一动不动。  “杰米!”她生气地大叫道。  但她的声音在这花木稠密的园中几乎传不过去。一瞬间她感到恐慌,就像某种外力伸指扒开了篱笆,点明了她的孤单。霎时,她单手捂向胸前。那儿一种隐隐的振翼声吓到了她,仿佛那外力在对她低声絮语:你内心飞翔的小鸟冲不破漫天乌云……她面无表情地凝视着花园,紧紧抓住锄头,目光掠过绿叶,看向杰米。  这黑人跪在花草间的温顺背影叫她生起气来。她朝他走过去,手中拽着的锄头轻轻擦着身后的花丛。她迫使自己正视他,平生第一次仔细观察他——他那样子就像个孩子。当他把头微微歪向一边,棕黄的手指马虎地翻动泥土时,她怀着某种无所凭依的疑虑和渴望,看见了他脸上一种很不以为然的浅笑;他一边移栽着嫩苗,一边沉浸在某种不可实现的梦想中。他甚至没在吹口哨;甚至那口哨声也没有了。  她再走近一步——他一定是聋了!——几乎偷偷摸摸地逼近了正身心松弛、醉于冥想的杰米,似乎他那侧脸的悄然一闪,他那稍纵即逝的微笑都是揶揄人的、无邪的幻觉,若隐若现又美丽万端——是她紧张而迷离的眼神中的幻景。  然而,一种局促感,一种相应的、近乎于狂暴的绝望,以惊人的速度在她身上升腾。站在他正后方时,她有一阵子全然不动,就像处于她开始园中劳作前的那种奇特、自我封闭的状态。然后,她把锄举过头顶;两只臃肿的袖管全都滑落下来,露出那纤细、捂得白净的胳膊,那青春逼人的事实让人震惊。  她握住锄把,很紧很紧,好像确信木柄能有感觉,确信她的力气能让木柄表面吃痛而凹陷。就在她眼下,杰米勾着的脑袋看起来痴痴的,可怕又奇妙,几乎难以接近。然而,隔着这么近的距离,这个低垂着、注定要毁灭的头颅——其上有簇簇热乎乎的羊毛般的头发、精致而闪亮的双耳、细细的棕色汗流——还明显沉浸在可笑的梦想中,无从避开将至的危险。  这个脑袋她准能砍下来,只要存心去砍。她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她见过一个人所处的危险和死亡;她又是那样无能为力,眼睁睁地看着意外的发生、生死的发生、无法解释的事件的发生……生与死,她手握沉甸甸的锄头想道,如今生与死对她没有任何意义,生与死只是她一直被迫要用双手去实现的事情。她不住地追问:不可能去补救吗?不可能去惩罚吗?不可能去反抗吗?片刻的暗影遮住了阳光,像一片窄小的叶子在风中掠过花园。  在那一刻,下雨了。第一滴雨落在她高抬的手臂上。细密的声响和凉意打动了她。  叹息着,拉金太太把锄头拿低,小心地放到地面上,不让它碰到生长中的花木。她静静地站在原处,挨着杰米,听着落雨声。雨多么轻柔。雨多么密集——这声音宣告等待终于结束。  雨光和太阳光不同,雨中万物都显得熠熠生辉,不是因为反光,而是从内里,从其本身无言的结构里放出光彩。百日菊的小幼芽绿得纯净,几乎亮闪闪的。雨点光顾,一个接着一个,所有植物的幼苗都神采焕发,然后就是藤类张枝拔蔓。那梨树发出轻轻的沙沙声,就像飞鸟在扇动翅翼。她能感觉到身后屋子发出信号似的白色亮光,仿佛暗夜里点亮了一盏信号灯。随后,好像突然意识到下雨而吓了一跳,杰米转过脸来正面朝她,心中半是疑问半是愉悦,他笑容满面,本来舒展开的身体因受到惊扰而收拢。他磕磕巴巴说出几个不连贯的词,很是羞怯。  她没有回答杰米,也没有动。除了落下的雨,她现在什么也感觉不到。杰米说话的间隙,她注意倾听的是雨滴散落的轻柔声息,雨静静落在长矛样的鸢尾花叶上时的触感;厨师在门口台阶上放了个大水罐,雨点滴落,发出了清脆悦耳的铃音。  最后,杰米站在那儿不再出声,像是在等工钱。他用手在面前拂了一下,试图擦去自己的疑惑。雨下个不停,一阵风夹杂着浓郁湿润的香气向她袭来。  随后,柔弱无力的感觉膨胀开来,冲破了通常的限度,在她委顿的体内撕扯、旋转。  终于来了,她迷迷糊糊地想。她仰起头,眼睛无意识地看着天,天空开始动起来,帘幕低卷,云丛越来越软,漫天舒展。几乎是昏天黑地了,不久就是雨声喧哗、温和宜人的夜晚了。雨将敲打白房子陡峭的屋顶。屋里,她会躺在床上听雨。连绵不绝,雨点落啊落,敲啊敲。花园里一天的劳作结束了,她躺在床上,胳膊疲惫地歇在身侧,一动不动地享受着安宁:无穷无尽之物,无可抵挡。  随后,拉金太太一头倒在花丛里,躺着不省人事了,身上沾了片片雨水。她仰面朝上,陷在花草中,头发从额头散落下来,雨水打在睁开的眼睛上,眼睛立刻闭上了。她嘴巴慢慢张开,身体看上去微微动了动,像梦中人难受地调整了一下睡姿。  杰米连跑带跳地过来,蹲在她身边,看看脚下自己踩坏的花草,再看看地上这个形容不整、动弹不得的身躯,连连倒吸凉气。之后,他安静下来,稍稍后退,敬畏地看了看那张没有知觉的脸,那张脸惨白没有血色,显出被打击后的死寂。他记得,当感觉到她站在身后俯视自己时,有什么东西令他身心俱静,那一刻世间任何事物都不能令他转过身去。他始终记得,刚下雨的时候,邻家纷纷关窗发出的含糊的噼啪声……但现在,在这个无人关注的地方,是他自己站着俯看可怜的拉金太太。  他弯下腰,开始用惊恐、凄惨、哀求的声音呼喊她的名字,直到她动了动。  “拉金小姐啊!拉金小姐!”  随后他敏捷地跳起来,跑出了花园。  回忆  某个夏日上午,年少的我在公园的小湖里游完泳,躺在沙滩上休息。烈日当空,阳光直射下来——已近正午时分。水面像钢板一样闪着光,静止不动,只有远处某个游泳者身后留下的羽毛样的微小波纹。从我这个角度可以看到的是个闪闪发亮的长方形,对着我发出着实刺眼的光线,长方形里有太阳、沙滩、湖水、小亭子、少数几个姿势不变的独行人,长方形四周是黝黑的圆头橡树组成的边框,像是《圣经》插图周围雕花样的乌云。自开始学油画之日,我就用手指搭成小框,透过它观察万物。  由于时值工作日上午,能随心所欲逛公园的人要么是无所事事的孩子,要么是不受关注、生活不规律、自觉一无所用的老人。这是我那时作的观察记录。在那个年纪,我开始评价观察到的每个人和每件事,虽说我很容易就被吓到:要是哪个人、哪件事看来和我的想法,甚至和我的希望或期望不符,一种放纵、野蛮的图景就会让我忧伤的心撕裂般疼痛,深感恐惧。世界上有些事物就像花园里架子上的藤蔓,怎么努力也不能侍弄得完全齐整,我的爸爸妈妈以为我眼里根本看不到这类事物;要是他们猜出那些差劲、低等、奇怪的事物是如何频繁地在我眼前现形,他们定会深感不安。  甚至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我在等着看到什么;但在那些日子里,我确信自己几乎可以随处看到它。观察周围的一切,我严苛而又执著地视之为一种需要。整个夏天我都躺在小湖边的沙滩上,指尖相抵,手指围成方形,透过它来观察一切:一切都像是一种投射。看什么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次观察都让我认定,人生的秘密即将向我显露了——因为我对“隐匿”这一概念是如此着迷,即便是陌生人最细微的举动,也会被我看成一种交流或者预兆。  不久这种意乱情迷的状态更进一步,甚至可以说是不由自主,因为当时我平生第一次恋爱了:我当即断定那就是爱情。事实上,从那以后,我从来没有感到哪种激情像那时一样无望,难以言传;或者说看似让外面世界发生这么古怪的变化。奇怪的是,有时候,甚至现在,我都能清晰地记得,有天早上,在学校楼梯上擦肩而过时,我碰到了朋友的手腕(似乎是不小心碰到的,而他也假装没有注意到)。必须强调的是,而且这也没什么稀奇的,那男孩事实上不是我的朋友。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话,甚至连点头之交都算不上;但是我大概在那一整年里都在不停地想到这一刻,回味我们在楼梯上的短暂邂逅,想得这场景突然绽放出势不可挡的美丽,就像是为了某种特殊的场合而催开的玫瑰。  我的爱情多少使我变本加厉地观察周遭的事物。伴着几分紧张的心情,我几乎陷入了双重生活:既是观察者,又是梦中人。我觉得,有必要让我所观察到的一切都和我的想法完全吻合。因此,在学校一整天我都持续地保持警惕,唯恐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学校生活的沉闷乏味与千篇一律对我来说是一种保护,但我却清清楚楚地记得那节拉丁语课上,我所爱的男孩(我一直关注着他)突然弯下腰掏出他的手帕盖到脸上,我看到红红的——朱红色的——血在手帕上、在他方正的手掌上流淌;他刚刚流鼻血了呀。我记得那时那刻:几个年纪大点的女孩看着混乱的场面大笑;男孩冲出了教室;老师对大家严词警告。但是,这件围绕我朋友发生的小事于我却是莫大的刺激:完全出乎预料,同时又很可怕;我意识到是怎么回事后,突然间沉沉地趴在胳膊上,晕了过去。这能解释为什么从那天开始我就晕血了吧?  我从来不知道那个男孩住在哪里,他父母是谁。在爱他的那一年里,这一点时不时地让我心神不宁。一想到他家的房子可能又脏又乱,没有刷过漆,被大树遮掩,一想到他父母可能寒寒酸酸,可能为人不诚实,可能残疾或者已经去世,我心里就难受得不得了。我在脑海中不停地想象他家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时我会想象他家的房子晚上起火而他可能没命了。第二天早上他走进教室,脸上淡然甚至呆滞的表情也就驱散了我的迷梦;但是,他对危险的浑然不觉让我的恐惧感更大了,因为我感觉他身上那比危险更为浓厚的东西是神秘。我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企图了解、阐释、验证着什么。到现在,我还能给你重现他那件褪色的蓝毛衣上粗大的针法、确切的色泽。我还记得他是怎样在课桌下晃荡脚丫——轻轻地,与地板若即若离。甚至直到今天,这些对我来说也绝非琐事。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躺在沙滩上,心中念着我的朋友,回味着我的手擦过他手腕的“意外”,以慢放、特写、定格的方式想啊想,将之变成一个长长的故事。但周遭的景象像一根针不时地在我的思绪里进进出出:小孩在沙滩上跑动,冲天的橡树盖过了白色亭子清晰的尖顶,还有大人们在慢慢地改变姿势,他们已逃离城市,正俯卧在水边大笑着。我仍然不在乎对我来说哪个更真实——是那我可以让之肆意绽放的美梦,还是这群穿泳衣的人的画面。你看看,我只是即兴地展现它们而已。  我没有注意到穿泳衣的人是怎么到那儿的,而且还离我如此之近。许是我真的睡着了,他们在我睡着时来的。不管怎样,在我躺着的地方附近,四仰八叉地出现了一伙人,他们吵吵嚷嚷、扭来扭去,看似一群因最最混乱的事聚集而来的乌合之众,而且似乎出于愚蠢的念头,他们彼此羞辱,还兴高采烈地享受这一切,他们的高兴劲儿让我心惊。他们是一男两女,外带两个小男孩,都是棕色皮肤,外表粗糙,但不是外国人;我年少时,这种人被称作“俗人”。他们褪色的旧泳衣并没有遮掩住他们身体上的活力或是疲乏,反倒将之展露无遗。  那两个男孩肯定是兄弟,因为他们都长着非常白的直发,那白发在红色的阳光下像蓟草一样闪着光。年纪稍大的男孩长得实在是太快了,他的身体从泳衣的各个部位冒出来。他的脸颊像气球一样鼓,挤得眼睛都不看见了,但这也方便了我跟踪他匆忙、狡黠的眼神,当时他笨拙地绕着其他几个人跑,骚扰他们——掐他们,踢他们,用傻傻的叫声吓他们。那个小点的男孩瘦瘦的,也不听话;被大男孩追着捉弄时,他一次又一次地一头扎进湖里,白色的刘海儿也因而湿乎乎地粘在了一起。  剩下的人,那个男的和那两个女的,像叉开的腿那样胡乱地躺在一处。那男的看上去彻底地安享着太阳的光芒和热量;写满轻松的眼睛时常眯着,带着微微的欣喜,看向发亮的水面和热乎乎的沙滩。他的胳膊松弛着,一动不动。他翻身侧卧,时不时用手舀一点散沙,松松地堆在年纪大些的女人的腿旁边。  她呢,则死盯着他缓慢、不经意的动作,身体保持着全然的静止。她白得不自然,胖得明显,泳衣一点也不合身。赘肉悬挂在身上,好似不动的塌方堆在小山上。我担心,她一动就会把她自己压成可怕的肉饼。她的双乳下垂,沉重而宽大,像在泳衣里塞了两只大梨子。她双腿叠放着,像是阴影中的堡垒,凹凸不平,无人问津,其上,男人手里撒的沙粒越积越高,好似揶揄和警示堡垒的沉寂。好长时间,我都无意中听到一种缓慢的声音,翻来覆去地响,现在我才断定那是连续的笑声,就是从这女人口型不变、大张着的嘴巴里发出来的。  男人脚边躺着一个年轻的女孩,紧紧地蜷缩着身子。她穿着一件瓶子式样的鲜绿色泳衣,我觉得,她或许会化成一股旋转的烟雾,从衣服中喷薄而出。她看似静静地半趴半躺着,盯着男子在年长女人的胖腿边无心的堆沙动作,我能感觉到她小小身体里那如厉鬼般的狂怒。那两个小男孩儿绕着其他人兜着圈子跑动,肆意地拧着他们,偷偷地捏把沙子撒到男人粗乱的头发里,好像他们一点儿都不害怕他似的。那个女人继续大笑着,像在哼一首烦人的歌。我看得出,他们对彼此的胆大和丑陋都习以为常了。  这些人相互没有说话,但我逐渐了解到一种程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投掷给彼此的一组回应,看出他们彼此间乱哄哄地纠结着庸俗和憎恶的情感,像一圈圈蒸汽在潮湿的沙子里升起。我看见,那男人抓了满手碎沙,扬起手抖了抖,趁女人大笑时把沙灌进她的泳衣里,恰好落在女人鼓鼓的、下垂的双乳之间。沙子吊在那儿,现出一片棕色,不像个样子,弄得他们全都笑了起来。甚至那个正生气的女孩儿也大笑起来。带着不能抑制的狂喜,她一跃而起,在沙滩上四处撒欢,拖着僵硬的、不灵便的双腿跳跃着、摇摆着。两个小男孩指点着、大叫着。那男子微笑,露出像气喘吁吁的狗那种若有若无的笑容,还漫不经心地扫视了下他们几个,望向远处的水面。他甚至看了看我,把我包含在他那群人里了。我万分震惊,回望了一眼,希望他们都死了算了。  但就在那个时候,那个穿绿色泳衣的女孩突然不由分说地转起圈来。她伸出僵硬的手臂,探向两个尖叫着的孩子,加入到他们毫无意义的追逐中去了。小点的男孩一头扎进了水里,大点的男孩扭着他发育过快的身体,在空中猛地一划,倒在一张小长凳上,我甚至都不知道那儿有张凳子呢!他对其他人嘲弄地叫唤着,而当他拖着笨重的身子,可笑地跳过长椅背,夸张地在下面的沙滩上打滚时,其他人都大笑起来。胖女人伏在男人身上傻笑,那孩子指着她尖叫。随后,绿衣女孩向长椅跑过来,好像要捣毁它似的,那份勇猛劲儿吓得我大气不敢出,她在空中一跃而起,跳过了长椅。但是,除了那小点的男孩,好像没谁留心这一点,他跃出水面,伸出手挠她的腋窝,半是祝贺半是戏弄;而她气呼呼地把他推倒在沙地上。  我闭上眼,不看他们以及他们的打闹,但我仍然能够想见,在太阳下他们硕大的、如金属般闪光的模样,他们脸上浓重的笑容。  我躺在那儿,紧闭着眼睛,耳中满是他们的哼哼声还有疯狂的尖叫声。我觉得,似乎还能听到他们丑陋的身体相互撞击时发出的砰砰声和肥壮的力度。我尝试着要退回到内心最深处的梦境中去,梦中我在楼梯上碰触所爱男孩的手腕;我感到我涌动的愿望,它像摇晃树叶一样动摇了我闭眼之地的黑暗;我感到一直伴随着这份回忆的甜蜜,它具有沉甸甸的分量。但是回忆本身并没有降临。我躺在那儿,眼睛时睁时闭。忽明忽暗,就像昼夜交替一样,多少带给人不同的感触。爱情的甜蜜似乎带来黑暗,让我在迟来的风中轻轻摇曳。我沉醉在熟悉的感觉中。但是我的爱情故事,楼梯上一碰而过的绵长意味却已经消散。我再也不知道幸福的意义,这点莫名地困扰了我。  某次我一抬眼,正看见胖女人站在笑面男子对面。她俯下身,以一种高傲的姿态拉低泳衣的前襟,将之外翻,好抖落一团细碎、潮湿的沙子。我感到极其恐怖,仿佛她的乳房本身已变成了沙子,好像那一点儿也不重要,她毫不在乎。  我的美梦,我那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恋,对我来说是种庇护,当我从中回过神来的时候,睁眼看到的是茫然、空荡的沙滩。那群陌生人已经走了。我仍旧躺在那儿,因为眼前的景象备感受伤:他们在身体周围用湿沙堆砌、塑造的堡垒还未完工,它改变了沙滩的面貌,使沙滩像遭受过风暴蹂躏似的。我转头,目光所及之处竟然是个破旧的白色小亭子,因为看到这么个东西,我突然情不自禁地感到悲凉,眼泪夺眶而出。  那是我在沙滩上的最后一个上午。我记得自己继续躺在那儿,用双手搭成方形取景框,试图预想冬天时返校的情形。此时的沙滩上,我的美梦重新回来,我的爱情更甜;我可以想象,我爱的男孩儿走进教室,在那儿我会怀着此时此地的心情盯着他看。我甚至能预见到他会回望,一言不发、天真无邪的样子。这个头发金黄、个头中等的男孩,他不经意的目光越过我望向窗外,是那样孤独,那样毫不设  我为什么住在邮局  我和妈妈、爸爸—爹爹、朗多舅舅一直相处得很好,但妹妹斯特拉—朗多与丈夫分居搬回家来,事情就发生了变化。她丈夫是惠特克先生呀!当然,是我先与惠特克先生交往的,他初来瓷器园镇做大头贴照片生意时我就与他一道了,是斯特拉—朗多拆散了我们。跟他说什么我身形不对称,一边大一边小,这是刻意散布、工于心计的谎言:我两边是匀称的。斯特拉—朗多比我小整整十二个月,就这样她被宠坏了。  世上万物,她总是要啥得啥,到手就扔。她八岁时爷爷送了那么一条华美的“聚珠”项链,她九岁玩棒球时就把它扔了,才仅仅“聚”了两颗珍珠呢。  这么着,她一结婚离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居!跟惠特克先生分居!这个长着金鱼眼的照相师,她说过是她可信可靠的人哪。从北边伊利诺伊州不知哪个小镇回家来了,还带了个两岁的娃儿,这娃儿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  妈妈说,一时间她真想去死。“你生了这么个金发碧眼的可人儿,怎么能不写信跟你妈说一声呢!”妈妈说,“我实在为你害臊。”但显然妈妈并不当真。  而斯特拉—朗多就那么泰然自若地摘下了一顶不孝女的帽子,真希望你看到她那副德行。她说:“哎呀,妈妈,秀兰—T是收养的,我能证明这点。”  “怎么证明?”妈妈说。但我所说的只是“唔!”当时我正俯身在热腾腾的炉子上,准备把两只鸡拆分给五个人另加一个小孩,这小孩完全是出人意料,没有提前一时半刻通知就来了。  “你什么意思啊——一声‘唔!’?”斯特拉—朗多说道。妈妈说:“我也听见了,姐儿。”  我说道,哦,我啥意思也没有,不过不管秀兰—T是哪个,她像极剃了胡子的爸爸—爹爹。爸爸—爹爹自然绝不会去剃胡子的。爸爸—爹爹是妈妈的爸爸,整天一副气呼呼的样子。  斯特拉—朗多大发雷霆!她说:“姐儿,我不必说你脸皮太厚,你一直都厚脸皮。要是你以后不再对我养女的事说东道西,我将感激不尽。”  “好啊,”我说,“好啊,好啊。自然,我立马就看出来了,她也像惠特克先生家的人,看那皱着的眉头就知道。她看起来既像惠特克先生,又像爸爸—爹爹。”  “哦,我只能说不是这样。”  “依我看她像极了秀兰?邓波儿。”妈妈说道,但秀兰—T却从她身边跑开了。  这么着,斯特拉—朗多在饭桌上做的头件事就是让爸爸—爹爹烦我。  “爸爸—爹爹。”她说道。爸爸—爹爹正在切盘子中的肉。“爸爸—爹爹!”这声把我吓了一大跳。爸爸—爹爹年纪一大把,留着长胡须。“爸爸—爹爹,姐儿说她就是不懂您为啥不剃掉胡子。”  这么着,爸爸—爹爹放下刀叉,气派地一一摆好!爸爸—爹爹很有钱,妈妈说的,他却说他不富。“我没听错吧?你不懂我为什么不剃掉胡子?”  “哎呀,”我说,“爸爸—爹爹,我当然懂,我没说过这种话,怎么想的!”  爸爸—爹爹说:“野丫头!”  我说:“爸爸—爹爹,您知道的,天外飞仙都不管您剃胡子的事,我也不想要您剃胡子。我脑子哪里有这种想法!都是斯特拉—朗多闲着没事,一边吃鸡胸脯一边胡编乱造出来的。”  但他说:“这么着,女邮政局长不懂我为啥不剃胡子了。这工作还是我靠在政府中的关系给你找的呢。‘鸟窝’——你可是这么叫那地儿的?”  要不是这个邮局在密西西比州倒数第二大,才不会这么叫它。  我说:“哦,爸爸—爹爹啊。”我说:“我可没说过这种话,我做梦也从没想过它是个鸟窝。虽说这是密西西比州倒数第二大的邮局,可我一直心存感激,还有,我真的不喜欢被自己的亲外公说成是野丫头。”  但斯特拉—朗多说:“真是,你也说过邮局是鸟窝的话。世上哪个人没听到过呀,都长着耳朵哪。”  “就此打住!”妈妈说道,拿眼瞪着我。  这么着,我一把将餐巾从餐巾扣上扯下来,离席而去。  我一出房间,妈妈就说:“叫她回来,不然会饿死的。”但爸爸—爹爹说了:“我十五岁住在海边,这胡子从那时候就开始留了。”他能吹到天黑,咱还能说秀兰—T在开罗吞掉了整个银河,现在又弄丢了呢。  这么着,爸爸—爹爹说:“我出去睡吊床,你们坐在这儿,记住我的话: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一天不剃胡子,一寸都不会剃,还有,你们说啥我都不稀罕。”他来到大厅,从我身边经过,径直奔向吊床。  今天放假了。可还没五分钟,朗多舅舅突然出现在大厅里,穿着斯特拉—朗多的肉色和服,整个对角剪裁的样式,看上去有几分惠特克先生所谓的华美味道。  “朗多舅舅!”我说,“我都没认出您来!您这是要去哪儿啊?”  “姐儿,”他说,“别拦着我,我中毒了。”  “要是中毒了得离爸爸—爹爹远点,”我说,“别靠近吊床。四十英里之内,他保准会砸烂你的脑袋。他觉得,给我找了邮局的工作,我却故意说他该剃胡子。我向他辩白,一而再再而三,他就像没听见。爸爸—爹爹肯定是全聋了。”  “那么着,他真是挑了个好日子啊。”朗多舅舅说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院子里。  他所谓的“中毒”不过是又喝了一瓶那种处方药,每年七月四号他都来一瓶,像独立日鸣炮一样准点,而且那药贵得要死,喝完药他就倒在吊床上,鼾声连连。这么着,他执意奔外面吊床而去,一路摇摇摆摆,看上去傻呵呵的。  爸爸—爹爹那样子惨叫一声醒转过来,在吊床上一寸都没挪动就开始向朗多舅舅说我坏话。他说的每个字我都听见了。哦,他告诉朗多舅舅,我八岁才学会读书,不晓得我在邮局究竟怎么分整信件的,更别说读信了。他还说,朗多舅舅哪里知道他费了多大的劲儿才给我弄到那份工作!他还说,相比之下他觉得斯特拉  —朗多脑瓜伶俐,能离镇外出,值得称赞。他一边滔滔不绝,一边肆意晃荡吊床、捋着胡子。可怜的朗多舅舅求他慢点摇,吊床晃得他头晕目眩,像陷在女巫的电眼漩涡中一般。但这正是爸爸—爹爹喜爱吊床的地方。这样一来,朗多舅舅晕得要命,暂时没法被策反。他是妈妈唯一的兄弟,典型的脑子只有一根筋。谁都知道。他是个注册药剂师。  就在这时,我听见斯特拉—朗多推开了楼上的窗子。她婚后形成了这样一个奇怪的想法,觉得把窗户关上锁紧会更凉快。这么着,想叫外面的人听见她说话,她得先开窗。  这么着,她打开窗户说了声“哎!”不由得让人觉得她受到了致命的伤害。  朗多舅舅和爸爸—爹爹压根儿没抬头,而是专心继续他们的事儿。我忍不住大笑。  我飞奔上楼,甩手开门!我说:“斯特拉—朗多,究竟出了什么大事呀?你受了要命的伤吗?”  “没呀,”她说,“我没受什么要命的伤,但我希望你肯帮个忙,从那往窗外望望,讲讲你看到了什么。”  这么着,我把手搭在眼睛上方,向窗外望去。  “我看到了前面的院子。”我说。  “难道没看见什么人吗?”她说。  “我看到朗多舅舅想把爸爸—爹爹赶下吊床,”我说,“没别的了。自然,所有窗户都关上锁紧了,屋里就能把人闷死热死。在七月四日国庆假日结束前,在乎自己脑筋正常的人,都要出去睡在外面的吊床上。”  “难道没注意到朗多舅舅身上有什么不一样吗?”斯特拉—朗多问道。  “哎呀,没有什么不一样啊,除了他穿了件肉色的奇装异服,有点难看,到死我都不会穿成那样。就看到这么多了。”我说。  “不要紧,到死你也穿不成那衣服,因为那恰恰是我的一件嫁衣,我穿着它让惠特克先生拍了几十张照片呢。”斯特拉—朗多说道,“明知道我分居了今天上午才刚到家,才刚尽量小心翼翼地把衣服晾到卫生间的门上,朗多舅舅就这样光天化日,不屈尊打个招呼就穿上了我的嫁衣,他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真是不知道,那你想让我怎么办?”我说,“从窗户跳出去吗?”  “可别,我没想过这种事。我只想说,朗多舅舅穿着那衣服像个傻瓜,仅此而已。”她说,“真让我恶心。”  “呃,他看起来真挺好的,”我说,“该有多好就有多好。”请记住,我是维护朗多舅舅的呀。而且,我对斯特拉—朗多说:“我认为,我要是你,就不会这么随便批评别人,是我一声不吭带回家个两岁的娃儿呀,是我对分居的事一点也不解释呀。”  “我一进屋就请你别再提我的养女,你呢,还向我保证不会提了。”斯特拉—朗多能回应的就这么多,她开始用廉价的克雷斯牌镊子一根一根地拔眉毛。  这么着,我转身甩门下楼,去做青西红柿腌菜。总有个人要干这活儿。当然,妈妈给两个黑人帮工放了假;她总说,世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在七月四日国庆节这一天留住人,所以她懒得试一试。结果呢,杰潘掉到了湖里,差一点点就淹死了。  这么着,妈妈快步进屋,揭开盖子说:“唔!我不得不说,你朗多舅舅状况不佳,不太适合吃这东西,可怜的小养女秀兰—T也不能吃。丢人哪,你!”  妈妈那态度让我心烦。我说:“哎呀,斯特拉—朗多该谢天谢地,是她而不是我,带着个相貌那样出奇的孩子跑回家来。如今说来,要是我大老远从伊利诺伊州跑回来,带着个相貌出奇的两岁娃儿,会得到什么待遇?我想起来就怕得发抖,哎,别说什么预备全家人的饭菜了。” “但你得记着,姐儿,首先,你可没嫁给惠特克先生,也没跑到伊利诺伊州去过日子。”妈妈边说边拿着个勺子在我面前比画,“要是出嫁的是你,结果分了居,搬回家来,我看到你和你的养女也一样喜出望外,就像对斯特拉—朗多一样。”  “您才不会一样。”我说。  “别跟我顶嘴。我会一样对待。”妈妈说。  但是,我说她没法让我相信,尽管她说啊说,最后气得脸色发青。随后,我说:“再说了,像我一样,您也知道那小孩不是领养的。”  “她肯定是领养的孩子。”妈妈说,板着个脸。  我说:“哎呀,妈妈,她是斯特拉—朗多生的,世上真事假不了,她只是放不下面子,不敢承认罢了。”  “哎呀,姐儿,”妈妈说,“我本以为咱们能过个愉快的七月四日国庆节,而你从头就不信自己的小妹妹说的任何一个字!”  “就像表妹安妮?弗洛,到死都不承认生活中的严酷现实。”我提醒妈妈说。  “我告诉过你,敢提安妮?弗洛的名字就得扇耳光。”妈妈说着给了我一巴掌。  “行了,您等着瞧。”我说。  “我,”妈妈说,“我宁愿相信自己孩子说的任何话,只要是人话。”你该去看看妈妈的样子,她两百磅重,一双脚却小巧得很。  就在那时,我突然想到一件极其可怕的事。  “妈妈,”我说,“那娃儿会说话吗?”我简直是在耳语!“妈妈,不知道那娃儿是不是有——您懂的——什么毛病呢?”我说,“您注意到没有,直到这一刻,她还没有对哪个人说过哪怕一个字呢?她看起来就这副模样。”我说着,也摆出那副神情。  哎,妈妈和我当即原地站定,大眼瞪小眼。太吓人了!  “我记得很清楚,乔?惠特克经常起劲地喝酒。”妈妈说,“我打心眼里觉得,他喝了化学添加剂。”二话不说,妈妈大跨步走到楼梯脚那儿,大喊斯特拉—朗多的名字。  “斯特拉—朗多呢?哦—哦—哦—哦—哦!斯特拉—朗多!”  “怎么了?”斯特拉—朗多在楼上说话了,竟然不给面子,懒得下床。  “你的孩子会说话吗?”妈妈问。  斯特拉—朗多说:“你问她会什么来着?”  “说话!说话!”妈妈说,“吧啦吧啦吧啦!”  这么着,斯特拉—朗多大叫着回应了:“是谁说她不会说话的?”  “姐儿说的。”妈妈讲了。  “不用说也知道是谁。即使保证说的是真话,在这家里也没人信。”斯特拉—朗多说。  不一会儿,有人用我今生听到的最大嗓门,用北方口音喊:“哎咿,我是大力—水—水—水手!”随后,有人在楼上大厅里跳上跳下地扑腾,再过一会儿,感觉屋子都快要塌了。  “她不但会说话,还会跳踢踏舞!”斯特拉—朗多喊道,“会得比某人多,那人的名字我不想说。”  “哎呀,这么个宝贝,小可爱!”妈妈说道,很吃惊,“真是太伶俐了!”妈妈当场开始说起儿语来,随后矛头对准我:“姐儿,你该感到无地自容啊!立马给我跑上楼,向斯特拉—朗多和秀兰—T道歉去。”  “凭什么要道歉?”我说,“我只是想知道这娃儿正不正常,就这些。既然她证明了她正常,哎呀,我也就不再说啥了呗。”  但是,妈妈扭头就走,气呼呼地冲了出去。她直跑上楼,抱住了那个宝贝儿,她信她是领养的。斯特拉—朗多在楼上对着妈妈一味地挤兑我,而我俯身在热火炉那儿束手无策。这么着,妈妈、外公和那宝贝儿全都站在斯特拉—朗多那边了。  接下来就轮到朗多舅舅了。  我得说,过去各个时候,朗多舅舅都对我极好,他做事情的方式总是出人意料,让我大喜过望。有一次斯特拉—朗多做了件相当可怕的事——把来自弗兰德斯?菲尔德的连锁信给毁掉了——朗多舅舅收回他送给斯特拉—朗多的收音机,转送给了我。斯特拉—朗多大光其火!整整六个月,我们都只能叫她斯特拉,而不是斯特拉—朗多,否则她就不答应。我总觉得,朗多舅舅的脑子是全家人脑子的总和。还有一次,他送我到猛犸洞玩,经费全包。  但是,这天可是七月四日国庆节,他喝了那处方药,事情就没个准儿了。  这么着,晚饭时斯特拉—朗多大声地说起来,说她认为朗多舅舅该尽量多吃点东西。这么着,朗多舅舅终于说,他可以凑合吃点冷面包蘸番茄酱,但不能再多了。这么着,她就拿面包和番茄酱给他。  “您觉得,穿着斯特拉—朗多的肉色和服去蘸番茄酱,明智吗?”我说,是为尽力体贴人!要是斯特拉—朗多不能看护好她的嫁衣,总得有人留心呀。  “有什么反对意见吗?”朗多舅舅问道,马上就要把所有的番茄酱倒出来了。  “别介意她说什么,朗多舅舅。”斯特拉—朗多说道,“姐儿整个下午一直从我卧室的窗户向外看,不停地嘲笑您的样子。”  “说了什么?”朗多说道。朗多舅舅算是世界上脾气最臭的人了,时机不对的话,什么事情都足以惹得他上房拆屋。  这么着,斯特拉—朗多说:“姐儿说的:‘朗多舅舅穿粉色和服看上去真像傻瓜!’”  还记得那话实际上是谁说的吗?  朗多舅舅把番茄酱全甩了出来,从椅子上一跃而起,扯掉和服,扔到脏乎乎的地板上,踩了几脚。这衣服只能送到杰克逊洗衣店请人重新打褶了。  “哦,你就是这么看你舅舅的,对不对?”他说,“我看上去像个傻瓜,是吗?哎,这是最致命的一击。我在家待了一整天,啥也没干,却听到你背着我说出那种话来!”  “那种话我可没说,朗多舅舅。”我说,“我也不说是谁说的了。哎呀,我觉得您看起来好得很。您就好好保重自己吧,不要边说边吃。”我说,“我觉得您最好躺下休息。”  “躺个鬼!”朗多舅舅很生气。我早就该知道,他铁了心要做些极其恐怖的事情。  这么着,当晚他处在不安定的状态,但什么事都没干,只是和妈妈、斯特拉—朗多以及秀兰—T玩赌牌游戏。他给了秀兰—T一枚两面都有人头像的五分钱硬币,差点让她高兴死了,她喊了他“爸爸”。但是第二天早上六点半,他使劲往我卧室里扔了挂鞭炮,是五分钱一包、一英寸大小、在店里滞销的那种。每个鞭炮都炸开了,连一个哑炮都没有。换作旁人,怎么也会遇到个哑炮,不是吗?  哎,我恰恰又对各种噪音非常敏感,医生总是说,我是他一生中所见过的最敏感的人。于是我轰然倒地,吃不下任何东西!人们告诉我,远在公墓那边都能听到鞭炮声。一贯沉稳的吉芙?帕特森老婶子还以为世界末日到了,要去与家人团聚呢。这一带通常都是很安静的。  我告诉你啊,不到一分钟我就决定要怎么做了。那儿,家里所有人都站在斯特拉—朗多一边了,一起与我作对。我现在还有什么呢?只剩下尊严了。  这么着,我就决定还是直接去邮局好了。邮局柜台后边还是有很大空间的,我自言自语。  嘿!我才不顾忌家人知道我要去哪儿。我不特意隐瞒。  他们知道的头件事就是我阔步走进他们正玩扑克牌游戏“抽对儿”的地方,扯掉了摇头电风扇的插头,屋里立马变得热烘烘的。下一步,我径自一把抓走沙发上外公背后的靠枕,那上面有我绣的花边。他“呸”了一声。我快斯特拉—朗多一步上了楼,终于找到了我的雕花手镯,就在影星纳尔逊?埃迪照片下方她的柜子抽屉里。  “说来,事态都发展到这个地步了呀。”朗多舅舅说道,他正在切火腿肉片,“哎,姐儿,我乐于把自个儿的行军床捐给你,要是你能找到支床的地儿,条件是你现在就离开这里,让我清静清净。”朗多舅舅在法国服过兵役。  “多谢你的好意,行军床我要了。如果是我在早上六点半往小姑娘的卧室里扔爆竹,我就不选‘清静’这个词来说事。”我回敬他。“至于我要去哪里,你似乎忘了我是邮政局长,上班地点在密西西比州瓷器园镇邮局,”我说,“我总可以到邮局去住。”  哎呀,这句话让所有人坐直了身子,关注起我来。  我在人前径自出门,开始挖起紫茉莉,好种在邮局里。  “啊—啊—啊!”妈妈边推开窗户边叫喊,“那可是我的紫茉莉呀,那星形园里的东西都是我种的。我就没见过你这辈子种过什么东西。”  “行行行,”我说,“但我得移走那羊齿蕨。就算妈妈您也不能当众否认是我给它浇的水吧。还有,我碰巧知道,给某个地方送盒盖去,就能换来一包混合种子,整整一千粒,都不重样,免费的呢。”  “哦,哪个地方呀?”妈妈想知道。  但我说:“太迟了。你管好你的家,我收拾我的地盘。要是你会听广播的话,那种事常有,总给些极其奇妙的好东西,是免费拿到你想要的东西呀。”  这么着,我跟你说呀,我大跨步进屋,拿了那台收音机。他们都气得牙痒痒,特别是斯特拉—朗多,那台收音机原本是她的,但她很清楚要不回去了,她若要,我马上就会起诉她。我还非常礼貌地拿走了缝纫机,那是1929年给妈妈买的圣诞礼物,大部分的钱都是我付的。我还拿了个漂亮的大挂历,上面印有急救方法。温度计和夏威夷尤克里里琴当然也是我的。我踩着梯子爬高拿走了西瓜皮蜜饯,还有我储存的每一种水果、蔬菜,一瓶都不剩下。随后,我开始拔蓝鸟壁瓶上的大头钉,那些壁瓶就安放在通往餐厅的拱廊上。  “谁允许你拿走这些东西了,娇气鬼小姐?”妈妈边说边使劲地摇着扇子。  “是我买的,我就要留着。”我说,“我要在邮局橱窗上一边放一个。要是您爱它们爱得要死,您来找我取信的时候就能看到啦。”  “我才不去呢!就算活到一百岁,我也不会再登邮局的门。”妈妈说,“忘恩负义的东西!枉费了我们供你上师范学校花了那么多钱。”  “我也不去。”斯特拉—朗多说,“你就把我的邮件扔在那儿烂掉吧,有啥要紧。我绝不去,绝不帮你解除孤单、孤独。”  “那我该着急才对。”我说,“顺便问一下,你觉得谁会坐下来给你写很长的信和明星片呢?惠特克先生吗?就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到瓷器园镇落脚而被你弄到手的人——用不正当手段得的手,而你呢,与他一声不吭、原因不明地分居了,对孩子的来历也不加说明。你做了这些事情后,他还会坐下来给你写长长的信吗?我可能没有你脑袋灵光,但是我不看好他会给你写信。”  这么着,妈妈说:“姐儿呀,我都和你说了一千遍啦,斯特拉—朗多就是因为想家了才回来的,这娃儿太大了,不可能是她生的。”她还说:“这样吧,你们都坐下来玩赌牌游戏好不好?”  接着,秀兰—T极其恶劣地向我吐了吐舌头。天外飞仙不懂人间事,她也一样没有礼貌。我告诉她,总有一天她会变成斗鸡眼,眼睛回不到原样的。  “现在再拦我已经太晚啦。”我说,“你们昨天就该对我好。我要去邮局了,再想见我的唯一办法就是到那里拜访我。”  这么着,外公说:“我一步也不会踏进那家邮局的,即使我脑子里有写信给某个地方的念头。”他说:“我不会让你有机会从那个小破窗口中伸出剪刀来剪我胡子的。我比你机灵得多!”  “我们都比你机灵。”斯特拉—朗多说。  但我说:“既然你那么机灵,惠特克先生又在哪里呢?” 这么着,随后朗多舅舅说:“我将对你心怀感激,只要从现在起,你不再读人家从明信片上发给我的全部订单,不再对瓷器园镇的每个人讲你觉得人家出了什么问题。”但是我说:“我自己下自己的结论,将来还会继续推理下去。”我还说:“要是人家想把心底深处的秘密写在几分钱的明信片上,在大千世界,你能有什么方法阻止他们呀,朗多舅舅?”  “要是你认为我们还会再写明信片,那你就大错特错啦。”妈妈说。  “做事赌气,伤害自己。”我说,“但要是你们都决定不再和美国邮政有任何瓜葛的话,想想这点:如果斯特拉—朗多想叫惠特克先生跟过来找她,如今她该怎么办呀?”  “哇!”斯特拉—朗多出声了,我知道她会哭喊。就在厨房那儿,她大发雷霆。  “看她能忍多久,可真有意思。”我说,“那么——我要走啦。”  “再见。”舅舅说。  “哎呀,我要说啦。”妈妈说,“想想吧,我的家人竟在七月四日国庆节,或者国庆节之后的一天吵架,吵斯特拉—朗多离开惠特克老先生的事,吵有这个可爱得不得了的小养女的事!似乎大家不吵架就不痛快呢!”  “哇!”斯特拉—朗多又出声了,爆发新一轮的脾气。  “他甩的她,你们记住我的话。”我说,“那可是惠特克先生,我了解惠特克先生,怎么说也是我先和他交往的。从一开始我就说过,他会离开她。发生过的事都让我说中了。”  “他去哪里了?”妈妈问道。  “也许去了北极,只要他觉得对他有好处。”我说。  但斯特拉—朗多只是放声痛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飞奔到自己的房间,狠狠地摔上了门。  “现在看看你都做了些什么,姐儿。”妈妈说,“你去道歉吧。”  “没那闲工夫,我要走了。”我说。  “那你现在还在这儿晃悠,等什么呢?”朗多舅舅问。  这么着,我就拿起厨房里的钟,大跨步出了门,没有屈尊说任何话,更没有和斯特拉—朗多说再见。  门前正好有个黑人女孩驾着马车路过。  “黑丫头,”我喊道,“过来帮我拉些东西下山,我要住到邮局里去。”  她的快运马车搬了九趟。朗多舅舅出来了,在门廊里扔给她五分硬币。  那是我最后一眼看到我的家人,也是我的家人最后一眼看到我,已经过去整整五天五夜了。斯特拉—朗多也许正在讲述关于惠特克先生的最为惊世骇俗的故事,但是我可没听到一星半点。正如我对所有人所说,我自己推理,得出自己的结论。  但是,哎呀,我喜欢这里。这是理想的居住地,我一直都这样说。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按对角线摆放,这是我喜欢的摆法。听到收音机了吗?全是战事。收音机、缝纫机、书挡板、烫衣板、个头巨大的钢琴灯——清净无事,正合我意。邮局门脸儿处的管线那里,也全都种上了棉豆藤。  当然,没有多少邮件。自然,我家人就是瓷器园镇的主要居民,而他们宁愿不在地球上露面,我呢,哎呀,也不想张嘴叫他们收信或是写信啦。镇子上有些人支持我,有些人被挑拨得与我对立。我知道谁是谁那一边的,总有些人为了站对队,为了站在爸爸—爹爹那边,而不再来买邮票。  但是我就住在这儿,将一直待在这儿。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很开心。  而且,就算斯特拉—朗多此时此刻过来跪着求我,使劲要给我说她和惠特克先生的生活插曲,我也只会用手捂住双耳,拒绝听。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几个评论家告诉我,我早期的作品受惠于福克纳、韦尔蒂以及麦卡勒斯。有可能。上述三位都是我推崇备至的。  ——杜鲁门·卡波蒂  教学时,我选择自己喜欢并对我的成长有过影响的作家。福楼拜的传奇和书信,莫泊桑,契诃夫,奥康纳,韦尔蒂……  ——雷蒙德·卡佛  尤多拉·韦尔蒂就像卡夫卡一样(二人有很多共同之处),利用普通的场景,闲话家常般地展现出生活的失真。她令我们敬畏。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尤多拉·韦尔蒂是讲故事的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和诗人,这样的艺术因子组合让她的作品既亲民,又具精英气质。  ——哈罗德·布鲁姆  韦尔蒂写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小城生活我喜欢。她的《德尔塔婚礼》、她的《金苹果》、她的长篇短篇都交织了太多回忆、太多遗憾。  ——董桥


编辑推荐

  尤多拉·韦尔蒂是首位在世时作品入选“美国文库”的文坛巨匠。她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最伟大的小说家,被誉为“美国民族的纪念碑”。  雷蒙德·卡佛、托妮·莫里森、艾丽丝·门罗、杜鲁门·卡波蒂、理查德·福特、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等等,都深受其影响。  处女作《绿帘》被誉为美国南方小说中兴之作,是作家卡佛在教授写作时必与学生探讨的教材。本书内含韦尔蒂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17篇,被广泛收入各种文选和文学教材。其中,《莉莉·道和三女士》、《绿帘》、《搭车人》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石化人》、《老路》曾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随书附赠韦尔蒂经典摄影作品明信片一套!赠品图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绿帘 PDF格式下载



韦尔蒂的作品,仰慕已久了。在美国文学界,她被誉为短篇小说大师,与契柯夫相提并论,决非浪得虚名。她早期的文学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认为她的作品地方性过于浓厚。但是名作家多以某地域为写作对象,就像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秦地。。。。
等了许久才等到今天打折,才五折,物超所值。。。。


看到那些钦佩的大师对韦尔蒂的评价,赶紧买来读读,有惊艳之感。美国一个世纪里面居然出了这么多优秀的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卡森·麦卡勒斯,尤多拉·韦尔蒂,托尼·莫里森···


韦尔蒂的首部短篇集


所以也期待绿帘


很好的一本小说 很喜欢 !!讲一家人 的 平凡的故事 !!


卡佛课堂


书的质量、排版都挺不错,内容也很喜欢,一个个小故事,感觉有些意识流。附带的明信片是黑白的


形神俱备的作品。


经典之作。由于年代相隔较大,看着有点累,得好好动脑子才行。不过翻译者写的后记有帮助。


经典,自然不必说,很好。


第一次看毛姆的书,希望是我喜欢的型


翻译很好!!强烈推荐!


先看的电子版的,值得收藏,慢慢看。


这本绝对是我超级喜欢的书 无论是文字描述方式 还是什么 我都喜欢


封面很雅致,就是内容看不下去,可能已经过了读这类小说的年龄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