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

张祖道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作者:

张祖道  

页数:

26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是作者1956年12月到1957年1月,随潘光旦赴川东南、鄂西南走访土家期间留下的摄影纪录。对于土家族的研究,潘光旦可以说居功至伟。他的调查结果直接促成了中央将土家认定为单一民族。张祖道第一次将潘光旦对土家族的实地调查用影像方式记录下来。在他的镜头下,展现了土家族人原汁原味的生活,近百幅的照片里,他们汲水、喂猪、赶场、筑堤、喊号子、抽闷烟,跳摆手舞、唱薅草歌,真实、自然而生动。

作者简介

张祖道 1922年出生于湖南,前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他曾前后数十次陪同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到川鄂和江村等地进行社会学实地调查.并用摄影的方式对之予以记录。其摄影作品配合上翔实严谨的文字资料.以其所具有的文献价值,成为了用影像反映时代变迁的优秀篇章。张祖道也被评为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的里程碑式人物。2007年.《江村纪事》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同名影展参加“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获摄影艺术特别贡献奖。

章节摘录

  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  1956年11月,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潘光旦先生要去川鄂一带视察,调查少数民族,向《新观察》杂志社商借我去协助摄影,潘先生是我们的老作者,他又答应此行所写文章由我刊独家发表,于是主编很痛快地就答应了。我也很欢喜,可以跟着敬爱的潘老师再上一堂社会学实习课。上海《文汇报》知名记者扬重野,正好在北京,听到消息,也来随行采访。  我们三人约定于11月25日出发,到时在火车站集合。20日晚上,下了一场大雪,交通不便,行前我电话询问潘先生,还需要什么?他答说烟丝可能不够,叫我到王府井一家指定的店铺购买。24日我去琉璃厂宝古斋还画,然后去王府井买烟丝,潘先生习惯抽烟斗,半路上断了粮可办,夜间下雪,读《金冬心画记》至深夜。  1956年11月25日 星期日 晴  我住在故宫西侧北长街78号杂志社的院内,乘5路公共汽车可以直达前门火车站,很近,潘先生住在西郊魏公村中央民族学院校园内,很远,但很准时到达。8时5分准点发车。  我们三个人同住一节车厢。1952年思想改造、院系调整,潘光旦、费考通二位先生都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调到中央民族学院,潘先生从事民族史的研究。  在火车上,我们谈得很多,潘先生告诉扬重野和我,他这次是以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的名义去川鄂一带进行视察、调查的,政协委员每年都要下去视察一次,了解民情,体验生活。他应利用这个机会,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研究,做实地调查。  潘先生近年阅读了大量线装文献,史书、方志、笔记、族谱等,摘记了上万张卡片。在火车上,潘先生给我们二人上了一堂课——中国的少数民族简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 PDF格式下载



书的装帧素雅,质量很好。作为第一手调查手记,对于全面了解社会风貌有很大帮助。


期待这个系列推出更多好作品!


包裝精美,物美價廉


我买这本书是因为潘光旦先生。多年前,读过潘先生翻译的英国人霭理士的《性心理学》,非常喜欢。那时正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大量在中国翻译印行的时候,弗老冤枉成为时代的情色先锋,译著中很多都带有“勇敢的硬译”风格,使人不能卒读。当我读到潘先生译的《性心理学》时,觉得硬译的弗洛伊德“原著”不读也无所谓。潘光旦具有横跨生物学与社会学的西方学术背景,父亲是晚清进士,真正的中西博通,是能够做到严复所谓译著的“信、达、雅”三重境界的少量人选之一。因此读者不会觉得霭理士和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背景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地方,而是非常清晰明确,毫无疑义的。好的译著使艰涩困惑,一变而为清澈愉快。

潘光旦既是中国社会学的祖师,这本书又是他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届社会学系毕业生张祖道陪同老师做田野调查,记录老师治学精神和方法的日记,所以特别亲切、有价值。而且,这个调查的地点是我生活的三峡腹地,使我得以一个读者的常识,观察潘先生的研究的细节——如何从文献、文物、口头传说、器物服饰等方面搜集材料,如何从民族学、历史学的角度,识别确认土家族的存在——所以格外吸引我。张祖道是当时一本名为《新观察》的文艺杂志的摄影记者,书中大量照片,保留了第一手罕见、系统、具有学术价值的鄂西川东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俗的影像记录,极其难得。

因为是一个记者的工作日记,所以信息量特别大,这种记者,因为得益于社会学的训练,因为每天亲炙潘光旦这样的祖师级学者的言谈和行事为人,所以受到的滋养也深,自己的水准自然不弱,今天这样的记者,这样的记者日记,可能也不容易找到了。比如记载古人类“长阳人”化石的发现,我们今天只知道贾兰坡,而不知道这些化石的发现和保存,真正的功臣是当时长阳县立初中的一个生物教员陈明治,而他之所以会有这些成就了别人功名的发现,不是偶然的撞见,而是有意搜求的结果——这个了不起的、年轻的初中生物老师,为了教学需要,自己动手做标本,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由罕见的本地动物飞鼯、九节狸、冠鱼狗标本,进而搜集到三叠纪的三叶虫、扬子介、石燕、海果核、珊瑚化石,进而想去发掘人类进化标本,并终于从农民所挖的“龙骨”中找到了中国早期智人“长阳人”的一个半边的上颚,有一大一小两个臼齿和一个犬牙一个门牙的齿床!不仅如此,他还亲手挖到了一个犬齿!然后,他又买了90多斤“龙骨”带回学校做标本!然后,写报告给县文化科,要求禁挖“龙骨”,又向北京送标本!

谷歌“长阳,陈明治”,可以在长阳一中网站上看到他的一个页面,内容令人长太息。


内容丰富,文献价值大,且有不少插图。很喜欢。


很不错,图精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