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发现的艺术

沈丽雅,夏肇明 著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  

作者:

沈丽雅,夏肇明 著  

页数:

229  

前言

这些年来,民间收藏观赏石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观赏石的鉴赏已经把人们象征性的想象创造力朝着极致方向推进了。民间收藏观赏石水平的提高,缘于人类所具有的创造象征的天赋。人类创造象征的历史表明,世界万物都具有象征性意义:自然对象或人造对象(诸如房屋、飞机、火车、汽车、舟船),乃至抽象形式(诸如数字、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都可有其象征意义。事实上,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潜在的象征。今天,人类的聪明才智虽然已经创造出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崭新世界,这个世界控制着大自然,并在原先广袤的大地上遍筑机械和高楼。毋庸置疑,这些坚固的现代化结构对于人类极为有用,因而我们甚至不可能看到摆脱它们的可能性。但是与此同时,人类也逐渐感到自己在宇宙中好像被隔离,他不再融身于大自然之中;人类早先与大自然情同手足的联系已不复存在了。随着这种联系的丧失,象征性联系所提供的强烈的情感能力在很多人的身上便不知不觉渐渐销遁。现在旅游热在全世界范围掀起,而且经久不衰,渐趋深入,原因也正在于人们在遍游名山大川时,找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国民间观赏石收藏热的形成,也在于人们在观赏这些奇石时,像照着一面面镜子,照到了自己的精神的乐同。问题是今天还有很多人没意识到精神家同的重要,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乐园。冈此,沈丽雅、夏肇明编著的这本《发现的艺术》现在问世,以及他们所创建的观赏石展示厅,我感到就很有意义;它让我和我的同事们,也让所有爱好者今后都可以真正感受到象征性联系所提供的强烈的情感;它让大家真正体验大自然的广袤和神奇,给了人们一种很震撼的力量。

内容概要

本书由浅入深地描述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观赏石的石种分布和观赏石的赏析、风水、收藏等内容。书本的纸张、印刷、排版、图片均属上乘,是一本玩石人值得收藏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沈丽雅和夏肇明是母子俩,二人共同执著于石海拾珍,可谓母子天性相连也。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作者感动于雨花石子的绚丽缤纷,于是“见色起意”,从此便扎入石海,一发不可收拾。岁月悠悠,一晃已近二十载光景,正值当代观赏石的资源开发期,故长年累月所藏颇丰,特别见长于“瀚海遗珍”——内蒙古戈壁石。2005年,作者创建家庭藏馆,并成立“石尚金典”赏石沙龙,广交天下爱石之士。2010年文汇出版社的海派收藏;一书中对沈丽雅的收藏成就作了详尽的介绍。作者编著本书,意在将多年赏石藏石的所见所闻与广大读者同学共悟。

书籍目录

序 万象皆从石中出 壶中九华今又是 上编 常识 一、人类与石头的不解之缘——观赏石文化内涵 二、传统赏石文化的演进  (一)民间赏石藏石初始(东周 公元前770—前256年)  (二)从隐逸山林到文人写石赏石(六朝时期 公元220--589年)  (三)“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蔚然成风(唐、五代 公元618—960年)  (四)赏石艺术在高潮中提升(宋元时期 公元960--1368年)  (五)从赏石中况味人生(明清时期 公元1368—1911年) 三、现代化带来赏石新风貌  (一)赏石主体的普及  (二)新兴石种的崛起  (三)赏石标准的进化  (四)观赏、交流形式的多样  (五)赏析内容的新时代意识中编 发现的艺术 一、 观赏石自然美的发现   (一)传统观赏石   1、“瘦、皱、漏、透”的审美标准   2、传统风格的观赏石品种  (二)当代观赏石   1、“质、色、形、纹”的品石视角   2、当代主要流行石种  戈壁石   (1)内蒙古戈壁石    (2)新疆戈壁石  水冲石    (1)广西红水河系水冲石    (2)贵州水冲石  福建九龙壁石  蜡石  硅化木   画面石   (1) 雨花石    (2)云石    (3)岫岩玉   (4)柳州草花石   (5)长江画面石   (6)黄河画面石    (7)金沙江石   (8)河源石   (9)菊花石   (10)泰山石   (11)长岛球石   (12)洛阳牡丹石   (13)虢州石   (14)金海石   (15)竹叶石    (16)南田石   (17)台湾玫瑰石   其他石种   (1)崂山绿石   (2)淄博文石   (3)青云石    (4)栖霞石   (5)吕梁石    (6)河洛石   (7)武陵穿孔石   (8)孔雀石   (9)石胆石   (10)铁胆石   (11)青海星辰石    (12)青海结核石   (13)三峡藤纹石   (14)绿泥石   (15)台湾铁钉石   (16)绿松石   (17)清江云锦石   (18)宣石   (19)庞公石    (20)西瓜石   (21)西藏水冲石 二、 从识 “本”到品“像”的赏石之趣 (当代精品观赏石赏析)  (一)具象石的鉴赏   1.人像石   2.动物石   3.植物石   4.景观石   5.器物石    6.类艺术石   (二)抽象石的鉴赏 三、从原石到艺术品的提升   (一) 观赏石的主题命名  (二)怎样为观赏石配座  (三)观赏石小品的组合和演示  (四)观赏石作品的图片展示 四、赏石文化中的风水学   (一)基本原理   (二)调整之规则下编 收藏与投资 一、觅石之路的甘与苦 二、收藏投资经验谈   (一)藏石投资的价值   (二)藏石投资者的素质 三、石价漫谈   (一) 观赏石价格定位的方法   (二)观赏石的成交信息   (三)影响观赏石价格的因素 四、观赏石的清洗和养护  (一)观赏石的清洗  (二)观赏石的养护   (三)观赏石的修护 五、人为处理和真伪识别   (一)可以接受的人为处理   (二)不能允许的作假手法附录: 中国观赏石区域分布一览表 石友心声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怎样为观赏石进行主题命名主题命名的基础是被命名的观赏石,即观赏石的“像”。纵观观赏石的主题命名,归纳起来不外乎描述型、提升型和发散型这三种形式。(1)描述型描述型是最基本的命名方法,为具象观赏石命名时常被采用。作者完全忠实于观赏石的“像”,并对“像”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描述型的命名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多学问,许多命名非常精彩。明代就有画家米万钟以唐诗宋词名句来描述雨花石珍品,极具诗情画意,这种做法为后世效仿,引申开来还可用脍炙人口的历代名画题铭、歌曲名、典故、成语等来命名。例如:①这枚南京雨花石,暗黄的底色,左上角呈现一个白色的圆球,酷像一轮明月;正面是数条排列有序的白色曲线,似连绵起伏的波浪,因此可以直接命名为《月夜》或《海上明月》。作者引用了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来命名。不仅恰当,还让观赏者由此体会到这枚雨花石蕴涵的独特意境。②这枚蛋白石质地的雨花石,石面的下方隐现山石景象,上部则留白出迷离的空间,整个画面呈现出雾朦胧的意境,更妙的是,一座古代的亭阁在云雾之中慢慢地升腾,颇具中围画意,令人不南自主地联想到美丽的海市蜃楼。命名时借鉴了我国的成语典故“空中楼阁”,既描述出作品画面的意境,又寓以了深层次的含意。③这方戈壁石上密布古生物的遗迹,犹如一枚枚钱币,而且锈迹斑斑,仿佛经过许多年的岁月沉淀了。确实,二亿年前的内蒙古曾是汪洋大海,海底生物残骸早已被石化。抓住带锈斑的钱币这一重要特征,命名为《古钱留痕》,诠释出该作品的神韵。


编辑推荐

《发现的艺术:中国观赏石品鉴与收藏》:“品鉴与收藏”精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发现的艺术 PDF格式下载



同城的缘故,看见出版就买了。是值得有空翻阅的


价格不贵,价值却很高的一本书。随手翻来,惊喜颇多。让我又重新认识了石头的世界。


对于什么都不懂得人。真是觉得石头的世界博大精深,但是要要遇上一块好的石头,真是千载难逢…?…


还是同样的速度、还是同样的质量、还是同样的服务,很好


这本书对于入门者来说帮助很大。书的分类比较全,概括得比较通俗易懂。对于喜欢石头的人来说是部不错的工具书。让我了解了许多以前未知的石种。获益不浅。


该书通过上中下三篇,详述了石头作为收藏品的起源、发展之路、收藏鉴别、收藏价值等。感觉作者是将自身的收藏心得与经历以及对石头的一片痴情全部注入书中。


市面上写石头的书不算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订了一本,没想到内容倒是出乎意料的。有传统的地方,也有创新。建议图片再大点精致点就更好了。


返璞归真甚妙;像自心生更妙!


书的内容还算全面。但也有石种未列入。作者对自己擅长的戈壁石介绍的内容过多。其他石种少些。图片有点小。此书的价格也就这样了。如果要求全面。要求精致的话,石友可以购买价格昂贵的大全类的书。


书的内容精彩,但美中不足的是书中的图片偏小,而且纸张偏黄,无法完全体现观赏石的美丽风采。


朋友的朋友是石头发烧友,推荐了这本书来看。总的来说,不错,值得一试。


原本是订本石头的书送给老爸,结果自己拿来翻翻,竟然爱不释手了。赏石,我又多了个爱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