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上海城记

陈祖恩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发行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发行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  

作者:

陈祖恩  

页数:

233  

Tag标签:

无  

前言

十多年前,我曾访问过日本伊豆半岛的下田港。锁国时代的日本,仅以长崎的出岛作为认识世界的唯一触角。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将军率领吐着黑烟的蒸汽船(日本人称“黑船”)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这是近代日本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标志着日本从封建锁国走向文明开国,而下田港就是日本的开国之地。在车站附近的广场,有一座用黑船模型做成的纪念馆,上面写着“开国的街下田”六个大字。而以黑船命名的宾馆、商店则有许多,旅游纪念品也都注有黑船的标志。黑船似乎已成为下田的城徽,开国也成为下田的骄傲。在当年佩里将军的沿海登陆处,竖立着一座“佩里舰队来航纪念碑”,纪念碑下面置有“黑船”的铁锚、铁链。.这位当年被日本人视为“白脸大耳,高鼻红毛,手脚如鸡爪”的“西洋怪物”,现在被下田人称为是近代日本的夜明珠。不仅在下田,就是在东京和横滨的中心街区,也有佩里将军的纪念铜像,上面刻有介绍他生平的颂扬性文字。 上海的开埠早于日本十年。由于当年的经历和国情的不同;我们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去颂扬那些倚仗武力的入侵者和冒险家。外国人与上海的关系,是以另一种方式被深深地铭刻在上海的城市记忆中,也成为上海挥之不去的颇为特殊的怀旧内容之一。 外国人最初居住在租界里。租界开创之初,其土地大部分是荒凉的泥滩。外国人凭借着身后的西方政治、经济势力以及自身的人文素质,很快就在荒芜的滨滩上创造出奇迹。位于外滩一带的西洋化氛围,与上海县城内拥挤的房屋和狭窄的巷道形成明显的对比。由于租界禁止华人在那里居住,这一禁令,对外国人来说,可保持他们生活上的安宁和舒适;对中国政府来说,可避免文化污染和外交冲突。但是,这种人口有限、社区生活功能相对单调的环境,是难以形成国际都市规模的。数次的社会动乱和战争最终打破了华洋分居的禁令,加快了租界的扩展,也加速了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上海国际都市的规模化,给外国人的经济文化活动提供了舞台。外国人传人的西洋物质文明、市政管理、议会制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使上海成为东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块西方文明飞地,上海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近代上海是一个多基因的移民社会。一方面华洋杂处,一方面是来自中国各地的外省人的五方杂处。新移民都是怀着自己的梦想来上海生活和创业的。上海移民既包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外省移民,也包括英国、美国、法国、日本、俄国、葡萄牙、印度、德国等外国移民。所有在上海生活的人都可称为“上海人”,因此不难理解许多离开上海的外国人将上海称为“第二故乡”。在1930年代,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居住着近6万外国人,国籍不少于50个,成为当时远东人口最多的国际都市。1942年的外国人数量达到15万人。这些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外国人共同在上海生活,给这座城市带来异国文化的色彩,组成上海街头的特殊风景线。他们既是上海人中的成员,也是构成“国际都市”的基本要素。因此,寻访老上海的城市记忆,不能忽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口众多的外国人,无论他们来自遥远的西洋,还是来自近邻的东洋。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繁华的国际都市,其近代城市建设与公共管理具有很高的水平。追寻原因,这与外国人中的众多“人才精英”有关,如房地产巨头、一流建筑设计师、市政高级管理者等,他们在创造自身事业的同时,也给上海留下成批的标志性建筑设施,向世界展示了上海形象以及典雅的城市品位。如果以城市的特点来评论,近代上海的外侨总会、西洋戏院、剧场、电影院、舞厅、交响乐队等,均反映着西方摩登都市的文化。外国人既是上海外来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者,也是上海都市文化舞台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在上海独特的商业和文化中,有着东西方外来文化的印记。 今天上海的繁华和时尚,引领着人们对新生活的不断追求和向往。然而,漫步在城市的街头,现实与历史总在不经意时相会。有人说她曾是“东方的巴黎”,有人说她像“英国的伦敦”,也有人说她似“亚洲的欧罗巴”。难以令人忘却的是:她曾是远东第一国际大都市,外国人在上海留下的各种痕迹,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标志。

内容概要

  城记是汇集、梳理、展示那些标识城市生命历程的文化符号。推出《老上海城记》丛书,是梳理、展示近代上海城市记忆若干元素的一种尝试。
  《老上海城记》聚焦近代上海精彩超群的瞬间,透过纷繁庞杂的错综叠影,以独特的视角梳理、检视、再现近代上海城市生命旅程的亮点。

作者简介

  陈祖恩,1949年5月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上海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外语学院特聘教授。近年来著有《寻访东洋人——近代上海的日本居留发(1868~1945)》、《白龙山人王一亭传》、《上海日侨社会生活史》、《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图》等书。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一 上海滩的洋人先行者
  林赛的探秘之行
  捷足先登的英国人
  法国人的独立王国
  另辟蹊径的美国人
  不甘居后的日本人
二 异国情调的营造
  租界内的国际形象
  梧桐树下的花园住宅
  浓郁俄罗斯情调的霞飞路
  东瀛风味的商业街
  犹太人的天地
  “红头阿三”――印度人影像
三 洋人与上海的洋文明
  夜上海的热与光
  城市的生命之水
  步行者城市的终结
  都市的绿色公共空间
  高档休闲与交际场所
  日本人的文明觉醒运动
四 来自西洋、东瀛的新文化
  美华书馆:新法的造字制版
  岸田吟香:新奇广告术
  卜舫济:圣约翰英语
  内山完造:输入翻译文化
  梅百器:传播交响乐的使者
  雷士德:来自英伦的大慈善家
五 洋国风情酿成都市百态
  “唐行妇”:东瀛女性哀史
  跑马:竞技和赌博的双重诱惑
  逸园:跑狗场的娱乐总汇
  舞女:斯拉夫的野玫瑰
  城市音乐家:菲律宾乐师
六 激荡时代的斗争
  东和洋行的刺杀案
  东亚同文书院里的一对革命兄弟
  红色间谍:佐尔格和尾崎秀实
  哈同遗产争夺战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国人凭借着《南京条约》给予的特权,捷足先登,在上海县城外的黄浦江边率先租地造屋,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强势,不仅让来上海的英国人占尽了先机,而且在此后租界的发展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高傲的法国人并不甘愿屈居英人之下,其独立的经营和管理,把法租界营造成法国人的天地。美国侨民虽另辟蹊径,但开放的心态终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将自行开辟的美租界并入英租界。集聚在租界内的日本侨民实力不弱,其内部管理自成体系,由此使日侨集聚区俨然有“日租界”的模样,只是没有正式的名分。这一切,构成了外国侨民在上海居住和经营的特殊格局。 林赛的探秘之行 1832年6月20日,一艘名为“阿美士德”号的英国轮船悄悄地来到吴淞口外数英里的江面上。宽阔的长江口,只有点点帆船在江面上轻轻地飘过,古老的江水平缓而宁静。 第二天凌晨3时,趁着浓浓夜色,英国轮船放下一艘小艇,向着吴淞口方向驶去。当英国小艇来到吴淞口时,被守卫的清军发现了,他们向小艇发射空炮,以示警告。但是小艇对此置若罔闻,依然飞速行驶。当英国小艇在吴淞镇办理进口手续时,终于被追赶而来的几艘清军小艇堵截,阻止英国小艇继续向前。但是,英国小艇上的人表示有事要进县城办理,不顾清军的阻止继续向县城方向飞驶,速度迟缓的清军小艇无奈地看着英国小艇远离自己的视线。 下午4时半左右,英国小艇终于来到了上海县城外的码头。小艇上的乘员是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职员林赛(Hugh Hamilton Lindsay,中文名胡夏米)和翻译、普鲁士传教士郭士列,以及其他几位随员。这几个西洋人的出现,引起了码头上众人的注意。此时,临江的天后宫里正在演戏,当林赛一行在天后宫上岸后,戏立即停演,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他们。 这是一个很少见到西洋人的地方,也是一个对西洋人友善的地方。当林赛向路人询问去县城和道台衙门怎么走时,当地人热情地当起了向导。当他们踏在用类似荷兰砖铺就的石板道上行走时,背后尾随着一大群看热闹的本地人。 林赛一行来到道台衙门,正要进入时,几名衙役忙着企图关门,但未等门关上,就被林赛的随员一把推开,直接闯入前院。此时,进入内堂的三扇中门已被紧紧关上了。随员在敲门未有反应后,用肩膀猛撞中门,大门竟然被撞得轰然倒下。 道台衙门内的官员对于这些动作粗野的不速之客的闯入,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在不明来意的情况下,只能礼貌地递烟敬茶,让他们入座。这种场面直至上海知县的出现才有所改变。闻讯赶来的知县进入道台大堂后,愤怒地大声指责林赛等人未经允许就大胆地进入上海。林赛虽然傲慢,但不得不轻声地解释说,他们是为了贸易而来,并带来一封面呈道台的禀帖。但知县依然要他们按惯例回广州去做生意。 经多次交涉,林赛终于在天后宫与道台吴其泰会面,呈上了禀帖。上面写道: 英国船长胡夏米禀苏松太道大人并上宪: 一艘满怀贸易愿望的英国帆船已经来到并进入贵港,随船所携货物有呢绒、羽纱、白布及其他杂货。从前,中国与不列颠王国间的商业往来堪称微不足道,而在近来50年间,这种贸易已成10倍地增长,我们两国都由此获得巨大利益。从前仅仅只有8至10艘小船来中国贸易,而现在已增至60至80艘大帆船。它们带来我国生产的各种制成品,带回的中国货物除丝和其他手工产品外,还有不下于3000万斤的茶叶,价值数百万银元。此外,贵国商船,有些就是属于上海县的,也常年出入大不列颠属下口岸,商人由此而获巨利。吾国商人见及于此,自然想要互惠互利,迫切希望能到中国北部港口直接贸易并分享这一商业利益。如果你们的商人直接向我们购买英国商品,我们也相应地会收买贵省的丝和茶叶,双方都会彼此获利,并且会刺激生产,大大增加帝国的税收,从而更加促进和增强我们两大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紧密的友谊纽带必然会巩固我们两国彼此的利益,这确实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P3-5


编辑推荐

由陈祖恩编著的《西洋人与东洋人》内容介绍:那些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洋人在上海共同生活,使这座城市绽放出异彩,成为世界舞台的一个亮点。他们既是上海人中的成员,也是构成“国际都市”的基本要素。因此,寻访老上海的城市记忆,不能忽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口众多的洋人,无论他们是来自遥远的西洋,还是来自近邻的“东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老上海城记 PDF格式下载



了解以前的生活


书还没看,是老上海系列之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