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运势秘经
2011-4
广东省出版集团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广东经济)
光华
180
157000
曾国藩之所以成为晚清“第一名臣”,并成为今日的“官场楷模”,并非天生异质,而是其善于借势、运势,善于识人、用人的结果。对后人来说,他的本领是可以学习的。
本书通过展现曾国藩在人生各个
阶段对“势”的掌握和运用,探寻人生的成功奥秘,教人学会如何审时度势、活用常势、把握趋势,并能够做到谋势布局、造势定策、驾驭态势,最终化腐朽为神奇,变优势为胜势。
一 蓄势 才堪大用成功可待
二 度势 察其智莫若视其诗
三 驭势 则人任势尽在掌握
四 造势 态度利我造作而成
五 借势 多方借势获得主动
六 顺势 顺势进取大业可欺
七 敛势 势有终时早谋退路
版权页:这段话是说,知足就会觉得心中像天地一样宽广,贪得无厌会觉得宇宙也十分狭小。对于没有超乎常人资质的人来说,多欲多求就更招致祸害。贫困时总想到丰盛,困境时经常寻求平安,富贵时要求有千乘车,尊贵时追求万钉带。没有得到又要求迅速赏给,得到后又永久占有。芬芳的香气可比椒兰,位置稳固如同泰山。追求荣华富贵,没有知足,整日精神昂扬但越来越委顿。天气有寒有暖,日月有全有缺。时运好时多结善缘,时运不好会生灾患。各种福分不可期求,各种祸害往往纷至沓来。一句话会招人怨尤,一举足便会有障碍.。举首望世界,乾坤是多么大。得到荣誉不要立即欢欣,遇到患难也不要立即气馁,你看十个人中,八九没有依赖。别人穷困多超过我,我的穷困仍然可以忍耐。况且处于平坦夷途,还有什么事值得嗟气叹息呢?对于世界少一些索求,走路、睡觉都十分愉快,听天由命活到老,就不会四处不安。俗话说:一个名利思想不能彻底拔除的人,即使能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过清苦的生活,最后还是无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诱惑;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惠能泽被四海甚至遗留给千秋万世,其结果仍然是一种多余的伎俩。一个人只有做到心胸宽广,超然物外,才会淡泊名利,身心愉悦。曾国藩的淡泊之心也不是天生而来的,是在他不断的修养身心、刻苦追求中悟出来的。青年时的曾国藩也经常会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而茶饭不思,寝食不安。这在他的早期日记中可以看出其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如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十月二十日,32岁的曾国藩在日记中就这样写道: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谨记谨记。又每日游思,多半要入说好。为人好名,可耻。而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此名心之症结于隐微者深也。何日能拔此根株?曾国藩一生政务、军务缠身,·若说他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是不可能的,但他却能以出世之心做人世的功业,这是曾国藩不断修炼所至的境界。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十二月初九,曾国藩在日记中对自己进行了批判:“见好物与人争,若争名争利,如此则为无所不至之小人矣,倘所谓喻利者乎?”意思是,与人争名争利,则流于小人之列,这是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就这样,曾国藩在矛盾和不断地自我反省中度过:一方面,功名利禄之心是他最初踏上仕途的原因和动力;另一方面,古人淡泊名利的心胸又是他一直苦苦追求的至高境界。曾国藩早在师从雁门师的时候就读过《道德经》,当年虽然对于其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深信不疑,但对于老子提出的“退让、柔弱、不敢为天下先”等主旨还不能领悟。但在他二次出山前,历经世事沉浮的曾国藩在家中再读老庄后,他的思想境界终于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这时,曾国藩终于悟出了,老庄的处世之心和孑L子的人世之意其实是相互表里的。一个人只有在保持淡泊名利的处世之心下做事,才能成就人世的丰功伟业。由此体会,这个时期他写的文字也不同以往,在他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曾国藩运势秘经:揭开曾国藩的运势成功之法》:上者“造势”、“用势”,中者“度势”、“借势”,下者“附势”、“顺势”。“势”之影响,至巨至微。有本事并不能保证一个人会成功有实力并不能保证一个人会成功有机会也不能保证一个人会成功做事情很努力还是不能保证一个人会成功
当地没货,看当当是到外地调的货,一如既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