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记忆
2009年
黄河出版社
陈宜新
与自己的灵魂相遇
——陈宜新小说集《遥远的记忆》序
赵月斌
我与宜新兄相识于八年前的夏天。因了一次笔会的机缘,我们来到一个海边小城,恰好同住一个房间。那时,宜新也算久经考验的文场老手了,却还像可爱的文学青年一般,一谈起文学来就激情澎湃,把我也感染得豪壮起来,禁不住喝了许多酒,更禁不住说了许多话。我们沉浸在文学的醉意里,既谈读书写作,也聊鬼狐花妖,常常彻夜无眠,短短七天就那样过去了。
最初读到的宜新的小说,大都写得典雅沉着,不张不扬的,有一种令人凝神敛气的婉约之美。不过我总觉得多少有点拘谨,对他来说,应该还有更大潜力尚待发挥,所以我一直充满期待。果然,这些年来,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实力,不断有作品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文学期刊上,及至今日,即收获了这样一本沉甸甸的小说集。
宜新的小说大多取材于乡野草莽,而且多为依稀恍惚的前尘往事——正所谓“遥远的记忆”——因此,他所讲的故事总是令人不胜感慨唏嘘,带着一种“伤逝”的味道。我们看到,宜新像是收藏了很多老照片的人,他描摹、修饰着那些褪色、斑驳的背景和容颜,竟也牵连出千愁万恨,把被时光隐匿的种种伤痛都摩挲得清晰可鉴,由此,才有了发生在非常时期或荒唐年代的一段段超乎寻常的逸事、传奇。比如,以抗战为背景的《一枝花》,以“大跃进”、“文革”为背景的《悼昔阳》、《合葬》等小说,皆带有锥心泣血的悲凉色彩,其中的人物要么被杀,要么自杀,要么意外丧命,可以说都是以“死亡”撞破了生活的帏幕,露出了它混乱、冷酷而又热闹的后台。显然,宜新所呈现的总是一纸苍凉,他所讲述的尽是无奈、悔恨、遗憾,尽是不得圆满之“殇”。就如他写的一个痴迷于音乐的“跛唢呐”,为了让他的曲子臻于“完善”、达到完美的“境界”,甘愿抛却荣华富贵,充当一名“下贱”的唢呐艺人,然而当他感到“找到了什么”的时候,却是在自己的爱人咽气之际,当他试图吹响这种感觉时,却也忽地“没了下音”——“入境”了。对于宜新来说,操作这种佳期如梦、夙愿难成、好人难活的故事程式可谓轻车熟路,无论是淡淡的忧伤还是深深的苦痛,他都能放得开收得住,留给你的是片刻的宁静,巨大的空白。
在众多伤逝故事中,宜新又特别迷恋“爱情”。且不说《乡村的爱情》、《跛唢呐的爱情》这类直讲“爱情”的准言情小说,即便一些看起来是讲政治、讲正气的主旋律小说,其实多也包藏着“爱情”的火焰。所以我说宜新肯定也收藏了无数多情的种子,这些种子当然又都是年深日久,尘封在古旧的坛子里,它们因为与尘世隔绝而憔悴而干瘪,假如不是宜新将其种植到新鲜的泥土中,定然永难生根发芽。的确,宜新所写的“爱情”基本都是那种早已“休眠”的爱情,或是阴差阳错,或是劳燕分飞,或是咫尺天涯,总之,他遴选的爱情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常常是有情人难成眷属,最后只好共赴黄泉,把爱情带进坟墓。在小说中,宜新如同一位“古典爱情”的护卫者,他为尾生式的痴情男生唱起挽歌,也为刘兰芝式的忠贞女子点起烈火,他让一颗颗爱情的种子被噩梦嚼碎,在血液里窒息,他种下了爱情,却收殓了爱情的残骸……或许,“古典爱情”本就该沉睡在记忆深处,宜新却要把它们抢救出来,孰知,他越是呵护备至,越是加速了它们的夭折,所以,他营造的爱情故事大可以翻转为“殉情故事”:哪怕化为鬼魂,也要将爱情进行到底。
他似乎怀着一个解不开的心结,总是企图昔日重来,再续前缘,将先头的遗憾一笔勾销,把内心的阴霾、惶惑全都清理得干干净净,所以宜新的小说又逃不脱一种抚今追昔的叙述格局:他拿着今天的镜子,照出了昨天的背影。像《屋子里的阳光》、《距离》、《叔叔马朴利的信》等作品,便是通过现时发生的事件,追索出被遗忘、被掩盖、被涂改的过去,从而让我们看到寄居在人性深处的善与恶,爱与恨,隐忍与决绝。在时空交汇,运途变乱之际,宜新成了一个擅长奇门遁甲的阴阳术士,在一本正经地讲过一段鸳梦重温、故人重逢之类的催泪故事后,他又常常不动声色地来一个脑筋急转弯,告诉你那一切只不过是黄粱一梦:生活还是那样的生活,人还是那样的人,其实什么也没发生。错觉、幻觉、误会、梦境、心灵感应、灵异事件,是宜新屡试不爽的“障眼法”。通过模棱两可的说妙谈玄,留给你的只是一桩桩魅影重重的迷局,正如佛谚所云:“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无论是坚韧、虔诚,还是痴妄、执迷,当其持守一端,死而无悔之时,也就无所谓真假虚实,只要心里敞亮也就够了。
那么多的不得善终之人,那么多的不尽人意之事,并没有泡在凄凄惨惨戚戚的苦水罐子里。尽管宜新笔下的人物总是命运多舛,但是他并没有一味地将小说写得阴冷、残酷,相反,他只需借水行舟,点到为止。就如同他喜欢让他的人物爱上某种乐器一样,无论唢呐、古筝、洞箫、胡琴,只要心里有所寄望,就不会被无尽的灰焚淹没。所以,他的小说即便写到肝肠寸断,也还含有几分暖意,即便写到曲终人散,也还留有纯美的余音。因此,读宜新的作品,大可不必紧张兮兮,亦不必悲悲切切,只消在那一回首、一转念间,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这,就够了。
大概是七八天前的深夜,宜新兄打来电话说,他的小说集即将出版,一定要我写点什么。我又记起多年前,那个即将分别的夜晚,他曾拿出一部刚写出的小说,题为《背着记忆奔跑》,当时我曾说,写作就是一个人孤独的奔跑,只要你有足够的活力,一定可以跑得越来越洒脱。
现在你会看到,他跑得多么轻快,他已抛开羁绊,跑到了长路迢迢的远方。
2008年12月9日